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然而,假若一個作家在這個時代仍滿足於創作同前期奎因別無二致的作品,這又未免太高慢了。因為這似乎意味著,半個多世紀以來的作家——那些奎因之後繼續創作推理小說的人,特別是1987年之後的日系作家——的作品都可以被無視。即便在奎因的附庸蔚為大國的日本,我們仍無法發現哪怕一個原教旨的奎因主義者。②
那麼,時晨的這部新作中是否也包含著某些“後奎因”的新因素呢?或者說,除了奎因,我們是否能從中發現其他作者的影響呢?答案是顯然的。放在開篇的童話和圍繞童話的解讀顯然更接近晚近的日系推理的寫法,特別地,讓我想起了島田庄司發表於新世紀的《螺絲人》(ネジ式ザゼツキー)。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島田庄司一直在各種場合宣傳自己對推理小說的思考,並試圖將推理小說引向與寫實主義的奎因截然相反的方向上去。甚至,就連“本格推理小說”這個說法都令他坐立不安,於是島田為它設計了一個更符合其主張的名字“本格mystery”(本格ミステリー)。島田認為,必須重新審視推理小說的源流。所謂的源,便是最早創作出嚴格意義上的推理小說的美國作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在島田看來,愛倫?坡作品中的幻想性,並沒有被重視現實性的歐美古典推理所繼承,而“本格mystery”的目標便是幻想的復權。而與此同時,邏輯性也不應被放棄。對於島田來說,理想的推理小說(他使用的詞是mystery)應具備富於幻想的謎題與充滿邏輯趣味的解答。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島田創作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作品並培養了一批堅定的追隨者。
《螺絲人》以充斥著幻想因素的童話開篇,通過對童話的解讀而引出了一系列更為傳統的謎題。若對這種寫法追根溯源,其始祖恰恰就是愛倫?坡的《金甲蟲》和《瑪麗?羅傑疑案》。後者是對一系列“作中作”(報紙)的解讀,前者則是暗號分析。同《螺絲人》一樣,《黑曜館事件》開篇的童話也可以視為一種暗號。它是一個精神失常的人、以一種隱喻的方式講出的故事,偵探則通過釐清文本與現實的映射關係來解讀它。而《金甲蟲》的暗號解讀,也正是發現紙條上的內容與一般英文表達之間的映射關係。
那麼這樣的寫法,是否曾出現在奎因的前期作品中呢?飯城勇三認為,歐美古典推理繼承了《金甲蟲》的“暗號”解讀,並將它發展成了我們更熟悉的一種處理方式:死亡留言。如此一來,奎因也從《金甲蟲》那裡繼承了一些什麼,畢竟熟悉他的讀者都會記得,《X的悲劇》和《暹羅連體人之謎》里都出現了“死亡留言”。可是,飯城勇三繼續分析下去卻發現,這兩部作品中的“死亡留言”對於推理而言,根本沒有派上用場——最終指證兇手時,根本沒有將“死亡留言”作為決定性的證據,甚至根本沒有將它們當作一種證據。
如此一來,我們似乎可以下一個結論了:時晨在《黑曜館事件》中加入了晚近的日系推理的寫法,做到了幻想性與邏輯性的完美融合。實際上,我也很希望將這一讚譽贈與我的友人,可惜我終究不能這麼做。因為在《黑曜館事件》中幻想與邏輯並未如那對有四分之三中國血統的連體雙胞胎兄弟一樣、渾然一體地連在一起,它們仍作為兩個相互獨立的個體存在於作品之中。
我這麼說是因為,《黑曜館事件》在指證兇手的時候,也並沒有用到那篇童話所提供的信息。伴隨著新事件的發生,作品被分割成了兩個部分:前半是對童話的解讀以及大量圍繞過去事件的推演,這些推演並沒有給出什麼決定性的結論;後半則是基於新事件與新證據的推理,這一部分是徹底的前期奎因模式。
那麼,這種斷裂是因作者能力的不足而造成的嗎?恐怕不是。
《黑曜館事件》里在介紹作為偵探役的數學家陳爝時,特別提到他的成名作是一篇關於“連續統假設”(continuum hypothesis)的論文。“連續統假設”的真偽曾作為第一個“希爾伯特問題”困擾了數學界數十年,這個問題最終由美國數學家Paul Cohen解決,而結論卻是爆炸性的:“連續統假設”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無法判定的,它獨立於集合論的ZFC公理系統。而根據“哥德爾第一不完全定理”,任何一個包含了皮亞諾算數體系的公理系統里都會有這樣的不可證命題。換言之,這不是ZFC公理系統的缺陷,而是所有此類系統都具有的性質。
回到正題,恐怕幻想與邏輯的不可調和,也正像不可證命題的存在一樣,也應視作是推理小說自身的一種缺憾。實際上,推理小說里對暗號、“死亡留言”和“作中作”的解讀,往往帶有一種強烈的恣意性。作者(或者說作品中的偵探)可以根據自己的方便對其進行比較隨意的解讀,其答案並不是唯一正確的,而不過是可以成立的答案中的一種而已。
反觀奎因,作為以嚴密的邏輯推演著稱的作家,奎因的作品中總能看到“窮舉”的蹤跡。通過窮舉,奎因試圖保證解答是唯一正確的。畢竟,敢於“挑戰讀者”不僅意味著有自信給出了全部線索,同時也意味著確信解答是唯一的。答案的唯一性也可以視作構造邏輯推演的一個必須追求的目標。
那麼,時晨的這部新作中是否也包含著某些“後奎因”的新因素呢?或者說,除了奎因,我們是否能從中發現其他作者的影響呢?答案是顯然的。放在開篇的童話和圍繞童話的解讀顯然更接近晚近的日系推理的寫法,特別地,讓我想起了島田庄司發表於新世紀的《螺絲人》(ネジ式ザゼツキー)。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島田庄司一直在各種場合宣傳自己對推理小說的思考,並試圖將推理小說引向與寫實主義的奎因截然相反的方向上去。甚至,就連“本格推理小說”這個說法都令他坐立不安,於是島田為它設計了一個更符合其主張的名字“本格mystery”(本格ミステリー)。島田認為,必須重新審視推理小說的源流。所謂的源,便是最早創作出嚴格意義上的推理小說的美國作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在島田看來,愛倫?坡作品中的幻想性,並沒有被重視現實性的歐美古典推理所繼承,而“本格mystery”的目標便是幻想的復權。而與此同時,邏輯性也不應被放棄。對於島田來說,理想的推理小說(他使用的詞是mystery)應具備富於幻想的謎題與充滿邏輯趣味的解答。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島田創作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作品並培養了一批堅定的追隨者。
《螺絲人》以充斥著幻想因素的童話開篇,通過對童話的解讀而引出了一系列更為傳統的謎題。若對這種寫法追根溯源,其始祖恰恰就是愛倫?坡的《金甲蟲》和《瑪麗?羅傑疑案》。後者是對一系列“作中作”(報紙)的解讀,前者則是暗號分析。同《螺絲人》一樣,《黑曜館事件》開篇的童話也可以視為一種暗號。它是一個精神失常的人、以一種隱喻的方式講出的故事,偵探則通過釐清文本與現實的映射關係來解讀它。而《金甲蟲》的暗號解讀,也正是發現紙條上的內容與一般英文表達之間的映射關係。
那麼這樣的寫法,是否曾出現在奎因的前期作品中呢?飯城勇三認為,歐美古典推理繼承了《金甲蟲》的“暗號”解讀,並將它發展成了我們更熟悉的一種處理方式:死亡留言。如此一來,奎因也從《金甲蟲》那裡繼承了一些什麼,畢竟熟悉他的讀者都會記得,《X的悲劇》和《暹羅連體人之謎》里都出現了“死亡留言”。可是,飯城勇三繼續分析下去卻發現,這兩部作品中的“死亡留言”對於推理而言,根本沒有派上用場——最終指證兇手時,根本沒有將“死亡留言”作為決定性的證據,甚至根本沒有將它們當作一種證據。
如此一來,我們似乎可以下一個結論了:時晨在《黑曜館事件》中加入了晚近的日系推理的寫法,做到了幻想性與邏輯性的完美融合。實際上,我也很希望將這一讚譽贈與我的友人,可惜我終究不能這麼做。因為在《黑曜館事件》中幻想與邏輯並未如那對有四分之三中國血統的連體雙胞胎兄弟一樣、渾然一體地連在一起,它們仍作為兩個相互獨立的個體存在於作品之中。
我這麼說是因為,《黑曜館事件》在指證兇手的時候,也並沒有用到那篇童話所提供的信息。伴隨著新事件的發生,作品被分割成了兩個部分:前半是對童話的解讀以及大量圍繞過去事件的推演,這些推演並沒有給出什麼決定性的結論;後半則是基於新事件與新證據的推理,這一部分是徹底的前期奎因模式。
那麼,這種斷裂是因作者能力的不足而造成的嗎?恐怕不是。
《黑曜館事件》里在介紹作為偵探役的數學家陳爝時,特別提到他的成名作是一篇關於“連續統假設”(continuum hypothesis)的論文。“連續統假設”的真偽曾作為第一個“希爾伯特問題”困擾了數學界數十年,這個問題最終由美國數學家Paul Cohen解決,而結論卻是爆炸性的:“連續統假設”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無法判定的,它獨立於集合論的ZFC公理系統。而根據“哥德爾第一不完全定理”,任何一個包含了皮亞諾算數體系的公理系統里都會有這樣的不可證命題。換言之,這不是ZFC公理系統的缺陷,而是所有此類系統都具有的性質。
回到正題,恐怕幻想與邏輯的不可調和,也正像不可證命題的存在一樣,也應視作是推理小說自身的一種缺憾。實際上,推理小說里對暗號、“死亡留言”和“作中作”的解讀,往往帶有一種強烈的恣意性。作者(或者說作品中的偵探)可以根據自己的方便對其進行比較隨意的解讀,其答案並不是唯一正確的,而不過是可以成立的答案中的一種而已。
反觀奎因,作為以嚴密的邏輯推演著稱的作家,奎因的作品中總能看到“窮舉”的蹤跡。通過窮舉,奎因試圖保證解答是唯一正確的。畢竟,敢於“挑戰讀者”不僅意味著有自信給出了全部線索,同時也意味著確信解答是唯一的。答案的唯一性也可以視作構造邏輯推演的一個必須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