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
1996年6月9日,錦江飯店召開慶祝四十五周年的大會上,總經理賈智勇講……
向從三十年代始就致力於錦江的初創開拓工作並作出巨大貢獻的董竹君女士和飯店老領導、老職工致以最真誠的敬意!我聞而慰甚!
至於,不能割斷錦江飯店前身的歷史一事在國內外報刊都有登載,如:
《團結報》1986年11月29日題為:《董竹君與上海錦江飯店》一文:「……新一輩人知董竹君者不多了,然而聳立在黃浦江畔的錦江飯店,雖無一個字,卻以一個龐然的實體、實在的記錄了前輩創業的艱辛,記錄了這座著名飯店前後五十年的歷史。」
美國舊金山《大公報》於1986年12月26日題為:《董竹君是中國的阿信》。歷史是嚴肅的、歷史是永恆的、歷史是不可磨滅的……。
香港出版的《橋》雜誌第七期:……歷史是嚴肅的、歷史是永恆的、歷史是不可磨滅的……。
1990年5月出版的《中國企業家列傳》第四期載有:《上海錦江飯店創始人董竹君》一文,亦說明了現在錦江飯店的前身歷史。
1995年11月28日錦江飯店的陳雪明經理及現任領導賈智勇、陳國元等同志派樂翠娣同志給我送來補發的聘書:「聘任本店首任董事長董竹君先生自1987年7月始為本店常年高級顧問」,並送來了車馬費。
附:想起「錦江」
「峨嵋」開張大吉,宴客席上俱是蓉城名菜,其中尤以「樟茶鴨」、「棒棒雞」
為出色,在大快朵頤之下,不免又聯想到舊日上海的「錦江」了。
「錦江」坐落在那法租界華格桌路,「大世界」的附近,初開時大家以為只不過是普通一般的小館而已,並未加以特別的注意,誰知開到後來,竟把同時期內之不可一世的粵菜酒家都給蓋過,成為當年上海飲食業里最著名的去處,那是一般人萬萬沒有想到的。
「錦江」售川菜,主持者是一名某太太,那裡的菜式確做得精巧而別致,在數十年後的今日回想起來,還能記得那又脆又辣的「於炒牛肉絲」,與色香味俱全的成都「素什錦」。但菜好還不完全是「錦江」的號召力量,那裡面布置之幽雅、設計的饒有情趣,更是吸引顧客的主要原因。
「錦江」里沒有散座,全部是大大小小的房間,木框紙窗,一塵不染,很有點室雅何須大的日本味道,所以才能到賓至如歸的最高意境。當年上「錦江」去吃飯,有時要排長龍的,並非虛構,確屬事實。
熟客們都可以得到「錦江」的特別優待,就是把你給讓到那間上高下低,曲折離奇,曲徑通幽,人跡罕至的「秘密室」里去。那處所在,普通客人找不到,侍者不待按鈴不到,假如座有鬢絲的話,酒後放浪形骸之處,絕不會被人看了笑話去焉。
《洋場燃犀錄·微兒》
一九八○年三月六日香港報載
這篇短文亦說明了現在「錦江飯店」前身歷史情況的一角。
附:1986年我給錦江飯店店慶寫的祝詞
我為顧全大局兩全其美的祝詞是: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我自己以及家人們,向諸位表示由衷的敬意和祝賀!祝賀我們「錦江」的事業,在黨與政府的支持和「錦江」
領導與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發展到如今有了三十六周年的歷史、和它的前身算起是五十周年。並有了如此龐大的基礎和宏偉的規模,竟成為國家在上海經營的企業中不可缺少的組成事業之一。這是我個人在「錦江」的前身遷移時的「設想」,果然成為事實!怎能不令人興奮!將來它又會發展為怎樣的面貌呢?我是難以「設想」
了——我以為我完全可以不必「設想」了。總之,它會「一帆風順」地進展下去。
其次,藉此機會也請同志們允許我把這「錦江」前身的歷史說一說,對比較年輕的同志們也許有些參考的用處。
1929年秋我帶了四個孩子,陪同雙親從四川回到上海。那時候可以說「一無所有」。後來,承幾位經濟並不富裕的親友相助,在上海閘北創辦了「群益紗管廠」。
不久,即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上海的「一二·八」炮火炸毀了。
1934年底,承一位四川友人李嵩高先生慷慨藉助二千元,遂在上海華格桌路三十一號,租用一底三層,就此在1935年3月15日產生了「錦江」。「錦江」是開門紅。
在精打細算地經營下,不斷擴充。次年,在上海華龍路又開設了「錦江茶室」。
所喜的是:我和上海當時的地下革命組織始終保持著聯繫,同時也借「錦江」
的力量,做了好些有益於革命事業的工作。
今天,我遇到擴大發展的「錦江」三十六周年及錦江前身歷史十五周年,共五十周年紀念日,不能不引起我無限的激動和感慨!
對於那些已謝世的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懷念;對於還健康的老同志們表示尊敬並祝他們長壽;對於正在「錦江」工作的中青年同志們表示我由衷的希望,希望「錦江」的前途像滿園春花,不斷地盛開!順祝同志們健康長壽!
第三十二章 到北京看看
一、周總理、鄧大姐招宴
1953年秋,我乘火車到北京。住禮士胡同二十八號國瑛女家。有天國瑛女告訴我說:「總理秘書何謙同志來電話,總理要請媽媽吃飯,還叫我同去呢!星期六晚上派車子來接我們。」車子到時,我正服藥(更年時期),匆忙整裝,我倆遲到了。
向從三十年代始就致力於錦江的初創開拓工作並作出巨大貢獻的董竹君女士和飯店老領導、老職工致以最真誠的敬意!我聞而慰甚!
至於,不能割斷錦江飯店前身的歷史一事在國內外報刊都有登載,如:
《團結報》1986年11月29日題為:《董竹君與上海錦江飯店》一文:「……新一輩人知董竹君者不多了,然而聳立在黃浦江畔的錦江飯店,雖無一個字,卻以一個龐然的實體、實在的記錄了前輩創業的艱辛,記錄了這座著名飯店前後五十年的歷史。」
美國舊金山《大公報》於1986年12月26日題為:《董竹君是中國的阿信》。歷史是嚴肅的、歷史是永恆的、歷史是不可磨滅的……。
香港出版的《橋》雜誌第七期:……歷史是嚴肅的、歷史是永恆的、歷史是不可磨滅的……。
1990年5月出版的《中國企業家列傳》第四期載有:《上海錦江飯店創始人董竹君》一文,亦說明了現在錦江飯店的前身歷史。
1995年11月28日錦江飯店的陳雪明經理及現任領導賈智勇、陳國元等同志派樂翠娣同志給我送來補發的聘書:「聘任本店首任董事長董竹君先生自1987年7月始為本店常年高級顧問」,並送來了車馬費。
附:想起「錦江」
「峨嵋」開張大吉,宴客席上俱是蓉城名菜,其中尤以「樟茶鴨」、「棒棒雞」
為出色,在大快朵頤之下,不免又聯想到舊日上海的「錦江」了。
「錦江」坐落在那法租界華格桌路,「大世界」的附近,初開時大家以為只不過是普通一般的小館而已,並未加以特別的注意,誰知開到後來,竟把同時期內之不可一世的粵菜酒家都給蓋過,成為當年上海飲食業里最著名的去處,那是一般人萬萬沒有想到的。
「錦江」售川菜,主持者是一名某太太,那裡的菜式確做得精巧而別致,在數十年後的今日回想起來,還能記得那又脆又辣的「於炒牛肉絲」,與色香味俱全的成都「素什錦」。但菜好還不完全是「錦江」的號召力量,那裡面布置之幽雅、設計的饒有情趣,更是吸引顧客的主要原因。
「錦江」里沒有散座,全部是大大小小的房間,木框紙窗,一塵不染,很有點室雅何須大的日本味道,所以才能到賓至如歸的最高意境。當年上「錦江」去吃飯,有時要排長龍的,並非虛構,確屬事實。
熟客們都可以得到「錦江」的特別優待,就是把你給讓到那間上高下低,曲折離奇,曲徑通幽,人跡罕至的「秘密室」里去。那處所在,普通客人找不到,侍者不待按鈴不到,假如座有鬢絲的話,酒後放浪形骸之處,絕不會被人看了笑話去焉。
《洋場燃犀錄·微兒》
一九八○年三月六日香港報載
這篇短文亦說明了現在「錦江飯店」前身歷史情況的一角。
附:1986年我給錦江飯店店慶寫的祝詞
我為顧全大局兩全其美的祝詞是: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我自己以及家人們,向諸位表示由衷的敬意和祝賀!祝賀我們「錦江」的事業,在黨與政府的支持和「錦江」
領導與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發展到如今有了三十六周年的歷史、和它的前身算起是五十周年。並有了如此龐大的基礎和宏偉的規模,竟成為國家在上海經營的企業中不可缺少的組成事業之一。這是我個人在「錦江」的前身遷移時的「設想」,果然成為事實!怎能不令人興奮!將來它又會發展為怎樣的面貌呢?我是難以「設想」
了——我以為我完全可以不必「設想」了。總之,它會「一帆風順」地進展下去。
其次,藉此機會也請同志們允許我把這「錦江」前身的歷史說一說,對比較年輕的同志們也許有些參考的用處。
1929年秋我帶了四個孩子,陪同雙親從四川回到上海。那時候可以說「一無所有」。後來,承幾位經濟並不富裕的親友相助,在上海閘北創辦了「群益紗管廠」。
不久,即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上海的「一二·八」炮火炸毀了。
1934年底,承一位四川友人李嵩高先生慷慨藉助二千元,遂在上海華格桌路三十一號,租用一底三層,就此在1935年3月15日產生了「錦江」。「錦江」是開門紅。
在精打細算地經營下,不斷擴充。次年,在上海華龍路又開設了「錦江茶室」。
所喜的是:我和上海當時的地下革命組織始終保持著聯繫,同時也借「錦江」
的力量,做了好些有益於革命事業的工作。
今天,我遇到擴大發展的「錦江」三十六周年及錦江前身歷史十五周年,共五十周年紀念日,不能不引起我無限的激動和感慨!
對於那些已謝世的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懷念;對於還健康的老同志們表示尊敬並祝他們長壽;對於正在「錦江」工作的中青年同志們表示我由衷的希望,希望「錦江」的前途像滿園春花,不斷地盛開!順祝同志們健康長壽!
第三十二章 到北京看看
一、周總理、鄧大姐招宴
1953年秋,我乘火車到北京。住禮士胡同二十八號國瑛女家。有天國瑛女告訴我說:「總理秘書何謙同志來電話,總理要請媽媽吃飯,還叫我同去呢!星期六晚上派車子來接我們。」車子到時,我正服藥(更年時期),匆忙整裝,我倆遲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