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胡山仔細觀察了一會兒,他隱隱約約看到九龍寶鼎的內壁上刻著一些詭異的圖案,他馬上就想到了銘文一類可以表明器物身份的裝飾。他立刻帶上手電筒,跳入九龍寶鼎,欲探個究竟,可剛進到寶鼎裡面,一股血腥氣迎面撲來,胡山連連作嘔,好在這幾天都沒吃過什麼東西,吐出來的全是黃水。

  九龍寶鼎內壁上刻著一些詭異的圖案,這些圖案一個接一個排列在一起,環繞整個內壁一圈。第一組圖案描述的是部落里的人圍坐在一起正在討論什麼事情,胡山猜想這應該是黃帝在召開部落聯盟會議。第二組圖案描述的是部落里的人在採金冶煉,忙得熱火朝天,胡山猜想這應該是黃帝集部落聯盟之力,鑄造九龍寶鼎。第三組圖案描述的是寶鼎鑄成,部落里的人在舉行祭天大典,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第四組圖案描述的是一位帝王遠征途中,意外得到了歸藏多年的寶鼎,並把寶鼎抬到了一座大山前,寶鼎里盛滿了鮮血,幾個巫師在旁邊施法,天上掛著一輪皓月。第五組圖案描述的是皓月漸漸被流動的黑色雲氣遮住,一位身披羽紗的女神從天而降,帝王無比欣喜,與女神徹夜長談,女神臨走時送給了帝王四條白狼和四隻白鹿,並贈送了一包神藥。然而,神藥被一個神秘的部落偷走,順便將寶鼎也運走,從此這個部落逃到了一座白雪皚皚的聖山。

  第六組圖案描述的是,過了很多年,樓蘭古城爆發了一場瘟疫,樓蘭王后用傳下來的那包神藥治好了古城的瘟疫,樓蘭王請出九龍寶鼎,重新注滿鮮血,待皓月當空時,王后竟突然逝世,王后化作一位身披羽紗的女神,登臨仙界而去……

  從後面三組圖案來看,胡山看出這裡面提到了周穆王西征和光月王后吞服神藥成仙的故事。但他還不能完全理清頭緒,查出其中的真相,他知道這個世界是不存在鬼神的,所有的神話和傳說只是替真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已。究竟這些傳說、神話和九龍寶鼎有什麼關係?它們到底替九龍寶鼎隱瞞了什麼?

  胡山仔細查看了寶鼎內壁的每一個角落,並沒有發現什麼銘文,這令他很失望。如果是博士在場,准能解讀一二,再加上他這個半吊子倒斗大師從旁“指點”,說不定就能破解九龍寶鼎的秘密,只可惜博士被戴京劇臉譜的黑衣人給抓走了,他反倒成了正兒八經的“考古學家”。但他不這麼認為,即使讓他重新選擇一百回,他還是會選擇倒斗。因為,倒斗之人自由,不用比誰的心氣更高,也不用擔心被無形的壓力和責任擊垮。

  突然,傑克指著寶鼎耳部的一條鑄龍說:“這上面有字!”

  胡山幾乎沒多想就從寶鼎里跳出來,他仔細察看了鑄龍上的銘文,能分辨出來,這是三種不同的文字,而且很可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鑄上去的,這也恰巧印證了,九龍寶鼎先後有過數個主人。

  銘文開篇是甲骨文,在倒斗一行,他們習慣稱它為“圖畫字”。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甲骨文其實就是一幅幅美麗動人的畫面。倉頡造的字並不是現在成熟的漢字,漢字的雛形也更偏向於自然形態,人們會把看到的聽到的一切事物想像成一個個可以代表它們的符號,就如同易經的密碼字符,廣博精深,包羅萬象。

  倉頡就是在無數的想像中造出了最有藝術魅力的漢字。漢字不僅僅是一種符號,它蘊藏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它同樣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在漢字衍生和使用的過程中,道的無為和自然無時無刻不再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胡山一邊看,眉宇間的肉擰成一個疙瘩,嘀咕道:“有八分像,又有二分不像,這難道是倉頡最初造的字?”

  “木匠,你他娘的在嘀咕什麼呢,什麼八分像二分不像的?給老子把話說清楚了!”宋乾坤是典型的山東漢子,平日裡都直來直去,他最不喜歡別人在自己面前賣關子,更討厭別人裝神弄鬼。

  胡山告訴宋乾坤,寶鼎上的開篇銘文非常像甲骨文,但又有些不同,他猜測很可能是倉頡最初造的字。宋乾坤十三歲就上山當土匪,原本是個徹頭徹尾的文盲,後來被張自忠的隊伍收編,有幸得到張自忠的提攜,還給他請了一個老師,專門教他識字。細細想來,那個教書先生也很厲害,第一課就給宋乾坤介紹中國文字演變的歷史。從那時,宋乾坤才知道中國不同歷史時期都使用過不同的文字,之前他還以為中國的漢字就像河裡的水,山上的石頭,都一個樣呢。

  不過,宋乾坤到底是有個性有抱負的人,他懂得如何施展自己的長處,巧妙地隱藏自己的短處,他知道自己能打仗會打仗,亂世出英雄,他總有用武之地。他曾在部下面前言辭鑿鑿的說,老天爺讓你生在哪家哪戶,哪個朝代哪個年頭,都有定數,咱生在亂世,咱這輩子就是刀口上混飯吃的主兒,你不會打仗能行嗎?不是咱不想讀書,是老天爺不愛咱讀書。

  中國的男人都舞文弄墨去了,誰來殺鬼子?等天下太平了,咱也該投胎做秀才去,因為那時四方安定,百姓豐衣足食,就不需要咱們上戰場拼命了,自然只能安下心好好讀書。所以,他只學了三個月,就把教書先生踢到一邊去了,從此再也沒碰過書籍。

  “木匠,你說的那倉頡,老子不知道是何方神聖,別整那沒用的,你就說這上面都寫了些什麼吧。”馬武的文化程度還不如宋乾坤,他們身上都有一股“匪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