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碰面的時間點——這個時間點則正以他向呂根曼先生所建議的、“最不致引起人們懷疑的”
揮刀時間為依據。
然後,他再主動向呂根曼先生提議:由他負責牽制住可能在預定時間裡對計劃造成威脅的年輕花匠——呂根曼先生自然沒有拒絕這個提議的理由。
於是,在我們精明管家妥善而周密的安排之下,伊麗澤“十分意外地”獻身在了自己親生父親的刀下;呂根曼先生的棄刀行為,也“十分意外地”造就了一個引起了全市恐慌的連環殺手——而這點,當然是在羅德先生的計劃之外了。
我們的花匠先生完全沒有顧及到以上所提及到的這些細節——他留意到羅德反覆向律師們出示一個黑檀木刀架,他當即意識到:這將會是一個重要的證物,也是羅德最終能否取得霍費爾家族財產繼承權的決定性因素。
或許是被長期積累下來的壓力以及突然之間爆發的怨恨沖暈了頭腦,萊蒙德竟然闖入了刀室,將這個他認為“十分重要”的刀架給偷走了。他藏身在那個地下室里,並計劃與羅德先生在交涉之中達成妥協。
萊蒙德開出的條件,是讓羅德主動向警方自首——而這個條件恰恰是我們的管家先生最不能接受的(由此可見,我們的花匠確實是昏了頭了)。他聯想到很可能也知道整件事情真相的我,向我提出了這個委託,同時又僱傭了一名職業殺手,計劃將我們倆一併除去:
“找到黑檀木刀架並將它和萊蒙德一起帶回來。無論萊蒙德是否反抗,都用這柄麻醉槍將他弄暈——別問我理由,這是必須的。”
——這就是我的第一個委託人、羅德·施密茨先生給我的委託:而這個委託的動機,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詭計,我們現在當然已經十分清楚了。
實際上,黑檀木刀架在羅德·施密茨的繼承權問題上所起的作用,被我們的年輕花匠無端誇大了——雖然我們自始至終也無法得知,那張藏在刀架夾層的羊皮紙信箋里,究竟寫下了些什麼內容。但是根據刀架上所刻的那幾個名字,以及萊蒙德查閱霍費爾家族的傳記所得,我們也能夠作出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斷來。
黑檀木刀架上的名字,按照我的記憶,似乎是按照以下的順序:
佩爾玻娜、露歇兒、卡蕾拉、卡羅莉娜、呂根曼·霍費爾這些名字,除了最後兩個是同出自呂根曼先生之手外,其餘都是出自不同人之手——佩爾玻娜、露歇兒和卡蕾拉:這三個沒有姓氏的名字,按照霍費爾家族歷代的傳記所記載的,都是“曾背叛過霍費爾家族的、不知羞恥的女人們”的名字。
她們因此“不配享有‘霍費爾’這個具有光榮騎士傳統的偉大姓氏”。
呂根曼先生在划去自己名后姓氏的同時,無意中也給了我們與此相關的足夠提示。
雖然家族傳記中並沒有詳述,但從呂根曼先生刻下“卡羅莉娜”這一點來看,我們能夠想像,這三個女人都是喪生在那把家族世傳的“長船”之下,而行刑者則都是霍費爾家族當時的主人。
特別的,萊蒙德提到傳記中所講述的,那個叫做“卡蕾拉”的女人——那恰恰是在一百年前(這也正好和我之前所提出的,關於一八八四年的聯想奇蹟般地吻合),一八九二年霍費爾家族的主人,是顯赫一方的麥爾登·霍費爾爵士。按照傳記中所記載的,卡蕾拉有一個至死都不願承認的私生子,並且人們最終也沒能找到這個私生子的下落。
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可以很自然地假設,羅德的某個祖輩很可能就是霍費爾家族因一些尷尬的誤會而拋棄的那個所謂“私生子”,那些誤會在一八九二年當然是無法澄清的,但在一九九二年,人們通過新的血液鑑定方式以及新興的DNA鑑定法,卻可以很準確地判定,一個人是否和另一個人之間存在著某種血緣關係。
但是,我們應該清楚,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這種鑑定無疑會是複雜而曲折的——當今的DNA鑑定技術,在父輩和祖父輩之間的血緣確認上,已經可以達到很高的準確度;但相隔四代以上,比如直接通過血液DNA鑑定判斷羅德和呂根曼先生之間是否有親緣關係,卻是完全不可取的。正確的鑑定方法,是通過遺骸的DNA鑑定,先確認羅德的祖先是否為麥爾登·霍費爾爵士所親生,然後再逐代確定羅德是屬於該族系的血緣繼承者即可。
羅德大概在很久以前就已私下取得了以上所述的、關於和霍費爾家族之間血緣關係的醫學證明——更準確些的時間,甚至可能會在八四年的那個案子之前(可惜,我卻並不清楚當時 DNA 鑑定技術的應用水平,因此,這也只能算是一個未經考證的推斷了):我們精明的管家先生一定考慮了呂根曼先生當時即行動失敗的後果——根據本州的相關法律,一個財團的所有人(按照法規中所說的,則應該被稱為是“絕對多數股份的持有人”)首先不得是尚在服刑期內的刑事犯。這樣看來,無論呂根曼先生是被當場擊斃還是被逮捕入獄,羅德先生都可以更早些取得財團的繼承權。
如果單純出於這樣的考慮,對羅德先生而言,呂根曼先生唯一的女兒也會是繼承權爭奪的有力對手——尤其是在呂根曼·霍費爾留有遺囑的情況下,伊麗澤·霍費爾的存在對於羅德的這一支系而言,無疑是致命的。或許在羅德眼裡,呂根曼先生遲早也會老死的——如果他沒有任何子裔的話,羅德大概還會因為自己相較之下的年輕而選擇靜靜等待;但他卻無法在伊麗澤的面前也選擇等待——他不想讓這已然持續了上百年的等待再延續到特蘭斯凱或者他的下一代去了:呂根曼續弦的浪蕩對羅德而言,當然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殺死不忠的卡羅莉娜”只是一個幌子,而“藉機殺死霍費爾財團的正統繼承人”才是羅德參與謀劃這個殘酷計劃的最終目的。
揮刀時間為依據。
然後,他再主動向呂根曼先生提議:由他負責牽制住可能在預定時間裡對計劃造成威脅的年輕花匠——呂根曼先生自然沒有拒絕這個提議的理由。
於是,在我們精明管家妥善而周密的安排之下,伊麗澤“十分意外地”獻身在了自己親生父親的刀下;呂根曼先生的棄刀行為,也“十分意外地”造就了一個引起了全市恐慌的連環殺手——而這點,當然是在羅德先生的計劃之外了。
我們的花匠先生完全沒有顧及到以上所提及到的這些細節——他留意到羅德反覆向律師們出示一個黑檀木刀架,他當即意識到:這將會是一個重要的證物,也是羅德最終能否取得霍費爾家族財產繼承權的決定性因素。
或許是被長期積累下來的壓力以及突然之間爆發的怨恨沖暈了頭腦,萊蒙德竟然闖入了刀室,將這個他認為“十分重要”的刀架給偷走了。他藏身在那個地下室里,並計劃與羅德先生在交涉之中達成妥協。
萊蒙德開出的條件,是讓羅德主動向警方自首——而這個條件恰恰是我們的管家先生最不能接受的(由此可見,我們的花匠確實是昏了頭了)。他聯想到很可能也知道整件事情真相的我,向我提出了這個委託,同時又僱傭了一名職業殺手,計劃將我們倆一併除去:
“找到黑檀木刀架並將它和萊蒙德一起帶回來。無論萊蒙德是否反抗,都用這柄麻醉槍將他弄暈——別問我理由,這是必須的。”
——這就是我的第一個委託人、羅德·施密茨先生給我的委託:而這個委託的動機,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詭計,我們現在當然已經十分清楚了。
實際上,黑檀木刀架在羅德·施密茨的繼承權問題上所起的作用,被我們的年輕花匠無端誇大了——雖然我們自始至終也無法得知,那張藏在刀架夾層的羊皮紙信箋里,究竟寫下了些什麼內容。但是根據刀架上所刻的那幾個名字,以及萊蒙德查閱霍費爾家族的傳記所得,我們也能夠作出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斷來。
黑檀木刀架上的名字,按照我的記憶,似乎是按照以下的順序:
佩爾玻娜、露歇兒、卡蕾拉、卡羅莉娜、呂根曼·霍費爾這些名字,除了最後兩個是同出自呂根曼先生之手外,其餘都是出自不同人之手——佩爾玻娜、露歇兒和卡蕾拉:這三個沒有姓氏的名字,按照霍費爾家族歷代的傳記所記載的,都是“曾背叛過霍費爾家族的、不知羞恥的女人們”的名字。
她們因此“不配享有‘霍費爾’這個具有光榮騎士傳統的偉大姓氏”。
呂根曼先生在划去自己名后姓氏的同時,無意中也給了我們與此相關的足夠提示。
雖然家族傳記中並沒有詳述,但從呂根曼先生刻下“卡羅莉娜”這一點來看,我們能夠想像,這三個女人都是喪生在那把家族世傳的“長船”之下,而行刑者則都是霍費爾家族當時的主人。
特別的,萊蒙德提到傳記中所講述的,那個叫做“卡蕾拉”的女人——那恰恰是在一百年前(這也正好和我之前所提出的,關於一八八四年的聯想奇蹟般地吻合),一八九二年霍費爾家族的主人,是顯赫一方的麥爾登·霍費爾爵士。按照傳記中所記載的,卡蕾拉有一個至死都不願承認的私生子,並且人們最終也沒能找到這個私生子的下落。
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可以很自然地假設,羅德的某個祖輩很可能就是霍費爾家族因一些尷尬的誤會而拋棄的那個所謂“私生子”,那些誤會在一八九二年當然是無法澄清的,但在一九九二年,人們通過新的血液鑑定方式以及新興的DNA鑑定法,卻可以很準確地判定,一個人是否和另一個人之間存在著某種血緣關係。
但是,我們應該清楚,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這種鑑定無疑會是複雜而曲折的——當今的DNA鑑定技術,在父輩和祖父輩之間的血緣確認上,已經可以達到很高的準確度;但相隔四代以上,比如直接通過血液DNA鑑定判斷羅德和呂根曼先生之間是否有親緣關係,卻是完全不可取的。正確的鑑定方法,是通過遺骸的DNA鑑定,先確認羅德的祖先是否為麥爾登·霍費爾爵士所親生,然後再逐代確定羅德是屬於該族系的血緣繼承者即可。
羅德大概在很久以前就已私下取得了以上所述的、關於和霍費爾家族之間血緣關係的醫學證明——更準確些的時間,甚至可能會在八四年的那個案子之前(可惜,我卻並不清楚當時 DNA 鑑定技術的應用水平,因此,這也只能算是一個未經考證的推斷了):我們精明的管家先生一定考慮了呂根曼先生當時即行動失敗的後果——根據本州的相關法律,一個財團的所有人(按照法規中所說的,則應該被稱為是“絕對多數股份的持有人”)首先不得是尚在服刑期內的刑事犯。這樣看來,無論呂根曼先生是被當場擊斃還是被逮捕入獄,羅德先生都可以更早些取得財團的繼承權。
如果單純出於這樣的考慮,對羅德先生而言,呂根曼先生唯一的女兒也會是繼承權爭奪的有力對手——尤其是在呂根曼·霍費爾留有遺囑的情況下,伊麗澤·霍費爾的存在對於羅德的這一支系而言,無疑是致命的。或許在羅德眼裡,呂根曼先生遲早也會老死的——如果他沒有任何子裔的話,羅德大概還會因為自己相較之下的年輕而選擇靜靜等待;但他卻無法在伊麗澤的面前也選擇等待——他不想讓這已然持續了上百年的等待再延續到特蘭斯凱或者他的下一代去了:呂根曼續弦的浪蕩對羅德而言,當然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殺死不忠的卡羅莉娜”只是一個幌子,而“藉機殺死霍費爾財團的正統繼承人”才是羅德參與謀劃這個殘酷計劃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