第1頁
《岳飛傳》作者:譚樹輝【完結】
主要講述一代民族英雄岳飛,從一個貧家之子成長為一代名將,從精忠報國,到最後含冤屈死的悲壯生平。
一代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壯志未酬的英雄氣概令**後人萬分景仰。
為了再現一代民族英雄岳飛在宋金戰爭中的英雄故事,再現那段悲壯的歷史。
歷代文人、作家、畫家創作出《岳飛傳》,有小說、評書、畫書、電視劇。**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英雄人物層出不窮。
本書的主人公岳飛,就是這些英雄人物中的傑出人物。岳飛生活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兩宋之際,當時金兵南侵,北宋滅亡,中原大片土地淪喪,百姓深受荼毒。面對國家危機,岳飛胸懷報國大志,毅然走上抗金道路。
他率領的岳家軍英勇善戰,紀律嚴明,多次取得抗金勝利。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
一、農家子弟 立志報國
“大水來了!大水來啦 !”
人們狂喊著,亂竄著,紛紛向高處跑去。大水急速地高漲著,整個永和鄉亂成一團糟。原來是黃河在內黃決了口。那時的黃河河道尚未南遷,流經湯陰東鄰內黃縣。位於太行山東面的湯陰,地勢低洼,當地有“城門樓上掛枯草”的古話。所以內黃一決口,河水就滾滾而來,沖毀廬舍,淹沒了湯陰縣無數田園。
在茫茫無垠的水面上,漂浮著一口大水缸。水缸里坐著一位婦女,滿面的恐懼,手裡緊緊地抱著一個未滿月的孩子。那口水缸,在濤濤洪水中隨著家具和亂叫的牲口一齊被大水沖向東去,直漂了一天一夜,最後靠近一塊高崗,被打撈物什的老百姓救上了岸,那年輕婦女和嬰兒才幸運地保全了性命。
不久,洪水退去了,那婦女和嬰兒才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
那嬰兒就是南宋名震千古的民族英雄岳飛,而那婦女就是他的母親姚夫人。生下來還沒有滿月的岳飛就經歷了這樣一場不平凡的遭遇。
岳飛生於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二月十五日。他剛生下來時,恰巧有一隻大鳥從屋頂上飛過, 因此,他的父親岳和就給他起了個單名叫飛,又給他取了個字叫鵬舉。
岳和這一家,本是個自給自足的中等農民家庭,自從遭受了這場無情的水災,家產損失極其嚴重,從此淪為佃戶,全家陷入了困境之中。幾年以後,岳飛家添了一個弟弟岳翱,家計更加艱難,因此岳飛在童年時期就跟著父親參加田間勞動,常常到野地里去打柴割草,幫助家裡做些雜活。自幼的艱苦生活,磨鍊了他不辭辛勞、剛毅頑強的性格,也使他從小就較深切地體會到勞動人民的疾苦。
岳飛的父親岳和重義氣,為人善良、忠厚。儘管家裡的生活景況不好,但看到同里近鄰家誰家有難,他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濟人之困熱情相幫。父親的這種美德,給少年時代的岳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響了他一生的德行。
岳和夫婦在臨近絕育之年,喜得兩個男孩,但是,他們絕不放縱孩子,而是“鞠育訓導 ”,既有溫暖的撫愛,又有嚴肅的管教。姚母作為慈母,更是深明大義,克盡己責。因家境貧寒,岳飛無法像一般的孩子那樣進書塾念書,略通文字的岳母就手把手地教岳飛識字,沒錢買紙筆,岳母就想出一個省錢的法子,即讓岳飛找來一畚箕的沙子,一根小木棍,用小棒子在沙子上練字,這樣寫滿後將字跡抹平,又可重複使用。 家境貧窮得買不起蠟燭,在白天辛勞之後,岳飛就靠燒白天拾來的樹枝敗葉發出的火光,看書識字,以至通宵不寐。岳飛天資聰穎,記憶力很強,又有持久不懈的頑強毅力,所以進步非常快。由於他愛思考,注意領會書中要旨,通過刻苦自學 ,對《孫吳兵法》、《春秋左氏傳》等兵書、經書中的戰略、戰術思想,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周同是岳飛的同鄉人,他在書塾教書,文武雙全,德行兼備,他曾收無錢入學的岳飛為徒,精心傳授岳飛知識和武藝,並教給岳飛做人的道理,在他的教導下,岳飛在原來基礎上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周同箭術極其高明,又非常愛惜人才,他看出岳飛很有發展潛力,便將自己的技藝悉心傳授給這個謙恭有禮、天資聰穎的徒弟。由於長期的艱苦勞動,岳飛受到了很好的鍛鍊,他身體結實,力氣很大,小小年紀就拉得開300斤的硬弓,名震鄉里。在周同老師精心指導下,岳飛經過勤學苦練,終於達到了能左右開弓、箭無虛發的地步。一次,周同召集門生比試武藝,他率先連發三箭,三箭命中靶上,岳飛引弓一發,射斷了周同的一枝箭矢,接連兩箭,又正中靶心。周同十分驚訝,對岳飛更加器重。他把自己珍愛的兩張弓惠贈給岳飛。不久,周同病故。岳飛十分悲痛。為了報答師傅的恩情,每逢初一、十五,岳飛都要買 點酒、肉作為供祭品,拿到周同墓前祭奠。有時手頭缺錢,岳飛便把衣服拿去典當。在祭奠時,岳飛用周同所贈之弓連發三矢,然後酹酒,埋祭於墓側。天氣越來越冷,岳飛身上的衣服卻越來越少。他父親很奇怪,疑心兒子結交上不好的朋友,便悄悄地觀察岳飛的舉動,終於發現岳飛典衣祭墓一事。父親問他為何這麼做,岳飛答道 :“周君對兒情意特別深厚,惜孩兒在周師生前未及謝恩,他死後,謹借朔(初一)、望(十五)掃墓以寄託我的哀思。連射三箭,以示不忘武藝精熟之所由 。”聽了這番肺腑之言,岳和十分感動。他深情地撫摸著兒子道 :“當將來國家用上你的時候,能為國殉難嗎?”岳飛毫不遲疑地應聲道 :“只要父親大人支持我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 !”
岳飛又向一個名叫陳廣的人學習槍法,擊槍技術也學得十分高超,全縣沒有人能夠敵得過他。
隨著岳飛弟兄的長大成人,由於種種原因,岳家的生活愈過愈艱難。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相州發生澇災,“夏雨頻並 ”,收成銳減 ,農民在沒法維生的情況下,只能典賣土地,或者借高利貸,最後只是使自己的經濟狀況更加惡化。岳飛的父親抱孫心切,為岳飛張羅婚事,於政和八年娶了一個劉姓女子,一年以後,岳飛的長子岳雲誕生。喜事臨門,而岳家的經濟負擔更加沉重了。於是新婚不久的岳飛,雖然 萬分依戀鬢髮蒼蒼的老父和母親,卻不得不同他們告別,眼裡噙著淚水,背井離鄉,外出謀生。當年他還不足20歲。但是不到一年,他的父親岳和病死,岳飛又回到家鄉,擔負起全家生活的重擔。
長期的農村生活,使岳飛具有剛直、樸素的性格。他愛土地,愛家鄉,因此也熱愛祖國。
後來,岳飛做到大將軍,他常常打勝仗,能夠吃苦耐勞,了解人民愛些什麼,恨些什麼,這些都同他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鍛鍊有著密切的聯繫。
二、為國效命 四次投軍
主要講述一代民族英雄岳飛,從一個貧家之子成長為一代名將,從精忠報國,到最後含冤屈死的悲壯生平。
一代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壯志未酬的英雄氣概令**後人萬分景仰。
為了再現一代民族英雄岳飛在宋金戰爭中的英雄故事,再現那段悲壯的歷史。
歷代文人、作家、畫家創作出《岳飛傳》,有小說、評書、畫書、電視劇。**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英雄人物層出不窮。
本書的主人公岳飛,就是這些英雄人物中的傑出人物。岳飛生活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兩宋之際,當時金兵南侵,北宋滅亡,中原大片土地淪喪,百姓深受荼毒。面對國家危機,岳飛胸懷報國大志,毅然走上抗金道路。
他率領的岳家軍英勇善戰,紀律嚴明,多次取得抗金勝利。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
一、農家子弟 立志報國
“大水來了!大水來啦 !”
人們狂喊著,亂竄著,紛紛向高處跑去。大水急速地高漲著,整個永和鄉亂成一團糟。原來是黃河在內黃決了口。那時的黃河河道尚未南遷,流經湯陰東鄰內黃縣。位於太行山東面的湯陰,地勢低洼,當地有“城門樓上掛枯草”的古話。所以內黃一決口,河水就滾滾而來,沖毀廬舍,淹沒了湯陰縣無數田園。
在茫茫無垠的水面上,漂浮著一口大水缸。水缸里坐著一位婦女,滿面的恐懼,手裡緊緊地抱著一個未滿月的孩子。那口水缸,在濤濤洪水中隨著家具和亂叫的牲口一齊被大水沖向東去,直漂了一天一夜,最後靠近一塊高崗,被打撈物什的老百姓救上了岸,那年輕婦女和嬰兒才幸運地保全了性命。
不久,洪水退去了,那婦女和嬰兒才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
那嬰兒就是南宋名震千古的民族英雄岳飛,而那婦女就是他的母親姚夫人。生下來還沒有滿月的岳飛就經歷了這樣一場不平凡的遭遇。
岳飛生於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二月十五日。他剛生下來時,恰巧有一隻大鳥從屋頂上飛過, 因此,他的父親岳和就給他起了個單名叫飛,又給他取了個字叫鵬舉。
岳和這一家,本是個自給自足的中等農民家庭,自從遭受了這場無情的水災,家產損失極其嚴重,從此淪為佃戶,全家陷入了困境之中。幾年以後,岳飛家添了一個弟弟岳翱,家計更加艱難,因此岳飛在童年時期就跟著父親參加田間勞動,常常到野地里去打柴割草,幫助家裡做些雜活。自幼的艱苦生活,磨鍊了他不辭辛勞、剛毅頑強的性格,也使他從小就較深切地體會到勞動人民的疾苦。
岳飛的父親岳和重義氣,為人善良、忠厚。儘管家裡的生活景況不好,但看到同里近鄰家誰家有難,他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濟人之困熱情相幫。父親的這種美德,給少年時代的岳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響了他一生的德行。
岳和夫婦在臨近絕育之年,喜得兩個男孩,但是,他們絕不放縱孩子,而是“鞠育訓導 ”,既有溫暖的撫愛,又有嚴肅的管教。姚母作為慈母,更是深明大義,克盡己責。因家境貧寒,岳飛無法像一般的孩子那樣進書塾念書,略通文字的岳母就手把手地教岳飛識字,沒錢買紙筆,岳母就想出一個省錢的法子,即讓岳飛找來一畚箕的沙子,一根小木棍,用小棒子在沙子上練字,這樣寫滿後將字跡抹平,又可重複使用。 家境貧窮得買不起蠟燭,在白天辛勞之後,岳飛就靠燒白天拾來的樹枝敗葉發出的火光,看書識字,以至通宵不寐。岳飛天資聰穎,記憶力很強,又有持久不懈的頑強毅力,所以進步非常快。由於他愛思考,注意領會書中要旨,通過刻苦自學 ,對《孫吳兵法》、《春秋左氏傳》等兵書、經書中的戰略、戰術思想,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周同是岳飛的同鄉人,他在書塾教書,文武雙全,德行兼備,他曾收無錢入學的岳飛為徒,精心傳授岳飛知識和武藝,並教給岳飛做人的道理,在他的教導下,岳飛在原來基礎上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周同箭術極其高明,又非常愛惜人才,他看出岳飛很有發展潛力,便將自己的技藝悉心傳授給這個謙恭有禮、天資聰穎的徒弟。由於長期的艱苦勞動,岳飛受到了很好的鍛鍊,他身體結實,力氣很大,小小年紀就拉得開300斤的硬弓,名震鄉里。在周同老師精心指導下,岳飛經過勤學苦練,終於達到了能左右開弓、箭無虛發的地步。一次,周同召集門生比試武藝,他率先連發三箭,三箭命中靶上,岳飛引弓一發,射斷了周同的一枝箭矢,接連兩箭,又正中靶心。周同十分驚訝,對岳飛更加器重。他把自己珍愛的兩張弓惠贈給岳飛。不久,周同病故。岳飛十分悲痛。為了報答師傅的恩情,每逢初一、十五,岳飛都要買 點酒、肉作為供祭品,拿到周同墓前祭奠。有時手頭缺錢,岳飛便把衣服拿去典當。在祭奠時,岳飛用周同所贈之弓連發三矢,然後酹酒,埋祭於墓側。天氣越來越冷,岳飛身上的衣服卻越來越少。他父親很奇怪,疑心兒子結交上不好的朋友,便悄悄地觀察岳飛的舉動,終於發現岳飛典衣祭墓一事。父親問他為何這麼做,岳飛答道 :“周君對兒情意特別深厚,惜孩兒在周師生前未及謝恩,他死後,謹借朔(初一)、望(十五)掃墓以寄託我的哀思。連射三箭,以示不忘武藝精熟之所由 。”聽了這番肺腑之言,岳和十分感動。他深情地撫摸著兒子道 :“當將來國家用上你的時候,能為國殉難嗎?”岳飛毫不遲疑地應聲道 :“只要父親大人支持我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 !”
岳飛又向一個名叫陳廣的人學習槍法,擊槍技術也學得十分高超,全縣沒有人能夠敵得過他。
隨著岳飛弟兄的長大成人,由於種種原因,岳家的生活愈過愈艱難。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相州發生澇災,“夏雨頻並 ”,收成銳減 ,農民在沒法維生的情況下,只能典賣土地,或者借高利貸,最後只是使自己的經濟狀況更加惡化。岳飛的父親抱孫心切,為岳飛張羅婚事,於政和八年娶了一個劉姓女子,一年以後,岳飛的長子岳雲誕生。喜事臨門,而岳家的經濟負擔更加沉重了。於是新婚不久的岳飛,雖然 萬分依戀鬢髮蒼蒼的老父和母親,卻不得不同他們告別,眼裡噙著淚水,背井離鄉,外出謀生。當年他還不足20歲。但是不到一年,他的父親岳和病死,岳飛又回到家鄉,擔負起全家生活的重擔。
長期的農村生活,使岳飛具有剛直、樸素的性格。他愛土地,愛家鄉,因此也熱愛祖國。
後來,岳飛做到大將軍,他常常打勝仗,能夠吃苦耐勞,了解人民愛些什麼,恨些什麼,這些都同他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鍛鍊有著密切的聯繫。
二、為國效命 四次投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