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白小姐告訴我,這一年中她沒花過家裡一分錢,她說估計以後也不會要家裡再負擔了,因為她每年的學費學校基本都可以給免,她的生活費便是學校的獎學金。“加上每月80多元的副食補貼,我的生活費足夠了。只要好好學習再拿點獎學金,4年學業就不成問題了。”白小姐非常自信地說。最後一名被採訪者是“昌平園”有名的“貧困族”朱峰,小朱是河南信陽人。老家也是個貧困地區,當年為了跳出農門進“龍門”,小朱從初中時就咬破手指,在自己的小日記本的扉頁上寫下了兩個血字:“北大”。他用心中的信念時刻勉勵自己,並終於在1997年的9月圓了北大夢。我問他現在的生活情況怎麼樣,他說按照苦孩子的標準已經沒問題了。學校減免了他的學費,又發了他2000元的助學金,加上每月的副食補貼和交通補貼,“生活絕不會成問題了,剩下的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看自己能不能保持‘狀元’的成績優勢了。”
這就是北大,雖然這裡也有許多需北大人要做的貧困生工作問題,但與那些無援的貧困校族相比,這已完全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問題。與此同時,我到了曾在四五月份採訪過的八億農民的最高學府——中國農業大學。此次我去的那天已是暑假期間,但這兒的校園內仍然有很多學生,一打聽,才知道他們都是些不回家的學生。其間95%以上的人是為了省一筆路費而放棄了與親人團聚的機會,同時他們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考慮,那就是爭取利用一個多月的假期,把下學年的學費掙出來。
“打工活好找嗎?”
“太難了,今年比任何一年都難。”一位同學說他從5月份就開始跟有關公司或單位聯繫,可至今沒有落實一個地方。
“如果假期打不上工,你新學年的學費和生活費怎麼辦呢?”
那同學一臉茫然,又搖搖頭:“願上帝保佑。”
身在北京的農大學生是這樣,地處省(區)和邊遠的農大就更不用說了。至於那些全行業都處低迷的紡織、煤炭、地質、鐵道等等專業高校的日子就更不言而喻。
但是農大一類學校還並不是最可憐的。1998年5月初的一天,我來到華北工學院這所原兵工專業大學,才發現還有一類更困難的“貧困校族”。
這所學院在對外的通訊地址上標的是太原市某某路,實際上是個離太原還需開上好一陣子車的偏僻山窪窪里。彎彎曲曲的公路,起伏連綿的大山,一看便是“三線”時期的產物。如果不是早有所知,你絕對不會相信在那大山彎里還有一所上萬人的大學。主人則告訴我,他們的學校已經有50年歷史,是一所曾為建立共和國和保衛共和國立下汗馬功勳的兵工大學。就在十幾年前,誰能走進這樣一所用番號的大學,那是一種無法比喻的光榮與自豪。那時北大、清華生與他們相比也不過如此。然而歷史僅僅多走了10來年的光景,這所令每一位校人驕傲的兵工大學出現了十分尷尬的處境:皇帝女兒從不愁嫁的華北工學院,其兵工專業已漸失優勢,當兵和到“機密單位”對大多數人不再感興趣。改革開放後還有更璀璨的世界與地方可以去,何必要到那些又艱苦又邊遠的老山溝呢!於是學校只能根據行業低萎縮的實際與社會需求,調整擴展其它專業,並面向全社會招生。而這時候他們發現,往日的那些優勢現在全變成了劣勢。過去山窪窪里的神秘,現在成了“傻人才去的流放地”;過去紅星閃閃的高政治待遇、高工資收入,現在一提起人們甚至覺得可笑,有個方便的留洋出國機會、或在外企謀個職難道就拿得比你少?兵器大學失落了,沒人再被他們的金牌子所迷惑,就連招生也只能招些不想出學費的、最好還能倒貼一點的邊遠的、貧困的農家子弟或城市的下崗子女……好可憐喲,國家的政策則是一樣的,該實行並軌的就得實行並軌,該交多少學費的還得交多少。結果,來報到的學生們發現上這個學校沒占任何“便宜”,而學校則更加發現他們肩上的負擔比別的大學要重得多!
那日,我是不到下午6點從山西省團委出發的,但一路堵車使二三十公里的路程走了兩個多小時。晚8點20分左右到學院後,早已等候在那裡的校黨委副書記楊波與學生工作部的吳俊清部長、團委李樹雪書記一見我,就像見了哪一位高級首長似的熱情、客氣,直叫人感動。
“同學們等您來已經在會議室有一個多小時了。”主人說。
我一聽便大為受寵若驚,忙說:“那就隨便吃點咱們就去見見同學?!”畢竟都是當兵出身的,我發現自己並沒有失去10年前的那種部隊生活習慣。
草草吃過晚餐後,我被前呼後擁般地帶進了會議室。一間三四十平米的大房子裡,整整圍了一圈人。主人說,他們都是貧困生代表,他們聽說你是專程來了解大學貧困生問題的,所以都想跟你說說。
這是再好不過的事。“那麼請同學講吧!”
我只說了幾句開場白,便打開了筆記本。
但是我很快發現自己錯了,因為我無法記錄下去——第一個同學還沒有講完,接下去便就哭成了一片……我至今仍無法忘卻那晚的一幕,這也是我生命中曾經經歷過的那種很遙遠的感受的再一次復現,那便是在二三十年前我們經常遇到的“憶苦思甜會”。
這就是北大,雖然這裡也有許多需北大人要做的貧困生工作問題,但與那些無援的貧困校族相比,這已完全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問題。與此同時,我到了曾在四五月份採訪過的八億農民的最高學府——中國農業大學。此次我去的那天已是暑假期間,但這兒的校園內仍然有很多學生,一打聽,才知道他們都是些不回家的學生。其間95%以上的人是為了省一筆路費而放棄了與親人團聚的機會,同時他們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考慮,那就是爭取利用一個多月的假期,把下學年的學費掙出來。
“打工活好找嗎?”
“太難了,今年比任何一年都難。”一位同學說他從5月份就開始跟有關公司或單位聯繫,可至今沒有落實一個地方。
“如果假期打不上工,你新學年的學費和生活費怎麼辦呢?”
那同學一臉茫然,又搖搖頭:“願上帝保佑。”
身在北京的農大學生是這樣,地處省(區)和邊遠的農大就更不用說了。至於那些全行業都處低迷的紡織、煤炭、地質、鐵道等等專業高校的日子就更不言而喻。
但是農大一類學校還並不是最可憐的。1998年5月初的一天,我來到華北工學院這所原兵工專業大學,才發現還有一類更困難的“貧困校族”。
這所學院在對外的通訊地址上標的是太原市某某路,實際上是個離太原還需開上好一陣子車的偏僻山窪窪里。彎彎曲曲的公路,起伏連綿的大山,一看便是“三線”時期的產物。如果不是早有所知,你絕對不會相信在那大山彎里還有一所上萬人的大學。主人則告訴我,他們的學校已經有50年歷史,是一所曾為建立共和國和保衛共和國立下汗馬功勳的兵工大學。就在十幾年前,誰能走進這樣一所用番號的大學,那是一種無法比喻的光榮與自豪。那時北大、清華生與他們相比也不過如此。然而歷史僅僅多走了10來年的光景,這所令每一位校人驕傲的兵工大學出現了十分尷尬的處境:皇帝女兒從不愁嫁的華北工學院,其兵工專業已漸失優勢,當兵和到“機密單位”對大多數人不再感興趣。改革開放後還有更璀璨的世界與地方可以去,何必要到那些又艱苦又邊遠的老山溝呢!於是學校只能根據行業低萎縮的實際與社會需求,調整擴展其它專業,並面向全社會招生。而這時候他們發現,往日的那些優勢現在全變成了劣勢。過去山窪窪里的神秘,現在成了“傻人才去的流放地”;過去紅星閃閃的高政治待遇、高工資收入,現在一提起人們甚至覺得可笑,有個方便的留洋出國機會、或在外企謀個職難道就拿得比你少?兵器大學失落了,沒人再被他們的金牌子所迷惑,就連招生也只能招些不想出學費的、最好還能倒貼一點的邊遠的、貧困的農家子弟或城市的下崗子女……好可憐喲,國家的政策則是一樣的,該實行並軌的就得實行並軌,該交多少學費的還得交多少。結果,來報到的學生們發現上這個學校沒占任何“便宜”,而學校則更加發現他們肩上的負擔比別的大學要重得多!
那日,我是不到下午6點從山西省團委出發的,但一路堵車使二三十公里的路程走了兩個多小時。晚8點20分左右到學院後,早已等候在那裡的校黨委副書記楊波與學生工作部的吳俊清部長、團委李樹雪書記一見我,就像見了哪一位高級首長似的熱情、客氣,直叫人感動。
“同學們等您來已經在會議室有一個多小時了。”主人說。
我一聽便大為受寵若驚,忙說:“那就隨便吃點咱們就去見見同學?!”畢竟都是當兵出身的,我發現自己並沒有失去10年前的那種部隊生活習慣。
草草吃過晚餐後,我被前呼後擁般地帶進了會議室。一間三四十平米的大房子裡,整整圍了一圈人。主人說,他們都是貧困生代表,他們聽說你是專程來了解大學貧困生問題的,所以都想跟你說說。
這是再好不過的事。“那麼請同學講吧!”
我只說了幾句開場白,便打開了筆記本。
但是我很快發現自己錯了,因為我無法記錄下去——第一個同學還沒有講完,接下去便就哭成了一片……我至今仍無法忘卻那晚的一幕,這也是我生命中曾經經歷過的那種很遙遠的感受的再一次復現,那便是在二三十年前我們經常遇到的“憶苦思甜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