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內心已有了計劃的陶湘沒高興跟著大隊長去挨個白費功夫, 徑直借著午間歇會的短暫時間準備去外頭逛縣城,老奶奶的大棉被是個意外之喜,陶湘想著再去外面碰碰運氣,囤積些好吃好喝的好過年。

  與此同時,遠在南方城裡的陶家叔嬸倆卻接連碰上麻煩事,一樁樁接踵而來,鬧得他倆是焦頭爛額、□□乏術。

  自從陶蘭說也不說一聲跑去當小紅衛,北上一趟回來以後,渾像是變了個人。

  小姑娘不再是從前溫順服從的模樣,性子孤僻冷漠了許多,眼中時常隱藏怨懟憤恨的情緒,況且就算回來了,也早出晚歸併不著家,整日跑出去,不知在忙活些什麼。

  附近清楚陶蘭改變的人都誇她是開了竅,只有陶家夫妻倆內心發急,他們心裡本就有鬼,陶蘭的轉變太過突兀,可惜捉不到她,也管教不了。

  也就是打陶蘭回來的那天開始,一切忽然都亂了套,根本不像是他們在回信里同陶湘描繪的那樣平靜。

  不知什麼時候,火柴廠里流言開始四起,都是傳的陳年往事,講陶家當年互換了兄弟家的孩子,那些故事編得有鼻子有眼,一時傳播甚廣、越涌越烈。

  陶家叔嬸心裡的恐慌達到了頂峰,當年做的事隱蔽,他們想不通有誰竟會知道。

  就連作為當事人,他們的弟妹,陶湘的母親,不是也幫他們白養了這麼多年孩子不曾發現。

  儘管充滿疑惑焦躁,兩人卻又不得不故作鎮定地抵擋各路人馬的探究,日子過得可以說火油上煎熬,心裡頭輕飄得很,就怕被人戳穿了底細。

  陶蘭回來一個月後,更是開始禍不單行,夫妻倆雙雙被火柴廠里停工待職了。

  原來是有人匿名舉報陶家夫妻二人借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廠子裡的人但凡有點權力地位,都會想著往自己手裡巴拉東西,陶家叔嬸自然也不例外,這些年油水撈得足了,不然也養不活家裡這麼多孩子,還過稱得上是體面的城裡人生活。

  要知道陶家前一輩不過是農村鄉下人出身,好不容易才出了一個當兵的,而陶家叔叔也是借著這股春風,想方設法才來到城裡落了根,擁有了城鎮戶口,還把自己的妻子也弄進了廠里。

  這在其他兄弟姐妹眼裡就是自私,大傢伙鬧得十分不愉快,至此陶家漸漸不再與鄉里的親眷聯繫,一心一意當城裡人。

  但現在要是他們監守自盜的行為被惡意端到了明面上,再被單位殺雞儆猴認真計較,這些都能將其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不再被廠里復用。

  城裡呆不下,村里回不去,處境兩相皆難。

  然而菩薩不保佑,事情朝著最壞的方向去了。

  不過短短一兩個月,被迫在家屬樓等消息的陶家叔嬸求爺爺告奶奶,禮送出去不少,但結果依舊打聽不到,說是仍在商榷,再後來就連禮都送不出去了,收過禮的領導閉門不見,以前那些見面就討好的同下級也都沒了好臉。

  陶家很快收到了兩張來自火柴廠的退工通知,他們即日起被迫下崗。

  這些日子陶家叔嬸簡直愁壞了腦袋,他們想不通到底是得罪了誰,一件件壞事就沒個停歇地發生,出門又要面對別人異樣的眼光與不懷好意的試探,甚至連正經工作也丟了個乾淨。

  像是犯了太歲般,家中境況一落千丈,已經許久都冷鍋冷灶,未曾開過火做過飯,夫妻倆都沒心思。

  有素來瞧不慣陶家行事作風的人家說著風涼話:「人在做,天在看,他們以前是怎麼慢待閨女的,就活該有老天爺賞的這麼一天……」

  牆倒眾人推,屋漏偏逢連夜雨,偏偏在這時候,陶光榮的親生父母家又上門來尋事,鬧著要把兒子再討要回去。

  作為養兒防老的養子,同時視為將來為二人摔盆哭靈的男丁,陶家嬸嬸雖說面上看著嚴厲,但實際對這個抱養來的兒子還是十分偏寵的,更別說想要有個男孩的陶家叔叔了。

  陶湘沒來的那些年,陶家夫妻倆還沒有如今的地位,當時年道不景氣,日子過得很苦,可但凡家裡有些什麼好的,都進了這養子的肚裡,至於陶蘭更是連碎末都吃不上。

  從抱來時的一歲養到如今的十一歲,陶家夫妻二人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哪能說還小孩就還,再說他們當初可是花了不少錢的!

  村里人眼皮子淺,只要給了錢,什麼誓都發得出來,當時約定好拿了錢就斷絕關係,以後孩子歸陶家養,但現在又巴巴地鬧上門來做什麼,還算是陶家的遠房親戚呢。

  暴脾氣的陶家嬸嬸氣不過,一連與上門來的討罵對方吵鬧了好幾天,白白惹正幢家屬樓的人看了幾日笑話。

  陶光榮的那對農村裡的親生父母其實也是聽說了陶家夫妻倆要下崗的事,這才坐不住了,多年前他們願給孩子一是為了能得到筆錢,二則是盼著能繼承個家產啥的。

  眼看著陶家如今不頂用了,風評又差,到底是自己骨肉,他們斷不會再讓孩子留下來受苦,更何況半大的小子還能幫襯著家裡做農活……

  要想他們改變主意也容易,除非陶家能把名下的房子過給陶光榮。

  家屬區裡的筒子樓是火柴廠蓋了專門給工齡長的員工居住的,本屬於集體,但也有那麼幾戶是買斷工齡後,自己個兒擁有產權的,比如陶家就是其中之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