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您看這清明上墳上得多熱鬧啊,女人踢足球打鞦韆,男人打馬球鬥雞,有沒有男女都能參加的遊戲呢?有啊,這一天“拔河”也是必玩娛樂,連皇室朝廷都出面組織王公大臣們來拔河,分兩隊拉扯繩子,哪邊力氣大拉過界哪邊贏。因為古人認為拔河有祈禱豐年、慶祝豐收的作用,而清明節正是春耕播種的時候,所以這活動正應景。

  哪怕是最愛清淨、不喜歡湊熱鬧的人,經過一冬悶在家裡,春天出到郊外,也會到處閒逛踏青,欣賞這花紅柳綠的大好春光。看,那邊一樹桃花下,那崔郎君正在“人面桃花相映紅”地泡美女呢;這裡又有個號稱來上墳的,卻扯著牧童問“哪裡有酒賣”,牧童把他打發到杏花村去了;那邊樹下還有下棋的、演劇的、耍百戲的······

  也正是由於唐朝百姓在上墳的時候玩出了這麼多花樣,只顧享樂,把本來應該悲哀肅穆的清明節弄得沒點兒正形正樣了,朝廷起初還覺得傷風敗俗,曾經鄭重其事地下詔要求禁斷“寒食上墓作樂”,但是後來發現根本管不住,只好聽之任之。不過仔細想想,那些已經埋在土裡的祖先,如果下世時隔不遠,也是唐朝鬼,那麼看到後世子孫如此歡樂地享受著生活,大概也不會介意,而會一起吃著供品唱起歌來吧。

  本篇主要參考資料&深度了解推薦: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張宏梅.唐代的節日與風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張勃.唐代節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注53:韓翃《寒食》。

  注54:杜淹《詠寒食鬥雞應秦王教》。

  公款不吃白不吃,家家扶得醉人歸【社日】

  親愛的唐穿團客人,前面我們說了不少穿越到唐朝的好處,但是單就“過節”而言,穿越到明清以前的中古社會也有些風險。除夕、清明、端午這些節日還好,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您也比較有思想準備,但是在其他時候,很可能突然一下子冷不丁冒出來個全民狂歡性的節日,別人都在歡天喜地做準備,您卻一無所知茫然無措,這樣穿越者身份暴露的可能性很大。

  比如說吧,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春秋季,您正在家裡閒坐打盹兒,噹噹當,大門被敲響啦,有人給您送了一份“轉帖”。

  您不知道“轉帖”是什麼?就是唐朝的通知單啦,不過因為當時紙墨都比較貴,印刷術又還沒普及,唐朝人不可能像現代人一樣大量印刷、到處發送轉貼。一份通知一般只寫一份,在紙尾寫全需要通知的所有人名單,送到附近一家。這家人看完了,在紙帖上自己名字旁邊做個標記,表示收到通知,然後由他負責送往名單上的另一家……這樣按順序傳遞,把名單上所有人都通知到,最後這張紙帖還要轉回到撰寫人手裡。

  您接過“轉帖”,低頭看上面寫的是啥。

  “座社局席轉帖抄 社司轉帖右緣年支座社局席 幸請諸公等 帖至 並限今月十日於節如蘭若門前取齊 如若於時不到者 罰酒一角 全不到者 罰半瓮 其帖速遞相分付 不得停滯 如滯帖者 准條科罰 帖周卻付本司 用罰”[注55]後面是一堆人名。

  您看不懂這是在說啥?這是在通知您過“社日”的時間和地點呢。要求這個月十號在附近的佛寺門前會合。如果您遲到了,要罰酒一角;如果您乾脆一直沒去,要罰酒半瓮。這張轉帖您看完了趕緊傳下一家,不准留在手裡太久,如果不及時轉帖,按“社司”的規定處罰。帖子轉完了交回“社司”,作為處罰依據。

  文字這算看懂了,但您知道“社司”和“社日”又是什麼嗎?

  “社日”在中古唐宋以前,一直都是民間最盛大的狂歡節……是是是,我知道,“上元節”是夜間狂歡燈節,“上巳節”是水邊狂歡節,“清明節”是野外踏青狂歡節,這又出來個狂歡節,唐朝的狂歡節還真多哈。“社日”可以叫作“鄉村狂歡節”,它和農民、土地、耕作、豐收有著極為深厚密切的關係,每年到了這兩天(一般是春季的“春社”和秋季的“秋社”),雖然城市裡也過節,但有條件的市民文人都願意往鄉村跑,去感受那種如痴如狂的興奮喜悅氣氛。

  歷代皇帝大臣都動不動把“江山社稷”掛在嘴邊,“江山”您當然知道是啥,“社稷”呢?這其實是兩種東西,其中“社”指的是土地神,對對,後來演變成了“土地爺、土地奶奶”的那一對,而“稷”是指農作物之神,這兩位合稱起來,就是“民以食為天、18億畝耕地紅線絕不能動搖、中央一號文件”所代表的重要含義了。

  唐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全國大多數人口都是農民,維繫社會運轉的最主要產業也是農業。雖然說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吧,但是自然村之內的各家各戶也需要相互協作,比如灌溉系統怎麼建造、維護、使用,牛馬等數量有限的耕作大牲畜怎樣使用才能發揮最高效率,農忙時集中人力幹活,農閒時輪流休息,乃至哪一家婚喪嫁娶、蓋房上樑、失火防盜,這都是需要協調互助的。所以各村鎮都有鄉民們自發成立的負責協調安排這些事的組織,這些組織的管理機構就是“社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