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禹舍帶著國王的旨意來到佛陀的住處,先問了佛陀的起居之後,就將國王的意思傳上,說:「跋祇國的人依恃他們的勇敢善戰,體魄雄壯,人口眾多,族性豪強,卻總不順服於我國,因此我打算討伐他們,想給他們以一次深刻的教訓。不知道世尊有什麼建議麼?」禹舍說完,就退後坐在佛陀的對面。佛陀坐在座位上,阿難拿著扇子在後面給佛陀扇扇,佛陀聽到禹舍的話後,並不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對著在身邊扇扇的阿難說:「你聽說過跋祇國的人經常集在一處講論正法的事嗎?」阿難恭敬地回答道:「我聽說過有這樣的事。」佛陀便說道:「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個國家一定會變得長幼更加和順,上下一心,國家長治久安,沒有誰能侵害它。阿難,你聽說過跋祇國的人民君臣和順上下相敬的事麼?」阿難回答道:「世尊,我聽說過。」佛陀說:「阿難,如果能這樣,則這個國家確實會長幼變得更加和順,上下一心,是沒有人能侵害的。」「阿難,你還聽說過跋祇國的人民奉敬佛法,早晚都不違反禮節儀度的事麼?」阿難回答說:「我聽說過,世尊。」「阿難,如果能這樣,則這個國家也確實會變得長幼更加和順,上下一心,沒有人能侵害於它。阿難,你聽說過跋祇國的人孝敬父母尊重師長的事麼?」「世尊,我聽說過。」「如果能做到這樣,則這個國家一定會更加上下一心,長幼和順,長治久安,沒有人能侵害於它。阿難,你聽說這跋祇國的人恭敬祭祀祖先的事麼?」「世尊,我聽說過有這樣的事。」「阿難,如果能這樣,則這個國家一定會上下一體,更加長幼和順,國家也相應地會長治久安,沒有人能侵害於它。阿難,你聽說過跋祇國的人民閨門潔淨,沒有污穢淫亂的遊戲玩笑,而且不做歪門邪道的事麼?」「世尊,我聽說過這樣的事。」「如果能做到這樣,則這個國家一定會團結一致,不致受到別國的侵害的。阿難,你聽說過跋祇國的人把沙門當做祖宗一樣來供奉,並敬重持守戒律的人,殷勤看顧他們,從不疲倦的事麼?」「我聽說過,世尊。」「阿難,如果能這樣,則這個國家確實會更加團結,國家也會長治久安,不會有人去侵害他們的。」

  使者禹舍在一邊聽著師徒二人的對答,知道佛陀的用意,而且從這些對答中也間接地知道了跋祇國正是上下一心,全國正處於大團結的時候,是無從去侵害他們的,因此,他對佛恭敬地說道:「跋祇國人民只要能做到你們剛才講的事跡中的一項,也就不可能對他們有任何企圖,何況他們做到了上面所說的七項呢!國事有許多這樣的障礙,討伐的事看來只好作罷了。世尊,我現在就辭別回去。」佛陀說道:「正是這樣,你們應當懂得當一個國家上下一心,團結一致的時候是沒有人能侵害於他們的。」

  佛陀就這樣在一席言談之間化解了一場戰爭危機,這不僅證明了佛陀慈悲之心,而且也表明了佛陀言語藝術以及應變智慧的高超。佛陀就是這樣隨時隨地,因人行事,隨機應變地講說佛法,勸戒眾生,種植善因,以求將來獲取善的果報。

  釋迦牟尼說法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善於用譬喻來闡明所要講的道理。在佛陀所講說的大部分經典中,幾乎都貫穿著用寓言故事來闡釋佛理的精神。下面舉一個鹿王本生的故事以見一端。

  傳說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身為鹿王,它身體高大,身上的毛有五種顏色,四蹄和兩隻角長得都十分奇特,因此眾鹿都服從它,尊它為大王,數千頭鹿都團結在它周圍,結成一群。國王出來打獵,鹿群便各自分散,逃生去了,但因為倉促逃跑,所以有跳下山崖的,有掉進深坑的,有的被樹枝掛住,有的被荊棘刺穿,死的死,傷的傷,損失無數。鹿王見狀,於心不忍,它一邊哭泣著說:「我身為鹿群的首領,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計劃,要選擇一個安全的地方來游食,不然苟且為了一些美草而喪失了群鹿的性命,這是我的罪過啊。」有了這樣的想法,於是,它獨自一個跑到國王的首都。走到國王的宮殿前,跪拜著對國王說:「我們這些小畜生貪戀生命,寄居在大王的境內,突然碰到打獵的人,便四處奔竄,有的因此而散失不歸,有的則徑直因此而死,狼藉遍地。上天有好生之德,如此慘狀,實可哀憫。我們願意每天挑選幾隻鹿來供給大王的御廚,請求大王以後不要再去打獵,只要告訴我們每天需要幾隻鹿,我們就會準備好前來貢獻大王。」國王感到十分奇怪,驚訝地說:「御廚所用的鹿每天也不過一隻。我不知道你們死傷這麼多,要是知道這樣,我也就不去打獵了。」

  鹿王回去之後,將所有的鹿都召集起來,將以上的意思告訴了它們,並且將其中禍福的因緣分析給它們聽。群鹿都同意鹿王的意見,願意按次序將鹿貢獻給國王。每當被選定的鹿前往王宮,接受御廚的宰殺之前,就死的鹿都將前來鹿王住處拜辭鹿王,鹿王都要為之哭泣流涕,同時將道理講解給那隻鹿聽:「你要看到世上的生物都會有死亡,誰都無法免除,就不會覺得這是一樁痛苦的事了。你一路前去之時,一邊念誦佛的名號,一邊要用仁慈之心對待那個人類的國王,不要心生嗔怨之情。」天天如此。有一天,有一隻應當前去就死的鹿懷上了小鹿,它對鹿王說:「我不敢逃避死亡,但能否等我生下這隻小鹿之後才去受死?」鹿王於是便叫第二天被選的鹿先去,以代替今天的懷孕的母鹿,但那隻鹿回答說:「我知道我一定會死的,但還有一日一夜的生命,即使只有如此短暫,我還是不想放棄。」鹿王見到如此,又不忍母鹿輕易就死,因此就偷偷地獨自一個跑到國王的御廚去了。廚子們見了,就報告給了國王。國王問鹿王這是什麼原因,鹿王將其中的原因對國王詳細講了一遍。國王聽後,受到極大感動,於是愴然流淚,對鹿王說:「難道真有畜生心懷天地的仁慈,殺身救眾,而履行古人廣大的仁慈之德的嗎?我作為人類的君主,每天殘殺眾生的生命,用它們來供養潤澤我的身體,難道我喜歡兇惡殘暴的犲狼的行為嗎?一隻野獸都能做出這樣的仁慈之行,難道我就不能奉行上天的好生之德嗎?」於是國王將鹿王放了回去,同時命令全國人民:「今後如果再有侵犯野鹿的,與傷人同罪。」從此,國王和臣子們都遵守教化,黎民百姓也都遵從仁德而不再殺害野鹿,國王的仁慈之德都推廣到草木上去了,國家因此而得到太平。  佛說:「當時這個鹿王就是我的前身,那個國王就是舍利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