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
六月的天,小兒的臉,說變就變。咸陽的政治氣候同樣如此,在短短數日之間,便接連變了兩次天。先是趙高占盡優勢,接著李斯成功反擊,此刻則是趙高重新收回失地,再度當權。
而在前方的戰場,秦軍在暫時的勝利之後,很快便陷入被動。起義軍越挫越勇,越戰越多,帝國頻繁徵調關中士卒,依然疲於應付。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兩人本就不滿胡亥繼位以來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朝政,如今盜賊不止,亡國在即,兩人再也無法坐視,登門串聯李斯,要求聯名上書胡亥。
如此正當的提議,李斯根本就無法拒絕。他貴為丞相,定國安邦,責無旁貸。只能依了二人,聯名上書胡亥,道:“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倘若胡亥此時能採納李斯等人的建議,改弦更張,施惠布仁,安撫百姓,則帝國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
胡亥接到上書,不知如何應答,於是問趙高之意。趙高道,阿房宮為先帝所舉,安可輕廢!戍漕賦稅,此所以供陛下為樂也,益之尚不足,遑論減省?
胡亥深以為然,點頭不迭。趙高又道:“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國之重臣,不知為陛下謀,而只知取悅黔首,其居心不測,當下獄屬吏。”
胡亥仿佛是中了趙高的催眠術,也不經過大腦,便頒下詔書,道:“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境,作宮室以彰得意,而君等觀先帝功業有緒。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並起,君等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無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於是逮捕馮去疾和馮劫,案責他罪。
馮去疾和馮劫二人入獄,獄吏酷刑相加,命二人交代罪行。可憐二人赤誠為國,何曾有過不臣之心?兩人相視苦笑,道:“將相乃國之柱石,豈可見辱於刀筆胥吏。”言畢,憤而自殺。
三人上書,只有兩人入獄,看起來好像是趙高對李斯網開一面。而實際上,趙高何嘗不想連李斯在內一網打盡,只不過力有未逮罷了。畢竟李斯在朝中經營三十餘年,根深蒂固,勢大力沉,非有絕對把握,趙高也絕不敢輕舉妄動。誰都想一口吃個大胖子,只是很多時候,就算有那麼大的胃口,卻也沒有那麼大的胃。
趙高放了李斯一馬,一則是要造成李斯的錯覺,讓李斯認為,自從上次的談判之後,兩人之間已經相當於簽下了某種互不侵犯條約。二則可以讓群臣猜疑:為何李斯獨能倖免,而馮去疾和馮劫二人卻蒙冤下獄,其中莫非另有隱情?只要群臣起了猜疑之心,對李斯的形象便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三則趙高深知,剷除李斯宜漸不宜急。
趙高的策略就是:先削除李斯的羽翼,讓李斯在朝中孤立,然後再動手不遲。所以,先殺蒙氏兄弟,再逼死馮去疾和馮劫兩位老臣,都可視為是這一策略的延續。
馮去疾和馮劫自殺不久,趙高終於將目標對準了李斯,在胡亥面前進讒言,誣告李斯有意謀反,其言道:“夫沙丘之謀,丞相與焉。今陛下已立為帝,而丞相貴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且丞相長男李由為三川守,楚盜陳勝等皆丞相旁縣之子,以故楚盜公行,過三川,城守不肯擊。高聞其文書相往來,未得其審,故未敢以聞。且丞相居外,權重於陛下。陛下不可不防。”
胡亥一聽大怒,便欲案治李斯。趙高道:“丞相功高天下,威震社稷,如無端下獄,恐朝野震盪,百官惶惶。陛下當緩而圖之,使使者至三川,待驗得李由與盜賊通結之狀,再案治丞相不遲。”
趙高再道:“為免打糙驚蛇,陛下可致書於丞相,問以安樂之道。李斯蒙陛下降尊垂問,知陛下猶重之,則必不生疑心也。”
胡亥大喜,於是修書一封,責問李斯,道:“吾聞之韓子曰:‘堯舜采椽不刮,茅茨不翦,飯土塯,啜土形,雖監門之養,不盡此之疏陋也。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築鍬,脛毋毛,雖臣虜之勞,不酷烈於此辛苦矣。’然則夫所貴於有天下者,豈欲苦形勞神,身處逆旅之宿,口食監門之養,手持臣虜之作哉?此不肖人之所勉也,非賢者之所務也。彼賢人之有天下也,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此所貴於有天下也。夫所謂賢人者,必能安天下而治萬民,今身且不能利,將惡能治天下哉!故吾願肆意極欲,長享天下而無害,為之奈何?”
李斯接書,閱讀一過,只在剎那之間,他頭上的白髮便仿佛更白了幾分。
【5.奉命文章】
每一個失敗的昏君背後,不是站著一個女人,就是站著一個太監。李斯接到胡亥之書,馬上明白過來,一定是趙高在後面搗鬼。胡亥成天在後宮yín樂歡宴,秉燭夜遊猶恐未足,哪裡有空靜下心來,給他修書問計?
李斯深知趙高亡他之心不死。權力鬥爭歷來講究快、准、狠,本當劍拔弩張、你死我亡之時,趙高卻突然通過胡亥向他傳來這樣一封書信,好整以暇地要他為胡亥獻計獻策,其意在何為?
趙高此舉貌似閒著,實則是閒著不閒。胡亥的來信其實只問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作為一個皇帝,如何能夠確保像目前這樣,永遠地逍遙快活下去?
李斯的任務就是必須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以他法家巨子的身份,為胡亥的行為提供思想和主義。
在胡亥的問題當中已經預設了這樣一個前提,那就是目前帝國的路線和政策是合理的,是要長久堅持下去的。所以,只要李斯一開口回答(回答的質量並不重要),就已經足以表明,他作為帝國的丞相肯定了這一預設的前提,承認目前的路線和政策是正確的,無可指責的。
而事實上,胡亥繼位以來的一系列政治舉措不僅讓下層百姓民怨沸騰,叛亂四起,即使是在朝廷官員當中,多數人也是對此抱有異議和牴觸的,只是迫於高壓,敢怒而不敢言。馮去疾和馮劫兩人做了出頭鳥,挺身進諫,結果被投入監獄,自殺身亡。對此,絕大部分朝廷官員都持同情和惋惜的態度,對胡亥與趙高也是越來越失望。
趙高逼迫李斯回答問題,正是要讓他站隊表態。李斯一旦回答了問題,就等於選擇了和趙高同一陣線,從而站在了大部分朝廷官員的對立面。而這樣的後果就是,李斯在朝中只會越來越孤立,他曾經的支持者也將起而不滿他,反對他。
李斯雖然能夠輕易看透趙高的陰險用心,但就是無解。他的死穴已被趙高牢牢地捏在手裡。
除了回信之外,李斯已別無選擇。
自從當年的《諫逐客書》之後,李斯很久沒再寫長篇大論了。和韓非不同的是,李斯並無著書立說的嗜好,他更傾向於行而不言。
雖說是長久不曾動筆,但李斯的文章功力並未衰退。相反,隨著歲月的積澱、思想的成熟,現在的李斯已臻人書俱老的境界。
儘管所寫乃是一篇奉命文章,而且寫得心不甘情不願,但架不住李斯的老去詩篇渾漫與,提筆未幾,已是千言立就。
而在前方的戰場,秦軍在暫時的勝利之後,很快便陷入被動。起義軍越挫越勇,越戰越多,帝國頻繁徵調關中士卒,依然疲於應付。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兩人本就不滿胡亥繼位以來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朝政,如今盜賊不止,亡國在即,兩人再也無法坐視,登門串聯李斯,要求聯名上書胡亥。
如此正當的提議,李斯根本就無法拒絕。他貴為丞相,定國安邦,責無旁貸。只能依了二人,聯名上書胡亥,道:“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倘若胡亥此時能採納李斯等人的建議,改弦更張,施惠布仁,安撫百姓,則帝國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
胡亥接到上書,不知如何應答,於是問趙高之意。趙高道,阿房宮為先帝所舉,安可輕廢!戍漕賦稅,此所以供陛下為樂也,益之尚不足,遑論減省?
胡亥深以為然,點頭不迭。趙高又道:“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國之重臣,不知為陛下謀,而只知取悅黔首,其居心不測,當下獄屬吏。”
胡亥仿佛是中了趙高的催眠術,也不經過大腦,便頒下詔書,道:“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境,作宮室以彰得意,而君等觀先帝功業有緒。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並起,君等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無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於是逮捕馮去疾和馮劫,案責他罪。
馮去疾和馮劫二人入獄,獄吏酷刑相加,命二人交代罪行。可憐二人赤誠為國,何曾有過不臣之心?兩人相視苦笑,道:“將相乃國之柱石,豈可見辱於刀筆胥吏。”言畢,憤而自殺。
三人上書,只有兩人入獄,看起來好像是趙高對李斯網開一面。而實際上,趙高何嘗不想連李斯在內一網打盡,只不過力有未逮罷了。畢竟李斯在朝中經營三十餘年,根深蒂固,勢大力沉,非有絕對把握,趙高也絕不敢輕舉妄動。誰都想一口吃個大胖子,只是很多時候,就算有那麼大的胃口,卻也沒有那麼大的胃。
趙高放了李斯一馬,一則是要造成李斯的錯覺,讓李斯認為,自從上次的談判之後,兩人之間已經相當於簽下了某種互不侵犯條約。二則可以讓群臣猜疑:為何李斯獨能倖免,而馮去疾和馮劫二人卻蒙冤下獄,其中莫非另有隱情?只要群臣起了猜疑之心,對李斯的形象便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三則趙高深知,剷除李斯宜漸不宜急。
趙高的策略就是:先削除李斯的羽翼,讓李斯在朝中孤立,然後再動手不遲。所以,先殺蒙氏兄弟,再逼死馮去疾和馮劫兩位老臣,都可視為是這一策略的延續。
馮去疾和馮劫自殺不久,趙高終於將目標對準了李斯,在胡亥面前進讒言,誣告李斯有意謀反,其言道:“夫沙丘之謀,丞相與焉。今陛下已立為帝,而丞相貴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且丞相長男李由為三川守,楚盜陳勝等皆丞相旁縣之子,以故楚盜公行,過三川,城守不肯擊。高聞其文書相往來,未得其審,故未敢以聞。且丞相居外,權重於陛下。陛下不可不防。”
胡亥一聽大怒,便欲案治李斯。趙高道:“丞相功高天下,威震社稷,如無端下獄,恐朝野震盪,百官惶惶。陛下當緩而圖之,使使者至三川,待驗得李由與盜賊通結之狀,再案治丞相不遲。”
趙高再道:“為免打糙驚蛇,陛下可致書於丞相,問以安樂之道。李斯蒙陛下降尊垂問,知陛下猶重之,則必不生疑心也。”
胡亥大喜,於是修書一封,責問李斯,道:“吾聞之韓子曰:‘堯舜采椽不刮,茅茨不翦,飯土塯,啜土形,雖監門之養,不盡此之疏陋也。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築鍬,脛毋毛,雖臣虜之勞,不酷烈於此辛苦矣。’然則夫所貴於有天下者,豈欲苦形勞神,身處逆旅之宿,口食監門之養,手持臣虜之作哉?此不肖人之所勉也,非賢者之所務也。彼賢人之有天下也,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此所貴於有天下也。夫所謂賢人者,必能安天下而治萬民,今身且不能利,將惡能治天下哉!故吾願肆意極欲,長享天下而無害,為之奈何?”
李斯接書,閱讀一過,只在剎那之間,他頭上的白髮便仿佛更白了幾分。
【5.奉命文章】
每一個失敗的昏君背後,不是站著一個女人,就是站著一個太監。李斯接到胡亥之書,馬上明白過來,一定是趙高在後面搗鬼。胡亥成天在後宮yín樂歡宴,秉燭夜遊猶恐未足,哪裡有空靜下心來,給他修書問計?
李斯深知趙高亡他之心不死。權力鬥爭歷來講究快、准、狠,本當劍拔弩張、你死我亡之時,趙高卻突然通過胡亥向他傳來這樣一封書信,好整以暇地要他為胡亥獻計獻策,其意在何為?
趙高此舉貌似閒著,實則是閒著不閒。胡亥的來信其實只問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作為一個皇帝,如何能夠確保像目前這樣,永遠地逍遙快活下去?
李斯的任務就是必須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以他法家巨子的身份,為胡亥的行為提供思想和主義。
在胡亥的問題當中已經預設了這樣一個前提,那就是目前帝國的路線和政策是合理的,是要長久堅持下去的。所以,只要李斯一開口回答(回答的質量並不重要),就已經足以表明,他作為帝國的丞相肯定了這一預設的前提,承認目前的路線和政策是正確的,無可指責的。
而事實上,胡亥繼位以來的一系列政治舉措不僅讓下層百姓民怨沸騰,叛亂四起,即使是在朝廷官員當中,多數人也是對此抱有異議和牴觸的,只是迫於高壓,敢怒而不敢言。馮去疾和馮劫兩人做了出頭鳥,挺身進諫,結果被投入監獄,自殺身亡。對此,絕大部分朝廷官員都持同情和惋惜的態度,對胡亥與趙高也是越來越失望。
趙高逼迫李斯回答問題,正是要讓他站隊表態。李斯一旦回答了問題,就等於選擇了和趙高同一陣線,從而站在了大部分朝廷官員的對立面。而這樣的後果就是,李斯在朝中只會越來越孤立,他曾經的支持者也將起而不滿他,反對他。
李斯雖然能夠輕易看透趙高的陰險用心,但就是無解。他的死穴已被趙高牢牢地捏在手裡。
除了回信之外,李斯已別無選擇。
自從當年的《諫逐客書》之後,李斯很久沒再寫長篇大論了。和韓非不同的是,李斯並無著書立說的嗜好,他更傾向於行而不言。
雖說是長久不曾動筆,但李斯的文章功力並未衰退。相反,隨著歲月的積澱、思想的成熟,現在的李斯已臻人書俱老的境界。
儘管所寫乃是一篇奉命文章,而且寫得心不甘情不願,但架不住李斯的老去詩篇渾漫與,提筆未幾,已是千言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