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17歲的卡爾已經意識到,個人和社會是可以一致起來的,而且必須一致起來。他說,人們只有為同時代的人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他還說,古羅馬的奧古斯都是應當受到尊敬的,因此同奧古斯都以前的時代相比較,奧古斯都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進步,包括文化的繁榮。因此,歷史將永遠懷念這樣的人。
中學畢業在即,全班同學幾乎都在談論選擇未來職業的問題。有的想當官,有的要經商,有的願做醫生,有的甘心獻身宗教,有的則以投筆從戎為理想。卡爾卻坦率地表達了自己選擇職業的看法是:不論什麼職業,任何時候也不能使其思想脫離具體行動,同時,任何時候也不能使其具體行動缺乏理智和思想。
卡爾把對職業選擇的看法,一直當成自己生活的基本準則,並準備把自己獻給崇高的事業。他說:“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的人物;經驗讚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為人類犧牲了自己。”
17歲的卡爾在《青年選擇職業的考慮》畢業論文中是這樣用他瀟灑而又濃重的筆墨結尾的: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服務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任何沉重負擔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得到的將不是可憐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億萬人,我們的事業雖然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發揮作用,當我們離開人世之後,高尚的人們將在我們的骨灰上灑下熱淚。”
年輕的卡爾在中學時期就留下了如此鏗鏘的言辭,表現出他的思想才華和崇高志向。這志向雖然還不是具體的,但卻是真摯的、純樸的聲音;雖然還不能說明人類生活的發展和變化,但卻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追求和思索;雖然還沒有高深的哲理,但卻擺脫了個人天地而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他的理想就像黑夜裡的星光,雖然還不能照亮前進的道路,但卻給人以力量、以希望。正如他在一首詩歌中所說的:
假如有這麼一股
洶湧澎湃的波濤,
向前奔,不絕滔滔,
奔向那險灘隘道。
向著我和我的渴望猛撲過來,
想把我摧垮、壓倒,
後退——這事兒我才不干,
這字眼——我連看都不看。
為了達到目的,
我願和風浪搏鬥
甚至烈火的威風,
也會被我制服。
即使和我一起戰鬥的人,
一個個全都犧牲;
即使他們全都意志消沉,
對付任何力量我還是能夠勝任!
第6章 大學生涯(1)
1835年10月中旬的一天清晨,摩塞爾河的汽笛聲早早地催醒了特利爾城的兩戶人家。一群人由西梅昂大街來到碼頭。
這是卡爾第一次遠離特利爾,遠離父母姊妹,遠離家鄉的親人。燕妮也來到送行人的中間,她一隻手搭在姐姐的肩上,一隻手久久地搖著,卡爾看到了她的眼睛裡發出的粼粼波光與河面的曙紅映照著,又映照卡爾漸漸移動的方向……
大帆艇沿摩塞爾河轉萊茵河的輪船順流而下,10月17日到達波恩。
波恩城不比特利爾大多少,這個城市的政治經濟生活受著這所大學的七百多名學生的支配。這所大學使得波恩成為普魯士萊茵省的精神生活中心。
卡爾遵從父親的願望讀了法律系。
卡爾剛進校就表現出渴望通曉一切、了解一切的急切心情,註冊的當天他就加入了波恩大學的特利爾同鄉會。同鄉會為避免當局的監視一般稱作“啤酒俱樂部”,後又為滿足自己對文學和社會活動的愛好,便成為一個以文學宗旨掩蓋政治生活的組織。
卡爾對於各科知識的學習,一直勤奮用功,由於用功過度,他在波恩大學病倒過,因此,父母親特別關心他的健康。根據以後頻繁的社會活動和自身情況,卡爾也不得不減少一些選修課程。他在社會活動中如同他的功課學習一樣的認真並也很快顯出綜合能力來。
很高的前額、濃黑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目光、輪廓分明的剛毅嘴形已無不充分顯現出他已成為堅定、果斷、熱情奔放的成熟男子漢。
第二學期初,卡爾被波恩大學的特利爾同學推為同鄉會會長。波恩大學豐富多彩、浪漫愜意的生活,卡爾更願痛快淋漓地投入了。
“學生會”多為貴族子弟組成,這些貴族子弟在普魯士政府的庇護下經常惹是生非,為所欲為,卡爾又對這些人不甘屈服。
一次,一位屬於“波路希亞學生會”成員竟然動用刀劍欺侮特利爾的一個市民學員,卡爾一頭撲過去,護著同學,用拳頭同對方展開決鬥,當他徹底制服了那位貴族學生時自己才發覺右眼一側被對方的刀刺傷。
這裡來自摩塞爾河畔葡萄酒鄉的子弟都不願戒酒,卡爾也不例外。一次他因夜裡醉酒大肆喧鬧被學校當局罰坐一天禁閉。友好的同學們都去探望他,結果他又同大家在禁閉室里開懷暢飲起來。
浪漫的校園生活更激發卡爾的文學創作欲,他後來又加入了一個叫哥丁根的詩人團體,積極參加一些政治和文學創作競賽活動。
那次同貴族學生決鬥後,他在《人的自豪》這首詩歌里,就表現出一種具有寬闊胸懷,決心以“火苗”和“行動”來摧毀舊世界的勇士精神:
面對著整個奸詐的世界,
我會毫不留情地把戰挑,
讓世界這龐然大物塌倒,
它自身撲滅了這火苗。
那時我就會像上帝一樣,
在這宇宙的廢墟上漫步,
我的每一句話都是行動,
我是塵世生活的造物主。
在《海上船夫歌》里,馬克思把自己比作一個駕馭著洶湧波濤的水手:
我在與風浪搏鬥中鍛鍊成長,
並不指望上帝來給我幫忙,
我揚起船帆信心滿懷,
仰賴可靠的星辰引航。
在漫長的決死戰鬥里,
我渾身是喜悅的活力,
我充滿了粗獷的熱情,
我唱出了豪邁的歌聲。
卡爾通過對社會的觀察和了解,已開始認識到“舊制度是無法醫治的”。他在創作幻想戲劇《奧蘭尼姆》中,形象地指出,舊制度就是一條纏在人們身上的毒蛇,決不能對它表示溫存,懷有幻想,而必須對它進行鬥爭,把它扼死。卡爾通過主人翁奧蘭尼姆憤怒地高呼:
世界將在漫長的詛咒下崩潰,
我們雙臂擁抱住這嚴酷的現實,
它就在擁抱著我時死去,
並永遠沉沒於虛無之中。
完全消失而不復存在——
大概這就是生活!
……
世界看出這一切,它翻滾下去,
為自己唱著葬歌,
而我們這些冷酷的上帝的猿猴,
中學畢業在即,全班同學幾乎都在談論選擇未來職業的問題。有的想當官,有的要經商,有的願做醫生,有的甘心獻身宗教,有的則以投筆從戎為理想。卡爾卻坦率地表達了自己選擇職業的看法是:不論什麼職業,任何時候也不能使其思想脫離具體行動,同時,任何時候也不能使其具體行動缺乏理智和思想。
卡爾把對職業選擇的看法,一直當成自己生活的基本準則,並準備把自己獻給崇高的事業。他說:“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的人物;經驗讚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為人類犧牲了自己。”
17歲的卡爾在《青年選擇職業的考慮》畢業論文中是這樣用他瀟灑而又濃重的筆墨結尾的: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服務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任何沉重負擔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得到的將不是可憐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億萬人,我們的事業雖然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發揮作用,當我們離開人世之後,高尚的人們將在我們的骨灰上灑下熱淚。”
年輕的卡爾在中學時期就留下了如此鏗鏘的言辭,表現出他的思想才華和崇高志向。這志向雖然還不是具體的,但卻是真摯的、純樸的聲音;雖然還不能說明人類生活的發展和變化,但卻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追求和思索;雖然還沒有高深的哲理,但卻擺脫了個人天地而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他的理想就像黑夜裡的星光,雖然還不能照亮前進的道路,但卻給人以力量、以希望。正如他在一首詩歌中所說的:
假如有這麼一股
洶湧澎湃的波濤,
向前奔,不絕滔滔,
奔向那險灘隘道。
向著我和我的渴望猛撲過來,
想把我摧垮、壓倒,
後退——這事兒我才不干,
這字眼——我連看都不看。
為了達到目的,
我願和風浪搏鬥
甚至烈火的威風,
也會被我制服。
即使和我一起戰鬥的人,
一個個全都犧牲;
即使他們全都意志消沉,
對付任何力量我還是能夠勝任!
第6章 大學生涯(1)
1835年10月中旬的一天清晨,摩塞爾河的汽笛聲早早地催醒了特利爾城的兩戶人家。一群人由西梅昂大街來到碼頭。
這是卡爾第一次遠離特利爾,遠離父母姊妹,遠離家鄉的親人。燕妮也來到送行人的中間,她一隻手搭在姐姐的肩上,一隻手久久地搖著,卡爾看到了她的眼睛裡發出的粼粼波光與河面的曙紅映照著,又映照卡爾漸漸移動的方向……
大帆艇沿摩塞爾河轉萊茵河的輪船順流而下,10月17日到達波恩。
波恩城不比特利爾大多少,這個城市的政治經濟生活受著這所大學的七百多名學生的支配。這所大學使得波恩成為普魯士萊茵省的精神生活中心。
卡爾遵從父親的願望讀了法律系。
卡爾剛進校就表現出渴望通曉一切、了解一切的急切心情,註冊的當天他就加入了波恩大學的特利爾同鄉會。同鄉會為避免當局的監視一般稱作“啤酒俱樂部”,後又為滿足自己對文學和社會活動的愛好,便成為一個以文學宗旨掩蓋政治生活的組織。
卡爾對於各科知識的學習,一直勤奮用功,由於用功過度,他在波恩大學病倒過,因此,父母親特別關心他的健康。根據以後頻繁的社會活動和自身情況,卡爾也不得不減少一些選修課程。他在社會活動中如同他的功課學習一樣的認真並也很快顯出綜合能力來。
很高的前額、濃黑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目光、輪廓分明的剛毅嘴形已無不充分顯現出他已成為堅定、果斷、熱情奔放的成熟男子漢。
第二學期初,卡爾被波恩大學的特利爾同學推為同鄉會會長。波恩大學豐富多彩、浪漫愜意的生活,卡爾更願痛快淋漓地投入了。
“學生會”多為貴族子弟組成,這些貴族子弟在普魯士政府的庇護下經常惹是生非,為所欲為,卡爾又對這些人不甘屈服。
一次,一位屬於“波路希亞學生會”成員竟然動用刀劍欺侮特利爾的一個市民學員,卡爾一頭撲過去,護著同學,用拳頭同對方展開決鬥,當他徹底制服了那位貴族學生時自己才發覺右眼一側被對方的刀刺傷。
這裡來自摩塞爾河畔葡萄酒鄉的子弟都不願戒酒,卡爾也不例外。一次他因夜裡醉酒大肆喧鬧被學校當局罰坐一天禁閉。友好的同學們都去探望他,結果他又同大家在禁閉室里開懷暢飲起來。
浪漫的校園生活更激發卡爾的文學創作欲,他後來又加入了一個叫哥丁根的詩人團體,積極參加一些政治和文學創作競賽活動。
那次同貴族學生決鬥後,他在《人的自豪》這首詩歌里,就表現出一種具有寬闊胸懷,決心以“火苗”和“行動”來摧毀舊世界的勇士精神:
面對著整個奸詐的世界,
我會毫不留情地把戰挑,
讓世界這龐然大物塌倒,
它自身撲滅了這火苗。
那時我就會像上帝一樣,
在這宇宙的廢墟上漫步,
我的每一句話都是行動,
我是塵世生活的造物主。
在《海上船夫歌》里,馬克思把自己比作一個駕馭著洶湧波濤的水手:
我在與風浪搏鬥中鍛鍊成長,
並不指望上帝來給我幫忙,
我揚起船帆信心滿懷,
仰賴可靠的星辰引航。
在漫長的決死戰鬥里,
我渾身是喜悅的活力,
我充滿了粗獷的熱情,
我唱出了豪邁的歌聲。
卡爾通過對社會的觀察和了解,已開始認識到“舊制度是無法醫治的”。他在創作幻想戲劇《奧蘭尼姆》中,形象地指出,舊制度就是一條纏在人們身上的毒蛇,決不能對它表示溫存,懷有幻想,而必須對它進行鬥爭,把它扼死。卡爾通過主人翁奧蘭尼姆憤怒地高呼:
世界將在漫長的詛咒下崩潰,
我們雙臂擁抱住這嚴酷的現實,
它就在擁抱著我時死去,
並永遠沉沒於虛無之中。
完全消失而不復存在——
大概這就是生活!
……
世界看出這一切,它翻滾下去,
為自己唱著葬歌,
而我們這些冷酷的上帝的猿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