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女孩抱住胖兔子,安靜地看著其他兔子跳起來,在空中脹成大球,破裂後綻放出一片片飄移不定的黑夜。
徐福酒醒了,他站在沙灘上傾聽浪濤拍打礁石的聲音,遙望一輪明月從海中升起,清輝撒滿海面。不遠處,黑人們還在唱著優美的歌。恍惚之間,他感到自己成為了一位仙人。
古老童話
有個女人,剛出生時極其醜陋,簡直像個怪物,但每長大一點就變美一些,到五十歲時已經算得上傾城傾國。許多男人成為她的追求者,即便知道她年齡的人也被其美艷所征服。她把他們玩弄於股掌之上,卻拒絕他們的求婚,繼續隨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更美。
當她一百歲時,姿容臻於完美,她知道自己壽數將盡,便接受了一位鰥夫國王的追求,成為他的王后。這時候,她得到一面魔鏡,她問魔鏡:“誰是世上最美的女人?”魔鏡回答說:“白雪公主。”
迷宮製造大師
去年夏天,我收到一份包裹,裡面裝著一位朋友的幾件遺物和一份遺稿。遺物包括一隻鍍銀的九連環、一塊水晶透鏡和幾枚鑄幣,鑄幣上的圖案是漂亮的螺旋形迷宮。遺稿中講述了他去世前兩年的一次遭遇,他顯然是在精神亢奮的狀態下完成這份手稿的,字跡和敘事同樣混亂模糊,而且我懷疑,他所記述的內容是出於虛構。不過我還記得,他那時的確失蹤過一段時間,他的父母和女友還曾向我打探過他的消息。現在,我寧願將他的杜撰視為一種隱喻。
這份遺稿是刺激我開始搜集關於迷宮及其製造者資料的主要動因,由於國內介紹迷宮的出版物有限,我的搜集工作並沒取得多少成果,下面我將從這些材料中抽取還算有點意思的部分,作為對他所講述的遭遇的詮釋。
他是北京人,和我是高中同學。中學時代他就表現出一種令人難以容忍的厭世情緒。他常談論的一個話題是“自殺旅行”,他說自殺旅行並不是在旅途中自殺,或者旅行到某個陌生的地方而後自殺,而是在不間斷的旅行中使自己脫離固定的位置和身份,從而擺脫人世的糾纏。我想他大概一直都在為自殺旅行做著準備。
按他手稿中的記述,2004 年冬天,他離開北京去了蘇州。他本想體驗一下冬季園林的蕭瑟,但到蘇州之後,他改變了主意,報名參加了一個從蘇州到北京的旅行團。隨團抵京後,他像異鄉人一樣遊覽了一系列景點—王府井大街、天安門廣場、國家博物館、北海公園,當旅行團隊進入故宮以後,他覺得離開的時機到了,或許應該再回到蘇州去。這時他的南方旅伴們正流連於一座空曠、昏暗的殿宇,而他卻悄悄退了出來,朝故宮大門走去。他聽到導遊在招呼他,沒回頭,反而加快了腳步。為了不被追上,他拐了幾個彎,甩開人群,走進一條荒僻的灰色甬道。
這條甬道仿佛沒有盡頭,走了將近一個小時,他有點心慌。雖然他兒時曾多次到故宮遊覽,但這回是他第一次自己在這裡面轉悠。他印象中的故宮並不太大,但此刻看來,這一容納了9999 間半殿宇宮室的建築無疑是座古舊幽邃的迷宮。他由一個窄小的角門離開漫長的甬道,而後穿越了十幾層院落,但始終看不到一個遊人。他向一些宮室里張望,想找個管理人員問路,但是這些宮室內部的景象淒涼,原先擺放臥榻的地方,如今堆放著碎磚爛瓦,上面還飄浮著黑色的蛛絲。他想自己一定是誤入了故宮中一個久已被廢棄的建築群,也許是古時所謂的冷宮。
冬日午後的陽光很快暗淡下去,流雲變幻著色彩,緩緩向東南方飄去。他疲憊不堪,只好停下腳步休息,此時他發現一堆假山石後面有幾棵高聳入雲的古樹,這種樹他此前從未見過,在這隆冬季節,樹冠上還綻放著鮮紅的花,每朵都有人頭大小。這些樹仿佛不是這個世界的事物,故而對他產生了極強的誘惑力。
遺稿第一部分的記述至此戛然而止,我們無從得知他後來是如何走出故宮的。在第二部分中,他描繪了一座城市,他將這座城市稱為十二個北京中的一個。由上下文的順序推測,他走出故宮之後,就撞入了這座既像北京,又不是北京的城市。這裡人煙稀少,但巨型建築林立,他在城中漫遊了很久,卻沒發現住宅區,只有圖書館、博物館、大劇院、廣場、運動場……即使是餐廳、旅店的規模也可以用“恢弘”來形容,它們就像是一座座彼此相似、交錯勾連的宮殿。為了躲避嚴寒,他不得不棲身於其間一座破舊的天文館中。
在天文館,他結識了幾位朋友,這些人似乎都是僧侶,但他未曾描述他們的形貌,也沒說起他們的姓名。從他們那兒,他了解到這座城市最大的禁忌,那就是切勿闖入“中心迷宮”。據說市中心的迷宮是個精緻的陷阱,城中居民一旦誤入其中,就將終生被困在裡面。人們曾經從上空拍攝了這座迷宮的全景,並繪製了精準的地圖,但擁有迷宮圖紙的搜救人員還是無一生還。由於強行摧毀迷宮將傷及迷宮中的人們,所以市民們只好採取了一種折中的策略—圍繞中心迷宮建起了一座可以起到遮蔽作用的環形迷宮。對於這座環形迷宮,我們只知道它由五個相對獨立的小型迷宮組成,每座小型迷宮都以其製造者的名字命名。
在第三部分,我的朋友講述了他最後的冒險。他在城中住了將近一個月,白天去各式各樣的博物館遊蕩,晚上回天文館寫作、整理筆記、睡覺。當他在街上徘徊的時候,總能聽到一種縹緲的樂音,那似乎是風與建築物摩擦發出的聲響。每天他都看著天文館的機械裝置將模擬的星空慢慢托起、降下,並陶醉於瞬間湧起的幽靈般的體驗。但他的本性並沒發生變化,有一天他下決心要穿過環形迷宮,進入中心迷宮。他儘量沿直線向著市中心行進,起初他是在巨型博物館之間的狹長縫隙間穿行,而後,在他面前出現了一大片低矮的平房。這種建築物風格上的突變,也許表明他已接近迷宮,但他不知道該如何分辨環形迷宮與中心迷宮。他鑽進灰白色調的胡同,雖然光線充足,但四周景物都籠罩著一層淺藍色的塵煙,他有種感覺,仿佛自己正在步入前世。走了大約一個小時,他望見遠處有一座白塔,他猜測那就是中心迷宮的標誌,於是朝它走過去。當看清白塔全貌的時候,他意識到自己正在白塔寺附近。他走出胡同,隨即匯入涌動的人潮,他家就在甘家口,只要向西再坐幾站車就到了。就這樣,他離開(或融入)了迷宮。
徐福酒醒了,他站在沙灘上傾聽浪濤拍打礁石的聲音,遙望一輪明月從海中升起,清輝撒滿海面。不遠處,黑人們還在唱著優美的歌。恍惚之間,他感到自己成為了一位仙人。
古老童話
有個女人,剛出生時極其醜陋,簡直像個怪物,但每長大一點就變美一些,到五十歲時已經算得上傾城傾國。許多男人成為她的追求者,即便知道她年齡的人也被其美艷所征服。她把他們玩弄於股掌之上,卻拒絕他們的求婚,繼續隨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更美。
當她一百歲時,姿容臻於完美,她知道自己壽數將盡,便接受了一位鰥夫國王的追求,成為他的王后。這時候,她得到一面魔鏡,她問魔鏡:“誰是世上最美的女人?”魔鏡回答說:“白雪公主。”
迷宮製造大師
去年夏天,我收到一份包裹,裡面裝著一位朋友的幾件遺物和一份遺稿。遺物包括一隻鍍銀的九連環、一塊水晶透鏡和幾枚鑄幣,鑄幣上的圖案是漂亮的螺旋形迷宮。遺稿中講述了他去世前兩年的一次遭遇,他顯然是在精神亢奮的狀態下完成這份手稿的,字跡和敘事同樣混亂模糊,而且我懷疑,他所記述的內容是出於虛構。不過我還記得,他那時的確失蹤過一段時間,他的父母和女友還曾向我打探過他的消息。現在,我寧願將他的杜撰視為一種隱喻。
這份遺稿是刺激我開始搜集關於迷宮及其製造者資料的主要動因,由於國內介紹迷宮的出版物有限,我的搜集工作並沒取得多少成果,下面我將從這些材料中抽取還算有點意思的部分,作為對他所講述的遭遇的詮釋。
他是北京人,和我是高中同學。中學時代他就表現出一種令人難以容忍的厭世情緒。他常談論的一個話題是“自殺旅行”,他說自殺旅行並不是在旅途中自殺,或者旅行到某個陌生的地方而後自殺,而是在不間斷的旅行中使自己脫離固定的位置和身份,從而擺脫人世的糾纏。我想他大概一直都在為自殺旅行做著準備。
按他手稿中的記述,2004 年冬天,他離開北京去了蘇州。他本想體驗一下冬季園林的蕭瑟,但到蘇州之後,他改變了主意,報名參加了一個從蘇州到北京的旅行團。隨團抵京後,他像異鄉人一樣遊覽了一系列景點—王府井大街、天安門廣場、國家博物館、北海公園,當旅行團隊進入故宮以後,他覺得離開的時機到了,或許應該再回到蘇州去。這時他的南方旅伴們正流連於一座空曠、昏暗的殿宇,而他卻悄悄退了出來,朝故宮大門走去。他聽到導遊在招呼他,沒回頭,反而加快了腳步。為了不被追上,他拐了幾個彎,甩開人群,走進一條荒僻的灰色甬道。
這條甬道仿佛沒有盡頭,走了將近一個小時,他有點心慌。雖然他兒時曾多次到故宮遊覽,但這回是他第一次自己在這裡面轉悠。他印象中的故宮並不太大,但此刻看來,這一容納了9999 間半殿宇宮室的建築無疑是座古舊幽邃的迷宮。他由一個窄小的角門離開漫長的甬道,而後穿越了十幾層院落,但始終看不到一個遊人。他向一些宮室里張望,想找個管理人員問路,但是這些宮室內部的景象淒涼,原先擺放臥榻的地方,如今堆放著碎磚爛瓦,上面還飄浮著黑色的蛛絲。他想自己一定是誤入了故宮中一個久已被廢棄的建築群,也許是古時所謂的冷宮。
冬日午後的陽光很快暗淡下去,流雲變幻著色彩,緩緩向東南方飄去。他疲憊不堪,只好停下腳步休息,此時他發現一堆假山石後面有幾棵高聳入雲的古樹,這種樹他此前從未見過,在這隆冬季節,樹冠上還綻放著鮮紅的花,每朵都有人頭大小。這些樹仿佛不是這個世界的事物,故而對他產生了極強的誘惑力。
遺稿第一部分的記述至此戛然而止,我們無從得知他後來是如何走出故宮的。在第二部分中,他描繪了一座城市,他將這座城市稱為十二個北京中的一個。由上下文的順序推測,他走出故宮之後,就撞入了這座既像北京,又不是北京的城市。這裡人煙稀少,但巨型建築林立,他在城中漫遊了很久,卻沒發現住宅區,只有圖書館、博物館、大劇院、廣場、運動場……即使是餐廳、旅店的規模也可以用“恢弘”來形容,它們就像是一座座彼此相似、交錯勾連的宮殿。為了躲避嚴寒,他不得不棲身於其間一座破舊的天文館中。
在天文館,他結識了幾位朋友,這些人似乎都是僧侶,但他未曾描述他們的形貌,也沒說起他們的姓名。從他們那兒,他了解到這座城市最大的禁忌,那就是切勿闖入“中心迷宮”。據說市中心的迷宮是個精緻的陷阱,城中居民一旦誤入其中,就將終生被困在裡面。人們曾經從上空拍攝了這座迷宮的全景,並繪製了精準的地圖,但擁有迷宮圖紙的搜救人員還是無一生還。由於強行摧毀迷宮將傷及迷宮中的人們,所以市民們只好採取了一種折中的策略—圍繞中心迷宮建起了一座可以起到遮蔽作用的環形迷宮。對於這座環形迷宮,我們只知道它由五個相對獨立的小型迷宮組成,每座小型迷宮都以其製造者的名字命名。
在第三部分,我的朋友講述了他最後的冒險。他在城中住了將近一個月,白天去各式各樣的博物館遊蕩,晚上回天文館寫作、整理筆記、睡覺。當他在街上徘徊的時候,總能聽到一種縹緲的樂音,那似乎是風與建築物摩擦發出的聲響。每天他都看著天文館的機械裝置將模擬的星空慢慢托起、降下,並陶醉於瞬間湧起的幽靈般的體驗。但他的本性並沒發生變化,有一天他下決心要穿過環形迷宮,進入中心迷宮。他儘量沿直線向著市中心行進,起初他是在巨型博物館之間的狹長縫隙間穿行,而後,在他面前出現了一大片低矮的平房。這種建築物風格上的突變,也許表明他已接近迷宮,但他不知道該如何分辨環形迷宮與中心迷宮。他鑽進灰白色調的胡同,雖然光線充足,但四周景物都籠罩著一層淺藍色的塵煙,他有種感覺,仿佛自己正在步入前世。走了大約一個小時,他望見遠處有一座白塔,他猜測那就是中心迷宮的標誌,於是朝它走過去。當看清白塔全貌的時候,他意識到自己正在白塔寺附近。他走出胡同,隨即匯入涌動的人潮,他家就在甘家口,只要向西再坐幾站車就到了。就這樣,他離開(或融入)了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