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頁
前朝的皇帝昏聵平庸。偏聽偏信,那臣子自然要打起旗幟來清君側,正朝綱。
可怎麼看,皇六子端王也將會是個手腕高杆、耳聰目明的帝王,李代桃僵假扮海寇、引軍北上威嚇蔡沛、暗通曲徑策反京畿一帶與平陽王次子周平寧,再金蟬脫殼詐死錢塘。全是六皇子一手策劃,一出接一出,環環相扣,自家那口子行軍打仗在行,論起這些陽謀策略。遠遜於將來的新帝。
更何況六皇子其人,以天潢貴胄之尊都敢狠狠跌進錢塘江裡頭,拿性命去搏一搏,更敢孤身一身跟著行景和一船人馬北上,心智、勇氣和闖勁兒沒一樣是少了的。
帝王強勢,臣子自然要避其鋒芒,恪守本分。
等大局已定,論功行賞之日,無論怎麼算,行景都是頭一份兒的功臣,既是外戚又是權臣,再封就封到頭了。
她出身官宦世家,這種事情聽多了,才會直截了當地問出來。
行昭的意思說得很明白了。
只有不在京里便好,外放幾年,再慢慢交出兵權,趁君臣相宜之時,漸漸地轉變作風與收起稜角,到時候君悅臣服,正好成全一段佳話。
羅氏點點頭,身形一松,笑靠在軟緞之後,“你哥哥是個不著譜的,哪兒由他的性子來?端王一向算無遺漏,連帶著阿秋全都聽王爺的安排,王爺指哪兒,你哥哥就去哪兒,我幫忙壓著,決不許他挑三揀四的。”
羅氏也在表明態度。
行昭笑了笑,將話頭轉向了小阿秋,賀家長房嫡孫賀長修上——這些話,行景未曾問過她,是怕她為難,亦是信任老六,羅氏一向精明強幹,想的自然就多,非得從行昭口中明明白白問出來老六之後的打算這才放下心。
這和疏離、輕信無關,這是人在自保的心理下做下的十分正常且理性的事。
行景在定京不長住,跟著輕騎在西山大營賃下個三進三出的院落,行昭親將羅氏送過去,大興記送了桌席面來,陪著羅氏用了晚膳,便折返回府,一進內院,其婉就迎了過來。
“王爺將回來…一回來便在尋您…”
行昭只好抽身去書齋,將一撩簾,六皇子端坐在書桌之後,手上拿著一封信,聽有響動抬頭,見是行昭便笑道,“秦伯齡被山匪所傷,可惜傷勢過重,不治而亡。”
六皇子遲遲未動,怕的便是這一支川貴軍異動,形成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勢!
行昭突然想起來很多年前,蔣僉事亦是遭“山匪”所傷,險些遇難…
“川貴軍副統領認為山匪已向西北逃竄,派人馬去追,可惜沒追到,逃竄進平西關的山匪又潛入了賀督軍府邸,賀督軍身死遇難,賀督軍遺孀現已帶著賀三爺的骨骸進京了。”
這比秦伯齡身死的消息,讓行昭感到更愕然!
賀家三爺賀現,行昭是想留著慢慢收拾的——世間諸事無非有恩報恩,有怨報怨,方福之死,賀老三居功甚偉。行昭一五一十都曾告訴過老六,她還沒動手,老六卻先下了手。
如今本沒必要擊殺賀現的,至少也應當等到蔣僉事完全收回西北財權之後才動他,可老六卻仍舊動了手…
行昭伸手握了握六皇子,六皇子反握住妻子,輕聲道,“時辰已到,先皇已逝的訃告可以昭告天下了。”
天色一黑,恍如巨石投湖,與先皇訃告一起昭告天下的是,先皇臨終立儲之遺囑,與擺在遺囑旁側的那一卷長長的詔令,共有一百三十條,條條皆直指陳顯,藏污納垢、欺下瞞上、勾結黨羽…最後一條,起兵謀逆,指罪書長書捲起,蓋上御寶大章,表明此乃先皇之意願,與新帝毫無干係。
廟堂玩的就是自欺欺人。
別人樂意信,自己也樂意信,便萬事皆宜。
白絹素縞早有準備,連夜撤下大紅燈籠,掛上素絹白布,天已然很黑了,可端王府闔府上下皆難以入眠,下頭人的喜氣遮都遮不住,走路踮著腳尖走,來往之間說話皆是掐住嗓門時而低呼時而高亢。
預料得到是一碼事,可塵埃落定又是一碼事。
一個長夜,行昭強迫自己睡下,睜眼一看卻發現六皇子也睜著一雙眼睛靜看雲絲罩,夫妻二人皆未說話,迷迷糊糊中也不知自個兒是睡下了還是一點兒沒睡。
本以為第二日一張臉會疲憊得沒法子看,哪曉得換過麻衣,一進宮門才發覺來哭喪的皇親貴胄、勛貴權臣中沒人是精神的,皆是眼下一片烏青。
行昭一進來,原本喧喧嚷嚷的內堂頓時變得鴉雀無聲。
很多年之後,行昭回想起來仍舊覺得這一天算是她在這兩輩子的辰光中,頂坐立難安的一天。
外命婦、內命婦們望著她的目光,敬畏、諂媚、驚惶…什麼都有,怯生生地在她的四周圍城一個環,卻無人敢靠近。
她的妯娌們,她的親眷們,她的敵人們的臉晃在眼前,千篇一律,好像分也分不開。
六皇子執掌大奠,將立儲詔令與長罪書在眾卿之前又朗聲念了一遍,羅閣老與令易縣公上前再念一遍,以示正統。
皇二子豫王、皇四子綏王,還有年歲最小的皇七子,新封的秦王以此挨個排在六皇子身後,面容悲戚地看著父親的棺木起了又降。
方皇后跪在命婦最前列,行昭次之。
殿內哭聲震天,或哀鳴或低泣,哭得很傷心,可行昭淚眼朦朧之中,卻能看見方皇后陡然佝僂的脊背低俯於地,全身都在顫慄,眾人皆哭嚎出聲,生怕哭聲不夠響,只有方皇后一處如死寂一般的沉默。
哭喪持續三日。
這三日之中,端王夫婦仍舊每日皆回端王府住,三日一過,便有朝臣上奏摺,過不可一日無君,請新帝早日入住儀元殿,以正大周國體。289
第兩百九十章 終章
從端王府搬到皇宮,意味潛邸臥龍時光的結束,是新皇登基的預兆,是改朝換代的開始。
立儲詔令已下,乃先皇遺旨,加蓋了天子寶印,更有宗室長輩與肱骨之臣相佐,可謂是名正言順。
既然是名正言順,又何必再做姿態假意推辭。
待銀杏樹葉已然深黃,宮中修繕維護一事也已大功告成。
行昭將諸多事宜交待下去,書齋里的那扇大木桌,她的梳妝檯,還有栽種在庭院正中的,阿舒的那株小松樹全都打包帶進宮裡頭去,國喪未過,端王府素絹白縞高掛牆頭,可來往僕從管事之間無不喜氣洋洋,行事說話喜笑顏開。
那個位子啊。
自家主子坐上了那個位子了啊!
再不需要看旁人臉色,更不用忌憚任何人,陰謀陽謀全都不足掛齒!
一人得道,尚且雞犬升天!
自個兒家主子當了皇帝,他們這些潛龍時就伴其左右的老奴良才就是從龍之功啊!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去了帶走一批老臣,作亂的、謀逆的又是一批人,這些人屁股下頭留下來的空位誰來坐?
還不是他們!
下頭人洋洋得意,行昭冷眼旁觀了三兩日,蓮玉終究尋摸了個錯處,重重發落了管小庫房的一個媽媽——直接打發到通州莊子上,人家升天,你被下放,殺雞儆猴!
兩世百態告訴行昭,穩操勝券該不該高興?該!可不能得意忘形!
人一旦忘形,跟著就是忘心!
欽天監算出來的吉時是十一月初九搬宅入宮頂好,前兩三日,行昭包袱也來不及收拾,抱著阿舒趕忙進宮去瞧方皇后——先皇大奠之後,方皇后操持完後宮諸事便一夜白頭,徹底頹了下來了,纏綿病榻數日。太醫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含含糊糊一言簡之,“氣血虧空,好好養著便是。”,可今晨聽蔣明英帶出來的話兒,方皇后好像是病又重了,方皇后多穩重的人。這節骨眼上,嚷著要行昭抱著阿舒進宮瞧她。
行昭火急火燎進了宮。鳳儀殿門帘大開,心裡急得很,怪怨,“…娘娘身子骨不舒暢,將門這樣大打開,灌進去了風又得遭…”
如今誰也不敢叫她皇后娘娘,同理誰也不敢叫方皇后太后娘娘。
全都模模糊糊統稱娘娘。
話兒還沒完,就聽見方皇后在裡頭喚她,“阿嫵阿嫵”連聲地喚。
行昭高聲回了是,將拐過屏風。卻見方皇后容光爍爍,見行昭進來,便將手頭上的書卷放下,笑著招手,“來了?阿舒呢?前些時日見著行景的幼子。長得像他娘,很精神,我當時就在和蔣明英說,那時候我要死磕羅家准沒錯兒,你瞅瞅現在你哥你嫂子兩人過得多舒慡…”
雖是燃著沉水香安神,可方皇后哪有一點像個病人啊!
合著就想將她騙進宮啊…
行昭長舒了口氣,把阿舒抱給方皇后,向里移了移,將就坐在方皇后腳邊。
“蔣明英說您不舒坦,快把我急死了!”
方皇后樂呵呵地接過阿舒,笑道,“是不舒坦啊,昨兒個吹了風,今早又咳嗽了兩聲,蔣明英不也沒說錯。”
這是在耍賴…
阿舒現在說話還說不清楚,咿咿呀呀地去揪方皇后的高髻。
行昭趕忙把兒子往回攬攬,嗔怪,“您說說您…”話到一半,終是笑著至住了,轉口道,“初九老六與我就搬進來了,您要想阿舒,我直管讓他跟著您睡,日日夜夜都跟著您,反正您是甭想撒手了。”
阿舒咯咯笑,方皇后也跟著笑,笑著笑著,面容卻慢慢淡下來。
行昭也跟著端起身子來。
沒過多久,便聽方皇后道,“昨兒個德妃帶著她的內侄女到鳳儀殿來,十三四的年歲,花骨朵兒一樣,濃眉大眼的又能說能笑,再擱三年,提親的人怕是要踏破小娘子家的門檻。”
行昭輕“嗯”了一聲,沒把話接下去。
“當我看到皇帝死在我面前的時候,我是不信的。我伸手去摸他的手,卻發現怎麼捂也捂不暖了,這才恍然大悟,他原來真的是死了,和我過了幾十年,折磨了我幾十年,心狠了幾十年的枕邊人總算是死了,放鬆之後竟然是想都想不到的大慟,什麼也不想做,什麼也不想想,因為做的想的,一切的一切都沒了意義。愛人也好,敵人也好,都不在了。徒留我這麼一個人,肩上擔著兩個人的愛恨糾葛活下去,太累了…”
方皇后聲音漸漸沉下去,阿舒大約是一路過來累著了,臥在方皇后膝頭有一搭沒一搭的打呵欠,蔣明英伸手去接,方皇后好像回過神來似的,擺擺手,“就讓他這樣睡吧,裡間在收拾箱籠,到處都是浮塵,小心嗆著孩子。”
可怎麼看,皇六子端王也將會是個手腕高杆、耳聰目明的帝王,李代桃僵假扮海寇、引軍北上威嚇蔡沛、暗通曲徑策反京畿一帶與平陽王次子周平寧,再金蟬脫殼詐死錢塘。全是六皇子一手策劃,一出接一出,環環相扣,自家那口子行軍打仗在行,論起這些陽謀策略。遠遜於將來的新帝。
更何況六皇子其人,以天潢貴胄之尊都敢狠狠跌進錢塘江裡頭,拿性命去搏一搏,更敢孤身一身跟著行景和一船人馬北上,心智、勇氣和闖勁兒沒一樣是少了的。
帝王強勢,臣子自然要避其鋒芒,恪守本分。
等大局已定,論功行賞之日,無論怎麼算,行景都是頭一份兒的功臣,既是外戚又是權臣,再封就封到頭了。
她出身官宦世家,這種事情聽多了,才會直截了當地問出來。
行昭的意思說得很明白了。
只有不在京里便好,外放幾年,再慢慢交出兵權,趁君臣相宜之時,漸漸地轉變作風與收起稜角,到時候君悅臣服,正好成全一段佳話。
羅氏點點頭,身形一松,笑靠在軟緞之後,“你哥哥是個不著譜的,哪兒由他的性子來?端王一向算無遺漏,連帶著阿秋全都聽王爺的安排,王爺指哪兒,你哥哥就去哪兒,我幫忙壓著,決不許他挑三揀四的。”
羅氏也在表明態度。
行昭笑了笑,將話頭轉向了小阿秋,賀家長房嫡孫賀長修上——這些話,行景未曾問過她,是怕她為難,亦是信任老六,羅氏一向精明強幹,想的自然就多,非得從行昭口中明明白白問出來老六之後的打算這才放下心。
這和疏離、輕信無關,這是人在自保的心理下做下的十分正常且理性的事。
行景在定京不長住,跟著輕騎在西山大營賃下個三進三出的院落,行昭親將羅氏送過去,大興記送了桌席面來,陪著羅氏用了晚膳,便折返回府,一進內院,其婉就迎了過來。
“王爺將回來…一回來便在尋您…”
行昭只好抽身去書齋,將一撩簾,六皇子端坐在書桌之後,手上拿著一封信,聽有響動抬頭,見是行昭便笑道,“秦伯齡被山匪所傷,可惜傷勢過重,不治而亡。”
六皇子遲遲未動,怕的便是這一支川貴軍異動,形成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勢!
行昭突然想起來很多年前,蔣僉事亦是遭“山匪”所傷,險些遇難…
“川貴軍副統領認為山匪已向西北逃竄,派人馬去追,可惜沒追到,逃竄進平西關的山匪又潛入了賀督軍府邸,賀督軍身死遇難,賀督軍遺孀現已帶著賀三爺的骨骸進京了。”
這比秦伯齡身死的消息,讓行昭感到更愕然!
賀家三爺賀現,行昭是想留著慢慢收拾的——世間諸事無非有恩報恩,有怨報怨,方福之死,賀老三居功甚偉。行昭一五一十都曾告訴過老六,她還沒動手,老六卻先下了手。
如今本沒必要擊殺賀現的,至少也應當等到蔣僉事完全收回西北財權之後才動他,可老六卻仍舊動了手…
行昭伸手握了握六皇子,六皇子反握住妻子,輕聲道,“時辰已到,先皇已逝的訃告可以昭告天下了。”
天色一黑,恍如巨石投湖,與先皇訃告一起昭告天下的是,先皇臨終立儲之遺囑,與擺在遺囑旁側的那一卷長長的詔令,共有一百三十條,條條皆直指陳顯,藏污納垢、欺下瞞上、勾結黨羽…最後一條,起兵謀逆,指罪書長書捲起,蓋上御寶大章,表明此乃先皇之意願,與新帝毫無干係。
廟堂玩的就是自欺欺人。
別人樂意信,自己也樂意信,便萬事皆宜。
白絹素縞早有準備,連夜撤下大紅燈籠,掛上素絹白布,天已然很黑了,可端王府闔府上下皆難以入眠,下頭人的喜氣遮都遮不住,走路踮著腳尖走,來往之間說話皆是掐住嗓門時而低呼時而高亢。
預料得到是一碼事,可塵埃落定又是一碼事。
一個長夜,行昭強迫自己睡下,睜眼一看卻發現六皇子也睜著一雙眼睛靜看雲絲罩,夫妻二人皆未說話,迷迷糊糊中也不知自個兒是睡下了還是一點兒沒睡。
本以為第二日一張臉會疲憊得沒法子看,哪曉得換過麻衣,一進宮門才發覺來哭喪的皇親貴胄、勛貴權臣中沒人是精神的,皆是眼下一片烏青。
行昭一進來,原本喧喧嚷嚷的內堂頓時變得鴉雀無聲。
很多年之後,行昭回想起來仍舊覺得這一天算是她在這兩輩子的辰光中,頂坐立難安的一天。
外命婦、內命婦們望著她的目光,敬畏、諂媚、驚惶…什麼都有,怯生生地在她的四周圍城一個環,卻無人敢靠近。
她的妯娌們,她的親眷們,她的敵人們的臉晃在眼前,千篇一律,好像分也分不開。
六皇子執掌大奠,將立儲詔令與長罪書在眾卿之前又朗聲念了一遍,羅閣老與令易縣公上前再念一遍,以示正統。
皇二子豫王、皇四子綏王,還有年歲最小的皇七子,新封的秦王以此挨個排在六皇子身後,面容悲戚地看著父親的棺木起了又降。
方皇后跪在命婦最前列,行昭次之。
殿內哭聲震天,或哀鳴或低泣,哭得很傷心,可行昭淚眼朦朧之中,卻能看見方皇后陡然佝僂的脊背低俯於地,全身都在顫慄,眾人皆哭嚎出聲,生怕哭聲不夠響,只有方皇后一處如死寂一般的沉默。
哭喪持續三日。
這三日之中,端王夫婦仍舊每日皆回端王府住,三日一過,便有朝臣上奏摺,過不可一日無君,請新帝早日入住儀元殿,以正大周國體。289
第兩百九十章 終章
從端王府搬到皇宮,意味潛邸臥龍時光的結束,是新皇登基的預兆,是改朝換代的開始。
立儲詔令已下,乃先皇遺旨,加蓋了天子寶印,更有宗室長輩與肱骨之臣相佐,可謂是名正言順。
既然是名正言順,又何必再做姿態假意推辭。
待銀杏樹葉已然深黃,宮中修繕維護一事也已大功告成。
行昭將諸多事宜交待下去,書齋里的那扇大木桌,她的梳妝檯,還有栽種在庭院正中的,阿舒的那株小松樹全都打包帶進宮裡頭去,國喪未過,端王府素絹白縞高掛牆頭,可來往僕從管事之間無不喜氣洋洋,行事說話喜笑顏開。
那個位子啊。
自家主子坐上了那個位子了啊!
再不需要看旁人臉色,更不用忌憚任何人,陰謀陽謀全都不足掛齒!
一人得道,尚且雞犬升天!
自個兒家主子當了皇帝,他們這些潛龍時就伴其左右的老奴良才就是從龍之功啊!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去了帶走一批老臣,作亂的、謀逆的又是一批人,這些人屁股下頭留下來的空位誰來坐?
還不是他們!
下頭人洋洋得意,行昭冷眼旁觀了三兩日,蓮玉終究尋摸了個錯處,重重發落了管小庫房的一個媽媽——直接打發到通州莊子上,人家升天,你被下放,殺雞儆猴!
兩世百態告訴行昭,穩操勝券該不該高興?該!可不能得意忘形!
人一旦忘形,跟著就是忘心!
欽天監算出來的吉時是十一月初九搬宅入宮頂好,前兩三日,行昭包袱也來不及收拾,抱著阿舒趕忙進宮去瞧方皇后——先皇大奠之後,方皇后操持完後宮諸事便一夜白頭,徹底頹了下來了,纏綿病榻數日。太醫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含含糊糊一言簡之,“氣血虧空,好好養著便是。”,可今晨聽蔣明英帶出來的話兒,方皇后好像是病又重了,方皇后多穩重的人。這節骨眼上,嚷著要行昭抱著阿舒進宮瞧她。
行昭火急火燎進了宮。鳳儀殿門帘大開,心裡急得很,怪怨,“…娘娘身子骨不舒暢,將門這樣大打開,灌進去了風又得遭…”
如今誰也不敢叫她皇后娘娘,同理誰也不敢叫方皇后太后娘娘。
全都模模糊糊統稱娘娘。
話兒還沒完,就聽見方皇后在裡頭喚她,“阿嫵阿嫵”連聲地喚。
行昭高聲回了是,將拐過屏風。卻見方皇后容光爍爍,見行昭進來,便將手頭上的書卷放下,笑著招手,“來了?阿舒呢?前些時日見著行景的幼子。長得像他娘,很精神,我當時就在和蔣明英說,那時候我要死磕羅家准沒錯兒,你瞅瞅現在你哥你嫂子兩人過得多舒慡…”
雖是燃著沉水香安神,可方皇后哪有一點像個病人啊!
合著就想將她騙進宮啊…
行昭長舒了口氣,把阿舒抱給方皇后,向里移了移,將就坐在方皇后腳邊。
“蔣明英說您不舒坦,快把我急死了!”
方皇后樂呵呵地接過阿舒,笑道,“是不舒坦啊,昨兒個吹了風,今早又咳嗽了兩聲,蔣明英不也沒說錯。”
這是在耍賴…
阿舒現在說話還說不清楚,咿咿呀呀地去揪方皇后的高髻。
行昭趕忙把兒子往回攬攬,嗔怪,“您說說您…”話到一半,終是笑著至住了,轉口道,“初九老六與我就搬進來了,您要想阿舒,我直管讓他跟著您睡,日日夜夜都跟著您,反正您是甭想撒手了。”
阿舒咯咯笑,方皇后也跟著笑,笑著笑著,面容卻慢慢淡下來。
行昭也跟著端起身子來。
沒過多久,便聽方皇后道,“昨兒個德妃帶著她的內侄女到鳳儀殿來,十三四的年歲,花骨朵兒一樣,濃眉大眼的又能說能笑,再擱三年,提親的人怕是要踏破小娘子家的門檻。”
行昭輕“嗯”了一聲,沒把話接下去。
“當我看到皇帝死在我面前的時候,我是不信的。我伸手去摸他的手,卻發現怎麼捂也捂不暖了,這才恍然大悟,他原來真的是死了,和我過了幾十年,折磨了我幾十年,心狠了幾十年的枕邊人總算是死了,放鬆之後竟然是想都想不到的大慟,什麼也不想做,什麼也不想想,因為做的想的,一切的一切都沒了意義。愛人也好,敵人也好,都不在了。徒留我這麼一個人,肩上擔著兩個人的愛恨糾葛活下去,太累了…”
方皇后聲音漸漸沉下去,阿舒大約是一路過來累著了,臥在方皇后膝頭有一搭沒一搭的打呵欠,蔣明英伸手去接,方皇后好像回過神來似的,擺擺手,“就讓他這樣睡吧,裡間在收拾箱籠,到處都是浮塵,小心嗆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