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回到人間的尼瑪告訴跪在水中的懷遠刺史孔德法,道,魍魎已被趕走,你通知大家,每家去挖一些兩色鱗毛蕨的根子,放在水缸中,魍魎就再也不敢來了。
孔德法道,我馬上去辦。
我們在懷遠府又住了幾天,一方面等著雨水散去,另一方面,也在觀察瘟神的動向。期間,不斷有人來報,自尼瑪的驅神儀式後,各地已經不再死人了。聽到這個消息,我終於把心放在肚子裡了。瘟神走了,懷遠府又活過來了,不斷有百姓來訪,有的是來給尼瑪送禮的,有的是想來一睹尼瑪芳容的。但尼瑪卻既不收禮也不見人,她大多時間,坐在懷遠府後室的大院中,那裡有棵老橡樹,有很多鳥兒在上做巢,尼瑪傾聽著鳥兒的叫聲,不知道在想什麼。
看到地面幹了,我下令大家回上京龍泉府。
有了這次驅神儀式,薩滿們對尼瑪奉若神明,一路上,薩滿們對尼瑪前呼後擁,搞得我都沒有和尼瑪單獨見面的機會了。不過,我的心裡還是快樂的,除了完成父王的重託,也為懷遠府的百姓們做了一件大事。雖然很多村鎮十室九空,但畢竟還留下了一室,村莊地頭的,又見有人耕種,又見有人放豬放馬,甚至,一些山歌小曲,又開始在原野上傳唱開來……
我們還沒到上京龍泉府,早有人把尼瑪驅魔的消息,報告給了父王大諲譔。父王十分高興,命人在龍泉府外搭上彩棚,迎接我們。當我們走近龍泉府時,父王隨同成千上萬的百姓,出城迎接我們。眾百姓看到騎在青牛上的尼瑪,欣慰自己這一生中終於看到了神仙。一路上,百姓紛紛下跪,而且,對尼瑪父親蘇斯里和蓋瓦騎的騾子,也大為驚奇,以為他們也是仙人呢,才有此坐騎……我把尼瑪和蘇斯里蓋瓦引見給父王,父王大諲譔當場御封尼瑪為渤海國國師,蘇斯里御封為工部尚書,蓋瓦擔任蘇斯里的副手工部待郎……眾薩滿們因協助尼瑪驅魔有功,也各得賞賜,每人賜十頭黃牛,任由牽回家去,吃肉或者耕田了……父王大諲譔不食前言,因為我找到了會飛的女神,當著群臣和眾百姓的面兒,賜封我為渤海皇太子,以便在他百年之後,掌管渤海國的王權……
第三十五章 耶律阿保機
皇帝出宮偵察,卻在湖畔談起了戀愛,全民自由交媾,卻來源於古老中國的民俗……古老的生殖氣息,彌地漫天,傳承千年……
我的兩個哥哥,大素賢和大延琳,一個去了唐朝,一個去了契丹。去了唐朝的大素賢因貪戀大唐風物,在大唐當上了詩人,天天和一幫詩人寫詩作賦,飲酒狎妓,早忘了渤海國。據說,他的詩在大唐還很受歡迎,唐朝詩人溫庭筠說他,“佳句在中華”,那首詩,是他多年後回國時,溫庭筠在《送渤海王子歸本國》中寫的,全詩是這樣的:“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去了契丹的大延琳,是第三年開春回來的,他並沒有找到會飛的仙女,不過,卻帶回來一個高大的馬客,運回一車金銀,來貿易渤海國的馬匹,率賓(今綏芬河)之馬不僅在渤海有名,在契丹也是上品。會飛的仙女只有一個,不可能誰都找到,父王並沒有責備大延琳,反而讚揚大延琳有經濟頭腦,封為丞相,總理朝政。
對此,我並沒有太多的想法,倒是那個馬客,我總感覺有些不對頭。說是哥哥大延琳的朋友,但很多時候,大延琳卻要看他的眼色行事兒。馬客自稱叫啜里(耶律阿保機字啜里),四十多歲,個子很高,喜歡吃生肉,但有時也採用一種叫做火鍋(契丹發明,大遼墓室壁畫為證)的吃法,用炭火把鍋里的水燒熱,把羊肉切成薄薄的片兒,用熱水一涮,蘸著佐料吃……這種吃法當時在渤海國尚沒有,感覺很新鮮,一些人紛紛仿效,家家圍著熱火鍋,吃得滿頭大汗,鼻涕橫流,呼叫過癮……
我看出,啜里來渤海國,並不僅僅是販馬、傳播火鍋吃法的。沒事兒,他騎著馬,把我們渤海國四處看個遍,眼神中常閃出一縷貪婪的光來,我感覺那光有些像狼捕食時的眼光,讓我最不快的,他總往尼瑪身邊湊。尼瑪被父王封為國師後,給她辟出一間大殿,由她辦公居住,但尼瑪並不喜歡,她常常去到山上,在樹上過夜。如此,讓啜里找到了機會,尼瑪在樹上過夜時,啜里常在附近讓人支起火鍋,整夜整夜地喝酒吃肉,尼瑪常常被吸引得從樹上下來,陪著他喝酒吃肉……我想找個機會給啜里點顏色看看,我知道啜里身材高大,一般人不是他的對手,我找到我們渤海國的第一武功高手素靜,如此這般地安排他會會啜里。
又是一個夜晚,一輪明月照得忽汗海(今鏡泊湖)波平如鏡,遠處的漁火在岸邊閃閃爍爍,蛙鳴陣陣,螢火蟲三三兩兩地在水邊飛著……此時,我跟蹤尼瑪來到水邊兒,只見尼瑪像一團白色的影子一樣來到忽汗海邊,找到岸邊山坡上的一棵高大的老橡樹,“嗖”地一下便飛到了樹上。不久,啜里故伎重演,他帶著僕人來到岸邊兒,在沙灘上支起火鍋,點燃炭火,擺好各種佐料和肉片美酒,然後啜里坐在火鍋前,自吃自飲。喝到盡興處,對著波影,還唱起歌來:
昨日得卿黃菊賦,
孔德法道,我馬上去辦。
我們在懷遠府又住了幾天,一方面等著雨水散去,另一方面,也在觀察瘟神的動向。期間,不斷有人來報,自尼瑪的驅神儀式後,各地已經不再死人了。聽到這個消息,我終於把心放在肚子裡了。瘟神走了,懷遠府又活過來了,不斷有百姓來訪,有的是來給尼瑪送禮的,有的是想來一睹尼瑪芳容的。但尼瑪卻既不收禮也不見人,她大多時間,坐在懷遠府後室的大院中,那裡有棵老橡樹,有很多鳥兒在上做巢,尼瑪傾聽著鳥兒的叫聲,不知道在想什麼。
看到地面幹了,我下令大家回上京龍泉府。
有了這次驅神儀式,薩滿們對尼瑪奉若神明,一路上,薩滿們對尼瑪前呼後擁,搞得我都沒有和尼瑪單獨見面的機會了。不過,我的心裡還是快樂的,除了完成父王的重託,也為懷遠府的百姓們做了一件大事。雖然很多村鎮十室九空,但畢竟還留下了一室,村莊地頭的,又見有人耕種,又見有人放豬放馬,甚至,一些山歌小曲,又開始在原野上傳唱開來……
我們還沒到上京龍泉府,早有人把尼瑪驅魔的消息,報告給了父王大諲譔。父王十分高興,命人在龍泉府外搭上彩棚,迎接我們。當我們走近龍泉府時,父王隨同成千上萬的百姓,出城迎接我們。眾百姓看到騎在青牛上的尼瑪,欣慰自己這一生中終於看到了神仙。一路上,百姓紛紛下跪,而且,對尼瑪父親蘇斯里和蓋瓦騎的騾子,也大為驚奇,以為他們也是仙人呢,才有此坐騎……我把尼瑪和蘇斯里蓋瓦引見給父王,父王大諲譔當場御封尼瑪為渤海國國師,蘇斯里御封為工部尚書,蓋瓦擔任蘇斯里的副手工部待郎……眾薩滿們因協助尼瑪驅魔有功,也各得賞賜,每人賜十頭黃牛,任由牽回家去,吃肉或者耕田了……父王大諲譔不食前言,因為我找到了會飛的女神,當著群臣和眾百姓的面兒,賜封我為渤海皇太子,以便在他百年之後,掌管渤海國的王權……
第三十五章 耶律阿保機
皇帝出宮偵察,卻在湖畔談起了戀愛,全民自由交媾,卻來源於古老中國的民俗……古老的生殖氣息,彌地漫天,傳承千年……
我的兩個哥哥,大素賢和大延琳,一個去了唐朝,一個去了契丹。去了唐朝的大素賢因貪戀大唐風物,在大唐當上了詩人,天天和一幫詩人寫詩作賦,飲酒狎妓,早忘了渤海國。據說,他的詩在大唐還很受歡迎,唐朝詩人溫庭筠說他,“佳句在中華”,那首詩,是他多年後回國時,溫庭筠在《送渤海王子歸本國》中寫的,全詩是這樣的:“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去了契丹的大延琳,是第三年開春回來的,他並沒有找到會飛的仙女,不過,卻帶回來一個高大的馬客,運回一車金銀,來貿易渤海國的馬匹,率賓(今綏芬河)之馬不僅在渤海有名,在契丹也是上品。會飛的仙女只有一個,不可能誰都找到,父王並沒有責備大延琳,反而讚揚大延琳有經濟頭腦,封為丞相,總理朝政。
對此,我並沒有太多的想法,倒是那個馬客,我總感覺有些不對頭。說是哥哥大延琳的朋友,但很多時候,大延琳卻要看他的眼色行事兒。馬客自稱叫啜里(耶律阿保機字啜里),四十多歲,個子很高,喜歡吃生肉,但有時也採用一種叫做火鍋(契丹發明,大遼墓室壁畫為證)的吃法,用炭火把鍋里的水燒熱,把羊肉切成薄薄的片兒,用熱水一涮,蘸著佐料吃……這種吃法當時在渤海國尚沒有,感覺很新鮮,一些人紛紛仿效,家家圍著熱火鍋,吃得滿頭大汗,鼻涕橫流,呼叫過癮……
我看出,啜里來渤海國,並不僅僅是販馬、傳播火鍋吃法的。沒事兒,他騎著馬,把我們渤海國四處看個遍,眼神中常閃出一縷貪婪的光來,我感覺那光有些像狼捕食時的眼光,讓我最不快的,他總往尼瑪身邊湊。尼瑪被父王封為國師後,給她辟出一間大殿,由她辦公居住,但尼瑪並不喜歡,她常常去到山上,在樹上過夜。如此,讓啜里找到了機會,尼瑪在樹上過夜時,啜里常在附近讓人支起火鍋,整夜整夜地喝酒吃肉,尼瑪常常被吸引得從樹上下來,陪著他喝酒吃肉……我想找個機會給啜里點顏色看看,我知道啜里身材高大,一般人不是他的對手,我找到我們渤海國的第一武功高手素靜,如此這般地安排他會會啜里。
又是一個夜晚,一輪明月照得忽汗海(今鏡泊湖)波平如鏡,遠處的漁火在岸邊閃閃爍爍,蛙鳴陣陣,螢火蟲三三兩兩地在水邊飛著……此時,我跟蹤尼瑪來到水邊兒,只見尼瑪像一團白色的影子一樣來到忽汗海邊,找到岸邊山坡上的一棵高大的老橡樹,“嗖”地一下便飛到了樹上。不久,啜里故伎重演,他帶著僕人來到岸邊兒,在沙灘上支起火鍋,點燃炭火,擺好各種佐料和肉片美酒,然後啜里坐在火鍋前,自吃自飲。喝到盡興處,對著波影,還唱起歌來:
昨日得卿黃菊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