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讖曰:
一陰一陽,無終無始。
終者自終,始者自始。
頌曰:
茫茫天數此中求,世道興衰不自由。
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
當人類進化到個體消失,再也沒有你我彼此之分的階段,文明也就走到了盡頭。
因為這個時代的人類沒有差異性,不管多少人在地球上晃蕩,但卻只是一個共同的生命體。想一想,偌大的地球上就這麼一個玩意兒生活著,那該有多麼的孤獨啊。
所以差異化就會在細小的單元中慢慢地出現。
對一個整體性的生命來說,差異化就意味著背叛,意味著病變。
試想一想,有一天你的大腿或是你的手突然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要另搞一套,瞞著你亂摸亂踢,那你惱火不惱火?
好在個體的器官一般來說不會搞這一套——也確實有個別人的個別器官在亂搞,那是醫學上一個非常奇怪的病變現象,治療的方法就是送進醫院咔嚓一刀,把那隻不聽你吩咐亂往別人身體敏感部位摸的手一刀砍掉。你還別說,這事還真奇怪了,手長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不聽話,可當它被砍下來的時候,這只不老實的手卻從此老實了起來,從來沒聽說過一隻被切掉的大腿或是手滿街亂跑,西方怪異電影中倒是有這種鏡頭,但現實中卻沒機會碰到。
雖然手腳被砍下來之後就從此沒了脾氣,但是作為個體的人,儘管他已經融入到了人類的共有意識之中,但一旦自我意識重新萌蘇,那你不管怎麼砍都是無濟於事的。可以想像在人類文明的最終端,脫離了共有意識的單獨個人跑到荒野地帶,人類的共有意識已經不再接納他,因為他自己拒絕了這種接納,所以搞到最後,是地球上的野人越來越多,那麼為什麼他們會成為野人呢?理由非常簡單,所有的知識與思想都保存在共有意識之中,事實上這對於文明發展到終點的人類是最正常與最安全的選擇。所以,那些逃跑掉的個體生命,所占有的思想與知識都是一片空白,一個個大概都跟白痴差不了多少。
白痴雖然讓人不爽,但一張白紙可以畫最美的圖畫,共有意識是不會允許你亂勾亂畫的,只能拿這些白痴來開始。
於是文明重新進化。
於是終者自終,始者自始,人類的文明發展在這裡分道揚鑣,大路朝天,大家各走一邊,誰也不礙著誰的事。此後,所有的文明都會重新來過,因為這些文明的意識片斷始終存在於我們的基因之中。
於是《推背圖》到此結束。
預言機制的研究與探討
歷史的總結與未來的展望
有關《推背圖》中所涉及的有趣的故事我們就說到這裡,寫到這裡我們必須要解決一個問題:
《推背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推背圖》是真是假?
《推背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預言了歷史的發展,這種預言所依據的規律或法則是什麼?
現代科學思想是建立在實證基礎之上的,所謂實證,說簡單些就是要能夠重複證明。什麼叫重複證明呢?比如科學家說地面上存在著萬有引力,如果你不信,就儘管蹦一下試試,看看你能不能一下子跳到月球上去。結果你一跳,發現不僅是你跳不到月球上去,任何人也做不到這一點,於是就證明了科學家是正確的。反之,你想拿嫦娥奔月來推翻科學家的論斷,那科學家也不和你較勁,他只是讓你也奔一下月試試,如果這個月只能由嫦娥來奔可別人卻做不到,無法重複試驗成功,那就可以否定奔月的事情,你最終還得接受萬有引力的存在。
自然科學是這樣,預測理論也不例外,如果《推背圖》這種活兒只有李淳風和袁天罡才能夠玩得了,那麼它的可靠程度就會大打折扣——至少我們是沒辦法再陪這倆老頭兒玩下去了。
但是,除了實證思想之外,現代科學同樣也不否認非實證類的技術或技巧。比如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這個屬於藝術的範疇。藝術這種活兒就是無法重複的,不僅是別人無法重複,甚至連作者本人也無法重複。究其原因,是因為藝術所涉及的變量過多,超出了人的控制範圍,只能依據一種模糊原則來把握。所以這個世界上的藝術大師多有成就,但他們所教導出來的弟子,卻是以平庸者居多。
模糊性原則不僅是在藝術領域裡有效用,它同樣可以被應用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比如說模糊數學,就是用以指導變量超出我們控制狀態的知識體系。
中國幾乎所有古老的哲學思想體系都跟這個模糊掛上了點關係。比如說道家所講的道,道這東西就模糊得可以;再比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仁這東西只比道模糊不比道清晰。所以不管是道還是仁,幾千年來大家左研究右分析,搞到最後是你說你的道我講我的仁,每一個人的理解都是風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著。即使是兩個人共同研究道或者仁,也會在第一時間內產生歧義——因為他們雖然都說道談仁,但他們每一個人的思想中的道或仁並不是一回事。更鬧心的是,不僅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即使是單獨一個人也是顛三倒四來回變化,所謂“覺今是而昨非”,這種認識當然是符合人類認知規律的,但同這樣一個正處於“認識初級階段”的人溝通,那我們可就累了。
《推背圖》所依據的科學思想是目前世界上所殘存下來的最為古老的知識體系——《易經》。
而這個《易經》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模糊性。
儘管《易經》所具有的模糊性與現代科學思想中的模糊性不是同一個概念,但在本質上卻是沒有差異的。簡單說來這種模糊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的結果以多指標的發展趨勢為主,二是指標的多重對應性。
第一個方面的特徵描述起來比較乏味,有點類似於現代科學中的“蝴蝶效應”現象,即微小的變量變化會導致實驗結果的嚴重偏離。這句專用術語用高鼻子洋人的話來說,就是“亞馬遜流域的一隻蝴蝶振動翅膀可以掀起美國西海岸的一場颶風”,總之是生活中的微小變化,會讓我們得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或歷史。
微小變量的變化導致實驗結果的嚴重偏離,這個人生的蝴蝶效應體現在易數里,就帶給人一種極為神秘的色彩。舉個例子來說:
五代初年朱溫不安心於農村工作,跑出去當兵做土匪,與他同行的還有同族兄弟朱鄴,結果他們在路上遇到一個術士,於是朱溫、朱鄴兄弟就上前詢問自己的前程,那術士裝神弄鬼地搗鼓了好半天,才滿臉神秘地告訴了朱氏兄弟六個字:東就帝,西就地。這麼六個字王八蛋才能聽得懂,於是朱氏兄弟再細問究竟,術士卻只是搖頭曰:天機不可泄露——不可泄露個屁,這模糊性的玩意兒就是亂碰亂撞,術士要是能夠說得清楚的話,他早迫不及待地泄露了,問題是這個術士自己也不曉得自己到底弄了個什麼玩意兒出來,想泄露也無從泄起,只好這樣能蒙就蒙能唬就唬。不過是混口飯吃,較什麼真嘛。
一陰一陽,無終無始。
終者自終,始者自始。
頌曰:
茫茫天數此中求,世道興衰不自由。
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
當人類進化到個體消失,再也沒有你我彼此之分的階段,文明也就走到了盡頭。
因為這個時代的人類沒有差異性,不管多少人在地球上晃蕩,但卻只是一個共同的生命體。想一想,偌大的地球上就這麼一個玩意兒生活著,那該有多麼的孤獨啊。
所以差異化就會在細小的單元中慢慢地出現。
對一個整體性的生命來說,差異化就意味著背叛,意味著病變。
試想一想,有一天你的大腿或是你的手突然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要另搞一套,瞞著你亂摸亂踢,那你惱火不惱火?
好在個體的器官一般來說不會搞這一套——也確實有個別人的個別器官在亂搞,那是醫學上一個非常奇怪的病變現象,治療的方法就是送進醫院咔嚓一刀,把那隻不聽你吩咐亂往別人身體敏感部位摸的手一刀砍掉。你還別說,這事還真奇怪了,手長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不聽話,可當它被砍下來的時候,這只不老實的手卻從此老實了起來,從來沒聽說過一隻被切掉的大腿或是手滿街亂跑,西方怪異電影中倒是有這種鏡頭,但現實中卻沒機會碰到。
雖然手腳被砍下來之後就從此沒了脾氣,但是作為個體的人,儘管他已經融入到了人類的共有意識之中,但一旦自我意識重新萌蘇,那你不管怎麼砍都是無濟於事的。可以想像在人類文明的最終端,脫離了共有意識的單獨個人跑到荒野地帶,人類的共有意識已經不再接納他,因為他自己拒絕了這種接納,所以搞到最後,是地球上的野人越來越多,那麼為什麼他們會成為野人呢?理由非常簡單,所有的知識與思想都保存在共有意識之中,事實上這對於文明發展到終點的人類是最正常與最安全的選擇。所以,那些逃跑掉的個體生命,所占有的思想與知識都是一片空白,一個個大概都跟白痴差不了多少。
白痴雖然讓人不爽,但一張白紙可以畫最美的圖畫,共有意識是不會允許你亂勾亂畫的,只能拿這些白痴來開始。
於是文明重新進化。
於是終者自終,始者自始,人類的文明發展在這裡分道揚鑣,大路朝天,大家各走一邊,誰也不礙著誰的事。此後,所有的文明都會重新來過,因為這些文明的意識片斷始終存在於我們的基因之中。
於是《推背圖》到此結束。
預言機制的研究與探討
歷史的總結與未來的展望
有關《推背圖》中所涉及的有趣的故事我們就說到這裡,寫到這裡我們必須要解決一個問題:
《推背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推背圖》是真是假?
《推背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預言了歷史的發展,這種預言所依據的規律或法則是什麼?
現代科學思想是建立在實證基礎之上的,所謂實證,說簡單些就是要能夠重複證明。什麼叫重複證明呢?比如科學家說地面上存在著萬有引力,如果你不信,就儘管蹦一下試試,看看你能不能一下子跳到月球上去。結果你一跳,發現不僅是你跳不到月球上去,任何人也做不到這一點,於是就證明了科學家是正確的。反之,你想拿嫦娥奔月來推翻科學家的論斷,那科學家也不和你較勁,他只是讓你也奔一下月試試,如果這個月只能由嫦娥來奔可別人卻做不到,無法重複試驗成功,那就可以否定奔月的事情,你最終還得接受萬有引力的存在。
自然科學是這樣,預測理論也不例外,如果《推背圖》這種活兒只有李淳風和袁天罡才能夠玩得了,那麼它的可靠程度就會大打折扣——至少我們是沒辦法再陪這倆老頭兒玩下去了。
但是,除了實證思想之外,現代科學同樣也不否認非實證類的技術或技巧。比如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這個屬於藝術的範疇。藝術這種活兒就是無法重複的,不僅是別人無法重複,甚至連作者本人也無法重複。究其原因,是因為藝術所涉及的變量過多,超出了人的控制範圍,只能依據一種模糊原則來把握。所以這個世界上的藝術大師多有成就,但他們所教導出來的弟子,卻是以平庸者居多。
模糊性原則不僅是在藝術領域裡有效用,它同樣可以被應用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比如說模糊數學,就是用以指導變量超出我們控制狀態的知識體系。
中國幾乎所有古老的哲學思想體系都跟這個模糊掛上了點關係。比如說道家所講的道,道這東西就模糊得可以;再比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仁這東西只比道模糊不比道清晰。所以不管是道還是仁,幾千年來大家左研究右分析,搞到最後是你說你的道我講我的仁,每一個人的理解都是風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著。即使是兩個人共同研究道或者仁,也會在第一時間內產生歧義——因為他們雖然都說道談仁,但他們每一個人的思想中的道或仁並不是一回事。更鬧心的是,不僅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即使是單獨一個人也是顛三倒四來回變化,所謂“覺今是而昨非”,這種認識當然是符合人類認知規律的,但同這樣一個正處於“認識初級階段”的人溝通,那我們可就累了。
《推背圖》所依據的科學思想是目前世界上所殘存下來的最為古老的知識體系——《易經》。
而這個《易經》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模糊性。
儘管《易經》所具有的模糊性與現代科學思想中的模糊性不是同一個概念,但在本質上卻是沒有差異的。簡單說來這種模糊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的結果以多指標的發展趨勢為主,二是指標的多重對應性。
第一個方面的特徵描述起來比較乏味,有點類似於現代科學中的“蝴蝶效應”現象,即微小的變量變化會導致實驗結果的嚴重偏離。這句專用術語用高鼻子洋人的話來說,就是“亞馬遜流域的一隻蝴蝶振動翅膀可以掀起美國西海岸的一場颶風”,總之是生活中的微小變化,會讓我們得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或歷史。
微小變量的變化導致實驗結果的嚴重偏離,這個人生的蝴蝶效應體現在易數里,就帶給人一種極為神秘的色彩。舉個例子來說:
五代初年朱溫不安心於農村工作,跑出去當兵做土匪,與他同行的還有同族兄弟朱鄴,結果他們在路上遇到一個術士,於是朱溫、朱鄴兄弟就上前詢問自己的前程,那術士裝神弄鬼地搗鼓了好半天,才滿臉神秘地告訴了朱氏兄弟六個字:東就帝,西就地。這麼六個字王八蛋才能聽得懂,於是朱氏兄弟再細問究竟,術士卻只是搖頭曰:天機不可泄露——不可泄露個屁,這模糊性的玩意兒就是亂碰亂撞,術士要是能夠說得清楚的話,他早迫不及待地泄露了,問題是這個術士自己也不曉得自己到底弄了個什麼玩意兒出來,想泄露也無從泄起,只好這樣能蒙就蒙能唬就唬。不過是混口飯吃,較什麼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