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通過這個故事,人們自然會感受到這個捨身救生的鹿王所表現出的寬仁慈悲的力量。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只要有一念慈悲之心,身體力行於仁德之業,總會得著善的回報的。佛陀就用這樣的道理告訴人們要心懷仁慈,不做殺生之事。

  釋迦牟尼傳--7.說經、立戒紀事

  7.說經、立戒紀事

  釋迦牟尼三十歲成道,約當公元前533年,當年即趕往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人說法,講的是苦、空、無常的道理,後來又繼續闡發四諦。前532年,耶舍及其父親歸依佛,一出家,一在家;並調伏優樓頻螺迦葉兄弟三人;然後前往王舍城,到頻婆娑羅王住處,為國王說法,使頻婆娑羅王以及王舍城人民得到覺悟;王舍城長者迦蘭奉獻竹園作佛陀講道的精舍,這是佛建立講堂的開始。前531年佛在象頭山為龍王鬼神說法。前530年,舍利弗和目犍連前往竹園精舍求佛准許出家為比丘,這時歸依佛的僧團已有一千二百五十大阿羅漢;巨富摩訶迦葉在佛的說法及感召下,內心解悟,求佛出家,這是後來佛滅度後結集佛經的有力組織者,因為有大威德智慧,所以叫做大迦葉;以上均在摩揭陀國境內。前529年,到毗舍離國,因須提那子出家後,又還鄉與原來的妻子過性生活,被僧團內的比丘們認為行為不檢點乾淨,將他的過錯稟告佛陀,佛陀便召集僧眾大會,對須提那子進行譴責,「你的所作所為有損比丘的威儀,不是潔淨的行為,是不應當做的。」因此而制定淫戒。

  前528年,舍衛國波斯匿王大臣須達即給孤獨長者為佛陀買造祇園精舍,請佛前往舍衛國說法。祇園精舍共有一千二百間房,安頓佛陀及僧團人員居住、講法。這一年冬天,佛在羅閱城,因有僧眾盜竊財物,受到當時國王及人民的訶責,因此佛為僧眾制定盜戒。佛在毗舍離城,因難提比丘被雇殺人,因此佛陀制定殺戒。當時印度許多國家災荒,米價昂貴,和尚即比丘們很難乞討到食物,婆求河邊有一些靜坐的比丘,便相互散播謠言,妄稱他們得到了至高無上的道理,使得在家的佛的信徒們將自己的口糧分一半給這些比丘,後來信徒們到佛的住所一問,才知道他們是造的謠言,佛陀因此制定妄語戒。從此以後,凡是僧眾犯了什麼錯誤,就因事制定相應的戒律。佛教的戒律中有重戒十條,輕戒四十八條,後來隨時增訂,逐漸發展到二百五十戒等。十條重戒是僧眾們必須遵守的,根據《梵網經》的記載,這十條重戒是:第一殺戒,第二盜戒,第三淫戒,第四妄語戒,第五酤酒戒,第六說四眾過戒,第七自贊毀他戒,第八慳惜加毀戒,第九嗔心不受悔戒,第十謗三寶戒。輕戒四十八條內容是:第一不敬師友戒,第二飲酒戒,第三食肉戒,第四食辛戒,第五不教悔罪戒,第六不供給請法戒,第七懈怠不聽法戒,第八背大向小戒,第九不看病戒,第十畜殺具戒,第十一國使戒,第十二販賣戒,第十三謗毀戒,第十四放火焚燒戒,第十五僻教戒,第十六為利倒說戒,第十七恃勢乞求戒,第十八無解作師戒,第十九兩舌戒,第二十不行放救戒,第二十一嗔打報仇戒,第二十二驕慢不請法戒,第二十三驕慢僻說戒,第二十四不習學佛戒,第二十五不善知眾戒,第二十六獨受利養戒,第二十七受別請戒,第二十八請僧戒,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第三十不敬好時戒,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第三十二損害眾生戒,第三十三邪業覺觀戒,第三十四暫念小乘戒,第三十五不發願戒,第三十六不發誓戒,第三十七冒難遊行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第四十揀擇授戒戒,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第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第四十三無慚受施戒,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第四十五不化眾生戒,第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第四十八破法戒。佛陀的精神是大戒必須遵守,但有時小小戒則可以捨棄,這開了後來中國禪宗狂禪的大法門,所謂佛祖心頭坐,酒肉穿腸過,便因此而找到了理論根據。

  這時,父王淨飯王聽說兒子得佛道已經六年了,便派梵志優陀夷前往舍衛國迎接佛陀回故國。佛陀便帶領著浩浩蕩蕩的僧眾們回到了祖國迦毗羅衛。回國之後,佛陀為父王及臣民說法,度了不少人出家。淨飯王看到跟從佛陀的僧眾們一個個瘦骨崚嶒,形貌萎陋,身體黑臭,就像一隻只黑老鴉停在紫金山上一般,顯得極不相稱,於是在本國豪族中挑選了五百名身強體健、相貌威武的年輕人命令他們隨佛出家,伺候左右。佛的堂兄弟提婆達多也想求佛出家,但遭到佛陀拒絕,提婆達多由此記恨在心,釀成後來犯下五逆大罪的過錯,而墮入地獄。

  這一年佛為僧眾說《殃掘摩羅經》。

  前527年,佛在拘耶尼國為婆陀和菩薩等八人說《般舟經》,闡釋苦行的道理。

  前526年,阿難剃髮受戒。佛陀並囑憍陳如等人為沙彌授戒。佛在柳山為純真陀羅王弟說法。

  前525年,佛派遣目犍連請淨飯王及耶輸陀羅允許兒子羅睺羅出家。起初遭到父王和妻子的反對,雖然後來勉強得到同意,聽從羅睺羅出家,但淨飯王是為之十分痛惜的,他因此趕到佛的住處,對佛說:「你當初出家的時候,還有難陀在;現在難陀也已經出家了,我最後的願望都寄托在你這個兒子身上,你卻硬要他出家,這樣,就再也沒有人來繼承我的國家了,國計將因此而永遠斷絕。」佛陀聽了父王的話,也有些慘戚,但既已如此,只好設法開導安慰父王。佛因此召集僧眾,建立制度:以後凡是要出家的,如果他的父母不願意不准許,就不許出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