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就像他首次作案的那個夜晚,也許他剛剛遭受了一次猛烈的精神攻擊,正如孤魂野鬼般在大街上游弋,企圖默默舔舐傷口,卻不料遭到橋下流浪漢的謾罵和挑釁,那也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終於承受不住了,所以只能去毀滅。
韓印拿出手機,撥通姚建的號碼,說:“姚隊,網監那條線放了吧,兇手不是本地人,也就沒有所謂的排外殺人!”
第七章 側寫報告
“卑憐”!
韓印在白板上用黑色水性筆寫下兩個大字,轉過身,目光篤定地從一眾人臉上掃過,緩緩說道:“兇手是在殺死他的卑微與可憐!那些被害人是他保全尊嚴的最後一道防線,也可以說是他進行自我心理疏導的一塊遮羞布,如果這道防線破了、這塊布沒了,就意味著在生命的長河裡,他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
“兇手是男性,與被害人一樣來自外市,但在本市已生活多年,有可能已遷入本地戶籍。相對來說,作案頻率不高,三年三起,冷卻期較長,表明兇手有一定克制力,所映射的是良好的教育水平和相對成熟的人生閱歷,年齡大致在25歲到40歲之間,沒有犯罪前科。兇手個性孤僻,平時會讓人覺得稜角比較多,愛斤斤計較,並且姿態狂躁,當然,這只是他為自己構築的保護殼而已,實質上,他越是反彈,內心越是自卑和脆弱。總之,他難以用健康的心態與他人交往,時間長了,周圍的人自然選擇敬而遠之。所以這個人沒有朋友,除了必須要面對的,比如說同學、同事、家人,他更多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
“兇手從壓抑到憤怒,進而尋求救贖,其實是對人生極度絕望的一個過程,這種絕望甚至逼迫他不得不用那些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流浪漢、賣淫女、賣假藥的人來作為參照物,才能夠顯示出存在感,可以想像他內心深處的挫敗感有多麼嚴重,而且一定是全方位的。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心理的形成,首先是他深入骨髓的自卑感在作祟,其次在於他個性上的偏執形成的心理落差。也就是說,現實中他的身份地位,未必真的就如他自認為的那麼卑微和低下,所以我認為兇手應該有一份或者是曾經有一份正常穩定的工作,並且從其在整個作案中顯示出的條理性和邏輯性上看,他可能從事著偏腦力方面的工作,不過職位不會太高。
“另外,對大多數連環殺手來說,他們首個作案目標多屬於機遇型的,沒有周密的計劃和挑選,也最能體現他們的刺激源所在。而通過挖掘首個被害人——流浪漢的背景信息得知,流浪漢很有可能是被家庭婚姻陡生變故刺激到,遂精神萎靡和分裂,以致意識混沌、浪跡四方。那麼這樣一個人的言行,怎麼會令兇手突然間便憤懣到無法抑制了呢?我想最有可能的是,流浪漢將自己的經歷轉嫁到兇手身上,對其進行了言語攻擊;又或者是流浪漢醉酒後自說自話,令兇手產生誤會。總之,反映出的是兇手在情感方面的一些信息——他是一個有女朋友或者結了婚的男人,只不過在他們的交往和相處當中,女方始終占有絕對主導地位,令兇手備感壓抑。
“還有,兇手總是隨機選擇兇器,說明他對自己殺人的能力還是很有信心的,表明他的身材和力量至少中等偏上;同時也體現他個性上缺乏主見,處理事情猶猶豫豫,用咱們常說的話,就是太磨嘰,不逼到最後一刻很難拿定主意。
“最後,來說說犯罪地理方面的問題:從上面的相關側寫可以總結出一點,兇手無論在單位還是家庭中,地位都相當被動,所以他不是一個有能力主動夜不歸宿的人,而他第一次作案時間接近午夜,我認為很可能是因為家中發生了爭執,他賭氣出門或者被趕出家門。再結合英雄昨晚關於犯罪地理的分析,基本可以確定兇手應該住在前進橋或者促進路附近的小區中。”
韓印說完側寫,杜英雄接著說:“趙小蘭遇害當天在公司里沒有異常狀況發生,大概3點多離開公司赴蔣濤之約,3點半左右蔣濤又致電趙小蘭推遲了見面時間,之後有兩三個小時趙小蘭處於消息真空狀態。從金百合周邊的環境看,可供她消磨時間的地方蠻多的,有網吧、咖啡店、美容店、美甲店、服裝店、超市等等,我和王昆走了幾家店但因為過去太長時間了,沒人記得趙小蘭是否去過。
“當然,這不是重點,我和王昆覺得趙小蘭最有可能和兇手產生交集的時間點,是在烤肉店就餐和回紅星巷的路上。先說後者,以時間點來說,趙小蘭當晚應該是選乘公交車回家,並且烤肉店不遠處就有一個可達紅星巷的公交車車站。我和王昆試著坐了一回,發現該路車在紅星巷設立的站牌,距離趙小蘭遇害的巷口也非常近,從烤肉店到紅星巷這一路上,趙小蘭如果遇到兇手,最有可能是在公交車上。為此我和王昆特意跑了趟公交公司,找到當晚在相應時間點路過烤肉店公交站點的公交司機,同樣也是因為時間過去太久了,司機已經記不起當晚乘客的情況,更遺憾的是,隨車的監控錄像也被覆蓋了。
“再回頭說說烤肉店。據老闆反映,當晚蔣濤爽約,趙小蘭獨自把點過的東西都吃完了。值得注意的是,這期間曾有一個疑似計程車司機的男人與她拼過桌,這也是至今為止咱們唯一能確定在案發當天與趙小蘭有過特殊接觸的男人,所以我和王昆都覺得這個計程車司機嫌疑很大。”
韓印拿出手機,撥通姚建的號碼,說:“姚隊,網監那條線放了吧,兇手不是本地人,也就沒有所謂的排外殺人!”
第七章 側寫報告
“卑憐”!
韓印在白板上用黑色水性筆寫下兩個大字,轉過身,目光篤定地從一眾人臉上掃過,緩緩說道:“兇手是在殺死他的卑微與可憐!那些被害人是他保全尊嚴的最後一道防線,也可以說是他進行自我心理疏導的一塊遮羞布,如果這道防線破了、這塊布沒了,就意味著在生命的長河裡,他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
“兇手是男性,與被害人一樣來自外市,但在本市已生活多年,有可能已遷入本地戶籍。相對來說,作案頻率不高,三年三起,冷卻期較長,表明兇手有一定克制力,所映射的是良好的教育水平和相對成熟的人生閱歷,年齡大致在25歲到40歲之間,沒有犯罪前科。兇手個性孤僻,平時會讓人覺得稜角比較多,愛斤斤計較,並且姿態狂躁,當然,這只是他為自己構築的保護殼而已,實質上,他越是反彈,內心越是自卑和脆弱。總之,他難以用健康的心態與他人交往,時間長了,周圍的人自然選擇敬而遠之。所以這個人沒有朋友,除了必須要面對的,比如說同學、同事、家人,他更多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
“兇手從壓抑到憤怒,進而尋求救贖,其實是對人生極度絕望的一個過程,這種絕望甚至逼迫他不得不用那些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流浪漢、賣淫女、賣假藥的人來作為參照物,才能夠顯示出存在感,可以想像他內心深處的挫敗感有多麼嚴重,而且一定是全方位的。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心理的形成,首先是他深入骨髓的自卑感在作祟,其次在於他個性上的偏執形成的心理落差。也就是說,現實中他的身份地位,未必真的就如他自認為的那麼卑微和低下,所以我認為兇手應該有一份或者是曾經有一份正常穩定的工作,並且從其在整個作案中顯示出的條理性和邏輯性上看,他可能從事著偏腦力方面的工作,不過職位不會太高。
“另外,對大多數連環殺手來說,他們首個作案目標多屬於機遇型的,沒有周密的計劃和挑選,也最能體現他們的刺激源所在。而通過挖掘首個被害人——流浪漢的背景信息得知,流浪漢很有可能是被家庭婚姻陡生變故刺激到,遂精神萎靡和分裂,以致意識混沌、浪跡四方。那麼這樣一個人的言行,怎麼會令兇手突然間便憤懣到無法抑制了呢?我想最有可能的是,流浪漢將自己的經歷轉嫁到兇手身上,對其進行了言語攻擊;又或者是流浪漢醉酒後自說自話,令兇手產生誤會。總之,反映出的是兇手在情感方面的一些信息——他是一個有女朋友或者結了婚的男人,只不過在他們的交往和相處當中,女方始終占有絕對主導地位,令兇手備感壓抑。
“還有,兇手總是隨機選擇兇器,說明他對自己殺人的能力還是很有信心的,表明他的身材和力量至少中等偏上;同時也體現他個性上缺乏主見,處理事情猶猶豫豫,用咱們常說的話,就是太磨嘰,不逼到最後一刻很難拿定主意。
“最後,來說說犯罪地理方面的問題:從上面的相關側寫可以總結出一點,兇手無論在單位還是家庭中,地位都相當被動,所以他不是一個有能力主動夜不歸宿的人,而他第一次作案時間接近午夜,我認為很可能是因為家中發生了爭執,他賭氣出門或者被趕出家門。再結合英雄昨晚關於犯罪地理的分析,基本可以確定兇手應該住在前進橋或者促進路附近的小區中。”
韓印說完側寫,杜英雄接著說:“趙小蘭遇害當天在公司里沒有異常狀況發生,大概3點多離開公司赴蔣濤之約,3點半左右蔣濤又致電趙小蘭推遲了見面時間,之後有兩三個小時趙小蘭處於消息真空狀態。從金百合周邊的環境看,可供她消磨時間的地方蠻多的,有網吧、咖啡店、美容店、美甲店、服裝店、超市等等,我和王昆走了幾家店但因為過去太長時間了,沒人記得趙小蘭是否去過。
“當然,這不是重點,我和王昆覺得趙小蘭最有可能和兇手產生交集的時間點,是在烤肉店就餐和回紅星巷的路上。先說後者,以時間點來說,趙小蘭當晚應該是選乘公交車回家,並且烤肉店不遠處就有一個可達紅星巷的公交車車站。我和王昆試著坐了一回,發現該路車在紅星巷設立的站牌,距離趙小蘭遇害的巷口也非常近,從烤肉店到紅星巷這一路上,趙小蘭如果遇到兇手,最有可能是在公交車上。為此我和王昆特意跑了趟公交公司,找到當晚在相應時間點路過烤肉店公交站點的公交司機,同樣也是因為時間過去太久了,司機已經記不起當晚乘客的情況,更遺憾的是,隨車的監控錄像也被覆蓋了。
“再回頭說說烤肉店。據老闆反映,當晚蔣濤爽約,趙小蘭獨自把點過的東西都吃完了。值得注意的是,這期間曾有一個疑似計程車司機的男人與她拼過桌,這也是至今為止咱們唯一能確定在案發當天與趙小蘭有過特殊接觸的男人,所以我和王昆都覺得這個計程車司機嫌疑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