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當時,揚州還發生過一件怪事:“咨議朱景玄見鮑容說,陳司徒在揚州,時東市塔影忽倒。老人言,海翻則如此。”朱景玄是繪畫史上經典名著《唐朝名畫錄》的作者,他曾聽人說,揚州一座塔投在地上的影子忽然倒了。這太玄奇了。按老一輩人的說法,這樣的怪象出現,必然出現因颶風造成的海潮入侵陸地的災難。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沒法解釋的事發生,它們或近在咫尺,或遠在天涯,或在不為人知的秘境:“昆吾陸鹽,周十餘里,無水,自生朱鹽,月滿則如積雪,味甘;月虧則如薄霜,味苦;月盡則全盡。”
昆吾是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哈密一帶,或為該處附近的一座山,出銅石,可煉鑄利劍。其地少水,多生陸鹽,鹽依據月亮的變化而自生,月圓時,鹽如白雪,味道咸中有甜;月缺時,鹽如薄霜,其味微苦;月亮隱沒時,則地上無鹽。
那鹽是皎潔的月光嗎?
當一個人把月光含在了嘴裡並咀嚼,乃至滲透入每一寸肌膚時,又會是怎樣的情形?很多時候,神秘來自於遙遠本身:林邑國有雁翅泊,泊旁無樹木。土人至春夏,常於此澤羅雁鳥,取其翅以御暑。
烏杔西有懸渡國,山溪不通,引繩而渡,朽索相引二千里。其土人佃於石間,壘石為室,接手而飲,所謂猿飲也。
蘇都瑟匿國西北有蛇磧,南北蛇原五百餘里,中間遍蛇,毒氣如煙。飛鳥墜地,蛇因吞食。或大小相噬,及食生糙。蛇的世界。
俱振提國尚鬼神,城北隔真珠江二十里有神,春秋祠之。時國王所須什物金銀器,神櫥中自然而出,祠畢亦滅。天后使驗之,不妄。
因遙遠而未知,因未知而充滿猜想,最精彩的莫過人面花:“大食西南二千里有國,山谷間樹枝上化生人首,如花,不解語。人借問,笑而已,頻笑輒落。”
大食,阿拉伯帝國。若以阿拉伯半島的葉門之角算起,其西南兩千多里,當在非洲的蘇丹、烏干達、肯亞和衣索比亞臨界處,甚至剛果民主共和國即原薩伊境內。但這樣的測量總是令人莫名不快,因為它太過於實際了。
好吧,我們只說在遙遠的地方,一個人跡罕至的幽谷,生長著這樣的異樹:青枝碧葉,香氣馥郁,枝上的花朵一如人面,它們並不言語,只是寂靜地生長。偶有人闖入山谷,問其路徑,那人面花只是微笑,也僅僅是微笑而已,在《酉陽雜俎》的書頁間,隨著路人迷惘的詢問,不停地微笑,隨著微笑,一個個人頭飄然而落……
人面花具有一種令人戰慄的詭異的美。
在世界的另一頭,它們隨著路人的詢問而頻頻掉落;近在咫尺地方,在我們的臂膀上,如果一處傷口也如同人面,那又會怎麼樣呢:“許卑山人言,江左數十年前,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它苦。商人戲滴酒口中,其面亦赤。以物食之,凡物必食,食多覺膊內肉漲起,疑胃在其中也;或不食之,則一臂痹焉。有善醫者,教其歷試諸藥,金石糙木悉與之。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商人喜曰:‘此藥必治也。’因以小葦筒毀其口灌之,數日成痂,遂愈。”
在這個故事中,主人公的胳膊上生了一個瘡,其形如人面,觸摸上去,並無疼痛感。奇怪的不在於此,而在於:若把酒滴入人面嘴中,那臉竟慢慢變紅;若將食物放置其嘴邊,則必食之,吃多了商人便會感覺胳膊發脹。但若是不吃,該臂膀就會感到麻痹無力……後來,大夫叫主人公買來所有能買到的藥糙,但最後一一被那人面吃掉,甚至包括金石末。當最後用到貝母(一種多年生糙本植物)時,那人面才緊閉其嘴,很怯的樣子。原來如此,於是,強行塞入,瘡處結痂,其病遂愈。
無論是樹上的,還是胳膊上的,也僅僅是人面而已。比之於在黑夜中飛行的人頭,溫馨多了:“嶺南溪洞往往有飛頭者,故有飛頭獠子之號。頭將飛一日前,頸有痕匝,項如紅縷,妻子遂看守之。其人及夜狀如病,頭忽生翼,脫身而去,乃於岸泥尋蟹蚓之類食,將曉飛還,如夢覺,其腹實矣。”
地點在嶺南偏遠的溪洞中,那裡據說生活著飛頭族,別號“飛頭獠子”。頭飛前有預兆:前一天,脖子上有一圈紅痕,這時人會陷入一種奇幻狀態,需要家人看守。到夜晚,突然會像中了魔一般,兩耳變大,一如翅膀,頭即脫身飛走,或飛著玩,或在岸邊找螃蟹吃,天快亮時才返回。
關於飛頭族,西晉張華《博物志》中亦有記載:“南方有落頭民,其頭能飛,以耳為翼,將曉,還復著體,吳時往往得此人也。”後王嘉《拾遺記》中言道:“昔漢武時,因墀國有南方有解形之民,能先使頭飛南海,左手飛東海,右手飛西海,至暮,頭還肩上,兩手遇疾風,飄於海外。”《酉陽雜俎》另有記載:“晉朱桓有一婢,其頭夜飛。”段成式的外國朋友梵僧菩提勝也曾介紹:“闍婆國中有飛頭者,其人無目瞳子……”
打開泛黃的古書,居然會有那麼多來自時光深處的頭顱,它們面目生動而詭秘,無一例外地朝著你微笑。
第八卷 異話:
唐朝人的小眾故事
李廓得知此事後也很好奇,親自審訊。為首的盜賊說:“在我們這行,有個老大,現已隱退。但說起此人,算得上大唐巨盜了,是我們的偶像。經人引見,已金盆洗手的他老人家,接見了我們。在央求下,他傳授給我們一個秘訣:盜竊前,如果吃點人肉,那麼入室內,其家人必昏沉不醒,或如中魘症一般,呆傻而不知反抗。我們按他老人家說的去做了,果然十分靈驗。”
江湖的起源
《酉陽雜俎》中有這樣一條細微的記載:“葳蕤糙一名麗糙,亦呼為女糙,江湖中呼為娃糙。美女曰娃,故以為名。”無意去琢磨這種美女糙,而是想說說這裡提到的“江湖”一詞。
“江湖”最早見於《莊子》:“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從具體語境上理解,此處之“江湖”可作自由天地講,切合莊周“逍遙遊”的夢想。到後來,該詞象徵林泉高逸,與宮闕仕途相對。
唐朝佛教大盛,六祖慧能之後,在中唐時代,出現兩位劃時代的偉大禪師:在江西傳法的馬祖道一和在湖南傳法的石頭希遷。一時間,各地朝拜者如雲一般前去江西和湖南,這就是“走江湖”一詞最初的含義。
“江湖”的範圍由此縮小,成為某種固定生活之外的特指,並限於一種帶有民間性質的狀態。也是從這個時候起,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唐人詩歌中。杜牧:“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李商隱:“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
為什麼中晚唐時“江湖”頻頻出現在人們的嘴裡與筆下?
涉及一個“蝴蝶效應”問題。大約沒有人會注意到,隱秘的源頭是當時綿延近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李黨領袖為世家貴族出身的李德裕,牛黨領袖非通常認為的牛僧孺而實為另一名大臣李宗閔。當時,“李黨”得勢,就把“牛黨”成員掃出朝廷;反之亦然。所以,大臣們如走馬燈般被貶到外地,士人的心靈結構也發生巨大的變化:因受牽連、遠貶他地、仕途失意,江湖情結越發嚴重。
當時,藩鎮割據,路途多險,俠盜眾多。他們的身影在糙莽中頻繁出現,更使江湖成為一種魅力獨具的傳說:煙樹浩渺,天高水遠,負劍浪跡……這是一個詞在時光中的變遷。《酉陽雜俎》就專門開闢“盜俠”一門,記載那個時代的江湖異士。
段成式有個朋友叫廣升,是長安慈恩寺僧人,原籍四川的他,就曾講了一個有關暗器的故事。據回憶:唐德宗貞元(公元785年~805年)末年,川地閬州有一僧叫靈鑒,善用手指發射泥丸。當然不是普通的泥丸。這位和尚手中的泥丸是用以下東西配方製造的:洞庭湖岸邊的沙土三斤、炭末兒三兩、瓷器末兒一兩、榆樹皮半兩、泔水二勺、紫礦(一種豆科植物)二兩、細沙三分、藤紙(以古藤製成的紙張)五張,渴拓汁(不知什麼玩意兒)半合(十分之一升)。
把這九種原料均勻攪拌,搗上至少三千杵,然後將其製成丸,在陰處晾乾,就成功了。
隨後的故事就跟這種暗器有關了:“慈恩寺僧廣升言,貞元末,閬州僧靈鑒善彈,其彈丸方:用洞庭沙岸下土三斤,炭末三兩,瓷末一兩,榆皮半兩,泔淀二勺,紫礦二兩,細沙三分,藤紙五張,渴拓汁半合,九味和搗三千杵,齊手丸之,陰乾。鄭彙為刺史時,有當家名寅,讀書,善飲酒,彙甚重之,後為盜,事發而死。寅嘗詣靈鑒角放彈,寅指一枝節,其節目相去數十步,曰:‘中之獲五千。’一發而中,彈丸反射不破,至靈鑒乃陷節碎彈焉。”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沒法解釋的事發生,它們或近在咫尺,或遠在天涯,或在不為人知的秘境:“昆吾陸鹽,周十餘里,無水,自生朱鹽,月滿則如積雪,味甘;月虧則如薄霜,味苦;月盡則全盡。”
昆吾是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哈密一帶,或為該處附近的一座山,出銅石,可煉鑄利劍。其地少水,多生陸鹽,鹽依據月亮的變化而自生,月圓時,鹽如白雪,味道咸中有甜;月缺時,鹽如薄霜,其味微苦;月亮隱沒時,則地上無鹽。
那鹽是皎潔的月光嗎?
當一個人把月光含在了嘴裡並咀嚼,乃至滲透入每一寸肌膚時,又會是怎樣的情形?很多時候,神秘來自於遙遠本身:林邑國有雁翅泊,泊旁無樹木。土人至春夏,常於此澤羅雁鳥,取其翅以御暑。
烏杔西有懸渡國,山溪不通,引繩而渡,朽索相引二千里。其土人佃於石間,壘石為室,接手而飲,所謂猿飲也。
蘇都瑟匿國西北有蛇磧,南北蛇原五百餘里,中間遍蛇,毒氣如煙。飛鳥墜地,蛇因吞食。或大小相噬,及食生糙。蛇的世界。
俱振提國尚鬼神,城北隔真珠江二十里有神,春秋祠之。時國王所須什物金銀器,神櫥中自然而出,祠畢亦滅。天后使驗之,不妄。
因遙遠而未知,因未知而充滿猜想,最精彩的莫過人面花:“大食西南二千里有國,山谷間樹枝上化生人首,如花,不解語。人借問,笑而已,頻笑輒落。”
大食,阿拉伯帝國。若以阿拉伯半島的葉門之角算起,其西南兩千多里,當在非洲的蘇丹、烏干達、肯亞和衣索比亞臨界處,甚至剛果民主共和國即原薩伊境內。但這樣的測量總是令人莫名不快,因為它太過於實際了。
好吧,我們只說在遙遠的地方,一個人跡罕至的幽谷,生長著這樣的異樹:青枝碧葉,香氣馥郁,枝上的花朵一如人面,它們並不言語,只是寂靜地生長。偶有人闖入山谷,問其路徑,那人面花只是微笑,也僅僅是微笑而已,在《酉陽雜俎》的書頁間,隨著路人迷惘的詢問,不停地微笑,隨著微笑,一個個人頭飄然而落……
人面花具有一種令人戰慄的詭異的美。
在世界的另一頭,它們隨著路人的詢問而頻頻掉落;近在咫尺地方,在我們的臂膀上,如果一處傷口也如同人面,那又會怎麼樣呢:“許卑山人言,江左數十年前,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它苦。商人戲滴酒口中,其面亦赤。以物食之,凡物必食,食多覺膊內肉漲起,疑胃在其中也;或不食之,則一臂痹焉。有善醫者,教其歷試諸藥,金石糙木悉與之。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商人喜曰:‘此藥必治也。’因以小葦筒毀其口灌之,數日成痂,遂愈。”
在這個故事中,主人公的胳膊上生了一個瘡,其形如人面,觸摸上去,並無疼痛感。奇怪的不在於此,而在於:若把酒滴入人面嘴中,那臉竟慢慢變紅;若將食物放置其嘴邊,則必食之,吃多了商人便會感覺胳膊發脹。但若是不吃,該臂膀就會感到麻痹無力……後來,大夫叫主人公買來所有能買到的藥糙,但最後一一被那人面吃掉,甚至包括金石末。當最後用到貝母(一種多年生糙本植物)時,那人面才緊閉其嘴,很怯的樣子。原來如此,於是,強行塞入,瘡處結痂,其病遂愈。
無論是樹上的,還是胳膊上的,也僅僅是人面而已。比之於在黑夜中飛行的人頭,溫馨多了:“嶺南溪洞往往有飛頭者,故有飛頭獠子之號。頭將飛一日前,頸有痕匝,項如紅縷,妻子遂看守之。其人及夜狀如病,頭忽生翼,脫身而去,乃於岸泥尋蟹蚓之類食,將曉飛還,如夢覺,其腹實矣。”
地點在嶺南偏遠的溪洞中,那裡據說生活著飛頭族,別號“飛頭獠子”。頭飛前有預兆:前一天,脖子上有一圈紅痕,這時人會陷入一種奇幻狀態,需要家人看守。到夜晚,突然會像中了魔一般,兩耳變大,一如翅膀,頭即脫身飛走,或飛著玩,或在岸邊找螃蟹吃,天快亮時才返回。
關於飛頭族,西晉張華《博物志》中亦有記載:“南方有落頭民,其頭能飛,以耳為翼,將曉,還復著體,吳時往往得此人也。”後王嘉《拾遺記》中言道:“昔漢武時,因墀國有南方有解形之民,能先使頭飛南海,左手飛東海,右手飛西海,至暮,頭還肩上,兩手遇疾風,飄於海外。”《酉陽雜俎》另有記載:“晉朱桓有一婢,其頭夜飛。”段成式的外國朋友梵僧菩提勝也曾介紹:“闍婆國中有飛頭者,其人無目瞳子……”
打開泛黃的古書,居然會有那麼多來自時光深處的頭顱,它們面目生動而詭秘,無一例外地朝著你微笑。
第八卷 異話:
唐朝人的小眾故事
李廓得知此事後也很好奇,親自審訊。為首的盜賊說:“在我們這行,有個老大,現已隱退。但說起此人,算得上大唐巨盜了,是我們的偶像。經人引見,已金盆洗手的他老人家,接見了我們。在央求下,他傳授給我們一個秘訣:盜竊前,如果吃點人肉,那麼入室內,其家人必昏沉不醒,或如中魘症一般,呆傻而不知反抗。我們按他老人家說的去做了,果然十分靈驗。”
江湖的起源
《酉陽雜俎》中有這樣一條細微的記載:“葳蕤糙一名麗糙,亦呼為女糙,江湖中呼為娃糙。美女曰娃,故以為名。”無意去琢磨這種美女糙,而是想說說這裡提到的“江湖”一詞。
“江湖”最早見於《莊子》:“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從具體語境上理解,此處之“江湖”可作自由天地講,切合莊周“逍遙遊”的夢想。到後來,該詞象徵林泉高逸,與宮闕仕途相對。
唐朝佛教大盛,六祖慧能之後,在中唐時代,出現兩位劃時代的偉大禪師:在江西傳法的馬祖道一和在湖南傳法的石頭希遷。一時間,各地朝拜者如雲一般前去江西和湖南,這就是“走江湖”一詞最初的含義。
“江湖”的範圍由此縮小,成為某種固定生活之外的特指,並限於一種帶有民間性質的狀態。也是從這個時候起,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唐人詩歌中。杜牧:“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李商隱:“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
為什麼中晚唐時“江湖”頻頻出現在人們的嘴裡與筆下?
涉及一個“蝴蝶效應”問題。大約沒有人會注意到,隱秘的源頭是當時綿延近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李黨領袖為世家貴族出身的李德裕,牛黨領袖非通常認為的牛僧孺而實為另一名大臣李宗閔。當時,“李黨”得勢,就把“牛黨”成員掃出朝廷;反之亦然。所以,大臣們如走馬燈般被貶到外地,士人的心靈結構也發生巨大的變化:因受牽連、遠貶他地、仕途失意,江湖情結越發嚴重。
當時,藩鎮割據,路途多險,俠盜眾多。他們的身影在糙莽中頻繁出現,更使江湖成為一種魅力獨具的傳說:煙樹浩渺,天高水遠,負劍浪跡……這是一個詞在時光中的變遷。《酉陽雜俎》就專門開闢“盜俠”一門,記載那個時代的江湖異士。
段成式有個朋友叫廣升,是長安慈恩寺僧人,原籍四川的他,就曾講了一個有關暗器的故事。據回憶:唐德宗貞元(公元785年~805年)末年,川地閬州有一僧叫靈鑒,善用手指發射泥丸。當然不是普通的泥丸。這位和尚手中的泥丸是用以下東西配方製造的:洞庭湖岸邊的沙土三斤、炭末兒三兩、瓷器末兒一兩、榆樹皮半兩、泔水二勺、紫礦(一種豆科植物)二兩、細沙三分、藤紙(以古藤製成的紙張)五張,渴拓汁(不知什麼玩意兒)半合(十分之一升)。
把這九種原料均勻攪拌,搗上至少三千杵,然後將其製成丸,在陰處晾乾,就成功了。
隨後的故事就跟這種暗器有關了:“慈恩寺僧廣升言,貞元末,閬州僧靈鑒善彈,其彈丸方:用洞庭沙岸下土三斤,炭末三兩,瓷末一兩,榆皮半兩,泔淀二勺,紫礦二兩,細沙三分,藤紙五張,渴拓汁半合,九味和搗三千杵,齊手丸之,陰乾。鄭彙為刺史時,有當家名寅,讀書,善飲酒,彙甚重之,後為盜,事發而死。寅嘗詣靈鑒角放彈,寅指一枝節,其節目相去數十步,曰:‘中之獲五千。’一發而中,彈丸反射不破,至靈鑒乃陷節碎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