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男人們和女人們都在笑我,也有人因怕我而躲入屋中。
當我跑到市場時,一個青年站在屋頂上高喊:"這是個瘋人!"我抬頭向他望去,此時,陽光第一次吻了我裸露的臉龐。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陽光吻了我裸露的面頰,我的心燃起了對太陽的愛。
我不再需要那些面具了。我仿佛在迷離恍惚中喊出:"有福啦!有福啦!那偷去我面具的竊賊們有福啦!"
就這樣,我變成了瘋人。
在癲狂中我發現了自由和安寧:由孤獨而來的自由,由不被人了解而來的安寧;因為那些了解我們的人,在某些方面奴役我們。
不過,我還是不要為自己的安寧而過分得意吧,因為甚至那些監囚中的強盜,也享受著安寧,不用提防其他強盜呢。
這個故事說明的正是你今天的處境。磨難是上天給予你的福祉。
不要畏懼被目為瘋子。瘋子與正常人之間的區別,常常是可以轉化的。有的人自以為自己正常,殊不知不正常的恰恰是他;有的人被庸眾辱罵為瘋子,他卻說出了先知的話語。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次。
有的美女,明眸皓齒,卻沒有心靈或者心靈的門戶生鏽了;有的盲人,衣衫襤褸,卻用心靈洞見了天國。我認為,美麗的極致是人格的美麗、精神的美麗、靈魂的美麗。如果用這個標準去衡量,那麼世界上最美麗的女性就是特蕾莎修女,就是翁山蘇姬,就是這些最柔弱也最堅強的女人。
這幾天,我正在閱讀一九九一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的一本英文傳記。我想,她的事跡你一定很熟悉了,但我還是願意在這裡給你提供一些第一手的資料,同時也鼓勵你在與邪惡狹路相逢的時候不要恐懼、不要驚慌。
"因其爭取民主和人權的非暴力鬥爭而獲獎"的翁山蘇姬,是一位不屈不撓的緬甸女子。我在書上看到了她的照片,她是那樣的瘦小、柔弱、溫和,就像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
然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頒獎公報中,卻給了她崇高的評價。委員會認為,"翁山蘇姬的鬥爭,是近幾十年來在亞洲所表現出的公眾勇氣的最傑出的範例之一,她已成為反抗壓迫的鬥爭中一個重要的象徵"。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弗蘭西斯?塞耶斯泰德在演說中讚揚說:"她將深深的責任與遙遠的展望連結起來。這是一種執著於將手段與目的融為一體的展望。在她的思想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民主、對人權的尊重、不同人群之間的和解、非暴力以及個人與集體的遵守法紀"。
翁山蘇姬的父親昂山將軍是緬甸獨立運動的領袖,在她剛剛兩歲時就遇刺身亡。緬甸獨立以後,翁山蘇姬到西方接受教育,成為一名優秀的學者。
一九八八年,翁山蘇姬回到祖國,她本來是回去照料她那年邁的母親的。也正是在這一年裡,緬甸暴發大規模的政治騷亂。攫取緬甸政權、推行了長達二十多年極權主義統治的軍政府,已經將國家搞得千瘡百孔。人民忍無可忍,奮起反抗。
在騷亂中,兩百多個老百姓被殺害了。此時此刻,翁山蘇姬意識到自己必須開口說話。
父親的亡靈在召喚著她,她尊崇的甘地的聲音也在她的耳邊響起。
那一年的夏天,在一個局勢非常不確定的時刻,翁山蘇姬發出了一封致軍政府的公開信。在信中,她表達了對暴力的厭惡和輕蔑,也表達了對民主的渴望和堅持。
從此,她告別了自己寧靜的書桌,走上了一條光榮的荊棘路。
軍政府沒有接受翁山蘇姬的呼籲,反而成立所謂的"恢復國家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禁止四個人以上的政治集會,並進行逮捕和不經法庭審判的判刑。
與之針鋒相對,翁山蘇姬成立了"國家民主同盟",制定了非暴力和不合作的政策。面對著軍政府巨大的壓力,她依然堅持在全國進行巡迴演說。
一九八九年四月五日,當翁山蘇姬和同伴們一起行走在一個城鎮的街上的時候,列隊的士兵擋在她們的前面。領隊的軍官威脅說,如果她們再往前走,就要開槍。
翁山蘇姬要求她的支持者們站到邊上,自己獨自前進。在最後一刻,負責指揮的少校命令士兵不要開火。士兵們慢慢地把即將扣動扳機的手指鬆開了。
後來,翁山蘇姬平淡地解釋說:"給他們一個單個的目標,比起把每個人都扯進去,這要簡單得多。"
那個少校在最後一刻下令不要開槍,他腦中想的是什麼?也許被翁山蘇姬的勇敢打動了,也許他認識到依靠野蠻的暴力什麼也得不到。
翁山蘇姬面對槍口的那一刻,用奧地利作家斯?茨威格的話來說,堪稱"人類的崇高精神像星光一樣閃爍的時刻"。我敬佩翁山蘇姬的勇氣,也願意讚美那名良知尚未泯滅的少校。
我想像著那個少校的模樣,他的黝黑的面龐,他的寬闊的額頭,他的濃眉與大眼。他也許也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從遙遠的鄉村走來。他的父母,飢餓的父母,還在茅屋中呻吟。
他猶豫了,汗水從帽沿滲透出來。
在那千鈞一髮的一刻,在少校的心靈深處,光明戰勝了黑暗、正義戰勝了邪惡。正如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弗蘭西斯?塞耶斯泰德所說:"我相信,我們普通人感受到了,翁山蘇姬以她的勇氣、她的崇高理想誘發出了我們內心一些最美好的東西;我們感覺到,我們正是需要她這樣的人來維持我們對於未來的信念。這正是使得她成為這樣一種象徵性的東西,正是為什麼對她的任何虐待都使我們仿佛感覺傷害著我們內心深處的原因。這位被軟禁的瘦小女性代表著一種明確的希望,知道她的存在,這給我們以對於正義力量的信心和信念。"
當我跑到市場時,一個青年站在屋頂上高喊:"這是個瘋人!"我抬頭向他望去,此時,陽光第一次吻了我裸露的臉龐。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陽光吻了我裸露的面頰,我的心燃起了對太陽的愛。
我不再需要那些面具了。我仿佛在迷離恍惚中喊出:"有福啦!有福啦!那偷去我面具的竊賊們有福啦!"
就這樣,我變成了瘋人。
在癲狂中我發現了自由和安寧:由孤獨而來的自由,由不被人了解而來的安寧;因為那些了解我們的人,在某些方面奴役我們。
不過,我還是不要為自己的安寧而過分得意吧,因為甚至那些監囚中的強盜,也享受著安寧,不用提防其他強盜呢。
這個故事說明的正是你今天的處境。磨難是上天給予你的福祉。
不要畏懼被目為瘋子。瘋子與正常人之間的區別,常常是可以轉化的。有的人自以為自己正常,殊不知不正常的恰恰是他;有的人被庸眾辱罵為瘋子,他卻說出了先知的話語。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次。
有的美女,明眸皓齒,卻沒有心靈或者心靈的門戶生鏽了;有的盲人,衣衫襤褸,卻用心靈洞見了天國。我認為,美麗的極致是人格的美麗、精神的美麗、靈魂的美麗。如果用這個標準去衡量,那麼世界上最美麗的女性就是特蕾莎修女,就是翁山蘇姬,就是這些最柔弱也最堅強的女人。
這幾天,我正在閱讀一九九一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的一本英文傳記。我想,她的事跡你一定很熟悉了,但我還是願意在這裡給你提供一些第一手的資料,同時也鼓勵你在與邪惡狹路相逢的時候不要恐懼、不要驚慌。
"因其爭取民主和人權的非暴力鬥爭而獲獎"的翁山蘇姬,是一位不屈不撓的緬甸女子。我在書上看到了她的照片,她是那樣的瘦小、柔弱、溫和,就像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
然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頒獎公報中,卻給了她崇高的評價。委員會認為,"翁山蘇姬的鬥爭,是近幾十年來在亞洲所表現出的公眾勇氣的最傑出的範例之一,她已成為反抗壓迫的鬥爭中一個重要的象徵"。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弗蘭西斯?塞耶斯泰德在演說中讚揚說:"她將深深的責任與遙遠的展望連結起來。這是一種執著於將手段與目的融為一體的展望。在她的思想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民主、對人權的尊重、不同人群之間的和解、非暴力以及個人與集體的遵守法紀"。
翁山蘇姬的父親昂山將軍是緬甸獨立運動的領袖,在她剛剛兩歲時就遇刺身亡。緬甸獨立以後,翁山蘇姬到西方接受教育,成為一名優秀的學者。
一九八八年,翁山蘇姬回到祖國,她本來是回去照料她那年邁的母親的。也正是在這一年裡,緬甸暴發大規模的政治騷亂。攫取緬甸政權、推行了長達二十多年極權主義統治的軍政府,已經將國家搞得千瘡百孔。人民忍無可忍,奮起反抗。
在騷亂中,兩百多個老百姓被殺害了。此時此刻,翁山蘇姬意識到自己必須開口說話。
父親的亡靈在召喚著她,她尊崇的甘地的聲音也在她的耳邊響起。
那一年的夏天,在一個局勢非常不確定的時刻,翁山蘇姬發出了一封致軍政府的公開信。在信中,她表達了對暴力的厭惡和輕蔑,也表達了對民主的渴望和堅持。
從此,她告別了自己寧靜的書桌,走上了一條光榮的荊棘路。
軍政府沒有接受翁山蘇姬的呼籲,反而成立所謂的"恢復國家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禁止四個人以上的政治集會,並進行逮捕和不經法庭審判的判刑。
與之針鋒相對,翁山蘇姬成立了"國家民主同盟",制定了非暴力和不合作的政策。面對著軍政府巨大的壓力,她依然堅持在全國進行巡迴演說。
一九八九年四月五日,當翁山蘇姬和同伴們一起行走在一個城鎮的街上的時候,列隊的士兵擋在她們的前面。領隊的軍官威脅說,如果她們再往前走,就要開槍。
翁山蘇姬要求她的支持者們站到邊上,自己獨自前進。在最後一刻,負責指揮的少校命令士兵不要開火。士兵們慢慢地把即將扣動扳機的手指鬆開了。
後來,翁山蘇姬平淡地解釋說:"給他們一個單個的目標,比起把每個人都扯進去,這要簡單得多。"
那個少校在最後一刻下令不要開槍,他腦中想的是什麼?也許被翁山蘇姬的勇敢打動了,也許他認識到依靠野蠻的暴力什麼也得不到。
翁山蘇姬面對槍口的那一刻,用奧地利作家斯?茨威格的話來說,堪稱"人類的崇高精神像星光一樣閃爍的時刻"。我敬佩翁山蘇姬的勇氣,也願意讚美那名良知尚未泯滅的少校。
我想像著那個少校的模樣,他的黝黑的面龐,他的寬闊的額頭,他的濃眉與大眼。他也許也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從遙遠的鄉村走來。他的父母,飢餓的父母,還在茅屋中呻吟。
他猶豫了,汗水從帽沿滲透出來。
在那千鈞一髮的一刻,在少校的心靈深處,光明戰勝了黑暗、正義戰勝了邪惡。正如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弗蘭西斯?塞耶斯泰德所說:"我相信,我們普通人感受到了,翁山蘇姬以她的勇氣、她的崇高理想誘發出了我們內心一些最美好的東西;我們感覺到,我們正是需要她這樣的人來維持我們對於未來的信念。這正是使得她成為這樣一種象徵性的東西,正是為什麼對她的任何虐待都使我們仿佛感覺傷害著我們內心深處的原因。這位被軟禁的瘦小女性代表著一種明確的希望,知道她的存在,這給我們以對於正義力量的信心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