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計劃9

  形式試驗:以一種考卷形式寫一部偵探小說,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五種題型。可以有兩套正確答案,但是只有兩個分數:0 分或100 分,就是說讀者只有答對了所有題目,他才是位合格的推理者(一部完整的偵探小說的作者),否則,即便他猜出了誰是兇手,也是出於僥倖,不能得分。書後附上正確答案,但不提供解釋。

  限於本人智力水平,此計劃暫且擱置。

  計劃10

  《康古羅夫先生的時間套盒》,這是我為這部小說想的名字,我覺得它如水晶般剔透。康古羅夫先生是個作家,他活了一百歲。小說的第一章是他的生平簡介;第二章,寫其中十年康古羅夫先生的經歷,寫作手法將是浮光掠影式的;第三章,寫這十年中的某一年,康古羅夫先生是如何生活的,交代一些細節,點出他準備寫一本名為《與時間角力的人》的書;第四章,寫這一年中的某個月,康古羅夫先生是如何構思的—《與時間角力的人》的主人公儒塞也是一位作家,他曾出版過一本名為《女大亨巴耶娜(上)》的小說,引起廣泛關注,報刊爭相報導,讀者紛紛搶閱。而這只是該書的上半部,出版商催促儒塞趁熱打鐵,儘早交出《女大亨巴耶娜(下)》,但出乎出版商的意料,儒塞寫好《女大亨巴耶娜(下)》後,忽然決定與時間進行一次較量,他要拖延十年再將其出版,他要讓時間檢驗這部作品的上半部,同時也檢驗他的讀者的忠誠,同時還檢驗他自己的信心和耐性。結局是,十年之後,再也沒有讀者記得《女大亨巴耶娜(上)》,再也沒有出版商想接受《女大亨巴耶娜(下)》,儒塞在一個暴風雨之夜,將《女大亨巴耶娜(下)》的手稿撕碎,拋入在黑暗中奔流的塞納河—在這個月裡,康古羅夫先生寫出了一個寫作計劃;第五章,寫康古羅夫先生在這個月的某一天的活動,這要求我的筆法越發細膩,考慮到方方面面,但還不能過分,要為下面的三章留下空白;第六章,刻畫康古羅夫先生在這一天的某個小時的構思狀態,以及他的種種姿態、動作;第七章,難度變得更大,在某一分鐘的時間裡,康古羅夫先生體驗了“與時間角力的人”儒塞的一生,寫作計劃在這一分鐘內展露出其完整的輪廓;第八章,是一個瞬間,一切靜止了,大量描述被加入進來(要嚴格區分描述與形容),在這一瞬間,所有關涉康古羅夫先生百年人生的事件都將以一種靜態切面的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

  計劃11

  一個超出我個人能力的計劃,我稱之為“往復翻譯”計劃。其基本步驟是,先請一位幾乎不懂英文的中國人寫一部英文小說(無疑將是胡寫,我本人似乎尚可勝任);再由一位稍通英文且中文功底深厚的中國人將這本書翻譯成中文(當然是求“雅”不求“信”);再由一位精通中文的英國人將之譯成英文(這是很關鍵的一步,務必盡力使作品得到文學性的升華);再由一位中英文造詣皆高的老先生將其譯為中文。此時,我相信,這部小說就可以在中國出版了,但是這個翻譯過程不一定就此終止,它還可以無限繼續下去。形象地說,“出版”就像籃球比賽中的投籃,而翻譯就像是隊員之間的傳球(問題是,哪位翻譯家願意加入這一計劃)。

  計劃12

  需要一些音樂家以及一家大型音樂廳的合作。首先由作曲家譜寫一篇小說大綱,之後分派給一支交響樂隊的各個成員,每人完成指定的一部分,再由樂隊指揮對各個部分進行整理、潤色,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最後,由音樂廳將小說印出,分發給前來聆聽音樂會的人們。

  計劃13

  在每次哭泣後,寫(接著寫)某一篇小說。

  計劃14

  那是一個夏日午後,窗外是一片狂野的綠色。我在床上捧讀《親愛的提奧》,我讀到:“……當別人責備他騎猴子是一種殘酷行為的時候,他馬上下來,把猴子擱在他的肩膀上繼續趕路。”梵谷的這一小段話給我以啟示,我也想寫一些具有類似風味的段落或箴言,湊成一本集子,其實我已想到一些,譬如:“假如生命是驢,時間就是它眼中的磨盤。”“誰說你懶,誰就是死神的使者。”以及“名人有名言,無言又幾年?”和“你不懂的,你在廚房也不會懂。”我鍛造這些類似警句的東西,使之洗鍊,但我始終無法滿意,後來,我放棄了這個計劃。

  計劃15

  寫一部以“羅列”為主題的書,每一章都有一個主角進行一番羅列:一位公訴人對一個黑社會頭目罪行的羅列;一位婦女對其丈夫種種不負責任的表現的羅列;一位哲學家對其奇談怪論的各項論據的羅列;一名軍事觀察員對作戰雙方可能採取的戰術的羅列;一個老光棍對他曾經諱莫如深的一大堆怪癖的羅列;一位歷史學家按朝代給垃圾分類,並對之進行羅列;一本書中對形形色色的“羅列”的羅列……最末一章,是一個“寫作計劃者”對其構想的一系列寫作計劃的羅列(如您所見,這項計劃我並未完全捨棄)。

  再見

  他們在一間寬敞的大房間裡,陽光灑遍每一個角落。

  蘇格先生看著伏案工作的柏拉女士。

  他對她說:“再見。”

  柏拉抬起頭,看看蘇格,說:“再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