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隱約中,前方一小客棧,亮著昏黃的燈火。韋行規奔馬止於店前,想吃點東西。在淒白的月光下,他拖著長長的剪影進入客棧。在院子裡轉了一圈後,沒有發現這裡的主人,韋行規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正欲退出,只覺得身後有人拍了一下他的肩,猛然回頭,卻空無一人,再側臉觀看,見馬廄邊靠著一位老者,正沖他詭異地微笑:“要住店嗎?”

  韋行規想了想,說:“我只是路過而已,不想住下,現在即將前行。”他突然想儘快離開這裡。

  老者說:“我勸你還是不要夜行,長安西野,山高糙深,此中多盜。”

  韋行規已轉身而行,並未回頭:“我有弓箭在身,沒什麼可怕的。”

  老者不再說話,只是“呵呵”笑了一聲。

  韋行規騎行數十里,天已黑透,兩旁糙莽漸深,前路似乎走不到盡頭。除了梟鳴糙動外,只有一片獨屬於荒野的寂靜。韋行規感到有些不對,冥冥中,覺得有人在身後的糙莽中潛行,一直跟著他。想到這裡,他的心忽地顫動了一下。

  韋行規大聲喊道:“何人?!”

  後面沒有動靜。韋行規猛然回頭,糙莽中卻有人影晃動,他連發數箭,但其人如鬼魅一般依舊不退。很快,韋行規囊中的箭已經沒了,他頓時感到恐懼,於是縱馬狂奔。沒過多長時間,風起雨至。越往前跑,雨幕愈密,韋行規下馬後,在一棵大樹下避雨。此時,空中有電光閃爍,其勢漸逼樹頂,繼而雷聲大作。韋行規覺得,電光中,樹上有黑影如人,手執長劍而舞。驚懼間,他感到樹枝木條紛紛落下,不一會兒就埋到自己的膝蓋處。

  韋行規這一回是真的害怕了,扔掉手中的弓,仰空而拜。

  電光漸滅,風雷亦停。韋行規再看那大樹,枝條盡落,像被長劍所削。而自己的馬鞍也沒了。

  韋行規癱倒在樹下。

  天快亮時,韋行規懷著沮喪的心情回到那座小店,見老者正在院子裡修理木桶,韋行規知其為異人,遂拜倒在地。

  老者笑道:“你不要覺得會射弓箭就可以了,俠之大者,須知劍術。”

  韋行規急忙點頭。

  老者引韋行規到後院,其馬鞍正在地上。老者又指地上的一片桶板,韋行規上前觀看,昨夜他射出的箭,都插在上面。韋行規想拜老者為師,但被拒絕。老者只是給他講了一下俠客與劍道的關係。

  韋行規拜師不得,出小店後,紅日已從遠山升起。回望京西小店,依舊掩映在秋日的寒林間……

  在煙樹浩渺的中晚唐之夜,出現了江湖上的第一批劍俠。他們是後世武俠和仙劍小說的源頭。自此起,在真正的高手那裡,“俠”與“劍”已難分形影了。又如長安蘭陵里的某位老人。

  唐代宗時(公元762年~779年),黎干任京兆尹也就是長安市長。在唐朝,他擔任這個官職的時間最長,達八年之久。此人踏入仕途的方式非常奇怪,因為他既非進士出身,也不是世家大族的後裔,而是靠星算占卜之術上位的,先被聘為翰林學士,後升任京兆尹,封壽春公。這是導致他口碑不好的一個原因,史上評價是:性情險澀,好旁門左道之術。但也有人說黎干不錯,在長達八年的任期中,人雖刻薄,但辦事效率高,把長安治理得井井有條。

  不管這些,只說其任內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一年入夏,長安無雨,黎干組織人在曲江畔祈雨,觀者數千。怎麼那麼多人?因為作為長安市長的黎干,將親自扮演巫師,登台求雨。當黎市長的車隊開到時,眾人皆躲避,唯有一老人拄著拐杖站在那裡。黎干大怒,叫人打了老人二十棍子,但老人似乎沒什麼反應,轉身而去。

  施刑者向黎干報告,棍子打在老人身上,就如同打在柔軟的皮革上。黎干懷疑老人不同尋常,叫身邊的老卒去查訪。至蘭陵里,左尋右覓,入一小門,聽到那老人的聲音:“我今日受辱,你們給我打點熱水去。”

  黎干聽後很害怕,急忙換了便衣,於當日黃昏趕到蘭陵里,進院後立即拜倒,為自己開脫了一下:“我為長安市長,若威儀盡失,也不是為官之道。您混跡於眾人間,除非有慧眼而不能識。現在,我已知罪,您若不原諒我,也非擁有義士之心。”

  老人笑道:“那是老夫之過了?”

  黎乾沒搭茬兒。老人也不再問,隨後設酒席,一起喝酒。至夜深,老人縱論仙道俠義,黎干敬畏。

  末了,老人說:“君可知北斗七星?”

  黎干本占卜出身,自然曉得星相,於是點點頭。

  老人又言:“可知七星之名?”

  這一下還真把黎干問住了,慌忙請教。

  老人話鋒一轉,說:“老夫有一技,請允許我為您表演。”

  遂入屋中,良久出,已換上紫衣,雙手持長短寶劍七把之多,舞於庭中。騰步飛躍,上下揮動,劍光如星月閃爍,劈斬所至,自覺裂盤斷石。老人飛速旋轉,一如陀螺,只見劍光而不見其人。其間,劍鋒不時掠過黎乾的面前,後者戰慄不已。最後,老人擲劍於空,落下後,七把劍插於地上,呈北斗七星之形。

  老人對黎干說:“現在,我可以告訴你七星的名字了,執陰、葉詣、視金、拒理、防仵、開寶、招搖而已。”

  黎干又拜,說:“我命為您所賜,希望能拜師。”

  老人說:“你雖有膽氣,但骨相無道氣,不可收你為徒。”說罷,轉身進了屋子。

  黎干若有所失地回到家裡,照鏡子,發現鬍鬚被老人剃掉了一寸多長。轉天,黎干再去蘭陵里尋訪,但屋院內空無一人。

  當時,黎干與受寵的宦官劉忠翼交往密切,欲改立太子。在太子(德宗)即位後,他又多次喬裝打扮後,溜出府邸,秘密與劉會晤。終於有一次,化裝後的這位老兄被逮個正著,一下子觸怒了德宗,將之流放遠方,途中又追加了一道命令:賜死藍田驛。

  沒人知道藍田驛中的黎干是否會想起當年蘭陵里的一幕:那位劍仙老人又去哪裡了?老人能否神奇地出現在他面前將他拯救?老人終於沒來,只有那七把寶劍的幻影在他生命最後的天空中飛舞,其中一把就真的屬於了他。只不過,要的不是他的鬍子,而是他的命。

  行盜之前,先吃人腿

  李廓是晚唐人,出身隴西世家,宰相李程之子,詩人賈島摯友,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考中進士。

  此前,李廓多次落榜,又多次復讀,每年奔走於趕考的路上。有人說了,考進士那麼難?當然難。按唐時慣例,每年在全國範圍內只錄取二三十人,其上榜比率就可想而知了。很多人,考中進士時都已經滿頭白髮。比如詩人顧況之子顧非熊,段成式的好友。此人在當時非常有名,之所以有名,不是因為詩歌。雖然他的詩寫得確實不錯,隨手摘錄幾首:《閭門書感》:“鳧鷖踏波舞,樹色接橫塘。遠近蘼蕪綠,吳宮總夕陽。”

  《桃岩懷賈島》:“路向姚岩寺,多行洞壑間。鶴聲連塢靜,溪色帶村閒。疏葉秋前渚,斜陽雨外山。憐君不得見,詩思最相關。”

  《題馬儒乂石門山居》:“尋君石門隱,山近漸無青。鹿跡入柴戶,樹身穿糙亭。雲低收藥徑,苔惹取泉瓶。此地客難到,夜琴誰共聽!”

  《天津橋晚望》:“晴登洛橋望,寒色古槐稀。流水東不息,翠華西未歸。雲收中嶽近,鍾出後宮微。回首禁門路,群鴉度落暉。”

  《送馬戴入山》:“古木亂重重,何人識去蹤。斜陽收萬壑,圓月上三峰。雲里泉縈石,窗間鳥下松。唯應採藥客,時與此相逢。”

  顧非熊曾當面對來訪的段成式說,他上輩子就已是顧況的兒子了,但不到二十歲就死了,因念及父情,魂游幽冥,感動冥界,於是這輩子又成為顧況之子,所謂:“成式嘗訪之,涕泣為成式言”。

  顧非熊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考進士:連續三十年,都名落孫山。在他的詩歌中,有很多表現落榜後鬱悶心情的,如《會中賦得新年》:“萬古如昨日,一年加一晨。暗生無限事,潛老幾多人。歸路舊侶盡,故鄉回雁新。那堪獨惆悵,猶是白衣身。”《下第後寄高山人》:“我家堂屋前,仰視大茅巔。潭靜鳥聲異,地寒松色鮮。人眠瓮牖月,鹿飲竹門泉。多愧鄰高隱,無成又一年。”

  唐穆宗長慶年間,顧非熊再次落榜,這件事終於讓平時很少干正事的穆宗皇帝發了怒,責問考試部門:人家非熊同學連續考了三十年,人生有幾個三十年?你們也太過分了吧?皇帝命令主管考試的大臣好好反思,最後重新張榜。有了皇帝的關照,顧非熊終於考中進士啦。這時他已五六十歲了。當時,有人感慨地作詩如下贈非熊:“愚為童稚時,已解念君詩!及得高科晚,須逢聖主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