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歐洲最早的文明出現在克里特——愛琴海南端入口的一個狹長島嶼。克里特是航海民族米諾斯人的家園,從大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他們建立了一個以航海貿易為基礎的帝國。米諾斯海員充分利用他們在地中海上的戰略位置,將商路延伸到埃及、利比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希臘大陸和愛琴海上的諸島。他們的許多貿易棧點發展成為完全獨立的殖民地,將米諾斯的影響擴大到整個愛琴海和東地中海地區。

  第三種是“遊牧商貿文明”,創造者則是阿拉伯半島的貝都因人。貝都因的意思是“糙原牧民”,而遊牧民族原本是最難建立文明的。因為文明的前提是定居。所以,最先出現的文明,一定由最需要定居的農業民族來創造,其次才輪到既有行商,又有坐賈,還要有作坊的商業民族。至於遊牧民族,每到春天和秋天,就要捲起帳篷轉場,遷徙到夏牧場或冬窩子。他們也不喜歡定居,而更願意騎在馬上,唱那“藍藍的天上白雲飄”。

  ◎遊牧的貝都因人從沙漠中來到麥加有拱頂的店鋪中,與麥加當地的商人進行交易,遠處是天房卡爾白。在穆罕默德時代,麥加的主要產品是羊毛與皮革製品,還有一些供過往商隊使用的實用品,如裝水或油的皮囊。

  因此一般來說,遊牧民族只能作為“外來戶”進入文明,比如來自敘利亞糙原的阿卡德人,來自迦南地區的希克索斯人,來自蒙古糙原的蒙古人。事實上“希克索斯”的本義,就是“牧人之王”或“外邦之王”。這就只能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更上層樓。比如征服了埃及的希克索斯人,就站在金字塔的基石上;而征服了宋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蒙古人,則被漢化和伊斯蘭化。

  然而阿拉伯半島上的貝都因人卻是例外,因為這些牧民很早就從事商貿活動。他們的商隊之大,駱駝可多達一兩千隻,還有鏢客護駕。於是,當他們團結在新月旗下,建立起自己的宗教中心(麥加)和政治中心(麥地那)時,一種穩定而持久的新文明就誕生了。

  這就是伊斯蘭。

  它當然是綠色的,糙原的綠。

  現在很清楚,人類文明有三種類型:大陸農耕、遊牧商貿、海洋工商。中華、伊斯蘭、西方,則是這三種類型的三個代表。

  天下大勢,一目了然。

  問題是,世界的態勢,何以如此?

  未來的走向,又將怎樣呢?

  這當然是只能從長計議慢慢道來的事情。但總體上說,有著色彩或色調的文明,是液態的。液態的文明都會有自己的泉眼或源頭,比如蘇美爾、孟菲斯、雅典、羅馬、耶路撒冷、麥加和麥地那。如果文明的泉水充分地涌流,就會慢慢地也默默地滲透、瀰漫、吸取、交匯、融合,把原先散落在各地的文化點、文化面、文化片、文化圈,都“圈”起來,形成“文明圈”。如果這圈子足夠大,可以超越國界,包容或影響不同種族或民族,讓他們有了共同的氣質,那麼,這種文明就是世界性的,比如當年的羅馬和漢唐,後來的伊斯蘭和西方。

  另一種則是區域性或民族性的。印度文明,就是區域性的,不論種族論地區。斯拉夫文明,就是民族性的,不論國家論民族。日本文明,則既是區域性的,又是民族性的,一國一族一文明。因此,不大可能有其他國家和地區被日本化、印度化、斯拉夫化。過去沒有,將來也難。

  至於猶太文明和佛教文明,則是另一番景象。當以色列—猶太王國存在,或佛教在印度的孔雀王朝被奉為國教時,這兩種文明也是液態的。然而一旦失去根據地,它們就氣化了。氣體總歸不如液體穩定,所以猶太人一定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氣體也可以染色,所以亞洲北部的蒙古,亞洲南部的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文化相異卻同為赭黃。

  當然,即便是區域性或民族性的文明,也可以有世界性影響,只要它足夠優秀,足夠先進,足夠強大,有讓其他民族刮目相看的過人之處。想想看吧,東漢魏晉以後的印度,鴉片戰爭以後的日本,十月革命以後的俄羅斯,改革開放以後的韓國,對我們產生了多少影響?這是要認帳的。

  液體,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然而不同的文明圈,人口、面積、影響力和知名度,總歸不一樣。在國際社會和人類歷史中的責任、義務、擔當,也不一樣。在未來世界可能發生的影響和作用,恐怕就更不一樣。這就好比同樣是水,都能養魚,卻有的是海,有的是湖,有的是荷塘,儘管那荷塘中月色頗佳,而且風情萬種。

  文明,平等而又有量級。

  因此,如果綜合考慮上述因素,那麼,全球文明就可以分為“三個世界”。

  哪三個世界?

  第一世界是西方現代、伊斯蘭、中華,第二世界綜合排名為斯拉夫、印度、非洲、日本、拉美、猶太,第三世界包括朝鮮、蒙古、東南亞等等。第三世界的作用相當於股市中的散戶,大鱷則是前三甲。

  中華的位置,赫然在目。

  但,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文明是有意志的。文明有意志,就像宇宙有目的。宇宙的目的就是人。文明的意志,則是為全人類找到謀求幸福的方式和途徑。正是這一意志,決定了人類歷史的蜿蜒曲折和波瀾壯闊,當下世界的豐富多彩和生機勃勃,未來全球的天下大勢與何去何從,以及誰將是“帶頭大哥”。

  那就一一道來。

  二、歷史謎團

  文明來自野蠻。

  野蠻時代的人類是分散在世界各地自生自滅的。他們建立的,首先是“文化點”。這就是“原始群”,本書稱之為“夏娃的時代”。如果這種文化能夠存活並得到發展,就會壯大為“文化面”。這就是“氏族”,本書稱之為“女媧伏羲的時代”。不同的文化面,由於自身的裂變和擴散,以及相互的影響和交融,又會連成“文化片”。這就是“部落”,本書稱之為“炎黃的時代”。不同的文化片,由於遷徙、聯合、兼併、戰爭,則會形成“文化圈”。這就是“部落聯盟”,本書稱之為“堯舜的時代”。這時,為了安全、自由和身份認同,群居的人類開始把聚落變成城市,把部落變成國家,從野蠻時代過渡到文明時代。

  這個過程簡單地說,就叫點、面、片、圈、國。分水嶺,是國家的誕生。或者說,文明的標誌是國家,國家的標誌是城市。以此為界,人類歷史被裁為兩截。之前叫“史前史”,之後叫“文明史”。

  時間開始了。成功與挫折,光榮與屈辱,升華與墮落,也開始了。

  請看歷史年表。

  本屆人類共有七千年文明史,分為三代。第一代是直接從原始社會產生的,西方學術界稱之為“古代文明”。其中最古老的是埃及和蘇美爾,都發生在五千多年以前。蘇美爾,再加上後來的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統稱“美索不達米亞”。美索不達米亞是希臘語,意思是“兩河之間”,即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之間,所以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也叫“兩河文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