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11、P:新聞和公共關係是兩回事,每一個政府需要一個代表他說話的機構,一個公共關係,所有的國家都有,VOA不是給美國人的,是給外國人做的,給全世界的人做的。如果目的是教育人的話,說實話比講人權有用的多。如果說美國是很棒的國家,有新聞自由,而你們沒有,這就太可笑了。VOA是美國政府的,代表美國政府說話的。BBC是英國政府的,比VOA客觀,但是談愛爾蘭問題,就不完全客觀了,還是代表英國政府。在政府支持的電台里,BBC是最好的,VOA還可以。
12、本?拉登曾經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培養出來的,美國什麼反應?在美國能知道多少關於中國的消息?
P:《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都報導過,我不知道老百姓知不知道。美國創造了很多敵人,培養人,給錢,給武器,讓他們反對共產主義,反蘇,其實他們這些人很壞的,這是美國不好的外交政策造成的後果。沒有美國的支持,就沒有本?拉登。
中國的聲音在美國里太小了。美國媒體由於市場壓力,忙著賣GG賺錢,搞市場調查,不喜歡國際報導。美國媒體這10年來越來越不關注國際新聞,這是非常嚴重的。
13、P:穩定是很好的,政治家討厭新聞自由,這是肯定的,但是長期來講,新聞自由是對國家有好處的。
14、王偉被撞,我們還是得聽美國人的聲音,你是否認為有必要讓兇手發出自己的聲音,為自己辯護?
P:比較比較難,孤立的。應該有機會去聽另外的聲音,了解另外一方的情況。如果不廣播,如果有什麼暗號,用另外一句話是可以的。每個問題上應該介紹多面的看法,讓美國觀眾自己決定。
15、P:轟炸大使館,到現在我不能確定說是故意的,沒有證據。美國媒體都說是accidentofbombing,我寫文章問,canyouproof“accidentofbombing”,他們沒有證據,自己下的結論。中國還應該堅持問到底是怎麼回事,老百姓了解的還是不夠。
16、P:每個人都受環境的影響,要做個好記者、好學者,看問題儘量要skeptical,不要相信所有的話,所有的報導。每個問題上,都會有好幾個立場。
17、P:中國的影響比台灣大得多,不過,台灣和美國的關係之中還包括GG公司、公共關係、用錢投資等問題,Clinton當總統的時候,兩次免費去台灣旅遊。
18、在布希參加APEC之前,中國仍在拘留一個美籍華人,美國媒體強調的是美國人(American),可是李文和一案,美國媒體強調的是華人背景,你怎麼看待這種相似事件的不同處理?
P:美國大使館,只要是有美國護照的人被抓了,不管是什麼血統,都會說是美國人;在美國國內,有事情發生,我就會說自己是愛爾蘭人,美國國內都是美國人,所以強調的是血統。國內外的處理是不一樣的。
19、P:王偉事件不是一般的交通事故。和在美國酒後開車是一樣的,很危險,是非常不對的,不負責任的。一個大國這麼做是很危險的。如果中國這樣在美國開飛機,美國人肯定不接受。
20、作為記者,政治上你要報導事實,可是同時會損害國家利益的時候,您認為如何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媒體是否客觀公正的呢?
P: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我不會以美國媒體為標準,美國媒體也有不全面的報導。中國政治的問題,多談談有好處,不要想那麼多,言論自由不是那麼可怕,長期來說對國家是有幫助的。
目擊阿富汗危機
島津洋一
他們在認真地討論美國關於交出本?拉登的建議。他們這場會議是想和美國進行談判的,但是美國並不真的想跟他們談判。當時美國的立場就是你把本?拉登交給我們,然後我們繼續向你扔炸彈。這不是一場外交,這也沒有法制。
島津洋一,畢業於普度大學,獲得加州伯克利新聞學碩士。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清華大學新聞學院訪問教授、國際著名記者。曾經擔任日本最大的英文報紙《日本時報》主編、香港大學新聞傳媒研究中心創始人之一、舊金山太平洋通訊社副主編、亞洲、歐洲、北美和非洲多家報紙雜誌的撰稿人。他報導的重大新聞包括北約轟炸中國大使、東京地鐵毒氣案、克什米爾衝突和阿富汗危機。
主持人:今天的報告我們特別邀請了島津洋一教授給我們做演講。他是專程應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的邀請,從阿富汗的前線趕過來的。阿富汗這場衝突,島津洋一更傾向於描寫成一場衝突,而不是戰爭。為了尋找他,我通過一個星期的電子郵件的接觸,好在他使用雅虎,在世界各地接收到電子郵件,他是帶著一支前線的新聞報導隊,整個的報導小組的成員,都是帶著微型的數碼攝像機、相機,以及衛星電話等之類的東西進入了阿富汗,主要是在阿富汗的邊境上做前方的報導工作。每天在距離阿富汗邊境三公里的一個網吧里,他跟我發電子郵件,我們通過電子郵件,最後他決定到清華來。他收到我第一封電子郵件之後,就說,如果我能夠買到飛機票來北京,一定來清華大學和同學來講課,最遲在明天晚上發電子郵件告訴我,果真,第二天晚上我收到他的電子郵件,他說已經買到從巴基斯坦飛往北京的票。然後,他又告訴我,飛機是在凌晨時分三四點鐘到,但是由於在阿富汗幾個星期,沒有洗澡、刮鬍子等,下飛機之後,第一件事是洗澡、刮鬍子,換換衣服,比較整潔的來見同學。他來的時候,我正在開會,他沒有時間去換衣服,也沒有剃頭,後來幾個朋友陪著他到當代商城去買衣服,所以他今天才穿著西服、打著領帶來的。
島津洋一是什麼人呢?在這之前,他曾經擔任過日本最大英文報紙的主編,香港大學新聞傳媒中心,他是創始人之一。在此之前,他對克什米爾地區非常感興趣,這是中國、巴基斯坦、印度之間有爭議的地方,他到那個地方,採訪了那個地方的衝突,他通過採訪,巴基斯坦的衝突,當時在9.11衝突之前,除了常駐巴基斯坦少數記者之外,可以說他是惟一的一個外國記者在那裡採訪。因此,他結交了很多當地的上層各方的朋友。所以,當時美國開始襲擊阿富汗,開始發動阿富汗戰爭的時候他正好在東京,他急匆匆從東京飛往巴基斯坦了,帶著採訪小分隊,隊員進入阿富汗。由於隊員走的比較匆忙,數位相機都沒有帶,進去之後,他利用在巴基斯坦的各方關係,獲得了這些採訪設備。所以,大家要記住,在9.11事件之前,在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之前,可以說除了新華社、美聯社這樣巴基斯坦常駐記者站之外,他可以算是惟一的外國記者,在今天,外國記者在阿富汗的邊境地區已經有四千人左右了。所以我想大家對他的演講,一定是很感興趣的,有時間大家可以提問。
下面,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島津洋一先生給我們做演講。
島津洋一:感謝李希光教授,作為新聞工作者是大家痛恨的一個職業,但是我今天很榮幸,來到這裡給大家做演講。剛才,李教授說了有幾百個記者蜂擁到阿富汗地區,但是從9.11事件之後,已經有4400多位記者來到這個地區了。有一點,要說清楚的,我不是關於阿富汗問題的專家,我是一個新聞工作者,而且是一個通常通用的記者職業,我收集到很廣泛的新聞信息。
12、本?拉登曾經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培養出來的,美國什麼反應?在美國能知道多少關於中國的消息?
P:《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都報導過,我不知道老百姓知不知道。美國創造了很多敵人,培養人,給錢,給武器,讓他們反對共產主義,反蘇,其實他們這些人很壞的,這是美國不好的外交政策造成的後果。沒有美國的支持,就沒有本?拉登。
中國的聲音在美國里太小了。美國媒體由於市場壓力,忙著賣GG賺錢,搞市場調查,不喜歡國際報導。美國媒體這10年來越來越不關注國際新聞,這是非常嚴重的。
13、P:穩定是很好的,政治家討厭新聞自由,這是肯定的,但是長期來講,新聞自由是對國家有好處的。
14、王偉被撞,我們還是得聽美國人的聲音,你是否認為有必要讓兇手發出自己的聲音,為自己辯護?
P:比較比較難,孤立的。應該有機會去聽另外的聲音,了解另外一方的情況。如果不廣播,如果有什麼暗號,用另外一句話是可以的。每個問題上應該介紹多面的看法,讓美國觀眾自己決定。
15、P:轟炸大使館,到現在我不能確定說是故意的,沒有證據。美國媒體都說是accidentofbombing,我寫文章問,canyouproof“accidentofbombing”,他們沒有證據,自己下的結論。中國還應該堅持問到底是怎麼回事,老百姓了解的還是不夠。
16、P:每個人都受環境的影響,要做個好記者、好學者,看問題儘量要skeptical,不要相信所有的話,所有的報導。每個問題上,都會有好幾個立場。
17、P:中國的影響比台灣大得多,不過,台灣和美國的關係之中還包括GG公司、公共關係、用錢投資等問題,Clinton當總統的時候,兩次免費去台灣旅遊。
18、在布希參加APEC之前,中國仍在拘留一個美籍華人,美國媒體強調的是美國人(American),可是李文和一案,美國媒體強調的是華人背景,你怎麼看待這種相似事件的不同處理?
P:美國大使館,只要是有美國護照的人被抓了,不管是什麼血統,都會說是美國人;在美國國內,有事情發生,我就會說自己是愛爾蘭人,美國國內都是美國人,所以強調的是血統。國內外的處理是不一樣的。
19、P:王偉事件不是一般的交通事故。和在美國酒後開車是一樣的,很危險,是非常不對的,不負責任的。一個大國這麼做是很危險的。如果中國這樣在美國開飛機,美國人肯定不接受。
20、作為記者,政治上你要報導事實,可是同時會損害國家利益的時候,您認為如何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媒體是否客觀公正的呢?
P: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我不會以美國媒體為標準,美國媒體也有不全面的報導。中國政治的問題,多談談有好處,不要想那麼多,言論自由不是那麼可怕,長期來說對國家是有幫助的。
目擊阿富汗危機
島津洋一
他們在認真地討論美國關於交出本?拉登的建議。他們這場會議是想和美國進行談判的,但是美國並不真的想跟他們談判。當時美國的立場就是你把本?拉登交給我們,然後我們繼續向你扔炸彈。這不是一場外交,這也沒有法制。
島津洋一,畢業於普度大學,獲得加州伯克利新聞學碩士。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清華大學新聞學院訪問教授、國際著名記者。曾經擔任日本最大的英文報紙《日本時報》主編、香港大學新聞傳媒研究中心創始人之一、舊金山太平洋通訊社副主編、亞洲、歐洲、北美和非洲多家報紙雜誌的撰稿人。他報導的重大新聞包括北約轟炸中國大使、東京地鐵毒氣案、克什米爾衝突和阿富汗危機。
主持人:今天的報告我們特別邀請了島津洋一教授給我們做演講。他是專程應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的邀請,從阿富汗的前線趕過來的。阿富汗這場衝突,島津洋一更傾向於描寫成一場衝突,而不是戰爭。為了尋找他,我通過一個星期的電子郵件的接觸,好在他使用雅虎,在世界各地接收到電子郵件,他是帶著一支前線的新聞報導隊,整個的報導小組的成員,都是帶著微型的數碼攝像機、相機,以及衛星電話等之類的東西進入了阿富汗,主要是在阿富汗的邊境上做前方的報導工作。每天在距離阿富汗邊境三公里的一個網吧里,他跟我發電子郵件,我們通過電子郵件,最後他決定到清華來。他收到我第一封電子郵件之後,就說,如果我能夠買到飛機票來北京,一定來清華大學和同學來講課,最遲在明天晚上發電子郵件告訴我,果真,第二天晚上我收到他的電子郵件,他說已經買到從巴基斯坦飛往北京的票。然後,他又告訴我,飛機是在凌晨時分三四點鐘到,但是由於在阿富汗幾個星期,沒有洗澡、刮鬍子等,下飛機之後,第一件事是洗澡、刮鬍子,換換衣服,比較整潔的來見同學。他來的時候,我正在開會,他沒有時間去換衣服,也沒有剃頭,後來幾個朋友陪著他到當代商城去買衣服,所以他今天才穿著西服、打著領帶來的。
島津洋一是什麼人呢?在這之前,他曾經擔任過日本最大英文報紙的主編,香港大學新聞傳媒中心,他是創始人之一。在此之前,他對克什米爾地區非常感興趣,這是中國、巴基斯坦、印度之間有爭議的地方,他到那個地方,採訪了那個地方的衝突,他通過採訪,巴基斯坦的衝突,當時在9.11衝突之前,除了常駐巴基斯坦少數記者之外,可以說他是惟一的一個外國記者在那裡採訪。因此,他結交了很多當地的上層各方的朋友。所以,當時美國開始襲擊阿富汗,開始發動阿富汗戰爭的時候他正好在東京,他急匆匆從東京飛往巴基斯坦了,帶著採訪小分隊,隊員進入阿富汗。由於隊員走的比較匆忙,數位相機都沒有帶,進去之後,他利用在巴基斯坦的各方關係,獲得了這些採訪設備。所以,大家要記住,在9.11事件之前,在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之前,可以說除了新華社、美聯社這樣巴基斯坦常駐記者站之外,他可以算是惟一的外國記者,在今天,外國記者在阿富汗的邊境地區已經有四千人左右了。所以我想大家對他的演講,一定是很感興趣的,有時間大家可以提問。
下面,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島津洋一先生給我們做演講。
島津洋一:感謝李希光教授,作為新聞工作者是大家痛恨的一個職業,但是我今天很榮幸,來到這裡給大家做演講。剛才,李教授說了有幾百個記者蜂擁到阿富汗地區,但是從9.11事件之後,已經有4400多位記者來到這個地區了。有一點,要說清楚的,我不是關於阿富汗問題的專家,我是一個新聞工作者,而且是一個通常通用的記者職業,我收集到很廣泛的新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