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李德裕將此事告訴那僧人,僧人搖頭嘆息:“一萬頭羊已夠數了,看來您被貶之後,不能回還了。”
李德裕說:“我不吃這些羊還不行嗎?”
僧人說:“羊已到了您眼前,吃不吃都已屬於您了。”
李德裕神色戚然,陷入長久的沉默。在他為宰相的時代,對內抑制住中唐以來囂張的宦官勢力,對外採取強硬手段削平藩鎮,並成功打擊、威懾了回紇、吐蕃以及南詔。他特別勤政,每日出入宮闈,與武宗商討軍國大事,名詩《長安秋夜》即是這種生活的寫照:“內官傳詔問戎機,載筆金鑾夜始歸。萬戶千門皆寂寂,月中清露點朝衣。”但現在皇帝換成了宣宗,他失寵了。
收到那令人壓抑、恐怖的五百頭羊後,沒過幾天,李德裕就接到朝廷命令:被貶荊南。隨後,又被貶為潮州司馬。還沒到潮州,又貶為崖州司戶。崖州,即現在的海南三亞。可以想像唐朝時那裡有多麼荒蠻。
南方路迢迢。
在赴貶所的路上,過一條險惡的河流時,李德裕身上攜帶的白龍皮、暖金帶、壁塵簪等無價之寶不慎落入了水中。他長嘆一聲,所謂富貴,也許真的被上天收回了。他並不傷痛失去寶物本身,而只是慨嘆無常的命運。
“牛李黨爭”的半個世紀裡,兩派人物被貶到外地是常事。儘管有僧人的斷言,但李德裕此前還是相信自己有一天能重返長安,就是返回洛陽也行啊。但現在,跟隨自己多年的寶物失去了,是不是預示著自己永遠失去了北歸的機會?
遠貶崖州後,李德裕寫有無限傷感的《登崖州城》:“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他再也沒有機會北返中原了。大唐帝國的最後一位鐵腕宰相孤獨地死在了海那邊,中國自東漢中期開始的門閥士族時代至此也落下了大幕。那是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
弒君時代
晚唐宣宗皇帝李忱,在位十三年,後代史官將其比喻為“小太宗”。通常的說法是,他即位後,結束了長達四十年的“牛李黨爭”;在對吐蕃的戰爭中,也取得了難得的勝利。這一時期朝廷清明,各地藩鎮也不敢妄動。而且,他有效地抑制了宦官干政的傳統。總的看上去,也確實如此。
但有一點被遮蔽了。
正史記載,宣宗因服用道家丹藥而去世。但實際上,這位登基後就以徹底追查害死父皇憲宗的宦官集團為己任的大唐天子,同樣死於宦官之手。而且,宦官在害死宣宗後,向朝臣稱皇帝“食用金丹”而崩。元和十五年,殺死憲宗的宦官,也用了同樣的口徑。宣宗這一悲劇性的結果,從某種程度上說大過了文宗時代的“甘露之變”。
這一切又從何說起呢?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死,其叔李忱繼位,是為唐宣宗,改年號為“大中”。
關於宣宗的時代,在張藝謀的電影《十面埋伏》的開頭有所提及:“唐大中十三年,皇帝昏庸,朝廷腐敗,民間湧現不少反官府的組織,其中以飛刀門的勢力最大……”這樣的描述自然可以一笑而過。因為宣宗是唐朝歷史上最後一位有所作為的賢明君主。雖有固執之處,但整體上非常不錯了,皇帝本人不但勤政,且甚為節儉,體恤民情,最愛微服私訪,往往日暮時才回皇宮。對此,晚唐五代尉遲偓所著《中朝故事》多有記載。
當時,大臣勸諫:“陛下啊,您不適宜頻頻外出!”
宣宗回答:“吾要採訪民間風俗事。”
唐宣宗有此作為,與其曲折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他是憲宗皇帝的兒子,是穆宗皇帝的弟弟,也是敬宗、文宗和武宗三位皇帝的叔叔。也就是說,宣宗繼位前,他的哥哥和三個侄子都是大唐皇帝。
宣宗的一生可以說是唐朝諸帝中最奇特的。穆宗為帝時,封李忱為光王。小時候,他看上去痴痴的,智力有些問題。及至長大,顯示出賢良品性。穆宗病危時,曾欲傳帝位給李忱,但在當時變幻莫測的形勢下,終究未能如願。大約從這一刻起,他就開始如履薄冰,相繼被後來繼位的幾個侄子猜忌。因此,李忱只能韜光養晦,在眾人面前保持沉默,做出一副呆傻的樣子。
按史上記載:“帝外晦而內朗,嚴重寡言……”李忱在做親王時,往往一天都不說一句話。敬宗、文宗、武宗生活中的樂趣之一,就是去光王府找樂,想盡辦法逗李忱說話。《舊唐書》記載:“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強誘其言,以為戲劇,謂之‘光叔’。武宗氣豪,尤不為禮。”
十六宅即唐朝諸親王居住之地。即使是文宗這位以老實著稱的皇帝,也曾說過這樣的話:“誰能叫光王開口說話,我有重賞!”如果說喜歡遊玩的敬宗還沒把他的這位叔叔當回事,而文宗除了找樂子外也沒怎麼為難過叔叔,那麼到了武宗繼位後,李忱面臨的情況就危險得多了。
因為李忱越是沉默不語,武宗就越是不安。根據晚唐韋昭度在《續皇王寶運錄》里的記載,武宗在會昌三年,於宮中設宴,密令四名宦官將李忱幽閉,欲沉殺於廁所,但事情未果。李忱在其中一名叫仇公武的宦官的幫助下逃得一命。
晚唐令狐澄所著《貞陵遺事》中,則第一次披露了宣宗出家為僧的秘聞:“宣宗微時,以武宗忌之,遁跡為僧。一日遊方,遇黃櫱禪師同行,因觀瀑布。黃櫱曰:‘我詠此得一聯,而下韻不接。’宣宗曰:‘當為續成之。’黃櫱云:‘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宣宗續云:‘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如果說上面的記載有點演繹成分,那麼《中朝故事》里寫的就未必全為杜撰了:“宣宗即憲皇少子也,皇昆即穆宗也,穆宗、敬宗之後,文宗、武宗相次繼位,宣皇皆叔父也。武宗初登極,深忌焉。一日,會鞠于禁苑間,武宗召上,遙睹瞬目於中官。仇士良躍馬向前曰:‘適有旨,王可下馬。’士良命中官輿出軍中,奏云:‘落馬已不救矣。’尋請為僧,遊行江表間。會昌末,中人請還京,遂即位。”
從此,光叔開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同時代的《北夢瑣言》為了顯示其流浪江南的隱秘性,記載道:“(宣宗)密遊方外,或止江南名山,多識高道僧人。”正史上雖未記載他出家為僧,但卻說其“器識深遠,久歷艱難,備知人間疾苦……”這裡的“久歷艱難”很可能暗指其出家的經歷。
關於宣宗出家的寺院,有河南淅川香嚴寺、浙江海寧安國寺兩說。香嚴寺傳說稱,宣宗在該寺出家七年,當是誇張;如果其真的出家雲遊,按諸筆記所載,多稱其遊歷江表,在浙江海寧安國寺出家的可能性更大。宋代筆記中多有此記載。但在武宗會昌末年,他應該返回了長安。因為會昌六年三月一日武宗病危,這一天他被宦官擁立為皇太叔,即在此之前已恢復親王身份。
武宗沒兒子,在其將死時,宦官們商量著立個好擺布的人為帝。這是他們選擇宣宗的原因。但繼位後宣宗出色的施政手腕使宦官和大臣瞠目結舌。
宣宗早年信佛,晚年信道,同時又親近儒士,常常與大臣討論問題。他愛惜人才,常於殿柱上題寫秀才、舉人和進士的名字。他與大臣的關係非常和諧,每有大臣外出,他總會寫詩贈送。在接見臣子前,總是更衣洗手,整理裝容。他處理政務夜以繼日,從不懈怠。若有奏章涉及朋黨,他會偷偷焚燒掉。
宣宗十分勤儉。
在唐朝,後宮生活中有一個習慣,皇帝與妃子同房時,必用龍腦香、鬱金香點綴地面,宣宗廢除了這一yín逸的習慣。他所穿的龍袍,往往是洗過多次的;每天的餐飯,也不過三四個菜。有一天,皇后患病,召御醫上湯藥,及治癒,宣宗從自己的袖子裡取出幾兩金子,塞給御醫,說:“不要讓內官得知,若知道了,恐怕會有諫官上疏呀。”皇帝拿自己的私房錢感謝醫生,但又擔心這樣做會為諫官所阻,惶恐中道出其可愛的形象。
當然,有時候他也會發脾氣。
有位官員叫孟弘微,很自大,有一次,宣宗與大臣議事,孟插嘴:“陛下何以不知有臣,不以文字召用?”陛下您怎麼不知道有我這麼個人呢?為什麼不因我出色的文字才華而叫我當翰林學士?宣宗怒道:“卿何人斯,朕耳冷,不知有卿!”皇帝說,你誰啊?我耳朵冷,不知道有你這麼個人!轉天,宣宗對宰相說:“此人太過狂妄,隨便就要當翰林學士,想得太容易了吧!”
宣宗勤政,事必躬親,明察秋毫。
在那個時代,宣宗確實想為這龐大的帝國做些事,扭轉一下帝國大廈的頹勢,哪怕延緩一下它倒塌的速度也好。可暮色已至。在他做皇帝的第十個年頭,一個詩人踏上長安城南的樂遊原,寫下同名詩:“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詩人回望長安,看到它浸於一片燦爛而詭譎的晚霞中。
李德裕說:“我不吃這些羊還不行嗎?”
僧人說:“羊已到了您眼前,吃不吃都已屬於您了。”
李德裕神色戚然,陷入長久的沉默。在他為宰相的時代,對內抑制住中唐以來囂張的宦官勢力,對外採取強硬手段削平藩鎮,並成功打擊、威懾了回紇、吐蕃以及南詔。他特別勤政,每日出入宮闈,與武宗商討軍國大事,名詩《長安秋夜》即是這種生活的寫照:“內官傳詔問戎機,載筆金鑾夜始歸。萬戶千門皆寂寂,月中清露點朝衣。”但現在皇帝換成了宣宗,他失寵了。
收到那令人壓抑、恐怖的五百頭羊後,沒過幾天,李德裕就接到朝廷命令:被貶荊南。隨後,又被貶為潮州司馬。還沒到潮州,又貶為崖州司戶。崖州,即現在的海南三亞。可以想像唐朝時那裡有多麼荒蠻。
南方路迢迢。
在赴貶所的路上,過一條險惡的河流時,李德裕身上攜帶的白龍皮、暖金帶、壁塵簪等無價之寶不慎落入了水中。他長嘆一聲,所謂富貴,也許真的被上天收回了。他並不傷痛失去寶物本身,而只是慨嘆無常的命運。
“牛李黨爭”的半個世紀裡,兩派人物被貶到外地是常事。儘管有僧人的斷言,但李德裕此前還是相信自己有一天能重返長安,就是返回洛陽也行啊。但現在,跟隨自己多年的寶物失去了,是不是預示著自己永遠失去了北歸的機會?
遠貶崖州後,李德裕寫有無限傷感的《登崖州城》:“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他再也沒有機會北返中原了。大唐帝國的最後一位鐵腕宰相孤獨地死在了海那邊,中國自東漢中期開始的門閥士族時代至此也落下了大幕。那是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
弒君時代
晚唐宣宗皇帝李忱,在位十三年,後代史官將其比喻為“小太宗”。通常的說法是,他即位後,結束了長達四十年的“牛李黨爭”;在對吐蕃的戰爭中,也取得了難得的勝利。這一時期朝廷清明,各地藩鎮也不敢妄動。而且,他有效地抑制了宦官干政的傳統。總的看上去,也確實如此。
但有一點被遮蔽了。
正史記載,宣宗因服用道家丹藥而去世。但實際上,這位登基後就以徹底追查害死父皇憲宗的宦官集團為己任的大唐天子,同樣死於宦官之手。而且,宦官在害死宣宗後,向朝臣稱皇帝“食用金丹”而崩。元和十五年,殺死憲宗的宦官,也用了同樣的口徑。宣宗這一悲劇性的結果,從某種程度上說大過了文宗時代的“甘露之變”。
這一切又從何說起呢?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死,其叔李忱繼位,是為唐宣宗,改年號為“大中”。
關於宣宗的時代,在張藝謀的電影《十面埋伏》的開頭有所提及:“唐大中十三年,皇帝昏庸,朝廷腐敗,民間湧現不少反官府的組織,其中以飛刀門的勢力最大……”這樣的描述自然可以一笑而過。因為宣宗是唐朝歷史上最後一位有所作為的賢明君主。雖有固執之處,但整體上非常不錯了,皇帝本人不但勤政,且甚為節儉,體恤民情,最愛微服私訪,往往日暮時才回皇宮。對此,晚唐五代尉遲偓所著《中朝故事》多有記載。
當時,大臣勸諫:“陛下啊,您不適宜頻頻外出!”
宣宗回答:“吾要採訪民間風俗事。”
唐宣宗有此作為,與其曲折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他是憲宗皇帝的兒子,是穆宗皇帝的弟弟,也是敬宗、文宗和武宗三位皇帝的叔叔。也就是說,宣宗繼位前,他的哥哥和三個侄子都是大唐皇帝。
宣宗的一生可以說是唐朝諸帝中最奇特的。穆宗為帝時,封李忱為光王。小時候,他看上去痴痴的,智力有些問題。及至長大,顯示出賢良品性。穆宗病危時,曾欲傳帝位給李忱,但在當時變幻莫測的形勢下,終究未能如願。大約從這一刻起,他就開始如履薄冰,相繼被後來繼位的幾個侄子猜忌。因此,李忱只能韜光養晦,在眾人面前保持沉默,做出一副呆傻的樣子。
按史上記載:“帝外晦而內朗,嚴重寡言……”李忱在做親王時,往往一天都不說一句話。敬宗、文宗、武宗生活中的樂趣之一,就是去光王府找樂,想盡辦法逗李忱說話。《舊唐書》記載:“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強誘其言,以為戲劇,謂之‘光叔’。武宗氣豪,尤不為禮。”
十六宅即唐朝諸親王居住之地。即使是文宗這位以老實著稱的皇帝,也曾說過這樣的話:“誰能叫光王開口說話,我有重賞!”如果說喜歡遊玩的敬宗還沒把他的這位叔叔當回事,而文宗除了找樂子外也沒怎麼為難過叔叔,那麼到了武宗繼位後,李忱面臨的情況就危險得多了。
因為李忱越是沉默不語,武宗就越是不安。根據晚唐韋昭度在《續皇王寶運錄》里的記載,武宗在會昌三年,於宮中設宴,密令四名宦官將李忱幽閉,欲沉殺於廁所,但事情未果。李忱在其中一名叫仇公武的宦官的幫助下逃得一命。
晚唐令狐澄所著《貞陵遺事》中,則第一次披露了宣宗出家為僧的秘聞:“宣宗微時,以武宗忌之,遁跡為僧。一日遊方,遇黃櫱禪師同行,因觀瀑布。黃櫱曰:‘我詠此得一聯,而下韻不接。’宣宗曰:‘當為續成之。’黃櫱云:‘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宣宗續云:‘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如果說上面的記載有點演繹成分,那麼《中朝故事》里寫的就未必全為杜撰了:“宣宗即憲皇少子也,皇昆即穆宗也,穆宗、敬宗之後,文宗、武宗相次繼位,宣皇皆叔父也。武宗初登極,深忌焉。一日,會鞠于禁苑間,武宗召上,遙睹瞬目於中官。仇士良躍馬向前曰:‘適有旨,王可下馬。’士良命中官輿出軍中,奏云:‘落馬已不救矣。’尋請為僧,遊行江表間。會昌末,中人請還京,遂即位。”
從此,光叔開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同時代的《北夢瑣言》為了顯示其流浪江南的隱秘性,記載道:“(宣宗)密遊方外,或止江南名山,多識高道僧人。”正史上雖未記載他出家為僧,但卻說其“器識深遠,久歷艱難,備知人間疾苦……”這裡的“久歷艱難”很可能暗指其出家的經歷。
關於宣宗出家的寺院,有河南淅川香嚴寺、浙江海寧安國寺兩說。香嚴寺傳說稱,宣宗在該寺出家七年,當是誇張;如果其真的出家雲遊,按諸筆記所載,多稱其遊歷江表,在浙江海寧安國寺出家的可能性更大。宋代筆記中多有此記載。但在武宗會昌末年,他應該返回了長安。因為會昌六年三月一日武宗病危,這一天他被宦官擁立為皇太叔,即在此之前已恢復親王身份。
武宗沒兒子,在其將死時,宦官們商量著立個好擺布的人為帝。這是他們選擇宣宗的原因。但繼位後宣宗出色的施政手腕使宦官和大臣瞠目結舌。
宣宗早年信佛,晚年信道,同時又親近儒士,常常與大臣討論問題。他愛惜人才,常於殿柱上題寫秀才、舉人和進士的名字。他與大臣的關係非常和諧,每有大臣外出,他總會寫詩贈送。在接見臣子前,總是更衣洗手,整理裝容。他處理政務夜以繼日,從不懈怠。若有奏章涉及朋黨,他會偷偷焚燒掉。
宣宗十分勤儉。
在唐朝,後宮生活中有一個習慣,皇帝與妃子同房時,必用龍腦香、鬱金香點綴地面,宣宗廢除了這一yín逸的習慣。他所穿的龍袍,往往是洗過多次的;每天的餐飯,也不過三四個菜。有一天,皇后患病,召御醫上湯藥,及治癒,宣宗從自己的袖子裡取出幾兩金子,塞給御醫,說:“不要讓內官得知,若知道了,恐怕會有諫官上疏呀。”皇帝拿自己的私房錢感謝醫生,但又擔心這樣做會為諫官所阻,惶恐中道出其可愛的形象。
當然,有時候他也會發脾氣。
有位官員叫孟弘微,很自大,有一次,宣宗與大臣議事,孟插嘴:“陛下何以不知有臣,不以文字召用?”陛下您怎麼不知道有我這麼個人呢?為什麼不因我出色的文字才華而叫我當翰林學士?宣宗怒道:“卿何人斯,朕耳冷,不知有卿!”皇帝說,你誰啊?我耳朵冷,不知道有你這麼個人!轉天,宣宗對宰相說:“此人太過狂妄,隨便就要當翰林學士,想得太容易了吧!”
宣宗勤政,事必躬親,明察秋毫。
在那個時代,宣宗確實想為這龐大的帝國做些事,扭轉一下帝國大廈的頹勢,哪怕延緩一下它倒塌的速度也好。可暮色已至。在他做皇帝的第十個年頭,一個詩人踏上長安城南的樂遊原,寫下同名詩:“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詩人回望長安,看到它浸於一片燦爛而詭譎的晚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