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攤上李斯這麼個老爹,對李由來說,是幸運,也是不幸。幸運的是,他可以比別人少奮鬥N年。不幸的是,他永遠趕不上他老爹,永遠只能活在他老爹的陰影之下,聽由他老人家的擺布。正因為他老爹的存在,反而妨礙了他的仕途。李斯遲遲不肯將他調入朝廷擔任要職,正是擔心會遭人非議,招人妒恨。

  陳勝起義之後,李由曾經大為興奮:終於有仗可打了,終於可以建功立業,憑自己的實力出將入相。但是,眼見起義軍日益壯大,卻始終等不到朝廷征討的命令。無奈之下,他也只能勤練士卒,修城守備,隨時作著鏖戰沙場的準備。

  現在,他接到了李斯的書信。書信說得明白,非但不讓他上陣殺賊,反而讓他執行不抵抗政策,只要守住滎陽城,哪怕讓反賊從此經過,越過他這道屏障,西擊秦國本土,那也任由他們去。

  很顯然,如此古怪蹊蹺的命令,讓李由難以理解和接受。他身負帝國守護之責,如果對反賊不抵不抗,不但無法向自己交代,也無法向部下們交代。可是,這既是父命,又是丞相之命,他又怎能違背?

  他不知道老爹究竟在想些什麼。老爹既然如此命令,必自有其深遠的用意。而他信任他的老爹。

  李由投書入火,竹簡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漸漸化為灰燼。

  果然,沒過幾天,吳廣率大軍西擊滎陽,李由遵李斯之囑,堅守不出,任吳廣在城下百般辱罵,喉嚨上火。李由手下眾將士皆怒形於色,紛紛請戰。官兵是貓,反賊是鼠,老鼠不怕貓,貓倒怕起老鼠來了,什麼世道?李由力排眾議,強硬不許。

  李由堅守不出,吳廣也無計可施,只能定時叫罵。雙方僵持不下。

  滎陽既然已被包圍,陳勝於是命周文為將軍,領車千乘,士卒數十萬,過滎陽,直入函谷關,西擊秦國本土。周文率大軍一路披靡,很快抵達戲邑,距離咸陽僅百餘里地。

  這是百餘年來秦國本土第一次遭遇戰爭襲擊。消息傳至咸陽,滿城惶惶,大臣們更是驚恐不安,紛紛上書,督促皇帝胡亥出來主持大局。

  大軍壓境,形勢危急,趙高和胡亥也無法再繼續裝聾作啞,只好召集廷議。

  至此,李斯終於達到了他的目的——他終於將胡亥逼了出來。他知道,胡亥在趙高的控制之下,用普通的方法,他是沒希望見到胡亥的。他也是迫不得已,方才出此下策,借起義軍來作兵諫。所謂事實勝於雄辯,你胡亥不是不信盜賊橫行嗎,那就把盜賊請到你的眼前,看你還如何推卸?

  李斯雖然達到了目的,但也付出了慘重代價,那就是引狼入室,拿帝國的命運作為賭注。堂堂的帝國丞相,要用這樣的法子才能見到帝國的皇帝,豈不悲哀,豈不痛惜!

  【5.丞相之威】

  咸陽宮內,胡亥臨朝,群臣參拜畢,李斯道:“數月不見,陛下清瘦許多,還望保重聖軀,勿因國事太過操勞。”

  李斯話中飽含譏諷之意,明顯得連聾子都能聽出。那是一個老政治家發於衷心的激憤,那是一個開國元勛對二世皇帝恨鐵不成鋼的抱怨。

  李斯的話雖然難聽直露,可誰叫他有這個資格呢。胡亥也不能發作,只好將話題轉移到正事之上,道:“丞相,反賊賊多,奈何?”

  李斯道:“反賊雖多,天必誅之,不足為陛下憂。”

  面對李斯的擠對,胡亥還是只能忍耐。他好容易才臨朝一回,憋屈太久的李斯當然要趁此機會,噴個慡快方肯罷休。

  胡亥苦笑道:“丞相戲言了。今國家危難,請丞相劃策。”

  李斯厲聲道:“使蒙恬尚在,何至於令盜賊如此?”說完怒視趙高。其他大臣也跟著李斯望向趙高。在眾人目光的審判之下,趙高尷尬萬分,恨不能憑空消失。

  趙高的一個心腹宦官護主心切,指著李斯尖聲道:“天子之前,咆哮無狀,可是人臣之道?”

  完了,火山爆發了。李斯怒視宦官,大喝道:“吾咆哮無狀?你再說一遍!”

  盛怒之下的李斯,頭上白髮皚皚,目中怒火熊熊,有如發威的雄獅,令人不敢逼視。宦官面色蒼白,渾身哆嗦,不敢再多說話。

  李斯不依不饒,斥道:“朝堂之上,乃議論國事之所,爾為內官,妄加言語,該當何罪?”

  趙高見勢不對,果斷地決定棄卒保帥,吩咐拖宦官下去,斬。

  片刻之後,郎官持宦官之頭,入謝李斯。李斯這才面色稍緩。

  李斯威風凜凜,相形之下,胡亥則如坐針氈,但當著群臣之面,卻也只能擺出一副胸懷寬廣的架勢,道:“宦官已伏法。請丞相以國事為重,為朕分憂。”

  李斯一通發泄之後,也舒坦了一些,於是道:“賊兵在戲邑停而不前,為不知朝中深淺,不敢輕進。一旦賊兵知咸陽空虛,必急奔來襲。留給我們的時間業已不多,須當機立斷,即刻應對。臣舉一人,可擔討賊重任。”

  胡亥問道:“何人?”

  李斯道:“少府章邯。”

  李斯的意中人一經推出,群臣皆有驚異之色。少府主掌山澤陂池之稅,名曰禁錢,以給私養,自別為藏。也就是說,少府的官職相當於是宮廷的財政部長,和帶兵作戰全不搭界。這種官貪污起來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可真要讓他去前線領軍打仗,怎麼都讓人覺得不靠譜。

  胡亥也有同感,道:“討賊之任,恐少府不能勝任,當另擇習於行伍之人。”

  李斯道:“老臣執政多年,滿朝文武,多有所知。章邯受業於故國尉尉繚,得其兵法真傳,必能勝討賊之任。”

  章邯其時也列席廷議,胡亥因問道:“少府有何妙計?”

  章邯道:“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胡亥小聲嘟噥道:“驪山之徒正在修阿房宮,安可輕赦。”

  李斯在殿下高聲道:“國事危急,請陛下速作決斷。”

  胡亥望向趙高,趙高心知眾怒難犯,道理也全在李斯那邊,於是悄悄點頭。

  【6.帝國反擊戰】

  且說章邯為將,大赦天下,盡發驪山之徒,展開帝國反擊之戰。對章邯來說,要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將七十餘萬毫無戰鬥經驗的役徒組建成一支能夠作戰的軍隊,其難度可想而知。但在起義軍這邊,何嘗不也是一些臨時糾集的烏合之眾。總之大哥不說二哥,此時的兩軍相逢,不是更勇者勝,而是更弱者敗。

  章邯兵發戲邑,周文大敗,退出函谷關,止於曹陽。章邯窮追,周文再敗,復逃於澠池。章邯繼續猛追,周文又敗,全軍潰散,周文自殺。

  帝國再起兵兩處,分別由長史司馬欣和董翳統領,殺陳勝於城父,破項梁於定陶,滅魏咎於臨濟。章邯北渡黃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章邯等人的勝利讓整個咸陽彈冠相慶、一片樂觀,以為戰爭不久即可結束。章邯等人率領的還只是雜牌軍,便已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等到王師一出,自然更是秋風掃落葉,不勝輕鬆之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