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不能泄露,那麼就只能瀉肚。據說朱溫把這六個字牢牢地記在了心裡,當天夜裡他們住宿在路邊的一座破廟裡,這座破廟真是座實實在在的破廟,傾塌了半邊不說,東側的屋檐上還滴滴答答地往下滴水。朱溫同志牢記術士的胡說八道,就要去東邊的水窪里休息——東就帝嘛。同族兄弟朱鄴嘲笑他,朱溫也不理會。結果,這天晚上朱溫就蹲在了東邊的水窪里,朱鄴則幸福地睡在了西邊的神龕上。
神龕上乾燥通風,空氣新鮮,朱鄴兄弟很快進入了夢鄉。而朱溫卻倒了大霉,水窪陰潮不說,而且積腐日久,吸入這種污濁的空氣沒多久,朱溫的腸胃就鬧騰了起來——他真的瀉肚了。
氣急敗壞的朱溫一邊咒罵著那個術士缺了八輩子的大德,一邊捂著肚子狂奔到廟外。剛剛蹲下,只聽一陣驚天動地的轟鳴之聲,朱溫頓覺腹中痛覺大減,說不盡的輕鬆寫意。這時候的朱溫只覺得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此,廁坑邊的位置是如此的勁爽,這時候如果誰拿個皇位來換這個廁坑,那他肯定不干。
與此同時,朱溫還覺得自己的眼前視線為之一寬。
朱溫眨了眨眼。
他以為自己眼花了。
或者是因為排出了腹中的污穢之物,導致了視神經所承受的壓力大減而帶來心理錯覺。但是他再仔細地眨眨眼,才發現並不是這麼一回事,而是他的視線內真的少了點什麼東西。
少了什麼東西呢?
那座破廟。
那座破廟竟然不見了。
破廟是不會飛掉的,但是它會傾塌。
原來,就在朱溫跑出來瀉肚的這麼一眨眼工夫里,那座破廟卻突然塌了下來,形成了一座完整而標準的墳頭。正在廟中安然高臥的朱鄴沒有任何感覺,就這樣幸福地長眠了。
破廟塌落時所發出的聲響,被朱溫當時腹瀉所帶來的聽覺神經的轟鳴之聲所遮蓋,他什麼也沒聽到,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他的同族兄弟朱鄴“西就地”,入地為安了。
而朱溫莫名其妙地逃過了此劫之後,又東征西討、東反西叛,瞎折騰一氣之後,真的弄了個後梁的皇帝來做。如果他當時死在那座破廟裡,歷史的寫法就不是這個樣子的了。
蹲在東邊的水窪里休息,和做個皇帝之間沒有任何本質性的聯繫,但這兩個變量卻硬是在這種離奇的場合里湊到了一起,說是現代科學的蝴蝶效應也好,說是術數的模糊性也罷,總之一句話,這玩意兒研究的是一種趨勢,你不能強求於一個精確的結果。愛誰誰,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相比之下,李淳風和袁天罡弄的是“歷史的發展趨勢”。這玩意兒可比單獨一個人的命運的發展趨勢好弄得多了,所以這個結果如果想不准,那還真不太容易。
說《推背圖》的結果準確,還因為這個結果中有我們的認識摻和了進來,這種現象在模糊性的認知體系中的表達,就是我們在這裡所要提到的第二個特點了:
指標的多重對應性。
什麼叫指標的多重對應性呢?就是說當我們在說一個詞的時候,指的往往是許多不同的事物。
現代科學講究精確,所研究的領域是封閉的,在術語的表述上絕對不能夠有歧義。比如說物理學研究力,力這個東西就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任何人也不會把這個力理解成唐朝的太監高力士,要是有誰真的這麼來理解的話,那這個孩子的腦子肯定是出了問題,應該去看醫生了。
但是《推背圖》所依據的理論《易經》,所研究的對象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的變量是無以窮盡的,而人類所能夠依據的指標又極為有限,以有限對應無限,多重對應就是這一知識體系所具有的最大特點了。
比如說《易經》中的乾,乾這玩意兒是什麼呢?《易經》上解釋說:乾為天為龍為馬為冰為金為玉為寒,凡是具有不可對抗性的玩意兒,從具體的事物到規律法則,都用這麼一個符號替代了;而坤則為地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平均為車為小母牛,這樣如果你把乾和坤這麼兩個符號組合起來,那麼我們就會得到無窮的對應,這個符號可以對應鑽進地底下的龍,對應鍋里煮的小母牛,對應天下的地,對應地上的天。而且這一映射也只不過是剛剛開始,地下的龍又對應著數不清的東西,它可以是一隻蚯蚓,也可能是一個暫時不得志的人,還可以是不可急於發動的時機……就這麼分析下去,因為變量無限,以有限的生命來琢磨這無限的變量,那玩這個的人鐵定沒工夫干別的了。
明朝的大學士徐階有個故事,最具代表性地詮釋了這種多重映射的社會關係:
徐階未發跡之前,流落京師,困頓不堪,就跑到一個術士那裡去算卦,那術士擺弄一番,給了徐階十個字:富貴無心想,功名兩不成。
這一卦可真是慘了點,如同當頭一瓢冷水澆到徐階的腦袋上,讓他頓時心灰意冷萬念俱灰,連死的心都有了。但是他沒有死——他死了就沒這個故事了——他仍然咬牙活在大明朝,打定主意要跟命運玩到底。就這樣半死不活地挺了幾年,忽然之間他時來運轉,嗖嗖嗖地拼命升官,眨眼工夫到了戊戌年間,徐階升為大學士。
大學士這個東西是明朝特有的產物,因為朱元璋立國之初就廢除了“宰相經理人”的管理模式,什麼事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都由他一個人來玩。但天下這麼大,他的子孫後人實在是玩不過來,就又搞了大學士這麼一個名目,實際上跟以前的宰相職位沒什麼區別,總之是要找個人來替自己幹活,自己好回後宮向無數的如花嬪妃表達愛意去。
這就是說,徐階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升官的當天,徐階就帶了幾個隨從,拎刀操棍,要去找那個術士的麻煩,大麻煩不會有什麼,但把那個胡說八道的術士打個半死並逐出京城,卻是免不了的。走在路上,徐階卻是越走越慢,越走臉色越是凝重,後來他忽然叫大家停下來,就近買了許多貴重的禮物,雙手捧了給那位術士送去,並稱讚道:先生神卦,神鬼莫測。
這個老徐是不是發神經了?
肯定不是,大學士如果發了神經,那天底下還能再找到一個正常人嗎?
既然沒發神經,那徐階這麼做又是什麼意思?
術士明明是算他“富貴無心想,功名兩不成”,而他卻官至大學士,盡享榮華富貴,這明明是沒算準嘛。
且慢,你說沒算準不作數,準不準,得由徐階他自己來說。
徐階自己說准,別人再說不準也沒用。
徐階自己說不準,別人再說准也沒用。
現在是徐階硬是說准,而且他還沒發神經。
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徐階是這麼解釋這十個字的:富貴無心想,是指“想”字去掉心,則是一個“相”字,而今他升任大學士,相當於宰相之職,這豈不是對應了一個“相”字嗎?
那麼功名兩不成呢?這話可是沒有一點歧義了吧?
神龕上乾燥通風,空氣新鮮,朱鄴兄弟很快進入了夢鄉。而朱溫卻倒了大霉,水窪陰潮不說,而且積腐日久,吸入這種污濁的空氣沒多久,朱溫的腸胃就鬧騰了起來——他真的瀉肚了。
氣急敗壞的朱溫一邊咒罵著那個術士缺了八輩子的大德,一邊捂著肚子狂奔到廟外。剛剛蹲下,只聽一陣驚天動地的轟鳴之聲,朱溫頓覺腹中痛覺大減,說不盡的輕鬆寫意。這時候的朱溫只覺得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此,廁坑邊的位置是如此的勁爽,這時候如果誰拿個皇位來換這個廁坑,那他肯定不干。
與此同時,朱溫還覺得自己的眼前視線為之一寬。
朱溫眨了眨眼。
他以為自己眼花了。
或者是因為排出了腹中的污穢之物,導致了視神經所承受的壓力大減而帶來心理錯覺。但是他再仔細地眨眨眼,才發現並不是這麼一回事,而是他的視線內真的少了點什麼東西。
少了什麼東西呢?
那座破廟。
那座破廟竟然不見了。
破廟是不會飛掉的,但是它會傾塌。
原來,就在朱溫跑出來瀉肚的這麼一眨眼工夫里,那座破廟卻突然塌了下來,形成了一座完整而標準的墳頭。正在廟中安然高臥的朱鄴沒有任何感覺,就這樣幸福地長眠了。
破廟塌落時所發出的聲響,被朱溫當時腹瀉所帶來的聽覺神經的轟鳴之聲所遮蓋,他什麼也沒聽到,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他的同族兄弟朱鄴“西就地”,入地為安了。
而朱溫莫名其妙地逃過了此劫之後,又東征西討、東反西叛,瞎折騰一氣之後,真的弄了個後梁的皇帝來做。如果他當時死在那座破廟裡,歷史的寫法就不是這個樣子的了。
蹲在東邊的水窪里休息,和做個皇帝之間沒有任何本質性的聯繫,但這兩個變量卻硬是在這種離奇的場合里湊到了一起,說是現代科學的蝴蝶效應也好,說是術數的模糊性也罷,總之一句話,這玩意兒研究的是一種趨勢,你不能強求於一個精確的結果。愛誰誰,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相比之下,李淳風和袁天罡弄的是“歷史的發展趨勢”。這玩意兒可比單獨一個人的命運的發展趨勢好弄得多了,所以這個結果如果想不准,那還真不太容易。
說《推背圖》的結果準確,還因為這個結果中有我們的認識摻和了進來,這種現象在模糊性的認知體系中的表達,就是我們在這裡所要提到的第二個特點了:
指標的多重對應性。
什麼叫指標的多重對應性呢?就是說當我們在說一個詞的時候,指的往往是許多不同的事物。
現代科學講究精確,所研究的領域是封閉的,在術語的表述上絕對不能夠有歧義。比如說物理學研究力,力這個東西就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任何人也不會把這個力理解成唐朝的太監高力士,要是有誰真的這麼來理解的話,那這個孩子的腦子肯定是出了問題,應該去看醫生了。
但是《推背圖》所依據的理論《易經》,所研究的對象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的變量是無以窮盡的,而人類所能夠依據的指標又極為有限,以有限對應無限,多重對應就是這一知識體系所具有的最大特點了。
比如說《易經》中的乾,乾這玩意兒是什麼呢?《易經》上解釋說:乾為天為龍為馬為冰為金為玉為寒,凡是具有不可對抗性的玩意兒,從具體的事物到規律法則,都用這麼一個符號替代了;而坤則為地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平均為車為小母牛,這樣如果你把乾和坤這麼兩個符號組合起來,那麼我們就會得到無窮的對應,這個符號可以對應鑽進地底下的龍,對應鍋里煮的小母牛,對應天下的地,對應地上的天。而且這一映射也只不過是剛剛開始,地下的龍又對應著數不清的東西,它可以是一隻蚯蚓,也可能是一個暫時不得志的人,還可以是不可急於發動的時機……就這麼分析下去,因為變量無限,以有限的生命來琢磨這無限的變量,那玩這個的人鐵定沒工夫干別的了。
明朝的大學士徐階有個故事,最具代表性地詮釋了這種多重映射的社會關係:
徐階未發跡之前,流落京師,困頓不堪,就跑到一個術士那裡去算卦,那術士擺弄一番,給了徐階十個字:富貴無心想,功名兩不成。
這一卦可真是慘了點,如同當頭一瓢冷水澆到徐階的腦袋上,讓他頓時心灰意冷萬念俱灰,連死的心都有了。但是他沒有死——他死了就沒這個故事了——他仍然咬牙活在大明朝,打定主意要跟命運玩到底。就這樣半死不活地挺了幾年,忽然之間他時來運轉,嗖嗖嗖地拼命升官,眨眼工夫到了戊戌年間,徐階升為大學士。
大學士這個東西是明朝特有的產物,因為朱元璋立國之初就廢除了“宰相經理人”的管理模式,什麼事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都由他一個人來玩。但天下這麼大,他的子孫後人實在是玩不過來,就又搞了大學士這麼一個名目,實際上跟以前的宰相職位沒什麼區別,總之是要找個人來替自己幹活,自己好回後宮向無數的如花嬪妃表達愛意去。
這就是說,徐階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升官的當天,徐階就帶了幾個隨從,拎刀操棍,要去找那個術士的麻煩,大麻煩不會有什麼,但把那個胡說八道的術士打個半死並逐出京城,卻是免不了的。走在路上,徐階卻是越走越慢,越走臉色越是凝重,後來他忽然叫大家停下來,就近買了許多貴重的禮物,雙手捧了給那位術士送去,並稱讚道:先生神卦,神鬼莫測。
這個老徐是不是發神經了?
肯定不是,大學士如果發了神經,那天底下還能再找到一個正常人嗎?
既然沒發神經,那徐階這麼做又是什麼意思?
術士明明是算他“富貴無心想,功名兩不成”,而他卻官至大學士,盡享榮華富貴,這明明是沒算準嘛。
且慢,你說沒算準不作數,準不準,得由徐階他自己來說。
徐階自己說准,別人再說不準也沒用。
徐階自己說不準,別人再說准也沒用。
現在是徐階硬是說准,而且他還沒發神經。
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徐階是這麼解釋這十個字的:富貴無心想,是指“想”字去掉心,則是一個“相”字,而今他升任大學士,相當於宰相之職,這豈不是對應了一個“相”字嗎?
那麼功名兩不成呢?這話可是沒有一點歧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