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甚至連通過合法途徑買到了世界上最昂貴繪畫的人們,往往也會把自己的戰利品永遠地隱藏起來,除了他們自己,誰也不讓看。在歷次拍賣會上,最大的一筆交易肯定是籠罩著一層神秘色彩的,出價過程通常是由一位經紀人代理,而買家的身份則根本不會透露。這在現代社會很普遍,與摩根等人所處的“鍍金時代”有著根本的不同,“鍍金時代”的大亨們會非常高調地展示自己的藝術收藏,在他們看來,要是花了錢卻不能拿來炫耀,那還有什麼意義呢?
在“鍍金時代”之前的一個世紀,亞當·斯密也作出了與這個論調非常類似的分析結果,他用像是陳述一條絕對真理的口氣寫道:“富人當中的絕大多數,都認為身為富翁的最大快樂,就是顯擺自己的富裕。他們喜歡占有那些能夠凸顯自己豐厚身家的東西,並且永遠樂此不疲。”但是現在的大亨們就不同了,根據歷史學家本·麥金泰爾的觀察,“世界上最昂貴的四幅名畫的下落以及它們的所有者,人們都不知道。”
麥金泰爾提到的那四幅名畫,分別是梵谷的《加歇醫生的肖像》,成交價是八千二百五十萬美元;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成交價是七千八百一十萬美元:魯本斯的《對無辜者的大屠殺》,七千六百七十萬美元;梵·高的《剃掉鬍子的畫家的肖像》(Portrait of the Arist Without His Beard),七千一百五十萬美元。這些畫已經被藏起來了,除了他們的擁有者,別人再也看不到了。而在麥金泰爾作出上述這番判斷之後,又有一幅新的畫作帶著前所未有的超高身價離開了人們的視野,它是畢卡索的《拿著菸斗的男孩兒》,成交價是一億零四百一十萬美元,它的買家同樣身份不明。
梵·高《剃掉鬍子的畫家的肖像》
(Portrait of the Arist Without His Beard)
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當時世界上價格最高的兩幅繪畫的所有者都沒有隱瞞身份。經過1990年5月的兩個瘋狂之夜,日本第二大造紙商齋藤連續買進了梵谷的《加歇醫生的肖像》以及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並把它們裝進夾板盒子裡,藏在了東京附近一個帶自動溫控的密室。在那之後的幾年間,齋藤捲入了債務危機,差點破產,並在一樁腐敗案件的調查當中被控有罪,1996年,他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在紛紛擾擾的債務調查當中,人們始終無法查清齋藤購得的那兩幅名畫的具體下落。齋藤曾經說過,他希望把《加歇醫生的肖像》燒掉,並將灰燼與自己的遺體藏在一起,但據說他後來改變了主意。
如果說連通過正當途徑購得名畫,對這些藝術瑰寶擁有無可置疑的所有權的億萬富翁們都認定,把畫藏到一個全世界也找不到的地方是最合適的,那麼對一個指揮竊賊們對自己喜歡的繪畫實施盜竊的神秘先生來說,同樣的選擇難道不是最合理的嗎?
誰要是膽敢把“神秘先生僱人盜取名畫”的理論說給査理·希爾聽,希爾肯定會勃然大怒,要是碰巧趕上他沒好氣的時候,一定會爆發出許多長篇大論,對那套“神秘人士”如何如何的說法猛力批駁。這套神秘人士的說法簡直就是“好萊塢垃圾”、“廢話”、“一坨臭狗屎”……在希爾看來,任何人只要一提及這種說法,就等於是宣稱“我是個狗屁不懂的傢伙,到這兒來就是浪費你時間的”。
希爾的憤怒不僅僅是因為對這番理論的懷疑,也因為媒體反覆炒作無形當中給犯罪分子們鍍了一層光環;而更讓希爾發狂的是,如果假定那些失竊的藝術珍品註定是會藏在某些再也難以找到的秘密處所里,就給了警方一個對藝術犯罪袖手旁觀的最好藉口——既然它們將被永遠藏匿,何必再徒勞地花費時間和金錢呢?它們畢竟只是些藝術品嘛。
許多專家都和希爾一樣,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然而要命的是,即使這種說法無關緊要,希爾和他的同僚們也不相信這套理論,不相信會有神秘的億萬富翁肯為一幅失竊的梵谷繪畫付出大價錢,但竊賊們是堅信不疑的。
況且,只要竊賊們還有這種信念,名畫就會繼續消失。
20、“我是皮特·布魯格”
偉大的畫作會不斷被竊,因為偷竊名畫的竊賊臉上也有光。這種聯想當然完全沒有意義,但儘管沒任何證據,關於那些盜畫的竊賊都是些“雅賊”的概念還是越來越深入人心。好萊塢電影不停地告訴人們:藝術品竊賊看上去就像皮爾斯·布魯斯南或者肖恩·康納利那樣①,外表文雅、本領高強。“他們是典雅的、精銳的、有藝術氣質的‘特種兵’。”《芝加哥論壇報》告訴他們的讀者,那些藝術品竊賊都是“非常可親、很有教養的犯罪分子,這點我們不得不承認”。
①皮爾斯·布魯斯南和肖恩·康納利都是世界最著名的銀幕間諜形象——紳士特工007的扮演者,並以出演007系列驚險間諜電影而成名。在007系列電影裡,間諜007的形象猶如一位精明強悍的“紳士大盜”,表面上斯文高雅,像一位儒雅的紳士;但往往孤膽偷潛進敵方巢穴,與敵人鬥智鬥勇,並時刻準備著竊取敵方情報、武藝非凡。
在現實生活當中,幾乎所有的藝術品竊賊都可以分為兩大類,任何一類都與“文雅”完全沾不上邊兒。一類就像是從美國作家埃爾默爾·萊昂納德②的小說當中跳出來的蠢蛋,另一類則是像馬丁·卡希爾一樣的兇惡之徒。第二類人無疑更加危險,但是當失竊的繪畫在不同團伙的犯罪分子之間流通時,這兩大類竊賊很可能會因為利益衝突而兵戎相見。
在“鍍金時代”之前的一個世紀,亞當·斯密也作出了與這個論調非常類似的分析結果,他用像是陳述一條絕對真理的口氣寫道:“富人當中的絕大多數,都認為身為富翁的最大快樂,就是顯擺自己的富裕。他們喜歡占有那些能夠凸顯自己豐厚身家的東西,並且永遠樂此不疲。”但是現在的大亨們就不同了,根據歷史學家本·麥金泰爾的觀察,“世界上最昂貴的四幅名畫的下落以及它們的所有者,人們都不知道。”
麥金泰爾提到的那四幅名畫,分別是梵谷的《加歇醫生的肖像》,成交價是八千二百五十萬美元;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成交價是七千八百一十萬美元:魯本斯的《對無辜者的大屠殺》,七千六百七十萬美元;梵·高的《剃掉鬍子的畫家的肖像》(Portrait of the Arist Without His Beard),七千一百五十萬美元。這些畫已經被藏起來了,除了他們的擁有者,別人再也看不到了。而在麥金泰爾作出上述這番判斷之後,又有一幅新的畫作帶著前所未有的超高身價離開了人們的視野,它是畢卡索的《拿著菸斗的男孩兒》,成交價是一億零四百一十萬美元,它的買家同樣身份不明。
梵·高《剃掉鬍子的畫家的肖像》
(Portrait of the Arist Without His Beard)
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當時世界上價格最高的兩幅繪畫的所有者都沒有隱瞞身份。經過1990年5月的兩個瘋狂之夜,日本第二大造紙商齋藤連續買進了梵谷的《加歇醫生的肖像》以及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並把它們裝進夾板盒子裡,藏在了東京附近一個帶自動溫控的密室。在那之後的幾年間,齋藤捲入了債務危機,差點破產,並在一樁腐敗案件的調查當中被控有罪,1996年,他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在紛紛擾擾的債務調查當中,人們始終無法查清齋藤購得的那兩幅名畫的具體下落。齋藤曾經說過,他希望把《加歇醫生的肖像》燒掉,並將灰燼與自己的遺體藏在一起,但據說他後來改變了主意。
如果說連通過正當途徑購得名畫,對這些藝術瑰寶擁有無可置疑的所有權的億萬富翁們都認定,把畫藏到一個全世界也找不到的地方是最合適的,那麼對一個指揮竊賊們對自己喜歡的繪畫實施盜竊的神秘先生來說,同樣的選擇難道不是最合理的嗎?
誰要是膽敢把“神秘先生僱人盜取名畫”的理論說給査理·希爾聽,希爾肯定會勃然大怒,要是碰巧趕上他沒好氣的時候,一定會爆發出許多長篇大論,對那套“神秘人士”如何如何的說法猛力批駁。這套神秘人士的說法簡直就是“好萊塢垃圾”、“廢話”、“一坨臭狗屎”……在希爾看來,任何人只要一提及這種說法,就等於是宣稱“我是個狗屁不懂的傢伙,到這兒來就是浪費你時間的”。
希爾的憤怒不僅僅是因為對這番理論的懷疑,也因為媒體反覆炒作無形當中給犯罪分子們鍍了一層光環;而更讓希爾發狂的是,如果假定那些失竊的藝術珍品註定是會藏在某些再也難以找到的秘密處所里,就給了警方一個對藝術犯罪袖手旁觀的最好藉口——既然它們將被永遠藏匿,何必再徒勞地花費時間和金錢呢?它們畢竟只是些藝術品嘛。
許多專家都和希爾一樣,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然而要命的是,即使這種說法無關緊要,希爾和他的同僚們也不相信這套理論,不相信會有神秘的億萬富翁肯為一幅失竊的梵谷繪畫付出大價錢,但竊賊們是堅信不疑的。
況且,只要竊賊們還有這種信念,名畫就會繼續消失。
20、“我是皮特·布魯格”
偉大的畫作會不斷被竊,因為偷竊名畫的竊賊臉上也有光。這種聯想當然完全沒有意義,但儘管沒任何證據,關於那些盜畫的竊賊都是些“雅賊”的概念還是越來越深入人心。好萊塢電影不停地告訴人們:藝術品竊賊看上去就像皮爾斯·布魯斯南或者肖恩·康納利那樣①,外表文雅、本領高強。“他們是典雅的、精銳的、有藝術氣質的‘特種兵’。”《芝加哥論壇報》告訴他們的讀者,那些藝術品竊賊都是“非常可親、很有教養的犯罪分子,這點我們不得不承認”。
①皮爾斯·布魯斯南和肖恩·康納利都是世界最著名的銀幕間諜形象——紳士特工007的扮演者,並以出演007系列驚險間諜電影而成名。在007系列電影裡,間諜007的形象猶如一位精明強悍的“紳士大盜”,表面上斯文高雅,像一位儒雅的紳士;但往往孤膽偷潛進敵方巢穴,與敵人鬥智鬥勇,並時刻準備著竊取敵方情報、武藝非凡。
在現實生活當中,幾乎所有的藝術品竊賊都可以分為兩大類,任何一類都與“文雅”完全沾不上邊兒。一類就像是從美國作家埃爾默爾·萊昂納德②的小說當中跳出來的蠢蛋,另一類則是像馬丁·卡希爾一樣的兇惡之徒。第二類人無疑更加危險,但是當失竊的繪畫在不同團伙的犯罪分子之間流通時,這兩大類竊賊很可能會因為利益衝突而兵戎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