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吳樾看著他有些凝重的神情,知道他在想誰,也不由自主地嘆了口氣,「侯爺,我們接下來要怎麼做?」
方渡寒下令道:「你傳我指令,一至五營駐守皇城、六至九營負責接管燕雲十六州兵符,十至十五營由周振邦率領,西出燕都,與方銘軍隊兩側夾擊那三十萬朝廷兵馬,如有戰果立刻傳信回來。」
吳樾問道:「侯爺,那我呢?」
方渡寒道:「你對照吏部籍冊,率五營把所有五品以上常參官、京官全帶進宮裡,就說涼疆侯找他們議事。如果有死腦筋窩囊廢不肯來的,一律就地處死。現在就去!」
吳樾領命:「是!」
燕都此夜,註定難眠。霰雪未停,天色已沉,華昭城內燈火通明,文武百官依次被威戎軍帶入宮內,眾人心中畏葸,如赴刑場,一路上感慨著「凶年惡歲」、「江河日下」,今年變故叢生,李家內部爭奪也就算了,此刻方渡寒又直接殺進皇城,誰不知道涼疆侯暴戾恣肆、殺伐果斷,還能有自己活命的機會?
幾位朝中老臣,對方渡寒一直嗤之以鼻、羞與噲伍,本想與大周共死,被威戎軍攔下,他們見威戎軍訓練有素、軍紀嚴明,並不是想像中的吮血劘牙之輩,也稍稍放下了心。
眾人邁進亮如白晝的太和殿,只見高台中央坐著一個年輕將領,相貌英俊,身姿雄偉,自有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氣度,他尚未脫卸鎧甲,一把寶刀放在他身側,眾人看到他那把寒龍刀,嚇得深深垂首,生怕那人一個不悅,自己項上人頭就要落地。
方渡寒坐在龍椅之上,單手撐膝,饒有興味地觀察著群臣戰戰兢兢的模樣,吳樾走至他身側,恭敬道:「侯爺,除了董之渙在天牢之中、李承憲帶走了部分親信,其餘中央各部共六百二十名大臣已盡數到齊。」
方渡寒頷首,「把東西拿過來。」
吳樾揮手,兵士搬來兩個非常厚的書典籍冊,放在大殿之前。
群臣驚疑不定,不知道這位涼疆侯打算唱哪一出。
方渡寒手拿名單,漫不經心地點了個大吏,「戶部尚書林中信何在?」
冬雪紛飛的天氣里,林中信的汗水順著官帽的沿嘩嘩淌落下來,他顫抖著出班,「臣……臣在……」
「去把右邊那個籍冊打開,給諸位宣讀一下。」
林中信擦了擦汗水,走上前去,照著籍冊讀道:「和永三十年夏,涼州部郡地動,山谷崩裂,民舍壞敗,黃河潰出,涼疆侯府賁發千兩紋銀,輔助各州縣修繕堤壩更築城郭……」
「和永三十二年,旱蝗席捲甘涼、關內二道,蔽日鋪地,塞窗堆戶,百姓憚天災遣告,不敢撲捕,涼疆侯府與涼州刺史府以錢米募民,篝火滅蟲,並掘蝗種萬石,以絕後患。」
……
林中信一連讀了十頁,這籍冊上記載的均是二十年中,甘涼道發生的大小事宜,他仔細看了看,有招募民眾的押印,甚至還有刺史府官告的摹文,可見這些事情樁樁屬實。
群臣鴉雀無聲,看向方渡寒的目光里,少了些敵意和畏懼。
方渡寒揮手示意林中信回列,又點道: 「兵部尚書岳筠如,何在?」
岳筠如出班,應道:「臣在。」
「你去宣讀左側這本籍冊。」方渡寒放下手上把玩著的玉璽,神色凝重起來。
岳筠如翻開了那本籍冊,心裡的緊張和恐懼盡數被驚詫和愕然代替,他顫聲念道:「和永二十四年一月,會寧之戰。方家威戎軍協陳關卿入塞,圍寧城。時至凍災,騎兵三師共三萬六千七百八十三人,存者百無一二,多人四肢被冰雪所凍,盡數截去,斷肢填滿一人高深坑。」
……
「和永二十六年三月,回紇天山之戰,糧秣緊缺,威戎軍輕甲騎兵食草根泥土飽腹,剿殺叛軍途中遇伏,兩萬三千一百六十八名兵士罹難。」
……
「和永三十六年五月,安西之戰,威戎軍重甲二師與輜重七營,共一萬八千人,深入吐蕃腹地,鏖戰於羌河以西,此役唯世子一人存活,帶傷跋涉三百餘里回到援軍駐地……」
眾臣聽到此處,紛紛忍不住抬頭望向龍椅上的方渡寒,內心撼動。
岳筠如的雙手也顫抖起來,這些分明是二十年來,方家威戎軍的作戰記錄,大小戰役均詳細記載在上面,最近的一次是今年與吐蕃、突厥的幾次戰役,他再向後一翻,每場戰役犧牲兵士的名字赫然在目。
「顧天柱,騎兵二營,武威青林鄉人氏,十九歲。」
「曹二,步兵六營,金城和平鎮祁家坡村人氏,二十二歲。」
……
更多的是無名將士,生平年歲已無處可尋,便用朱墨畫了一個圓圈,以示緬懷。
岳筠如看著那蠅頭小楷寫著的數萬名籍,和那映入眼帘的大片朱跡,不忍再念下去,淚水滾落。
方渡寒雙眼猩紅,起身從龍椅上站起,高聲道:「諸位可能認為我方渡寒是個狂逆豎子,我承認,我曾與朝廷作對,手上也不免沾染鮮血。可是在鎮守疆土、率兵保國、安定西北上,我方渡寒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你們坐於高堂之上,食君俸祿、不沾風雪,你們有什麼資格去譏諷威戎軍中死傷的數萬萬戰士?有什麼臉面來唾棄譴責我方某?!」
群臣啞口無言,紛紛垂首,不敢對上方渡寒的目光。大殿之中,一片死寂,寒風卷雪吹進殿內,沁骨冷風之中,有人赧然汗下,有人已是泫然淚垂。
方渡寒下令道:「你傳我指令,一至五營駐守皇城、六至九營負責接管燕雲十六州兵符,十至十五營由周振邦率領,西出燕都,與方銘軍隊兩側夾擊那三十萬朝廷兵馬,如有戰果立刻傳信回來。」
吳樾問道:「侯爺,那我呢?」
方渡寒道:「你對照吏部籍冊,率五營把所有五品以上常參官、京官全帶進宮裡,就說涼疆侯找他們議事。如果有死腦筋窩囊廢不肯來的,一律就地處死。現在就去!」
吳樾領命:「是!」
燕都此夜,註定難眠。霰雪未停,天色已沉,華昭城內燈火通明,文武百官依次被威戎軍帶入宮內,眾人心中畏葸,如赴刑場,一路上感慨著「凶年惡歲」、「江河日下」,今年變故叢生,李家內部爭奪也就算了,此刻方渡寒又直接殺進皇城,誰不知道涼疆侯暴戾恣肆、殺伐果斷,還能有自己活命的機會?
幾位朝中老臣,對方渡寒一直嗤之以鼻、羞與噲伍,本想與大周共死,被威戎軍攔下,他們見威戎軍訓練有素、軍紀嚴明,並不是想像中的吮血劘牙之輩,也稍稍放下了心。
眾人邁進亮如白晝的太和殿,只見高台中央坐著一個年輕將領,相貌英俊,身姿雄偉,自有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氣度,他尚未脫卸鎧甲,一把寶刀放在他身側,眾人看到他那把寒龍刀,嚇得深深垂首,生怕那人一個不悅,自己項上人頭就要落地。
方渡寒坐在龍椅之上,單手撐膝,饒有興味地觀察著群臣戰戰兢兢的模樣,吳樾走至他身側,恭敬道:「侯爺,除了董之渙在天牢之中、李承憲帶走了部分親信,其餘中央各部共六百二十名大臣已盡數到齊。」
方渡寒頷首,「把東西拿過來。」
吳樾揮手,兵士搬來兩個非常厚的書典籍冊,放在大殿之前。
群臣驚疑不定,不知道這位涼疆侯打算唱哪一出。
方渡寒手拿名單,漫不經心地點了個大吏,「戶部尚書林中信何在?」
冬雪紛飛的天氣里,林中信的汗水順著官帽的沿嘩嘩淌落下來,他顫抖著出班,「臣……臣在……」
「去把右邊那個籍冊打開,給諸位宣讀一下。」
林中信擦了擦汗水,走上前去,照著籍冊讀道:「和永三十年夏,涼州部郡地動,山谷崩裂,民舍壞敗,黃河潰出,涼疆侯府賁發千兩紋銀,輔助各州縣修繕堤壩更築城郭……」
「和永三十二年,旱蝗席捲甘涼、關內二道,蔽日鋪地,塞窗堆戶,百姓憚天災遣告,不敢撲捕,涼疆侯府與涼州刺史府以錢米募民,篝火滅蟲,並掘蝗種萬石,以絕後患。」
……
林中信一連讀了十頁,這籍冊上記載的均是二十年中,甘涼道發生的大小事宜,他仔細看了看,有招募民眾的押印,甚至還有刺史府官告的摹文,可見這些事情樁樁屬實。
群臣鴉雀無聲,看向方渡寒的目光里,少了些敵意和畏懼。
方渡寒揮手示意林中信回列,又點道: 「兵部尚書岳筠如,何在?」
岳筠如出班,應道:「臣在。」
「你去宣讀左側這本籍冊。」方渡寒放下手上把玩著的玉璽,神色凝重起來。
岳筠如翻開了那本籍冊,心裡的緊張和恐懼盡數被驚詫和愕然代替,他顫聲念道:「和永二十四年一月,會寧之戰。方家威戎軍協陳關卿入塞,圍寧城。時至凍災,騎兵三師共三萬六千七百八十三人,存者百無一二,多人四肢被冰雪所凍,盡數截去,斷肢填滿一人高深坑。」
……
「和永二十六年三月,回紇天山之戰,糧秣緊缺,威戎軍輕甲騎兵食草根泥土飽腹,剿殺叛軍途中遇伏,兩萬三千一百六十八名兵士罹難。」
……
「和永三十六年五月,安西之戰,威戎軍重甲二師與輜重七營,共一萬八千人,深入吐蕃腹地,鏖戰於羌河以西,此役唯世子一人存活,帶傷跋涉三百餘里回到援軍駐地……」
眾臣聽到此處,紛紛忍不住抬頭望向龍椅上的方渡寒,內心撼動。
岳筠如的雙手也顫抖起來,這些分明是二十年來,方家威戎軍的作戰記錄,大小戰役均詳細記載在上面,最近的一次是今年與吐蕃、突厥的幾次戰役,他再向後一翻,每場戰役犧牲兵士的名字赫然在目。
「顧天柱,騎兵二營,武威青林鄉人氏,十九歲。」
「曹二,步兵六營,金城和平鎮祁家坡村人氏,二十二歲。」
……
更多的是無名將士,生平年歲已無處可尋,便用朱墨畫了一個圓圈,以示緬懷。
岳筠如看著那蠅頭小楷寫著的數萬名籍,和那映入眼帘的大片朱跡,不忍再念下去,淚水滾落。
方渡寒雙眼猩紅,起身從龍椅上站起,高聲道:「諸位可能認為我方渡寒是個狂逆豎子,我承認,我曾與朝廷作對,手上也不免沾染鮮血。可是在鎮守疆土、率兵保國、安定西北上,我方渡寒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你們坐於高堂之上,食君俸祿、不沾風雪,你們有什麼資格去譏諷威戎軍中死傷的數萬萬戰士?有什麼臉面來唾棄譴責我方某?!」
群臣啞口無言,紛紛垂首,不敢對上方渡寒的目光。大殿之中,一片死寂,寒風卷雪吹進殿內,沁骨冷風之中,有人赧然汗下,有人已是泫然淚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