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頁
行昭接手鳳儀殿,方皇后便遷至慈和宮。
一代一代,新陳代謝,大抵如此。
一語言畢,方皇后又扭過頭來瞧行昭,神色陡然暖起來,像在看稀世珍寶又像在遙隔遠方的他人,“德妃的心思,我哪裡會看不懂?年紀正好,家世正好,相貌正好,正正好能在國喪之後,入選宮中常伴君側。先把人帶到我眼前看一看,無非是想過個明路,等時候到了,再想推辭也就難了,這是常有的事,合情合理,至少德妃還沒明說,還算是做得體面…”
行昭突然覺得氣都喘不上來了,胸腔好像被一團東西塞住。
三年國喪,不許婚嫁。
這就是行昭一直很平靜的緣故,再有心思鑽營,也得等三年之後,若是給她三年,她還沒本事將宮裡頭治得和端王府一樣嚴實,這個皇后她趁早別當了。
可饒是如此,還是有人眼神動也不動地瞅著後宮這麼大塊肉。
“不可能,讓德妃絕了這條心。”
行昭說得很輕,可是斬釘截鐵,“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說我善妒也好。說我執拗也罷,吃糠咽菜無所謂,住茅屋糙房也無妨,就這麼一條,男人是我的,別的女人休想碰。”
“你的男人是皇帝。”
方皇后大嘆一聲,“這就是我今日火急火燎將你叫進宮的緣故。你自小便看似寬和卻最是執拗,看準了絕不撒手。若老六是閒散宗室,你仗著自小情分與淑妃的偏袒,自然可以求仁得仁。可如今老六已然上位,他是皇帝!阿嫵,你身在世家長在皇家,如何總看不透?女人算什麼?不過是玩意兒,是男人制衡撒歡兒的東西,我初嫁入宮時,先皇身邊已有王氏,我個性烈不烈?卻也只能硬生生地忍下來…”
“有一就有二。姨母,當日您本就不該退讓。”
這是行昭兩世加在一塊兒,頭一回反駁方皇后,“制衡?身份?憑什麼要用女人來制衡廟堂高樓?納一個出身清流的女人為妃就能拉攏清流了嗎?抬一個出身武家的女人當嬪就可能手握兵權了嗎?或許會有影響,但是影響絕對不會是一錘定音的。先皇母族不顯。出身懦弱,自然要依仗妻族外家勢力,可老六手段硬,個性強,七手八腳往他內宅塞女人——先甭說我許不許,老六自己個兒都覺得憋屈!”
方皇后愣了一愣,一時語塞。
這是底線,同時也是掙扎。
行昭深知這一點。
老六的默許、行景的退讓或許可以讓這對共經生死的君臣選擇平和的方式進行交接,這不是悲劇,是真實,可有時候卻忘記,真實往往就是悲劇。
君臣相宜之後,夫妻之間又該如何?
這一點,行昭沒想過,該如何便如何,以前如何就如何,何必更改?
如今方皇后卻將這個刻不容緩的變化放在她的面前,逼她正視。
行昭扭過頭去,她不,她不會正視這個問題,不是逃避亦不是心虛,只是覺得沒有必要,有這個必要嗎?她全身心愛的是一個名叫周慎,偶爾叫他六子的那個男人,無論他是鄉間耕農還是市井屠夫,還是帳房先生,都不會改變她對他的態度——該罵的時候會吼,該自私的時候絕不大方,該敲大棒的時候絕不手軟,該餵甜棗的時候也不會害羞。
這就是她的堅持。
端王妃的堅持,也是賀皇后的堅持。
行昭的態度擺在了檯面上,方皇后深知多說無益,索性嘆口氣,將話頭轉向別處,說起平陽王,方皇后輕嗤了一聲,“算他福命大,老子站錯隊,兒子卻歪打正著,功過相抵,雖再無顯赫,可到底保住一條命。”
是了。
論功行賞,行景居長,居次者定是陣前反水的平陽王次子周平寧。
老六要賞他,周平寧極其懇切地請老六收回成命,“禍不及出嫁女,謀逆造反雖誅九族,可陳家次女已冠以夫姓,我願以爵位功祿以換得老父與內子的性命。”
拿前程富貴換兩條人命。
老六想了想,終是點了頭。
行昭頷首於前襟,眼眶有淚,卻不知為何而哭,大約是在哭自己前生的無奈與可笑,又像是在哭這世上人性與情愛的反覆與出人意料。
方皇后絮絮叨叨很長半天,無非是教導一個皇后應當如何行事,話到最後,語帶哽咽,輕輕摟了摟行昭,終究泣不成聲,淚眼朦朧中笑,“…當年那樣小的小娘子…如今也要當皇后了…”
行昭反手回抱,心裡酸酸軟軟的。
回到端王府,一五一十給六皇子講了陳德妃行事,行昭本沒在意,只習慣性扎了六皇子兩針,“往前怎麼過,往後還得怎麼過,你仔細將我逼急了,抱著你兒子避到母妃宮裡頭去,什麼也不問整日就看著你又和哪個死妖精好了,我也不同你生氣也不同你鬧,反正就不理你,看你難受不難受。”
六皇子朗聲笑起來,親了口兒子,再親了口媳婦。
行昭本以為此事算是揭過,哪曉得第二日,蓮玉笑得隱秘進來,小聲告訴行昭,“王爺把陳德妃的幼弟放到了南疆邊境,說是得居家搬遷…”
這都能算是流放了吧!
行昭不由自主地勾起一抹笑來。
以為日子會過得很慢,可過著過著,初九就到了。
馬車從端王府出來,途經雙福大街、東市集,再進皇城,長長一段路,頭一輛馬車進宮了,最後一輛還沒出府,照欣榮的話兒來說,“這哪兒是搬家呀,跟遷城似的。”
六皇子抱著阿舒,一步一步走上印刻著九龍銜珠白玉石鑄成的御道,至儀元殿前堂正殿,憑欄而立,面向暮光蒼茫中的神州之地,金碧朱檐,暮色浮光之間陡顯山川大河,自西向北綿延而去,驪山北構,蔥鬱蒼翠之中若有若無間好似是絳河玉帶,纏綿南流。
“阿舒,這便是你以後的江山天下,到那時,一定比如今更好,更強,更大。”
頭一次聽見六皇子宣之於口的雄心。
暖光傾灑在六皇子日漸堅毅的側面,行昭輕斂裙裾與之並肩而立。
“我唯一遺憾的是,為什麼上輩子錯過了你。”
行昭輕聲道。
六皇子彎眉垂首,亦輕聲回之,“我唯一期望的只有,下輩子你我仍是夫妻。”
空氣中有微風拂動,樹葉簌簌作響。
恰似那樂章終止的新聲。
ps:
是新聲,也是新生。
有親覺得這是個悲劇,阿淵不這麼覺得,就像文中所說這只是真實,阿淵卻忘了往往真實即悲劇。
阿淵再鞠一躬,為昨天告假告遲了道歉,琢磨了一下親的語氣到底是嗔呢怪呢還是吼,最後覺得大概是吼吧。阿淵昨天不是沒有寫,只是寫了三千刪了兩千,沒辦法放上來,以為十點半請假不會算很晚…不該用夜貓子的時間來衡量大傢伙的時間,真心對不起了。
方禮VS周衡(1)
【大家一直都不太知道又吸五石散又糊塗又剛愎自用又喜歡小白花的老皇帝還有這麼一個很有男主相的名字吧?俺好像在文中有提過來著】
夜已深,仲秋的糙籠中有蟬鳴風拂之聲,白縞素絹高掛於堂前,有風將至,拖得老長的素絹向上高揚,覆在幽光照人的油皮燈籠之上,似是在瞬間又像是隔了良久,堂內更暗了。
誰又能想到白日人聲鼎沸,哭嚎悲戚像潮水般一波接著一波響徹天際的靈堂,到了夜裡卻只有三兩個手拿拂塵,打著瞌睡的小宮人?
你最喜歡的長子呢?
你最憐惜的昌貴妃呢?
你最信重的首閣呢?
哦…
她都快忘了。
皇長子豫王沒這個資格來守靈,而有這個資格守靈的皇六子端王如今人貴事忙,白日盡了孝心,夜裡總要好生休養之後,才有精力打理這社稷江山——你千般萬般不願意交予他的山河大地。
昌貴妃王氏瘋了,蓬頭垢面,閔寄柔出面,豫王府將其秘密接到宮外,宮中之人只知道先帝生前張揚跋扈的昌貴妃王氏如今已經自盡暴斃,哦,不對,已經不是昌貴妃王氏了,是罪妃庶人王氏,阿嫵說她已經被豫王連夜送到遼東邊境的莊子上,奉得只會逢人便嚷,“我的兒子要當皇帝了…我要去慈和宮住了…”——這樣一個瘋女人又怎麼能闖進先皇靈堂這樣端肅嚴明的地方呢?
陳大人,哦,不對,陳罪人,也沒有辦法進來了呢,他的血肉如今怕是已經融入進了驪山的土灰大地之中,他的子嗣被他一箭射殺在城牆之上。
或許陳顯的亡靈會來吧。
來瞧一瞧,他那糊塗的、對他一點防備之心都沒有的帝王。
他能料到最後是她哭得泣不成聲地守在靈堂,守在他的棺木旁。在這沁骨的寒冷與心傷中,陪他走完最後這一段可得見天日的時光嗎?
小宮人沒經過生死,自然無所畏懼,靠在門框前耷拉著眼睡得不省人事。
方禮的腳步聲很輕,還沒有這夜中“呼呼”吹過的風響亮。
蔣明英彎腰拍拍睡得正酣小宮人的臉。“怎麼值的夜。還能睡著了,皇后娘娘過來守靈了…”
聲音壓得很低,像是吞咽在喉頭的低吟。
大奠禮繁冗複雜。小宮人已經好久沒有睡個好覺了,蔣明英的拍打並未讓她清醒。
蔣明英又想去喚,方禮擺了擺手,“別叫醒她了,讓她睡吧。裡頭的人睡著了,外頭的人又怎麼能清醒呢”
老皇帝過世之後,方皇后常常說些讓人聽不明白的話。
蔣明英心頭嘆了口氣,終是收了手。
蟬鳴愈發纏綿,有輕微低弱的聲音。將這夜顯得更靜。
好靜,靜得像荒嶺之中的墳場,好像極為尋常的“咚咚”一聲就能驚起無辜的夜行人。
方禮僵硬地勾起唇角,似有嘲諷之意。
她在胡扯亂想些什麼啊…
這本來就是墳場啊,金絲楠木的棺材裡躺著她的丈夫,她的丈夫面色鐵青。兩腮鼓鼓的,是因為口中含了一顆碩大無比、品質精良的夜明珠——這是他一早便為自己千方百計尋到的定棺珠,你說可笑不可笑?
他吸食五石散吸了這麼多年,腦子早就糊塗成一團漿糊了,攪都攪不動。這些年唯一清醒的只有讓人建皇陵、修繕地宮、找棺材木、定陪葬這碼子事兒。
“阿禮,你我百年之後,還得葬在一塊兒,我的玉枕上雕九龍,你的上頭雕瞿鳳…不對,你喜歡梅花兒,我幫你在玉枕旁邊兒雕一朵小巧精緻的五瓣梅,再把你一向喜歡的那隻小玉壺放在你我玉枕的正中間,別人瞧也瞧不見,就只咱們兩知道,你說可好?”
一代一代,新陳代謝,大抵如此。
一語言畢,方皇后又扭過頭來瞧行昭,神色陡然暖起來,像在看稀世珍寶又像在遙隔遠方的他人,“德妃的心思,我哪裡會看不懂?年紀正好,家世正好,相貌正好,正正好能在國喪之後,入選宮中常伴君側。先把人帶到我眼前看一看,無非是想過個明路,等時候到了,再想推辭也就難了,這是常有的事,合情合理,至少德妃還沒明說,還算是做得體面…”
行昭突然覺得氣都喘不上來了,胸腔好像被一團東西塞住。
三年國喪,不許婚嫁。
這就是行昭一直很平靜的緣故,再有心思鑽營,也得等三年之後,若是給她三年,她還沒本事將宮裡頭治得和端王府一樣嚴實,這個皇后她趁早別當了。
可饒是如此,還是有人眼神動也不動地瞅著後宮這麼大塊肉。
“不可能,讓德妃絕了這條心。”
行昭說得很輕,可是斬釘截鐵,“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說我善妒也好。說我執拗也罷,吃糠咽菜無所謂,住茅屋糙房也無妨,就這麼一條,男人是我的,別的女人休想碰。”
“你的男人是皇帝。”
方皇后大嘆一聲,“這就是我今日火急火燎將你叫進宮的緣故。你自小便看似寬和卻最是執拗,看準了絕不撒手。若老六是閒散宗室,你仗著自小情分與淑妃的偏袒,自然可以求仁得仁。可如今老六已然上位,他是皇帝!阿嫵,你身在世家長在皇家,如何總看不透?女人算什麼?不過是玩意兒,是男人制衡撒歡兒的東西,我初嫁入宮時,先皇身邊已有王氏,我個性烈不烈?卻也只能硬生生地忍下來…”
“有一就有二。姨母,當日您本就不該退讓。”
這是行昭兩世加在一塊兒,頭一回反駁方皇后,“制衡?身份?憑什麼要用女人來制衡廟堂高樓?納一個出身清流的女人為妃就能拉攏清流了嗎?抬一個出身武家的女人當嬪就可能手握兵權了嗎?或許會有影響,但是影響絕對不會是一錘定音的。先皇母族不顯。出身懦弱,自然要依仗妻族外家勢力,可老六手段硬,個性強,七手八腳往他內宅塞女人——先甭說我許不許,老六自己個兒都覺得憋屈!”
方皇后愣了一愣,一時語塞。
這是底線,同時也是掙扎。
行昭深知這一點。
老六的默許、行景的退讓或許可以讓這對共經生死的君臣選擇平和的方式進行交接,這不是悲劇,是真實,可有時候卻忘記,真實往往就是悲劇。
君臣相宜之後,夫妻之間又該如何?
這一點,行昭沒想過,該如何便如何,以前如何就如何,何必更改?
如今方皇后卻將這個刻不容緩的變化放在她的面前,逼她正視。
行昭扭過頭去,她不,她不會正視這個問題,不是逃避亦不是心虛,只是覺得沒有必要,有這個必要嗎?她全身心愛的是一個名叫周慎,偶爾叫他六子的那個男人,無論他是鄉間耕農還是市井屠夫,還是帳房先生,都不會改變她對他的態度——該罵的時候會吼,該自私的時候絕不大方,該敲大棒的時候絕不手軟,該餵甜棗的時候也不會害羞。
這就是她的堅持。
端王妃的堅持,也是賀皇后的堅持。
行昭的態度擺在了檯面上,方皇后深知多說無益,索性嘆口氣,將話頭轉向別處,說起平陽王,方皇后輕嗤了一聲,“算他福命大,老子站錯隊,兒子卻歪打正著,功過相抵,雖再無顯赫,可到底保住一條命。”
是了。
論功行賞,行景居長,居次者定是陣前反水的平陽王次子周平寧。
老六要賞他,周平寧極其懇切地請老六收回成命,“禍不及出嫁女,謀逆造反雖誅九族,可陳家次女已冠以夫姓,我願以爵位功祿以換得老父與內子的性命。”
拿前程富貴換兩條人命。
老六想了想,終是點了頭。
行昭頷首於前襟,眼眶有淚,卻不知為何而哭,大約是在哭自己前生的無奈與可笑,又像是在哭這世上人性與情愛的反覆與出人意料。
方皇后絮絮叨叨很長半天,無非是教導一個皇后應當如何行事,話到最後,語帶哽咽,輕輕摟了摟行昭,終究泣不成聲,淚眼朦朧中笑,“…當年那樣小的小娘子…如今也要當皇后了…”
行昭反手回抱,心裡酸酸軟軟的。
回到端王府,一五一十給六皇子講了陳德妃行事,行昭本沒在意,只習慣性扎了六皇子兩針,“往前怎麼過,往後還得怎麼過,你仔細將我逼急了,抱著你兒子避到母妃宮裡頭去,什麼也不問整日就看著你又和哪個死妖精好了,我也不同你生氣也不同你鬧,反正就不理你,看你難受不難受。”
六皇子朗聲笑起來,親了口兒子,再親了口媳婦。
行昭本以為此事算是揭過,哪曉得第二日,蓮玉笑得隱秘進來,小聲告訴行昭,“王爺把陳德妃的幼弟放到了南疆邊境,說是得居家搬遷…”
這都能算是流放了吧!
行昭不由自主地勾起一抹笑來。
以為日子會過得很慢,可過著過著,初九就到了。
馬車從端王府出來,途經雙福大街、東市集,再進皇城,長長一段路,頭一輛馬車進宮了,最後一輛還沒出府,照欣榮的話兒來說,“這哪兒是搬家呀,跟遷城似的。”
六皇子抱著阿舒,一步一步走上印刻著九龍銜珠白玉石鑄成的御道,至儀元殿前堂正殿,憑欄而立,面向暮光蒼茫中的神州之地,金碧朱檐,暮色浮光之間陡顯山川大河,自西向北綿延而去,驪山北構,蔥鬱蒼翠之中若有若無間好似是絳河玉帶,纏綿南流。
“阿舒,這便是你以後的江山天下,到那時,一定比如今更好,更強,更大。”
頭一次聽見六皇子宣之於口的雄心。
暖光傾灑在六皇子日漸堅毅的側面,行昭輕斂裙裾與之並肩而立。
“我唯一遺憾的是,為什麼上輩子錯過了你。”
行昭輕聲道。
六皇子彎眉垂首,亦輕聲回之,“我唯一期望的只有,下輩子你我仍是夫妻。”
空氣中有微風拂動,樹葉簌簌作響。
恰似那樂章終止的新聲。
ps:
是新聲,也是新生。
有親覺得這是個悲劇,阿淵不這麼覺得,就像文中所說這只是真實,阿淵卻忘了往往真實即悲劇。
阿淵再鞠一躬,為昨天告假告遲了道歉,琢磨了一下親的語氣到底是嗔呢怪呢還是吼,最後覺得大概是吼吧。阿淵昨天不是沒有寫,只是寫了三千刪了兩千,沒辦法放上來,以為十點半請假不會算很晚…不該用夜貓子的時間來衡量大傢伙的時間,真心對不起了。
方禮VS周衡(1)
【大家一直都不太知道又吸五石散又糊塗又剛愎自用又喜歡小白花的老皇帝還有這麼一個很有男主相的名字吧?俺好像在文中有提過來著】
夜已深,仲秋的糙籠中有蟬鳴風拂之聲,白縞素絹高掛於堂前,有風將至,拖得老長的素絹向上高揚,覆在幽光照人的油皮燈籠之上,似是在瞬間又像是隔了良久,堂內更暗了。
誰又能想到白日人聲鼎沸,哭嚎悲戚像潮水般一波接著一波響徹天際的靈堂,到了夜裡卻只有三兩個手拿拂塵,打著瞌睡的小宮人?
你最喜歡的長子呢?
你最憐惜的昌貴妃呢?
你最信重的首閣呢?
哦…
她都快忘了。
皇長子豫王沒這個資格來守靈,而有這個資格守靈的皇六子端王如今人貴事忙,白日盡了孝心,夜裡總要好生休養之後,才有精力打理這社稷江山——你千般萬般不願意交予他的山河大地。
昌貴妃王氏瘋了,蓬頭垢面,閔寄柔出面,豫王府將其秘密接到宮外,宮中之人只知道先帝生前張揚跋扈的昌貴妃王氏如今已經自盡暴斃,哦,不對,已經不是昌貴妃王氏了,是罪妃庶人王氏,阿嫵說她已經被豫王連夜送到遼東邊境的莊子上,奉得只會逢人便嚷,“我的兒子要當皇帝了…我要去慈和宮住了…”——這樣一個瘋女人又怎麼能闖進先皇靈堂這樣端肅嚴明的地方呢?
陳大人,哦,不對,陳罪人,也沒有辦法進來了呢,他的血肉如今怕是已經融入進了驪山的土灰大地之中,他的子嗣被他一箭射殺在城牆之上。
或許陳顯的亡靈會來吧。
來瞧一瞧,他那糊塗的、對他一點防備之心都沒有的帝王。
他能料到最後是她哭得泣不成聲地守在靈堂,守在他的棺木旁。在這沁骨的寒冷與心傷中,陪他走完最後這一段可得見天日的時光嗎?
小宮人沒經過生死,自然無所畏懼,靠在門框前耷拉著眼睡得不省人事。
方禮的腳步聲很輕,還沒有這夜中“呼呼”吹過的風響亮。
蔣明英彎腰拍拍睡得正酣小宮人的臉。“怎麼值的夜。還能睡著了,皇后娘娘過來守靈了…”
聲音壓得很低,像是吞咽在喉頭的低吟。
大奠禮繁冗複雜。小宮人已經好久沒有睡個好覺了,蔣明英的拍打並未讓她清醒。
蔣明英又想去喚,方禮擺了擺手,“別叫醒她了,讓她睡吧。裡頭的人睡著了,外頭的人又怎麼能清醒呢”
老皇帝過世之後,方皇后常常說些讓人聽不明白的話。
蔣明英心頭嘆了口氣,終是收了手。
蟬鳴愈發纏綿,有輕微低弱的聲音。將這夜顯得更靜。
好靜,靜得像荒嶺之中的墳場,好像極為尋常的“咚咚”一聲就能驚起無辜的夜行人。
方禮僵硬地勾起唇角,似有嘲諷之意。
她在胡扯亂想些什麼啊…
這本來就是墳場啊,金絲楠木的棺材裡躺著她的丈夫,她的丈夫面色鐵青。兩腮鼓鼓的,是因為口中含了一顆碩大無比、品質精良的夜明珠——這是他一早便為自己千方百計尋到的定棺珠,你說可笑不可笑?
他吸食五石散吸了這麼多年,腦子早就糊塗成一團漿糊了,攪都攪不動。這些年唯一清醒的只有讓人建皇陵、修繕地宮、找棺材木、定陪葬這碼子事兒。
“阿禮,你我百年之後,還得葬在一塊兒,我的玉枕上雕九龍,你的上頭雕瞿鳳…不對,你喜歡梅花兒,我幫你在玉枕旁邊兒雕一朵小巧精緻的五瓣梅,再把你一向喜歡的那隻小玉壺放在你我玉枕的正中間,別人瞧也瞧不見,就只咱們兩知道,你說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