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細翦金英,
題作多情句。
冷落西風吹不去,
袖中猶有餘香度。
滄海塵生秋日暮,
玉砌雕闌,
木葉鳴疏雨。
江總白頭心更苦,
素琴猶寫幽蘭譜。
想不到,這麼粗獷一個人兒,還會不良子弟的勾當,用歌來勾引良家婦女。尼瑪聽到啜里的歌果然上鉤,她從樹上跳下來,赤著腳走到啜裡面前,也不客氣,端起酒杯就喝。兩人你來我往,不久,尼瑪就有了醉意,望著夜幕中的美妙湖色,尼瑪輕輕唱起了她家鄉的漁歌:
月藏星雲里,
鳥憩柳林間,
臥聽沙邊細浪,
漁夫焉能眠?
群舟江中奔去,
網縛鱘鰉金鯉,
傍岸壘銀山。
郎君揮汗雨,
賢婦濕鬢鬟。
燃篝火,
相依偎,
笑語連。
又逢漁汛,
何不把酒祭江天?
情撥浪花起舞,
意撩沙礫歡歌,
只為頌豐年。
夢牽東流水,
日醒照歸船。
尼瑪唱完,啜里鼓掌叫好。就在這時,幾個穿著黑衣的人出現在他們的火堆前。看到來者不善,啜里並不驚慌,依然喝酒,尼瑪對來人更是視而不見,把幾塊炭放到鍋下,倒是啜里那個僕人,想上前阻擋,被其中一名黑衣人一拳打倒。然後黑衣人圍到啜里跟前,啜里道,你們要是想吃火鍋就坐下吃,要不想吃呢,就去水裡涼快涼快。黑衣人並沒有聽出啜里話里的恐嚇,反而想上前拉啜里,這時啜里站起,沒看他怎麼動手,五名黑衣人個個像沙包似的,“撲通”“撲通”飛進水裡……看到此,我心裡罵,真是一群廢物。
我知道,在武力方面我不是啜里的對手,我決定還是去走岳父路線。
我找到蘇斯里,這個老頭兒現在心滿意足,還在搞他的雜交發明。這回他的試驗更是經天緯地,他居然讓一頭老虎去和一頭母豬交配……我找到蘇斯里的時候,看到老虎正坐在那裡,津津有味地吃著它的新娘。看到我,蘇斯里尷尬地道,我忽略了,這隻老虎早晨沒有吃飯。我對蘇斯里道,以後讓老虎吃飽了,我想會成功的。蘇斯里道,是啊,我也是這麼想的。我話題一轉,轉到人間配種上來。我說,如果一個國王和一個國師,要是生出孩子會怎樣呢?蘇斯里一聽,興奮地打了一個響指,道,我想,這是一個好主意,他們生出的孩子,一定是既威嚴又聰明。我說,你同意了?蘇斯里道,同意,當然同意,什麼時候我把尼瑪給你父王送去?我說,不是我父王,是我。蘇斯里恍然大悟,拍拍腦袋,道,這也好,你早晚也是要當國王的,而且,你比你父王年輕,生出的孩子一定更生猛。
我說,尼瑪會同意嗎?
蘇斯里道,這麼好的婚姻她怎麼會不同意。
蘇斯里說完,就拉著我去找尼瑪。
聽了蘇斯里的話,尼瑪既沒說同意,也沒說不同意。她手中拿著一隻金鈴,一邊搖著一邊傾聽清脆的鈴聲。
蘇斯里當著尼瑪的面兒,道,這事兒就這麼定了,四月初八不是柳條節嗎,到時候你們倆一人拿一根白柳條,找個地方一插,把事兒辦了,尼瑪也就不會為別人傳種了。
我說,這是一個好主意。
四月初八這天終於到了。忽汗海邊,人山人海,大家除了心中那個隱秘的願望外,更想看看渤海國新來的會飛的國師。尼瑪和眾薩滿們,按照渤海國的風俗,用九千九百九十九枝柳條,扎了一個四丈多高的人面鳥身的春神,放在湖畔,供大家朝拜。一些大戶人家,為了獲得柳神的保佑,紛紛牽出自己家養的祭祀用的黑牛、黑羊。一時間,湖畔上人喊牛嘶羊鳴。同時,為了能接春神到來,沿著湖畔,近百堆爬山松枝擺在那裡,等著春祭開始時點燃,迎接春神……新來的國師會飛,渤海人口口相傳,但親眼目睹者,還是很少,就連我的父王大諲譔也沒有看過。我告訴他,尼瑪飛翔,一定要有薩滿儀式。自從尼瑪到來,渤海國平平安安,也就沒有啟用薩滿儀式。因此,尼瑪會飛,還始終保留在傳說中。這次春祭,大家自然都想親眼目睹尼瑪女神是如何飛向高空的。
祈神儀式開始,我暗示尼瑪,今天一定要飛翔。
對我的暗示,尼瑪不置可否,既沒有說飛,也沒有說不飛,就像我的求婚一樣,這可能就是尼瑪的風格了。
中午時分,我父王在衛兵的護衛下,走上高高的祭台,衝著渤海國百姓宣布,春祭開始……
我父王的話音剛落,祭台上早已準備好的薩滿們擊響薩滿鼓,爬山松枝被點燃,巨大的煙柱緩緩升上青空。一隻只作為犧牲的黑牛黑羊被殺死,百姓們手揮柳條,嘴中齊聲發出呼喊:句芒——句芒——
句芒是春神的名字,人面鳥身,傳說是伏羲氏的四兒子。伏羲氏派他來渤海,考察民情,觀察天象,東方屬木,五行中木為首,因此,句芒亦稱木神。渤海國認為,句芒不僅掌管穀物,也掌管生育,春祭時祭祀句芒,便有了雙重意義。
隨著百姓們的呼喚,一個個扮成句芒的青年後生從祭台後走了出來。這些“句芒”,手持鞭子,身著紅衣,腰扎黑布,頭戴草帽,腳穿芒鞋(草鞋),一個個精神抖擻……這些後生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年齡都在十六七歲,他們手持的鞭子二尺四寸,代表二十四節氣,用柳皮編成的鞭繩,染成五種顏色,分二十四個階段,預示二十四節,節節豐收……句芒們邊走邊甩著鞭子,打出一個個鞭花,如炮仗炸響……就在這一片喧囂之中,突然一片肅靜。原來,是尼瑪在祭台上出現了。尼瑪沒有穿薩滿服,她頭上戴一個用柳條編的頭箍,束住了一頭秀髮,上身穿一件白色的小衫,下面套一個潔白的羽裙,赤著腳,手中拿著一根柳條。上得祭台後,尼瑪雙手捧住柳條,放在額頭上,衝著天空開始默禱……看到尼瑪出現,眾薩滿們驚愕了片刻,這才意識到忘記了擊鼓。薩滿鼓再次響起,在鼓聲的伴和中,尼瑪繼續默禱著,就在尼瑪的默禱中,天空突然傳來“阿骨”“阿骨”的叫聲,只見一隻只白色的神鷹,奇蹟般地飛到忽汗海的上空。這些神鷹,有成百上千隻,它們雙翅平舉,借著氣流在天空上盤旋著……尼瑪看到神鷹飛來,在祭台上伸開雙臂,開始轉圈子,她左轉了三圈後,整個人像一隻白鷹似的,輕盈地飛離祭台,在人們目瞪口呆中,飛到忽汗海的上空,融入神鷹的隊伍中……看到此,參加春祭的人全跪下了,就連我父王大諲譔,作為一國之君,也不由得被人攙扶著,跪在了地上……
題作多情句。
冷落西風吹不去,
袖中猶有餘香度。
滄海塵生秋日暮,
玉砌雕闌,
木葉鳴疏雨。
江總白頭心更苦,
素琴猶寫幽蘭譜。
想不到,這麼粗獷一個人兒,還會不良子弟的勾當,用歌來勾引良家婦女。尼瑪聽到啜里的歌果然上鉤,她從樹上跳下來,赤著腳走到啜裡面前,也不客氣,端起酒杯就喝。兩人你來我往,不久,尼瑪就有了醉意,望著夜幕中的美妙湖色,尼瑪輕輕唱起了她家鄉的漁歌:
月藏星雲里,
鳥憩柳林間,
臥聽沙邊細浪,
漁夫焉能眠?
群舟江中奔去,
網縛鱘鰉金鯉,
傍岸壘銀山。
郎君揮汗雨,
賢婦濕鬢鬟。
燃篝火,
相依偎,
笑語連。
又逢漁汛,
何不把酒祭江天?
情撥浪花起舞,
意撩沙礫歡歌,
只為頌豐年。
夢牽東流水,
日醒照歸船。
尼瑪唱完,啜里鼓掌叫好。就在這時,幾個穿著黑衣的人出現在他們的火堆前。看到來者不善,啜里並不驚慌,依然喝酒,尼瑪對來人更是視而不見,把幾塊炭放到鍋下,倒是啜里那個僕人,想上前阻擋,被其中一名黑衣人一拳打倒。然後黑衣人圍到啜里跟前,啜里道,你們要是想吃火鍋就坐下吃,要不想吃呢,就去水裡涼快涼快。黑衣人並沒有聽出啜里話里的恐嚇,反而想上前拉啜里,這時啜里站起,沒看他怎麼動手,五名黑衣人個個像沙包似的,“撲通”“撲通”飛進水裡……看到此,我心裡罵,真是一群廢物。
我知道,在武力方面我不是啜里的對手,我決定還是去走岳父路線。
我找到蘇斯里,這個老頭兒現在心滿意足,還在搞他的雜交發明。這回他的試驗更是經天緯地,他居然讓一頭老虎去和一頭母豬交配……我找到蘇斯里的時候,看到老虎正坐在那裡,津津有味地吃著它的新娘。看到我,蘇斯里尷尬地道,我忽略了,這隻老虎早晨沒有吃飯。我對蘇斯里道,以後讓老虎吃飽了,我想會成功的。蘇斯里道,是啊,我也是這麼想的。我話題一轉,轉到人間配種上來。我說,如果一個國王和一個國師,要是生出孩子會怎樣呢?蘇斯里一聽,興奮地打了一個響指,道,我想,這是一個好主意,他們生出的孩子,一定是既威嚴又聰明。我說,你同意了?蘇斯里道,同意,當然同意,什麼時候我把尼瑪給你父王送去?我說,不是我父王,是我。蘇斯里恍然大悟,拍拍腦袋,道,這也好,你早晚也是要當國王的,而且,你比你父王年輕,生出的孩子一定更生猛。
我說,尼瑪會同意嗎?
蘇斯里道,這麼好的婚姻她怎麼會不同意。
蘇斯里說完,就拉著我去找尼瑪。
聽了蘇斯里的話,尼瑪既沒說同意,也沒說不同意。她手中拿著一隻金鈴,一邊搖著一邊傾聽清脆的鈴聲。
蘇斯里當著尼瑪的面兒,道,這事兒就這麼定了,四月初八不是柳條節嗎,到時候你們倆一人拿一根白柳條,找個地方一插,把事兒辦了,尼瑪也就不會為別人傳種了。
我說,這是一個好主意。
四月初八這天終於到了。忽汗海邊,人山人海,大家除了心中那個隱秘的願望外,更想看看渤海國新來的會飛的國師。尼瑪和眾薩滿們,按照渤海國的風俗,用九千九百九十九枝柳條,扎了一個四丈多高的人面鳥身的春神,放在湖畔,供大家朝拜。一些大戶人家,為了獲得柳神的保佑,紛紛牽出自己家養的祭祀用的黑牛、黑羊。一時間,湖畔上人喊牛嘶羊鳴。同時,為了能接春神到來,沿著湖畔,近百堆爬山松枝擺在那裡,等著春祭開始時點燃,迎接春神……新來的國師會飛,渤海人口口相傳,但親眼目睹者,還是很少,就連我的父王大諲譔也沒有看過。我告訴他,尼瑪飛翔,一定要有薩滿儀式。自從尼瑪到來,渤海國平平安安,也就沒有啟用薩滿儀式。因此,尼瑪會飛,還始終保留在傳說中。這次春祭,大家自然都想親眼目睹尼瑪女神是如何飛向高空的。
祈神儀式開始,我暗示尼瑪,今天一定要飛翔。
對我的暗示,尼瑪不置可否,既沒有說飛,也沒有說不飛,就像我的求婚一樣,這可能就是尼瑪的風格了。
中午時分,我父王在衛兵的護衛下,走上高高的祭台,衝著渤海國百姓宣布,春祭開始……
我父王的話音剛落,祭台上早已準備好的薩滿們擊響薩滿鼓,爬山松枝被點燃,巨大的煙柱緩緩升上青空。一隻只作為犧牲的黑牛黑羊被殺死,百姓們手揮柳條,嘴中齊聲發出呼喊:句芒——句芒——
句芒是春神的名字,人面鳥身,傳說是伏羲氏的四兒子。伏羲氏派他來渤海,考察民情,觀察天象,東方屬木,五行中木為首,因此,句芒亦稱木神。渤海國認為,句芒不僅掌管穀物,也掌管生育,春祭時祭祀句芒,便有了雙重意義。
隨著百姓們的呼喚,一個個扮成句芒的青年後生從祭台後走了出來。這些“句芒”,手持鞭子,身著紅衣,腰扎黑布,頭戴草帽,腳穿芒鞋(草鞋),一個個精神抖擻……這些後生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年齡都在十六七歲,他們手持的鞭子二尺四寸,代表二十四節氣,用柳皮編成的鞭繩,染成五種顏色,分二十四個階段,預示二十四節,節節豐收……句芒們邊走邊甩著鞭子,打出一個個鞭花,如炮仗炸響……就在這一片喧囂之中,突然一片肅靜。原來,是尼瑪在祭台上出現了。尼瑪沒有穿薩滿服,她頭上戴一個用柳條編的頭箍,束住了一頭秀髮,上身穿一件白色的小衫,下面套一個潔白的羽裙,赤著腳,手中拿著一根柳條。上得祭台後,尼瑪雙手捧住柳條,放在額頭上,衝著天空開始默禱……看到尼瑪出現,眾薩滿們驚愕了片刻,這才意識到忘記了擊鼓。薩滿鼓再次響起,在鼓聲的伴和中,尼瑪繼續默禱著,就在尼瑪的默禱中,天空突然傳來“阿骨”“阿骨”的叫聲,只見一隻只白色的神鷹,奇蹟般地飛到忽汗海的上空。這些神鷹,有成百上千隻,它們雙翅平舉,借著氣流在天空上盤旋著……尼瑪看到神鷹飛來,在祭台上伸開雙臂,開始轉圈子,她左轉了三圈後,整個人像一隻白鷹似的,輕盈地飛離祭台,在人們目瞪口呆中,飛到忽汗海的上空,融入神鷹的隊伍中……看到此,參加春祭的人全跪下了,就連我父王大諲譔,作為一國之君,也不由得被人攙扶著,跪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