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他忙著處理他那一大堆舊稿。編輯們的稿約使他窮於應付。有人發現他原來是個風格作家,他的風格之中大有文章。《北方評論》在發表了他的《美的搖籃》之後給他寫信,要他寫半打類似的論文,他正想拿他舊稿堆里的東西去應付時,《伯頓雜誌》早抱著投機的態度約過他五篇稿子,每篇五百元。他回信說他可以滿足要求,但每篇得要一千元。他記得所有這些稿子都曾為現在吵著要稿子的雜誌所拒絕,而且都拒絕得冷酷,機械,官樣文章。他們曾經叫他流汗,他也要叫他們流點汗才行。伯頓雜誌按照他的價格接受了他的五篇文章,剩下的四篇被《麥金托什月刊》以同樣的稿酬搶了去。《奇蹟的大祭司》、《奇蹟夢想者》、《自我的尺度》、《幻覺的哲學》、《藝術與生物學》、《上帝與土塊》、《批評家與試管》、《星塵》和《高利貸的尊嚴》就是這樣與讀者見了面的。這些作品引起了風暴、轟動和抱怨,多少日子才平息下來。
編輯們給他寫信,讓他提出大綱。他提出了大綱,但都是按已寫成的作品提的。他堅決拒絕答應寫任何新作品。一想到提筆寫作他就生氣。他曾眼見布里森登被群眾撕扯成了碎片。儘管他現在受到歡呼,心裡仍有餘悸,對群氓仍尊重不起來。他的名聲似乎是一種恥辱,是對布里森登的背叛。它叫他想撤離,但他決心繼續下去,好把錢袋裝滿。
他接到的編輯們的來信大體都是這樣:約在一年前本刊曾不幸婉絕先生惠寄之愛情詩集,同人等當時雖有深刻印象,卻礙於已有安排,忍痛割愛。目前該稿如仍在先生手中,且願賞光惠寄,我刊將樂於按先生條件全部發表,並以最優厚稿酬將該稿作詩集出版。
馬丁想起了他的素體詩悲劇,便把它寄去充數。寄出之前他再讀了一遍,那劇本的幼稚、淺薄和業餘味兒給了他特別深的印象,可他仍然寄了出去。出版之後那編輯後悔了一輩子。讀者們義憤填膺,不肯相信,認為那距離馬丁的高妙水平太遠,不是他的作品,而是那雜誌拙劣的仿作,再不然就是馬丁·伊甸學大仲馬,在成功的高峰期請槍手代庖的。但是當馬丁解釋說那是他寫作幼年期的作品、而那家雜誌得不到作品總不罷休時,讀者便哈哈大笑。那雜誌大吃其虧,編輯因而撤職。那悲劇再沒有出單行本,雖然馬丁已把預支的版稅裝進了腰包。
《科爾曼周刊》花了差不多三百元給馬丁拍來了一封很長的電報,提出要他二十篇稿子,每篇一千元。要他由雜誌支付全部費用遊歷全美,選擇任何他樂意的題目寫文章。電報的主要內容是提供假定的話題,用以表示他選擇題材範圍之廣泛自由。唯一限制是旅行只在美國國內。馬丁拍了電報去表示難以從命,並表示了歉意,電報由收方付費。
《華倫月刊》刊登的《威幾威幾》立即取得了成功。那書每一頁的四邊都留了寬闊的空白,還有精美的裝飾,在度假期間很走紅,像野火一樣迅速銷售。評論家們一致相信該書將與兩個偉大的作家的兩本經典著作《瓶中妖魔》①和《驢皮記》②並駕齊驅。
①《瓶中妖魔》:R.L.史蒂文森的幻想小說,以夏威美群島為背景。
不過,讀者對《歡樂的輕煙》的反應卻頗為冷淡,且態度曖昧,因為那些小小說的大膽和反傳統精神震撼了資產階級的道德和偏見;但該書的法文譯本隨即風靡了巴黎,這時英美兩國的讀者才又跟了上去,銷售量之大,使得馬丁在銷售他的第三本書時逼迫那謹慎保守的欣格垂、達恩利公司給了他兩毛五分的版稅,第四本書則要了足足三角。後兩部書由他已經寫成的全部小說編集而成。那些小說都已經連載過,或正在連載。《鐘聲激越》和他的恐怖小說集成了一集,另外一集則包括了《冒險》、《罐子》、《生命之酒》、《漩渦》、《擾攘的街道》和其他四個短篇小說。海瑞迪思-羅威爾公司搶走了他的全部論文,馬克西米連公司得到了他的《海上抒情詩》和《愛情組詩》,後者還在《女土家庭伴侶》上連載,獲得了極優厚的稿酬。
馬丁處理完了所有的文稿,長吁了一口氣,他如釋重負。乾草打牆的堡壘和銅皮裹的白色大帆船距離他已經很近了。是的,他無論如何已經明白了布里森登所堅持爭辯的道理:有價值的東西進不了雜誌。但他的成功卻又證明了布里森登的錯誤。不過說到底他又隱約覺得市里森登也未必錯。以書本形式出版的《太陽的恥辱》對他的成功所起的作用要比其他作品大得多,其他作品的作用其實很次要,它們都曾四處碰壁,多次被雜誌所拒絕和拋棄。《太陽的恥辱》的出版引起了一場爭論,一場於他有利的山崩地裂。沒有《太陽的恥辱》就沒有山崩地裂。沒有《太陽的恥辱》轟動性的暢銷,也就沒有隨後而來的其他的山崩地裂。欣格垂、達恩利公司便是這奇蹟的明證。因為擔心不好銷售,他們第一版只印了一千五百本--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出版人。可隨之而來的成功卻使他們比誰都更加目瞪口呆。對他們說來那確實是個奇蹟,而且他們的奇蹟感一直沒有消失,他們給他的每一封信都表示對那神秘的初次成功肅然起敬。他們沒有設法去解釋,事情就是那樣發生了,跟他們一切的經驗恰好相反。
馬丁這樣一推理,便懷疑起自己這鼎鼎大名之獲得是否應當了。其實,買了他的書,把金幣倒進他的錢口袋的就是資產階級。從他對資產階級那一點點理解看來,他總是納悶:他們怎麼可能欣賞或是理解他的東西?對於向他歡呼、買他的書的千千萬萬讀者說來,他內在的美與力是沒有意義的。那只是他們一時心血來潮而已;他不過是個冒險家,趁著諸神打盹的時候衝上了帕納薩斯山①而已。千千萬萬的讀者讀他的書,卻帶著畜生般的理解向他歡呼,他們跟外向布里森登的《蜉蝣》並把它扯成碎片的是同樣的群氓--群狼,只不過他們沒有向他露出獠牙,而是向他討好。獠牙或討好都出於偶然。有一件事他確信無疑:《蜉蝣》比他的一切的作品都不知道高明多少倍,比他心裡所有的一切都不知道高明多少倍。它是一首能彪炳若干世紀的佳作。那麼那群氓對他的禮讚也就只能令人遺憾了,因為把布里森登的《蜉蝣》拱到了爛泥里的也是那同樣的群氓。他沉重地也滿意地嘆了一口氣。他最後的一篇稿子都已經賣掉,他感到高興,他馬上就要跟這一切斷絕關係了。
①帕納薩斯山:希臘的一座山,在希臘神話中是詩歌文藝之神阿波羅、繆斯和酒神巴科斯居住的地方。
第四十四章
莫爾斯先生在大都會旅館的辦公室遇見了馬丁。他究竟是因為別的事偶然在那兒出現,還是因為要請他赴宴而專程去的,馬丁很難確定,儘管地傾向於後一假說。總而言之,露絲的爸爸,那個禁止他進門、解除了他倆婚約的人,現在請他去吃飯了。
馬丁沒有生氣,甚至沒有拿架子。他容忍了莫爾斯先生,同時一直在猜想著像他那樣紆尊降貴是個什麼滋味。馬丁沒有謝絕邀請,卻含糊其辭模稜兩可他迴避了它,只問起了一家人,特別是莫爾斯太太和露絲的情況。他提起露絲的名字時平靜自如,並不猶豫,儘管他也暗自感到驚訝,怎麼竟沒有內心的顫慄,沒有往日所熟悉的那種心跳急促熱血涌動的情緒。
編輯們給他寫信,讓他提出大綱。他提出了大綱,但都是按已寫成的作品提的。他堅決拒絕答應寫任何新作品。一想到提筆寫作他就生氣。他曾眼見布里森登被群眾撕扯成了碎片。儘管他現在受到歡呼,心裡仍有餘悸,對群氓仍尊重不起來。他的名聲似乎是一種恥辱,是對布里森登的背叛。它叫他想撤離,但他決心繼續下去,好把錢袋裝滿。
他接到的編輯們的來信大體都是這樣:約在一年前本刊曾不幸婉絕先生惠寄之愛情詩集,同人等當時雖有深刻印象,卻礙於已有安排,忍痛割愛。目前該稿如仍在先生手中,且願賞光惠寄,我刊將樂於按先生條件全部發表,並以最優厚稿酬將該稿作詩集出版。
馬丁想起了他的素體詩悲劇,便把它寄去充數。寄出之前他再讀了一遍,那劇本的幼稚、淺薄和業餘味兒給了他特別深的印象,可他仍然寄了出去。出版之後那編輯後悔了一輩子。讀者們義憤填膺,不肯相信,認為那距離馬丁的高妙水平太遠,不是他的作品,而是那雜誌拙劣的仿作,再不然就是馬丁·伊甸學大仲馬,在成功的高峰期請槍手代庖的。但是當馬丁解釋說那是他寫作幼年期的作品、而那家雜誌得不到作品總不罷休時,讀者便哈哈大笑。那雜誌大吃其虧,編輯因而撤職。那悲劇再沒有出單行本,雖然馬丁已把預支的版稅裝進了腰包。
《科爾曼周刊》花了差不多三百元給馬丁拍來了一封很長的電報,提出要他二十篇稿子,每篇一千元。要他由雜誌支付全部費用遊歷全美,選擇任何他樂意的題目寫文章。電報的主要內容是提供假定的話題,用以表示他選擇題材範圍之廣泛自由。唯一限制是旅行只在美國國內。馬丁拍了電報去表示難以從命,並表示了歉意,電報由收方付費。
《華倫月刊》刊登的《威幾威幾》立即取得了成功。那書每一頁的四邊都留了寬闊的空白,還有精美的裝飾,在度假期間很走紅,像野火一樣迅速銷售。評論家們一致相信該書將與兩個偉大的作家的兩本經典著作《瓶中妖魔》①和《驢皮記》②並駕齊驅。
①《瓶中妖魔》:R.L.史蒂文森的幻想小說,以夏威美群島為背景。
不過,讀者對《歡樂的輕煙》的反應卻頗為冷淡,且態度曖昧,因為那些小小說的大膽和反傳統精神震撼了資產階級的道德和偏見;但該書的法文譯本隨即風靡了巴黎,這時英美兩國的讀者才又跟了上去,銷售量之大,使得馬丁在銷售他的第三本書時逼迫那謹慎保守的欣格垂、達恩利公司給了他兩毛五分的版稅,第四本書則要了足足三角。後兩部書由他已經寫成的全部小說編集而成。那些小說都已經連載過,或正在連載。《鐘聲激越》和他的恐怖小說集成了一集,另外一集則包括了《冒險》、《罐子》、《生命之酒》、《漩渦》、《擾攘的街道》和其他四個短篇小說。海瑞迪思-羅威爾公司搶走了他的全部論文,馬克西米連公司得到了他的《海上抒情詩》和《愛情組詩》,後者還在《女土家庭伴侶》上連載,獲得了極優厚的稿酬。
馬丁處理完了所有的文稿,長吁了一口氣,他如釋重負。乾草打牆的堡壘和銅皮裹的白色大帆船距離他已經很近了。是的,他無論如何已經明白了布里森登所堅持爭辯的道理:有價值的東西進不了雜誌。但他的成功卻又證明了布里森登的錯誤。不過說到底他又隱約覺得市里森登也未必錯。以書本形式出版的《太陽的恥辱》對他的成功所起的作用要比其他作品大得多,其他作品的作用其實很次要,它們都曾四處碰壁,多次被雜誌所拒絕和拋棄。《太陽的恥辱》的出版引起了一場爭論,一場於他有利的山崩地裂。沒有《太陽的恥辱》就沒有山崩地裂。沒有《太陽的恥辱》轟動性的暢銷,也就沒有隨後而來的其他的山崩地裂。欣格垂、達恩利公司便是這奇蹟的明證。因為擔心不好銷售,他們第一版只印了一千五百本--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出版人。可隨之而來的成功卻使他們比誰都更加目瞪口呆。對他們說來那確實是個奇蹟,而且他們的奇蹟感一直沒有消失,他們給他的每一封信都表示對那神秘的初次成功肅然起敬。他們沒有設法去解釋,事情就是那樣發生了,跟他們一切的經驗恰好相反。
馬丁這樣一推理,便懷疑起自己這鼎鼎大名之獲得是否應當了。其實,買了他的書,把金幣倒進他的錢口袋的就是資產階級。從他對資產階級那一點點理解看來,他總是納悶:他們怎麼可能欣賞或是理解他的東西?對於向他歡呼、買他的書的千千萬萬讀者說來,他內在的美與力是沒有意義的。那只是他們一時心血來潮而已;他不過是個冒險家,趁著諸神打盹的時候衝上了帕納薩斯山①而已。千千萬萬的讀者讀他的書,卻帶著畜生般的理解向他歡呼,他們跟外向布里森登的《蜉蝣》並把它扯成碎片的是同樣的群氓--群狼,只不過他們沒有向他露出獠牙,而是向他討好。獠牙或討好都出於偶然。有一件事他確信無疑:《蜉蝣》比他的一切的作品都不知道高明多少倍,比他心裡所有的一切都不知道高明多少倍。它是一首能彪炳若干世紀的佳作。那麼那群氓對他的禮讚也就只能令人遺憾了,因為把布里森登的《蜉蝣》拱到了爛泥里的也是那同樣的群氓。他沉重地也滿意地嘆了一口氣。他最後的一篇稿子都已經賣掉,他感到高興,他馬上就要跟這一切斷絕關係了。
①帕納薩斯山:希臘的一座山,在希臘神話中是詩歌文藝之神阿波羅、繆斯和酒神巴科斯居住的地方。
第四十四章
莫爾斯先生在大都會旅館的辦公室遇見了馬丁。他究竟是因為別的事偶然在那兒出現,還是因為要請他赴宴而專程去的,馬丁很難確定,儘管地傾向於後一假說。總而言之,露絲的爸爸,那個禁止他進門、解除了他倆婚約的人,現在請他去吃飯了。
馬丁沒有生氣,甚至沒有拿架子。他容忍了莫爾斯先生,同時一直在猜想著像他那樣紆尊降貴是個什麼滋味。馬丁沒有謝絕邀請,卻含糊其辭模稜兩可他迴避了它,只問起了一家人,特別是莫爾斯太太和露絲的情況。他提起露絲的名字時平靜自如,並不猶豫,儘管他也暗自感到驚訝,怎麼竟沒有內心的顫慄,沒有往日所熟悉的那種心跳急促熱血涌動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