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信修明著《老太監的回憶》說:還政期間,平日,太后早膳後即出殿。在各處步行約半小時,回殿中踢毽子,有時靜坐,念佛,或書或畫,吃水煙,喝茶,在殿內稍稍活動。12點鐘後,進寢宮歇午覺。午覺醒來,喝茶吃煙,然後出殿繞大圈子。下午五六點傳膳,膳後仍繞一小圈,回殿擲骰子。玩法即舊時「升官圖」變相,名「慶壽圖」。八人各占一仙,會親的王妃和格格均加入。如無會親者,僅有四格格、元大奶奶、崔玉貴和當班的御前首領,人數不夠,一人可兼二仙。司房太監執筆記點。如聞高喊,呂仙四豹子,那就是太后贏了。而後即準備歸寢宮。有時,太后歸寢後,與坐更人一起編戲,以昇平署的崑腔高腔劇本為藍本,翻成二簧。並命青年太監排戲,專為萬壽及節令賞王公大臣聽戲。當時有年輕即守寡、善詩文繪畫的南方人繆嘉蕙(稱繆太太)及另一宦婦選進宮中,侍奉太后編戲、讀詩、繪畫。又選江南女子、工匠數名,在中南海養蠶、繅絲,設綺華館,織造綢緞。有會織布的太監李某喚「布李」者,太后命其為頭目,率領太監中會織布的在中南海內集靈囿中設立了一個織布廠。太后駐中南海時,每日均到集靈囿中看織布,其積存的棉線與布,放在咸福宮同道堂有一屋子之多。
慈禧愛遛彎兒。據馮劍茹《慈禧愛遛彎兒》一文介紹,慈禧經過長期摸索,總結出了一個強身健體的獨特方法:每年二月驚蟄一過,即順應節令,開始遛早彎兒。早晨梳洗完畢,吃一小碗百合銀耳,走出寢宮,由李蓮英陪伴、崔玉貴跟隨,帶著四個侍女排成兩行遛彎兒。這時太后幾乎不說話,靜悄悄地數著腳步走,不願有任何事情打擾她的寧靜。一邊遛,一邊還有規律地擺首、停步、吸氣、調氣。同樣,晚膳後,太后也必繞寢宮巡行一周。慈禧太后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參與政事,執掌政權長達四十八年之久,與她懂得強身健體之法並曠日堅持鍛鍊有很大關係。
慈禧洗腳、洗澡都有講究。金易、沈義羚著《宮女談往錄》說:「老太后洗腳不僅是為了衛生,更重要的是為了保養,說深了,有點小病小災的,洗腳比吃藥還便當。」「儲秀宮裡把給老太后洗腳看成是很重要的事。洗腳水是極講究的。譬如:屬三伏了,天氣很熱,又潮濕,那就用杭菊花引煮沸後晾溫了洗,可以讓老太后清心明目,全身涼爽,兩腋生風,保證不中暑氣;如入三九了,天氣極冷,那就用木瓜湯洗,活血暖膝,使四體溫和,全身柔暖如春。當然,根據四時的變化、天氣的陰晴,隨時加減現成的方劑,這也可以算是老太后健身的秘密了。」
費 用
據清王朝最後一任總管太監小德張回憶:慈禧當年一天的宮中費用大致是紋銀四萬兩。這意味著清宮半月之費可購甲午海戰時日方吉野級巡洋艦一艘;兩月之費可購一超級主力艦;一年之費可裝備一支居當時全球六七位的海軍艦隊。
據康有為調查,宮中一切用費都是三七開,這是例規。即報銷十成之中,三成為實際費用,七成為層層分潤。至於三成是否是真的花費,也並不一定。如慈禧在頤和園賞王公大臣看戲,為防雨搭了個涼棚。這涼棚就報銷了三十萬兩白銀,三七開,實際花費是九萬兩。但一個涼棚無論如何奢華也是用不了九萬兩白銀的。
慈禧時,宮中賄賂公行。皇帝每日問安一次,尚索賄五十金,后妃以下各有差別。百官就更不用說,《李鴻章年(日)譜》載,左宗棠在新疆立了大功,返京受兩宮召見。太監們要左氏出陛見關節費三千兩,左宗棠不出,李鴻章代出。召見後,為獎有功,慈安賜以先帝(咸豐)墨晶眼鏡一副。太監奉旨頒賜,按例又索禮金數千兩,左宗棠寧肯不要眼鏡,李鴻章又替他以半價買下了事。
清朝皇家財務與國家財政分開,前者由內務府掌管,後者為戶部掌管。同治四年(1865年)定,大內費用由戶部撥交內務府三十萬兩。僅過三年,同治七年,又加三十萬兩。後內務府每年常向戶部支取二三十萬兩不等。到光緒十九年(1893年),忽降旨以後每年再添五十萬兩,粵海關每年供用三十萬兩,殺虎口、張家口、淮安關所收稅課亦歸內用。此外,戶部每年奉太后十八萬兩、皇上二十萬兩,稱作「交進銀」。皇上的二十萬兩於二月初交,太后的十八萬兩,年下交八萬兩,端午、中秋各交五萬兩。
------------
第一節 辛酉政變(1)
------------
慈禧的政治生涯與「垂簾聽政」緊密相連。第一次垂簾是咸豐十一年至同治十二年(1861年—1873年),計十三年;第二次垂簾是同治十二年至光緒十五年(1874年—1889年),計十五年;第三次垂簾是光緒二十四年至三十四年(1898年—1908年),計十年。慈禧統治中國的四十八年中,有三十八年垂簾聽政,另外十年號稱「還政」,但重大決策仍是由她做主,實則是不垂簾的垂簾。
慈禧登上其主宰晚清半個世紀之久的政治舞台,始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的第一次垂簾聽政。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慈禧隨咸豐帝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三十一歲的咸豐有家難歸,病入膏肓,不久辭世。
當時,唯一的皇子亦即唯一可繼承大統的載淳只有六歲;皇后鈕鈷祿氏亦即後來的慈安只有二十五歲;載淳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亦即後來的慈禧只有二十七歲。咸豐臨終口授遺囑,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命御前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肅順、六額駙景壽、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贊襄一切政務。並將兩枚隨身印章——一枚文曰「御賞」,賜給皇后;一枚文曰「同道堂」,賜給嗣皇帝載淳,由懿貴妃保管。兩印為嗣皇帝下達詔旨的符信,「御賞」印蓋起首之處,為印起;「同道堂」印蓋結尾之處,為印訖。只有同蓋這兩方印,諭旨方為有效。
慈禧愛遛彎兒。據馮劍茹《慈禧愛遛彎兒》一文介紹,慈禧經過長期摸索,總結出了一個強身健體的獨特方法:每年二月驚蟄一過,即順應節令,開始遛早彎兒。早晨梳洗完畢,吃一小碗百合銀耳,走出寢宮,由李蓮英陪伴、崔玉貴跟隨,帶著四個侍女排成兩行遛彎兒。這時太后幾乎不說話,靜悄悄地數著腳步走,不願有任何事情打擾她的寧靜。一邊遛,一邊還有規律地擺首、停步、吸氣、調氣。同樣,晚膳後,太后也必繞寢宮巡行一周。慈禧太后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參與政事,執掌政權長達四十八年之久,與她懂得強身健體之法並曠日堅持鍛鍊有很大關係。
慈禧洗腳、洗澡都有講究。金易、沈義羚著《宮女談往錄》說:「老太后洗腳不僅是為了衛生,更重要的是為了保養,說深了,有點小病小災的,洗腳比吃藥還便當。」「儲秀宮裡把給老太后洗腳看成是很重要的事。洗腳水是極講究的。譬如:屬三伏了,天氣很熱,又潮濕,那就用杭菊花引煮沸後晾溫了洗,可以讓老太后清心明目,全身涼爽,兩腋生風,保證不中暑氣;如入三九了,天氣極冷,那就用木瓜湯洗,活血暖膝,使四體溫和,全身柔暖如春。當然,根據四時的變化、天氣的陰晴,隨時加減現成的方劑,這也可以算是老太后健身的秘密了。」
費 用
據清王朝最後一任總管太監小德張回憶:慈禧當年一天的宮中費用大致是紋銀四萬兩。這意味著清宮半月之費可購甲午海戰時日方吉野級巡洋艦一艘;兩月之費可購一超級主力艦;一年之費可裝備一支居當時全球六七位的海軍艦隊。
據康有為調查,宮中一切用費都是三七開,這是例規。即報銷十成之中,三成為實際費用,七成為層層分潤。至於三成是否是真的花費,也並不一定。如慈禧在頤和園賞王公大臣看戲,為防雨搭了個涼棚。這涼棚就報銷了三十萬兩白銀,三七開,實際花費是九萬兩。但一個涼棚無論如何奢華也是用不了九萬兩白銀的。
慈禧時,宮中賄賂公行。皇帝每日問安一次,尚索賄五十金,后妃以下各有差別。百官就更不用說,《李鴻章年(日)譜》載,左宗棠在新疆立了大功,返京受兩宮召見。太監們要左氏出陛見關節費三千兩,左宗棠不出,李鴻章代出。召見後,為獎有功,慈安賜以先帝(咸豐)墨晶眼鏡一副。太監奉旨頒賜,按例又索禮金數千兩,左宗棠寧肯不要眼鏡,李鴻章又替他以半價買下了事。
清朝皇家財務與國家財政分開,前者由內務府掌管,後者為戶部掌管。同治四年(1865年)定,大內費用由戶部撥交內務府三十萬兩。僅過三年,同治七年,又加三十萬兩。後內務府每年常向戶部支取二三十萬兩不等。到光緒十九年(1893年),忽降旨以後每年再添五十萬兩,粵海關每年供用三十萬兩,殺虎口、張家口、淮安關所收稅課亦歸內用。此外,戶部每年奉太后十八萬兩、皇上二十萬兩,稱作「交進銀」。皇上的二十萬兩於二月初交,太后的十八萬兩,年下交八萬兩,端午、中秋各交五萬兩。
------------
第一節 辛酉政變(1)
------------
慈禧的政治生涯與「垂簾聽政」緊密相連。第一次垂簾是咸豐十一年至同治十二年(1861年—1873年),計十三年;第二次垂簾是同治十二年至光緒十五年(1874年—1889年),計十五年;第三次垂簾是光緒二十四年至三十四年(1898年—1908年),計十年。慈禧統治中國的四十八年中,有三十八年垂簾聽政,另外十年號稱「還政」,但重大決策仍是由她做主,實則是不垂簾的垂簾。
慈禧登上其主宰晚清半個世紀之久的政治舞台,始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的第一次垂簾聽政。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慈禧隨咸豐帝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三十一歲的咸豐有家難歸,病入膏肓,不久辭世。
當時,唯一的皇子亦即唯一可繼承大統的載淳只有六歲;皇后鈕鈷祿氏亦即後來的慈安只有二十五歲;載淳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亦即後來的慈禧只有二十七歲。咸豐臨終口授遺囑,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命御前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肅順、六額駙景壽、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贊襄一切政務。並將兩枚隨身印章——一枚文曰「御賞」,賜給皇后;一枚文曰「同道堂」,賜給嗣皇帝載淳,由懿貴妃保管。兩印為嗣皇帝下達詔旨的符信,「御賞」印蓋起首之處,為印起;「同道堂」印蓋結尾之處,為印訖。只有同蓋這兩方印,諭旨方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