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應該說,咸豐如此安排,是費盡心思的。後人評說,咸豐設計的權力分配格局不是倉促之舉,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兩位皇太后和幼帝為一方,八位贊襄政務大臣為一方,不突出任何一方,缺了任何一方又不可。這既不是垂簾又不是輔政,而是「垂簾輔政,兼而有之」。

  咸豐死後,皇后鈕鈷祿氏及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分別被尊為「母后皇太后」與「聖母皇太后」,俗稱「東太后」、「西太后」。然咸豐遺詔尚在、屍骨未寒,他精心設計的政治格局便在兩宮皇太后與奕訢合謀策動的「辛酉政變」重擊下碎成了齏粉。

  八位贊襄政務大臣中,肅順最得咸豐的賞識和信任。肅順是同為贊襄政務大臣的鄭親王端華的異母兄弟。《近代名人小傳》中說他年輕時狀貌魁梧、眉目聳拔,終日鬥雞走狗,無所事事。後因人保舉,以閒散宗室得官,接著步步升遷,成為身兼數任的權臣。史載他豪放不羈、仗義疏財,且機敏勤快,記憶力超常,「接人一面,終生能道其形貌,治一案牘,經年能舉其詞句」。他所主張的「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頗合咸豐「以猛濟寬」之意。在咸豐以不甘屈服的強硬態度與外國列強的交往中,他忠實秉承咸豐旨意,不畏怨謗、勇於任事。但他又恃寵而驕,飛揚跋扈,氣勢凌人。所謂「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慎」,以他為首的贊襄政務八大臣沒有把小皇帝和兩位年輕太后放在眼裡,這便犯了凌駕皇權之上的大忌。兩宮皇太后於其中刻骨銘心地感到皇權旁落的危機和受人欺凌的險境,意識到必須扳掉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

  據說,兩宮皇太后行苦肉計,藉故將慈禧心腹太監安德海杖責,「罰」回京師,與恭親王奕訢聯絡。奕訢奔喪熱河,叩拜咸豐梓宮(靈柩)。排除八大臣種種阻撓後,叔嫂得以相見。兩宮皇太后泣訴肅順等侵侮情狀,與恭親王奕訢聯合起來,秘密商定剷除八大臣之策。而後,奕訢先行回京布置,拉攏爭取了掌握京畿與直魯重兵的兵部侍郎勝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兩宮皇太后則「以減其勞」為名,解除了載垣領禁衛軍的兵權,力排肅順等的阻攔,下令迴鑾京師。兩宮皇太后攜幼帝載淳,由載垣、端華扈從,抄近道迴鑾北京。咸豐帝靈柩則由肅順護送從大路進京。在恭親王奕訢的策劃下,大學士賈楨、周祖培、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上書兩宮皇太后,籲請兩宮皇太后臨朝聽政。統帶重兵的欽差大臣勝保亦奏請「簡近支親王輔政,以防權奸之專擅」。內外文武兼備,造成臣工共請皇太后聽政之勢。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初一日,勝保派親兵接應兩宮皇太后一行抵京進宮,當天即與奕訢會面秘商。決定首先詔解贊襄八大臣之任,爾後逮捕治罪,並擬定了新的中樞機構——兩宮皇太后臨朝聽政,奕訢為議政王,桂良、文祥、沈兆霖、寶鋆、曹毓英等人任軍機大臣。翌日黎明,載垣、端華剛踏入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兩旁的侍衛逮捕。時肅順扶柩抵密雲,入駐驛館。逮者到,砸開大門沖入,肅順正於臥室擁兩妾臥,咆哮詈罵,逮者又砸開臥室之門,將肅順抓捕到案。論者以為,肅順僅遲數日到京,如待他到後再動手,恐怕就不大容易了。然兩宮皇太后車駕一到即下詔,辦理神速,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中外皆始料不及。隨後,任命了新組成的軍機處,宣布載垣、端華、肅順等人的大逆不道之罪,主要有:擅權攬政;目無君上、法紀;抗拒皇太后;反對垂簾聽政;不能盡心和議以致失信各國等。當即賜載垣、端華自縊,將肅順斬首,景壽等五人分別被罷黜或遣戍。而後,載淳正式即位登基。以次年為同治元年。上「母后皇太后」尊號為慈安皇太后,「聖母皇太后」尊號為慈禧皇太后。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

  這一年是辛酉年,故這一事變史稱「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是清朝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爭奪執政大權的宮廷政變,是清朝歷史上第一次皇太后正式垂簾聽政,也是慈禧本人登上政治舞台的開始。人們通常認為,咸豐十一年的辛酉政變是慈禧主謀或與奕訢合謀策動的。但有史家懷疑,這場政變的主謀並非慈禧,而是其時受到國內外廣泛支持的奕訢集團。

  奕訢(1833年—1898年),愛新覺羅氏,道光第六子,封恭親王。參與辛酉政變,同治元年(1862年)任議政王、軍機大臣。後被慈禧等排擠出軍機處。於光緒年間甲午戰爭時再次起用,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不久病故。因倡洋務、辦外交,綽號「鬼子六」。

  咸豐重病在身,卻一直拒絕留守京師、身負重任的皇弟恭親王奕訢前往探望;咸豐臨終指定的贊襄政務大臣多達八位,卻沒有關係最近、最親,在北京獨撐殘局的皇弟恭親王奕訢,這都引起了時人和後來史家的猜測、探究。

  ------------

  第一節 辛酉政變(2)

  ------------

  咸豐與奕訢有著異乎尋常的關係。咸豐生母是道光帝的孝全皇后。孝全皇后在咸豐十歲之時突然故去。咸豐喪母以後,道光帝將他交給奕訢生母靜皇貴妃撫養。史載,靜皇貴妃「舍其子乳文宗,故文宗與奕訢如親兄弟」。咸豐比奕訢大兩歲,兄弟倆年齡相仿,自幼朝夕相處、一同長大,親密無間。咸豐慈孝仁愛,奕訢聰慧有才。傳說,道光晚年立儲之時,曾在二人之間有過猶豫。野史更載,咸豐用其師杜受田之計,不與奕訢較賽才華、能力和知識,只在道光面前示以不忍之心、孺慕之誠,使道光在感動感慨之餘,最終還是選擇了仁孝兩全的咸豐,而破例在遺詔中封奕訢為親王。一些人就此認定,清末有「賢王」之稱的奕訢未能當上皇帝是道光的失誤。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