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射出子彈的屋裡住著一對老夫婦,當時兩人正在吵架,老先生一氣之下抄起獵槍對妻子扣下了板機,子彈穿過窗戶擊中下落的奧帕斯;照當地法律而言,某人試圖謀殺A,卻殺死了B,則按謀殺B罪論處;因此老先生是犯了謀殺罪,但他堅持不知槍中有子彈,多年來只是拿空槍嚇唬妻子,沒料到竟然真的射出子彈。經過調查後發現,老夫婦的兒子在事發六周前在槍中裝了子彈,因為老太太斷絕對兒子的經濟援助,兒子企圖利用父親用槍嚇唬母親的習慣將其殺害;案件發展至此,變成老夫婦的兒子謀殺奧帕斯。
“但你們知道嗎?老夫婦的兒子正是奧帕斯!他因為母親始終未被父親殺死而絕望跳樓,卻被自己裝填的子彈射死。最後法官判定這是一件自殺案。”
“扯、太扯了!”徐秉昱臉色蒼白地咕噥,“打死我都不相信!這裡頭一定有玄機!”
“不相信嗎?歷史上還有許多詭異離奇的巧合,再舉幾個例子給你們聽聽。
“1900年7月28日,義大利國王恩貝爾特一世(King Umberto I)在義大利北方的蒙察(Monza)一間餐館用晚餐,隔日預定出席當地的一場運動競技。用餐中他發現店主的容貌似曾相識,便命令侍從將對方帶過來。交談之後才赫然發現,這位與國王同樣留著白鬍鬚的人長得與自己幾乎一模一樣,而且連名字也叫做恩貝爾特;更巧的是,兩人的出生年月日、結婚的日子、妻子的名字,甚至連兒子的名字也都完全相同;國王在驚訝之餘,問起了餐廳開張的日子,竟然與他登基王位的日子是同一天。國王認為機緣難得,便邀請店主人參加隔日的競技大會;到了翌日,這名老人卻沒有出席,當恩貝爾特問起侍從時,對方回答餐廳主人方才因槍枝走火事件意外死亡了,而在不久之後,恩貝爾特在大會上也遭暴徒用手槍擊斃。兩人的命運如出一轍。
“另外,美國作家兼潛望鏡發明人摩根?羅勃森(Morgan Robertson)曾寫了一本書,名為《Futility or The Wreck of the Titan》。描述一艘號稱永不沉沒的英國郵輪泰坦號的故事。泰坦號在一次四月的航行撞上北大西洋的冰山因而沉沒。巧的是,十四年後,也就是1912年,鐵達尼號(Titanic)沉沒事件發生,而其中的許多細節與虛構小說中的泰坦號沉沒事件有諸多雷同之處。這些雷同點包括船名、遇難月份、載客數、救生艇數目、載重量、長度、螺旋槳數目、碰撞冰山時的速度等等,都呈現驚人的相似,因此很多人認為羅勃森這本書是鐵達尼號船難的預言。詭異的是,羅勃森本人的另一本書,《Beyond the Spectrum》,巧合地預言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以及戰爭場面。雖說在作者寫作這本書的年代,飛機科技比起現代仍是相當原始的,但在書中,他描述了未來的空戰場面,而且使用近似現代原子彈的武器──稱之為sun bombs;一顆炸彈便能摧毀一整座城市。這場未來戰爭於十二月開打,與二次大戰開始時間相同;而戰爭發端是起於日軍偷襲夏威夷,恰巧二次大戰發端也是開始於日軍偷襲美國軍事基地珍珠港──正好就位於夏威夷。
“也許你們還聽過更多關於巧合與偶然的事實,例如親人死亡的同一時間,身邊出現了怪異的事:花盆突然從窗欞落下、玻璃碎裂……事實上,我就曾經驗過類似的事。”
說到此處,若平的語調突然陰鬱起來,“幾年前的某一天,我的身體不知為何相當不舒服,一直持續到入夜後;因為隔天要接待一位很久沒見面的國小至交,便強迫自己趕快入睡。後來好不容易睡著,卻在半夜突然驚醒過來,沒多久電話響起,是我另一位朋友打來的,他沉重地告訴我原本明天要與我見面的那名朋友,已經在剛才痼疾復發而死,死亡時間正巧就是我驚醒的時刻。從那天起,我相信,巧合確實存在……不管有多離奇……”
“這是一場惡夢……可怕的機率,”江正宇痛苦地說。
“的確是可怕,可是仔細想想,其實沒那麼神秘;這是一種或然率的問題。就好比擲骰子,擲中六點的或然率是1/6,連續兩次擲中六點的機率是1/36,連續擲中三次六點的機率是1/216……連續擲中六次六點的機率是1/46656。要做到最後一種情況,實際上不太可能,但理論上是說得通的。基本上機率在大數中比較容易看出,擲骰子六次可能還不太容易擲中六點,但若擲六百萬次,擲中六點的次數會接近一百萬。雖然如此,第一次就擲中六點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所謂的巧合或偶然,便是挑戰人對或然率的接受度。
“其實換個角度想,若將人生所有的事件當做排列組合來看,‘巧合’也只不過是註定會發生的一環,就好像不斷地擲骰子,早晚會擲到六點;只不過透過人所賦予的意義,巧合才得以被稱為‘巧合’。每秒每刻都有不同的事件在發生,為什麼不說那是巧合?因為透過‘人’,事件才有意義的連鎖出現,巧合才得以誕生;沒了人,巧合是不問意義的。”
現場一片鴉雀無聲,每個人似乎都思索著若平的話語;疲憊的理智此刻在雨中翻滾,只能接受,無法抵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若平說:“你們聽過‘螞蟻觀點’嗎?掀開蟻窩來看,那真是一個有組織的小型社會,就像人類社會的井然有序一樣。當我們用手指對準了行進中的蟻群奮力一壓,殺死了幾隻螞蟻,牠們不會曉得發生了什麼事。我們扮演的角色就像上帝,而換個角度想,人是否也像螻蟻,默默承受著‘上帝’莫名的安排與作弄?”
“但你們知道嗎?老夫婦的兒子正是奧帕斯!他因為母親始終未被父親殺死而絕望跳樓,卻被自己裝填的子彈射死。最後法官判定這是一件自殺案。”
“扯、太扯了!”徐秉昱臉色蒼白地咕噥,“打死我都不相信!這裡頭一定有玄機!”
“不相信嗎?歷史上還有許多詭異離奇的巧合,再舉幾個例子給你們聽聽。
“1900年7月28日,義大利國王恩貝爾特一世(King Umberto I)在義大利北方的蒙察(Monza)一間餐館用晚餐,隔日預定出席當地的一場運動競技。用餐中他發現店主的容貌似曾相識,便命令侍從將對方帶過來。交談之後才赫然發現,這位與國王同樣留著白鬍鬚的人長得與自己幾乎一模一樣,而且連名字也叫做恩貝爾特;更巧的是,兩人的出生年月日、結婚的日子、妻子的名字,甚至連兒子的名字也都完全相同;國王在驚訝之餘,問起了餐廳開張的日子,竟然與他登基王位的日子是同一天。國王認為機緣難得,便邀請店主人參加隔日的競技大會;到了翌日,這名老人卻沒有出席,當恩貝爾特問起侍從時,對方回答餐廳主人方才因槍枝走火事件意外死亡了,而在不久之後,恩貝爾特在大會上也遭暴徒用手槍擊斃。兩人的命運如出一轍。
“另外,美國作家兼潛望鏡發明人摩根?羅勃森(Morgan Robertson)曾寫了一本書,名為《Futility or The Wreck of the Titan》。描述一艘號稱永不沉沒的英國郵輪泰坦號的故事。泰坦號在一次四月的航行撞上北大西洋的冰山因而沉沒。巧的是,十四年後,也就是1912年,鐵達尼號(Titanic)沉沒事件發生,而其中的許多細節與虛構小說中的泰坦號沉沒事件有諸多雷同之處。這些雷同點包括船名、遇難月份、載客數、救生艇數目、載重量、長度、螺旋槳數目、碰撞冰山時的速度等等,都呈現驚人的相似,因此很多人認為羅勃森這本書是鐵達尼號船難的預言。詭異的是,羅勃森本人的另一本書,《Beyond the Spectrum》,巧合地預言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以及戰爭場面。雖說在作者寫作這本書的年代,飛機科技比起現代仍是相當原始的,但在書中,他描述了未來的空戰場面,而且使用近似現代原子彈的武器──稱之為sun bombs;一顆炸彈便能摧毀一整座城市。這場未來戰爭於十二月開打,與二次大戰開始時間相同;而戰爭發端是起於日軍偷襲夏威夷,恰巧二次大戰發端也是開始於日軍偷襲美國軍事基地珍珠港──正好就位於夏威夷。
“也許你們還聽過更多關於巧合與偶然的事實,例如親人死亡的同一時間,身邊出現了怪異的事:花盆突然從窗欞落下、玻璃碎裂……事實上,我就曾經驗過類似的事。”
說到此處,若平的語調突然陰鬱起來,“幾年前的某一天,我的身體不知為何相當不舒服,一直持續到入夜後;因為隔天要接待一位很久沒見面的國小至交,便強迫自己趕快入睡。後來好不容易睡著,卻在半夜突然驚醒過來,沒多久電話響起,是我另一位朋友打來的,他沉重地告訴我原本明天要與我見面的那名朋友,已經在剛才痼疾復發而死,死亡時間正巧就是我驚醒的時刻。從那天起,我相信,巧合確實存在……不管有多離奇……”
“這是一場惡夢……可怕的機率,”江正宇痛苦地說。
“的確是可怕,可是仔細想想,其實沒那麼神秘;這是一種或然率的問題。就好比擲骰子,擲中六點的或然率是1/6,連續兩次擲中六點的機率是1/36,連續擲中三次六點的機率是1/216……連續擲中六次六點的機率是1/46656。要做到最後一種情況,實際上不太可能,但理論上是說得通的。基本上機率在大數中比較容易看出,擲骰子六次可能還不太容易擲中六點,但若擲六百萬次,擲中六點的次數會接近一百萬。雖然如此,第一次就擲中六點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所謂的巧合或偶然,便是挑戰人對或然率的接受度。
“其實換個角度想,若將人生所有的事件當做排列組合來看,‘巧合’也只不過是註定會發生的一環,就好像不斷地擲骰子,早晚會擲到六點;只不過透過人所賦予的意義,巧合才得以被稱為‘巧合’。每秒每刻都有不同的事件在發生,為什麼不說那是巧合?因為透過‘人’,事件才有意義的連鎖出現,巧合才得以誕生;沒了人,巧合是不問意義的。”
現場一片鴉雀無聲,每個人似乎都思索著若平的話語;疲憊的理智此刻在雨中翻滾,只能接受,無法抵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若平說:“你們聽過‘螞蟻觀點’嗎?掀開蟻窩來看,那真是一個有組織的小型社會,就像人類社會的井然有序一樣。當我們用手指對準了行進中的蟻群奮力一壓,殺死了幾隻螞蟻,牠們不會曉得發生了什麼事。我們扮演的角色就像上帝,而換個角度想,人是否也像螻蟻,默默承受著‘上帝’莫名的安排與作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