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同治元年(1862年),日本長崎商業官派下屬跟隨荷蘭商船載貨來到上海,並請荷蘭領事給上海道吳煦遞話,請求按照西洋的小國待遇,讓日本商人專到上海貿易。懾於天朝威勢,日本當時還不敢請求和天朝直接立約。

  同治三年(1864年),日本胃口大了,派遣外務權大丞柳原前光到天津拜見直隸總督李鴻章,請求給予與西方列強同等待遇,和天朝締約通商。總理衙門聽到後,很是詫異——這小小日本竟然也想和西方列強一樣,和天朝平起平坐?

  總理衙門很生氣,答覆日本只許通商不准立約。但後來小日本糾纏不休,總理衙門被煩不過,答應與之締約,這就是1871年的中日修約:雙方相互開放通商口岸、相互擁有領事裁判權和協定關稅權、雙方軍艦均可以自由進入對方的通商口岸等等。這些讓西方人笑掉大牙的條款,其實是互不平等條約哪!

  1871年底,琉球船民因颶風而漂流到台灣,其中54人被台灣生番(土著,高山族等)殺掉。另外又有日本商民也因為颶風漂至,其中4人遇害。日本人跑到總理衙門告狀,大臣毛昶熙、董恂說:“這些生番,都是些化外之民,就像貴國的蝦夷,不服王化,隨意殺人,這也是稀鬆平常之事,就不要大驚小怪了吧?”日本人說:“生番殺人,你們要是不管的話,我們招呼打在前頭,我國可就要向生番問罪了。”這個無知的毛昶熙說:“生番既然是我化外之民,伐與不伐,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總理衙門的官員們(左一為毛昶熙)

  說起這琉球國,自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就開始稱臣於明朝,一直受明朝冊封並定期朝貢,五百年間從未間斷。但明朝萬曆三十四年(1506年),日本島津藩入侵琉球,強迫其稱臣,由此琉球形成既向中國納貢又向日本稱臣的兩屬局面。但對日本稱臣的事情,琉球一直隱瞞於天朝。

  由於總理衙門對琉球事件處置不當,這給了日本人征台的藉口。1874年5月,日本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都督,率日軍三千人在台灣琅橋登陸,征討台灣生番。當時的台灣土著,被清朝官員按關係和文化遠近,分為生番和熟番,有如貴州之生苗和熟苗。而台灣的生番和熟番,世代為仇,日軍登陸後,台灣的熟番前去迎降,並引導日本人大敗生番。生番不甘失敗,經常埋伏叢林之間,時而暴起狙擊,日本人措手不及,便焚燒了生番的村落後退守龜山,隨後竟然設立都督府,開荒屯田,打算久駐不走了。

  清廷聽說日本人興師動眾前去台灣征討生番並賴著不走,心頭一驚,感到大事不好,趕緊命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率領福州水師趕往出事現場。日本人說:“我國為貴國征化外,辟荒穢,你們總得有點表示吧?”清朝官員說:“要是你們立刻退兵的話,可以賞你們點軍費。”當時日本人見清朝軍隊不是很多,便不肯退兵,談判陷入困境。

  新帝國摸了老帝國的屁股(2)

  於是清廷決定採取強硬措施,派福建巡撫王凱泰率兵兩萬五千人渡台。日本人聽說清朝大軍將至,趕緊以內務卿大久保利通為全權大臣來議和,最後清廷答應賠償日本人的撫恤費和辛苦費合計50萬兩白銀,讓日本人趕緊從台灣撤軍走人。

  這個小小的勝利,讓日本這個小帝國知道清朝不足畏矣!

  1879年4月,日本進而吞併琉球,將之更名為沖繩縣。清廷苦於自己海軍實力不足,加上因伊犁問題和沙俄局勢緊張,難以應付兩場戰爭,只能置琉球國王的“泣血求助”於不顧,甩手不管。從此,琉球便被日本竊為己有,即現在的沖繩縣(如今也是駐日美軍的主要基地)。受此刺激,清廷開始在歐洲採購鐵甲艦以建設北洋艦隊,此是後話。

  台灣的事情剛完,日本人又在朝鮮惹下事端。早在光緒元年(1875年)秋,日本兵艦闖入朝鮮江華島,逼迫朝鮮簽約。當時,日本人考慮到朝鮮和中國的特殊關係,派人到總理衙門問朝鮮是否中國屬國,若為屬國,則由中國來主持朝鮮通商之事。

  當時總理衙門的大臣們,大都是些土包子,一沒學過國際關係,二不懂國際法,三是為了省事,居然答說:“朝鮮雖我藩屬,而內政外交,聽其自主,我朝向不與聞。”日本人聽後,冷笑而去。1876年春,日本和朝鮮簽訂條約,認定朝鮮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並在仁川、元山兩地開埠通商。對此,清廷視之漠然。

  當時的朝鮮也有新舊黨之分。1863年朝鮮國王死的時候,沒有留下後代,由旁系大院君的次子李熙繼任。由於李熙的年齡尚小,便由其生父大院君攝政十年。大院君是個排外守舊的人,看不慣新事務,極其討厭和洋人打交道。十年後,國王李熙親政,娶了個王妃閔氏。和大院君相反的是,閔氏卻是個喜好新鮮事務的親日派,國王李熙很是受她影響。但由於大院君執政時間較長,朝鮮小朝廷就形成了新舊兩黨。這一點,和後來戊戌變法時的帝後兩黨倒是有幾分相似之處。

  日本人趁著兩黨相爭的機會,在朝鮮內部竭力培植親日勢力。這些舉動,引起了大院君等守舊派的警覺,結果在1882年的夏天,朝鮮兵士因為軍餉問題向大院君投訴的時候,大院君便煽動說,造成你們停發軍餉的原因是閔王妃和日本人,你們去殺了他們,我到時自然給你們做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