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蓓蓓的團徽在他的手中。嚮往、盼望和努力、爭取,那時的青年人全是這樣的。有很多的東西拿在手裡就是得到了,唯有團徽不是這樣的。在瑞平手中的團徽還是蓓蓓的,蓓蓓付出了改變一生的代價才得到了它。這就是蓓蓓留給他青春的證明。
蓓蓓先是慘然一笑,然後開始關窗,一扇又一扇,將四扇全部關上了。牆上就只剩月光,霜白一片。
生逢1966 第五部分
生逢1966 21(1)
瑞平一直背負著一顆緊張的心過日子。蓓蓓已經遠走高飛,而他還在弄堂里。
那麼,他只有熬了。瑞平從抽斗中拿出蓓蓓那張眼睛迷離的照片,久久地停留在那勾人的神態上,留戀可能會變成依賴和沉湎,而他現在絕對不能。一點一點地將照片撕得粉粉碎。然後,他揉著自己的心口,讓自己平靜下來。
他決定閉門不出等候三天。在這個雷厲風行的年月,三天沒有人來處理,那就是不來處理了。然後弄堂里或許有什麼有趣的人物揪出來了,那麼整個晚上,人們議論的將不是他而是另一個人。
他搜羅著家中所有可以吃的東西,只有干出鹽花的醬菜腐乳和媽媽住院時隨便放在廚房的大半筒卷子面。恐懼超過了飢餓,他竟然用這樣一點東西熬過了三天。沒有人來過。90號的門一直沒有人敲響。
他於是挺直了腰,走出家門。弄堂很安靜。
又是三四天,當他上學走到前弄堂的時候,有幾個孩子對他點點戳戳。
不料當他放學回來的時候,他見到約有二十多個孩子似乎在等待著他。他們跟著他走,從前弄堂跟到了後弄堂。他想趕開他們,沒有成功。這些孩子,以及後來聞訊趕來的,將最後一條小弄堂擠得水泄不通。他從窗口張望了一下,下面立即有了反響。
開始時一陣傳統的喧囂,像是序幕:
“落雨嘍,打烊嘍,
小八剌子開會了!”
這似乎是一種號召,然後是齊聲喊叫:
“長腳螺絲敲洋丁,
敲來敲去敲不進,
為啥道理敲不進,
因為裡面有隻螺絲釘!”
在一些半通不通的初中生的啟發下,強調的是“裡面”,這就有了曖昧的成份。孩子們便不懷好意地大笑。四面八方的孩子全部通過弄堂的各個口子涌過來,大同坊像新年裡的城隍廟一樣擁擠。
任何時候,孩子都是弄堂真實的體現。父母在家中的枕邊絮話,小弄堂里的竊竊私語,只有孩子,把那些細碎的聲音捕捉到了。
他們嘻笑跳躍,無比投入。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可是他們成功地用分貝將陳瑞平罩住,讓他獨自一人,孤魂遊蕩。
你能說他們全是小兇手嗎?誰都認為,荒漠的年代,他們僅僅做著唯一可以做的遊戲。
不少在大同坊被批判過的人全部被孩子跟過。從資本家到當權派,一直到流氓腐化分子。任何一個人因為任何原因而跌倒,石庫門一定會投井下石。弄堂里已經因為孩子死了一個人。那就是六十五歲的賣水果的蘇州老頭,他的老婆年老體衰,從早到晚一直在咳嗽。每每閒得無聊的蘇州老頭要和他幹些男女之事,她便堅決拒絕。他們的爭吵相打的聲音從小小的灶披間傳出來,一弄堂盡人皆知,於是他們走過弄堂,就會被人竊竊地指指點點。他的水果攤屬於資本主義,文革前就不能再擺了,謝大姐安排他掃弄堂。最後,他在某一個下午,用橘味水果糖誘騙了一個六歲的女孩。先是摸了她的臉,然後逐漸下移,最後探到了下邊。
生逢1966 21(2)
老頭的形跡被人發現了,他被批鬥,掃弄堂不再是謀生,成為了一種責罰。他在弄堂中跌跌撞撞邊掃邊走。最後他被孩子們看中,一路跟著不罷不休。可憐他竟然還要和孩子理論。他用糯軟的蘇州腔咆哮,哪裡敵得過洶湧的石庫門童謠?僅僅兩個星期,他就精神錯亂,自去尋死。
只有居委謝大姐或者派出所的周同志在弄堂口一立,孩子才飛也似的作鳥獸散。謝大姐於是經常在弄堂喧譁的時候從辦公室跑出來。可是,她能永久站在弄堂里嗎?學校上課很不正常,孩子們一直閒蕩在弄堂里。謝大姐其實比平常更忙碌。她胸口悶氣喘得再凶,她又能拿一弄堂的孩子怎麼樣?
陳瑞平已經不能出門。往往他前腳剛跨出門口,就有幾個獰笑著的小孩子飛跑著離開,他們是被大一些的孩子安插在這裡望風的。
瑞平每走出一步,孩子就會增加十個。所有的聲音都在喊叫,一時很多條弄堂會擁出很多的孩子,他們放下了正在下的棋,正在打著的撲克。他們拖著黃膿鼻涕,滿面滿身的油汗,頭頂心生著熱癤頭,背心上全部是金玉痱子。衣冠不整,或者上身赤膊,沒有“衣”“冠”,褲子上全是補丁。他們用那種很下流的很流氓的很晦澀的眼光射向陳瑞平。他們拖著拖鞋或木拖板,走路有響的有不響的,但是一起頓腳,便是山搖地動。他們像磁鐵一樣緊貼陳瑞平,又像盯梢一樣若即若離。他們永遠離開陳瑞平三米,以高大而面色蒼白精神萎頓的陳瑞平為圓心,自動形成了一個直徑六米的圓,就像上面有一隻追光燈籠罩了孤獨的陳瑞平。陳瑞平靠牆,圓就成了半圓。陳瑞平回身大吼一聲,面對著他的孩子被嚇退幾步,圓就變成了橢圓。不一會兒,又回復原樣,頓足聲和喊聲更響。
蓓蓓先是慘然一笑,然後開始關窗,一扇又一扇,將四扇全部關上了。牆上就只剩月光,霜白一片。
生逢1966 第五部分
生逢1966 21(1)
瑞平一直背負著一顆緊張的心過日子。蓓蓓已經遠走高飛,而他還在弄堂里。
那麼,他只有熬了。瑞平從抽斗中拿出蓓蓓那張眼睛迷離的照片,久久地停留在那勾人的神態上,留戀可能會變成依賴和沉湎,而他現在絕對不能。一點一點地將照片撕得粉粉碎。然後,他揉著自己的心口,讓自己平靜下來。
他決定閉門不出等候三天。在這個雷厲風行的年月,三天沒有人來處理,那就是不來處理了。然後弄堂里或許有什麼有趣的人物揪出來了,那麼整個晚上,人們議論的將不是他而是另一個人。
他搜羅著家中所有可以吃的東西,只有干出鹽花的醬菜腐乳和媽媽住院時隨便放在廚房的大半筒卷子面。恐懼超過了飢餓,他竟然用這樣一點東西熬過了三天。沒有人來過。90號的門一直沒有人敲響。
他於是挺直了腰,走出家門。弄堂很安靜。
又是三四天,當他上學走到前弄堂的時候,有幾個孩子對他點點戳戳。
不料當他放學回來的時候,他見到約有二十多個孩子似乎在等待著他。他們跟著他走,從前弄堂跟到了後弄堂。他想趕開他們,沒有成功。這些孩子,以及後來聞訊趕來的,將最後一條小弄堂擠得水泄不通。他從窗口張望了一下,下面立即有了反響。
開始時一陣傳統的喧囂,像是序幕:
“落雨嘍,打烊嘍,
小八剌子開會了!”
這似乎是一種號召,然後是齊聲喊叫:
“長腳螺絲敲洋丁,
敲來敲去敲不進,
為啥道理敲不進,
因為裡面有隻螺絲釘!”
在一些半通不通的初中生的啟發下,強調的是“裡面”,這就有了曖昧的成份。孩子們便不懷好意地大笑。四面八方的孩子全部通過弄堂的各個口子涌過來,大同坊像新年裡的城隍廟一樣擁擠。
任何時候,孩子都是弄堂真實的體現。父母在家中的枕邊絮話,小弄堂里的竊竊私語,只有孩子,把那些細碎的聲音捕捉到了。
他們嘻笑跳躍,無比投入。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可是他們成功地用分貝將陳瑞平罩住,讓他獨自一人,孤魂遊蕩。
你能說他們全是小兇手嗎?誰都認為,荒漠的年代,他們僅僅做著唯一可以做的遊戲。
不少在大同坊被批判過的人全部被孩子跟過。從資本家到當權派,一直到流氓腐化分子。任何一個人因為任何原因而跌倒,石庫門一定會投井下石。弄堂里已經因為孩子死了一個人。那就是六十五歲的賣水果的蘇州老頭,他的老婆年老體衰,從早到晚一直在咳嗽。每每閒得無聊的蘇州老頭要和他幹些男女之事,她便堅決拒絕。他們的爭吵相打的聲音從小小的灶披間傳出來,一弄堂盡人皆知,於是他們走過弄堂,就會被人竊竊地指指點點。他的水果攤屬於資本主義,文革前就不能再擺了,謝大姐安排他掃弄堂。最後,他在某一個下午,用橘味水果糖誘騙了一個六歲的女孩。先是摸了她的臉,然後逐漸下移,最後探到了下邊。
生逢1966 21(2)
老頭的形跡被人發現了,他被批鬥,掃弄堂不再是謀生,成為了一種責罰。他在弄堂中跌跌撞撞邊掃邊走。最後他被孩子們看中,一路跟著不罷不休。可憐他竟然還要和孩子理論。他用糯軟的蘇州腔咆哮,哪裡敵得過洶湧的石庫門童謠?僅僅兩個星期,他就精神錯亂,自去尋死。
只有居委謝大姐或者派出所的周同志在弄堂口一立,孩子才飛也似的作鳥獸散。謝大姐於是經常在弄堂喧譁的時候從辦公室跑出來。可是,她能永久站在弄堂里嗎?學校上課很不正常,孩子們一直閒蕩在弄堂里。謝大姐其實比平常更忙碌。她胸口悶氣喘得再凶,她又能拿一弄堂的孩子怎麼樣?
陳瑞平已經不能出門。往往他前腳剛跨出門口,就有幾個獰笑著的小孩子飛跑著離開,他們是被大一些的孩子安插在這裡望風的。
瑞平每走出一步,孩子就會增加十個。所有的聲音都在喊叫,一時很多條弄堂會擁出很多的孩子,他們放下了正在下的棋,正在打著的撲克。他們拖著黃膿鼻涕,滿面滿身的油汗,頭頂心生著熱癤頭,背心上全部是金玉痱子。衣冠不整,或者上身赤膊,沒有“衣”“冠”,褲子上全是補丁。他們用那種很下流的很流氓的很晦澀的眼光射向陳瑞平。他們拖著拖鞋或木拖板,走路有響的有不響的,但是一起頓腳,便是山搖地動。他們像磁鐵一樣緊貼陳瑞平,又像盯梢一樣若即若離。他們永遠離開陳瑞平三米,以高大而面色蒼白精神萎頓的陳瑞平為圓心,自動形成了一個直徑六米的圓,就像上面有一隻追光燈籠罩了孤獨的陳瑞平。陳瑞平靠牆,圓就成了半圓。陳瑞平回身大吼一聲,面對著他的孩子被嚇退幾步,圓就變成了橢圓。不一會兒,又回復原樣,頓足聲和喊聲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