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漢奸翻譯官軟中帶硬勸道:“劉老先生,識時務者為俊傑,還是以身家性命為重吧!”

  劉欹煜這才答應說,去後院書房取來給他們看看。翻譯官帶兩個兵跟著,他表示抗議,翻譯官便掏出手槍,聲色俱厲瞪起眼威脅:“別他媽不知好歹!”

  劉欹煜本想拿出一件家傳的宋窯瓷器,又怕矇混不過去,於是打算交出兩片珍藏的真甲骨。怎奈日本人跟著進了書房,而真甲骨和龍雕藏在一個書櫃裡,又怕他們看見漢白玉龍頭。忽然想到還有一盒假甲骨,便開箱子取了,日本人果然沒看出來,便高興地離開了。

  劉欹煜年少時便知藥鋪的“龍骨”可治五癆七傷,後來聽說它是殷商甲骨,於是對家中幾片帶字甲骨愛不釋手,對甲骨文興趣極大。因叔伯外公的關係,家中也藏有造假的龜板。

  老娘得知他至今沒有送還龍頭石雕,招致今天的禍患,自然狠狠斥責一番。說日本人一旦察覺龜板有假,還會再來,那可就是劉家的末日了。事不宜遲,讓他連夜帶上小孫子出去躲躲,但季軒還小,不能沒有娘,太太要留下打點操持,讓他帶上姨太淑珍,再帶上春生支應。

  劉欹煜撲通跪下,含淚說道:“兒子不孝,有違母命闖了禍,殃及家門,愧對祖宗。但。當此劫難之際,焉能甩手一走了之,棄母親大人於不顧?請您安排一下,闔家一同走吧!”

  老太太扳起小腳,在鞋底上用力敲敲銅煙杆:“俺死也要死在這,哪兒也不去!大不了就是一死,算作替祖宗償還的第三條人命吧!天黑以後,你村外找個乾淨地方,悄悄把那東西好好入了土,燒柱香,磕頭謝罪。然後明日天不亮起程,先去單城找你表舅,不行再往南走。快收拾去吧!”

  劉欹煜知道老娘的脾氣,自己又別無良策,只得含淚答應了。他想:濟南的日軍總部怎麼知道我藏了文物國寶呢?一定還是二兒子仲軒埋下的禍根!由此又想到斷絕了父子關係的大兒子伯軒。

  二兒子仲軒在濟南讀書時,有一次來信說,齊魯大學有位考古學教授西洋人明義士,聽說劉家藏有遠古文物想來拜訪,不知可否。劉欹煜立刻回信拒絕了,並將兒子臭罵一頓。責怪他不該在學校亂說。

  想必是妻子林氏對從濟南來走親戚的娘家哥說了此事,孩子舅舅回到濟南見了仲軒又透了口風。好在仲軒並不知確切。東洋人這次來,必與當初濟南大學的傳聞有關!

  他們走後兩天,佐藤帶著日本兵果然又來到劉家,翻箱倒櫃,一無所獲。知道劉欹煜帶著兒子跑了,要帶大太太去拷問,老祖宗清亮亮地說:

  “老劉家俺當家,大媳婦啥也不知。兒子跑了俺頂罪,俺跟你們走!”

  林氏哭喊一聲撲過去:“娘——!還是俺去吧!”

  老太太溢出兩顆濁淚,只仰頭遙望蒼穹,天際仿佛傳來遙遠的呼喚:“第三個……第三個……”

  一個年輕粗壯的鬼子兵要拽老人上車,風燭殘年的老奶奶拼盡全身力氣掙脫,突然縱身一躍,一頭撞在自家石獅子上……瞪著白眼珠的石獅子立刻染上鮮血,像一朵盛開的嬌艷的花。薰風和煦,翠綠的柳絲依然婀娜;長空碧藍千里,春光明媚,遠處一片油菜花金黃耀眼……

  二十三、蛟類涸斃(1)

  從放飛場一無所獲地回到旅館,喬霓就想自神堂灣發現神秘數字開始的猜謎遊戲,看來只差那一個詩謎了。

  巴亥敲門進來,說要上網查查當年營口的‘龍骨展’是怎麼回事。

  終於找到一家網吧。喬霓搜索“龍骨”,很快找到一篇關於營口出現龍骨的報導,還有

  彩色貼圖,展示五個黃色的骨片。

  文章說,2004年6月,81歲的孫正仁老人帶著五片龍骨來到營口市史志辦公室,據說骨片來自70年前營口的“天降巨龍”。 史志辦周叢一等查到當年的《盛京時報》,找到一篇配發照片的報導,題目為《蛟類涸斃》:“本埠河北葦塘內日前發現龍骨,旋經第六警察分署,載往河北西海關前陳列供眾觀覽,一時引為奇談,以其肌肉腐爛,僅遺骨骸,究是龍骨否,議論紛紜,莫衷一是……” 當時的營口水產專家判定此物為龍的一種——蛟類。但又有專家說:它應該是一條鯨魚,在大類當中我應該可以肯定是鬚鯨類。

  “其實它不是鯨魚也不是蛟,蛟是沒有犄角的。它就是龍。”巴亥說。

  喬霓也知道鯨魚一說無法服人,連自己也不能信服,也知道這東西不是古人所說的蛟。她記得很清楚,劉續給她看過劉季軒的那個本子上有不少關於蛟的記載,在古人眼中,蛟和龍是不同的,但體形相似。明代的陸容,清代的考據家王念孫說得尤為明確,區別主要是,龍有鱗有角,能騰空,而且不吃人畜,蛟則相反。

  她隨手拉動滑鼠,發現後面還有一篇文章,題目為“龍骨的來歷”。

  據說,當時那動物趴在水邊萎靡不振,人們搭席棚潑水相助,蚊蠅襲擾,僧侶做法;而且當時參與者眾多,後來為看龍骨展,火車票都漲價了,怎麼可能是指鯨為蛟,憑空捏造呢?!再說,還活著的龍第一次出現在距入海口20公里的地方,第二次發現屍骸的位置只有10公里,顯然是沿遼河順流而下,怎麼可能來自渤海灣呢?它應該屬於內陸淡水生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