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這不是什麼大寶藏。”加百列說,“那些離心機還沒有到位。 ”
“你不樂意把事情交給烏茲處理?”
“其實,我很樂意。”加百列看了一眼放在客廳畫架上的那幅飽經風霜的油畫,說,“再說,我現在還有其他事情要忙。”
“她能被按時修好嗎?
“最好能。”
“我們要去參加揭幕儀式嗎?”
“我還沒想好。”
基婭拉看著油畫。“我理解莉娜為什麼決定把它讓給國家美術館,但是……”
“但是什麼?”
“要是我的話,我肯定很難割捨。”
“如果你也有一個因為長了黑髮就不幸喪生的妹妹,你就不會這麼想了。”
“我知道,加百列。”基婭拉又看了一眼那幅畫,說,“我覺得她喜歡在這裡。”
“如果你像我一樣和她在一起待那麼久的話,你就不會這麼想了。”
“她不聽話?”
“可以說,她也有自己的情緒吧。”
加百列和基婭拉回到康沃爾以後,大部分時間都處在與外界隔離的狀態。但2月下旬的一天,馬丁·蘭德斯曼打破了這種狀態。馬丁從公眾視線中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有點不太尋常。但他似乎已經下定決心回歸,在一年一度的達沃斯論壇上重新亮相。他一開場就宣布再為非洲糧食計劃捐贈一億美元,緊接著又發表了一通振奮人心的演講,將會議推向了一周以來的最高點。聖人不僅宣告大蕭條時期已經結束,他還表示,他對全球經濟的未來抱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希望”。
聖人馬丁似乎對於中東局勢的進展尤為樂觀,雖然就在他演講當天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與他的積極態度正好相悖。除了一連串恐怖襲擊的報告之外,他們還收到一份與伊朗核計劃有關的警報。警報來自國際原子能機構。機構主任已經不顧往日的謹慎,預測伊朗在幾個月後就能掌握核能力。“不能再會談了。”他說,“行動的時刻到來了。”
一周的會議之後,馬丁竟然打破以往的習慣,同意在新聞中心接受媒體採訪。佐伊·瑞德不在現場,她編了一個理由,向《金融日報》請假了。至於理由是什麼,她沒有告訴同事。更讓人覺得好奇的是,她竟然消失了一段時間。與倫勃朗的畫一樣,知道佐伊·瑞德去向的只有寥寥幾個人。實際上,就連加百列都不知道她在哪裡。並不是因為他在她恢復期間幫不上什麼忙,而是亨德里吉根本不允許他去。
4月中旬的一天——康沃爾幾個月來第一個天氣稍好的日子——萊瑟姆國際傳媒公司CEO傑拉爾德·馬隆宣布,他要把德高望重的老牌報社《金融日報》出售給前俄羅斯寡頭維克托·奧勒夫。兩天後,佐伊也露了一下臉。她決定離開日報,接受美國CNBC電視台的一份工作。很湊巧,她發表聲明的當天,加百列正好修復完了亨德里吉的臉龐。第二天,等油彩幹了以後,他重新給油畫塗了一層清漆。基婭拉走進客廳的時候,看見他站在油畫前,一手撐著下巴,頭微微歪向一側。
“她準備好首次登台亮相了嗎?”基婭拉問。
“應該好了。”
“她誇你了嗎?”
“她不跟我說話了。”
“又吵架了?”
“嗯。”
“決定去華盛頓那邊了嗎?”
“我覺得她需要我們到場。”
“我也這麼覺得,加百列,我也這麼覺得。”
78
美國,華盛頓特區
加百列和基婭拉抵達美國後,在他們家做了三個月客人的那位安靜但苛刻的女士立馬引起了國際轟動。她的名氣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源於她在四百年前與一位名叫倫勃朗的畫家之間的緋聞,和她自此之後所走過的艱辛坎坷的漫長道路。在她那個時代,她被迫背著罵名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現如今,大家為了能看上她一眼,心甘情願地排著長隊買票。
在這個年代,博物館飽受藏品來源醜聞的侵擾。國家美術館館長覺得有必要交代一下她那不堪的交易歷史。1936年,她在阿姆斯特丹被賣給一個叫作雅各布·赫茨菲爾德的男人;1943年,一位叫作庫特·沃斯的黨衛軍軍官以脅迫的方式把她搞到手;二十一年後,她再次於霍夫曼苜蓿畫廊通過私下交易的方式被出售。根據白宮的要求,國家美術館沒有提到她藏身多年的那座蘇黎世銀行的名稱,也沒有提到藏在她“體內”的那份文件。她與一筆大屠殺劫掠資產的聯繫已經被悄然抹去,就像她前額上的槍口和弄髒她衣物的血跡一樣。沒有某個叫作蘭德斯曼的人曾經傷害過她,也沒有某個叫作蘭德斯曼的人為了掩蓋她那醜陋的過去而殺人滅口。
聲名狼藉的過去並沒有影響大家對她的好評。實際上,她還因此魅力大增。整個華盛頓城裡,到處都是她的影像。GG牌、公交車、紀念衫和咖啡杯上,到處都能見到她。揭幕儀式的前一天,城裡的一個熱氣球上甚至都有她的臉。加百列和基婭拉第一次看見她是在他們從杜勒斯機場下飛機後的幾分鐘內。她在一欄GG牌里不滿地瞪著他們,看著他們用假護照通過海關檢查處。第二次見她是在博物館門前台階上方的一條大橫幅上。當時已是晚上,外面下著暴風雨,她似乎在催趕他們加快腳步。無一例外,他們又要遲到了。責任都在加百列身上。在藝術界幕後行走多年以後,對於出入如此大型的公眾場合——雖然是秘密地出入——他還是有所疑慮。
“你不樂意把事情交給烏茲處理?”
“其實,我很樂意。”加百列看了一眼放在客廳畫架上的那幅飽經風霜的油畫,說,“再說,我現在還有其他事情要忙。”
“她能被按時修好嗎?
“最好能。”
“我們要去參加揭幕儀式嗎?”
“我還沒想好。”
基婭拉看著油畫。“我理解莉娜為什麼決定把它讓給國家美術館,但是……”
“但是什麼?”
“要是我的話,我肯定很難割捨。”
“如果你也有一個因為長了黑髮就不幸喪生的妹妹,你就不會這麼想了。”
“我知道,加百列。”基婭拉又看了一眼那幅畫,說,“我覺得她喜歡在這裡。”
“如果你像我一樣和她在一起待那麼久的話,你就不會這麼想了。”
“她不聽話?”
“可以說,她也有自己的情緒吧。”
加百列和基婭拉回到康沃爾以後,大部分時間都處在與外界隔離的狀態。但2月下旬的一天,馬丁·蘭德斯曼打破了這種狀態。馬丁從公眾視線中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有點不太尋常。但他似乎已經下定決心回歸,在一年一度的達沃斯論壇上重新亮相。他一開場就宣布再為非洲糧食計劃捐贈一億美元,緊接著又發表了一通振奮人心的演講,將會議推向了一周以來的最高點。聖人不僅宣告大蕭條時期已經結束,他還表示,他對全球經濟的未來抱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希望”。
聖人馬丁似乎對於中東局勢的進展尤為樂觀,雖然就在他演講當天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與他的積極態度正好相悖。除了一連串恐怖襲擊的報告之外,他們還收到一份與伊朗核計劃有關的警報。警報來自國際原子能機構。機構主任已經不顧往日的謹慎,預測伊朗在幾個月後就能掌握核能力。“不能再會談了。”他說,“行動的時刻到來了。”
一周的會議之後,馬丁竟然打破以往的習慣,同意在新聞中心接受媒體採訪。佐伊·瑞德不在現場,她編了一個理由,向《金融日報》請假了。至於理由是什麼,她沒有告訴同事。更讓人覺得好奇的是,她竟然消失了一段時間。與倫勃朗的畫一樣,知道佐伊·瑞德去向的只有寥寥幾個人。實際上,就連加百列都不知道她在哪裡。並不是因為他在她恢復期間幫不上什麼忙,而是亨德里吉根本不允許他去。
4月中旬的一天——康沃爾幾個月來第一個天氣稍好的日子——萊瑟姆國際傳媒公司CEO傑拉爾德·馬隆宣布,他要把德高望重的老牌報社《金融日報》出售給前俄羅斯寡頭維克托·奧勒夫。兩天後,佐伊也露了一下臉。她決定離開日報,接受美國CNBC電視台的一份工作。很湊巧,她發表聲明的當天,加百列正好修復完了亨德里吉的臉龐。第二天,等油彩幹了以後,他重新給油畫塗了一層清漆。基婭拉走進客廳的時候,看見他站在油畫前,一手撐著下巴,頭微微歪向一側。
“她準備好首次登台亮相了嗎?”基婭拉問。
“應該好了。”
“她誇你了嗎?”
“她不跟我說話了。”
“又吵架了?”
“嗯。”
“決定去華盛頓那邊了嗎?”
“我覺得她需要我們到場。”
“我也這麼覺得,加百列,我也這麼覺得。”
78
美國,華盛頓特區
加百列和基婭拉抵達美國後,在他們家做了三個月客人的那位安靜但苛刻的女士立馬引起了國際轟動。她的名氣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源於她在四百年前與一位名叫倫勃朗的畫家之間的緋聞,和她自此之後所走過的艱辛坎坷的漫長道路。在她那個時代,她被迫背著罵名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現如今,大家為了能看上她一眼,心甘情願地排著長隊買票。
在這個年代,博物館飽受藏品來源醜聞的侵擾。國家美術館館長覺得有必要交代一下她那不堪的交易歷史。1936年,她在阿姆斯特丹被賣給一個叫作雅各布·赫茨菲爾德的男人;1943年,一位叫作庫特·沃斯的黨衛軍軍官以脅迫的方式把她搞到手;二十一年後,她再次於霍夫曼苜蓿畫廊通過私下交易的方式被出售。根據白宮的要求,國家美術館沒有提到她藏身多年的那座蘇黎世銀行的名稱,也沒有提到藏在她“體內”的那份文件。她與一筆大屠殺劫掠資產的聯繫已經被悄然抹去,就像她前額上的槍口和弄髒她衣物的血跡一樣。沒有某個叫作蘭德斯曼的人曾經傷害過她,也沒有某個叫作蘭德斯曼的人為了掩蓋她那醜陋的過去而殺人滅口。
聲名狼藉的過去並沒有影響大家對她的好評。實際上,她還因此魅力大增。整個華盛頓城裡,到處都是她的影像。GG牌、公交車、紀念衫和咖啡杯上,到處都能見到她。揭幕儀式的前一天,城裡的一個熱氣球上甚至都有她的臉。加百列和基婭拉第一次看見她是在他們從杜勒斯機場下飛機後的幾分鐘內。她在一欄GG牌里不滿地瞪著他們,看著他們用假護照通過海關檢查處。第二次見她是在博物館門前台階上方的一條大橫幅上。當時已是晚上,外面下著暴風雨,她似乎在催趕他們加快腳步。無一例外,他們又要遲到了。責任都在加百列身上。在藝術界幕後行走多年以後,對於出入如此大型的公眾場合——雖然是秘密地出入——他還是有所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