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李公公前去開門,只見那宮人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當下痛哭流涕道:“陛下饒命,太后娘娘,娘娘她不好了……”
“咣當”一聲,陛下還未起身,高羨已先站起了身來。
他面容難掩急色,就要上前去問那宮人,不慎才碰落了几上茶盞。
“你說什麼?再說一遍?!”
“太后娘娘她,不好了……”
……
阿慈再回仁壽宮時,那一眾嬪妃早已退到了門邊去,個個皆是哭哭啼啼的,往裡頭太醫等等見到陛下入內,也是齊刷刷跪了一地。
聽聞太后是在陛下走後不久,漸漸才睜的眼。
幾個老嬤嬤高興壞了,又是喊太醫,又是打發人去請陛下,可太后卻仿佛只是迴光返照一般,不說話,唯獨側過頭環視屋子一周,微微抬起一根手指,指了指衣架。
那衣架上掛著一串念珠,正是太后時常握在手裡的那串。
掌事嬤嬤會意,將那念珠取來給她。
可誰知太后拿到念珠之後,還不等那些去請陛下請太醫的宮人們走出仁壽宮的門,竟又微微嘆了一聲,閉上了眼。
而這一回再閉上眼,就見她握著念珠的手,斜斜地滑落到了床榻一旁。
掌事嬤嬤喊了兩聲,不見人應。於是她又幾乎是顫抖著,伸手去探了一探她的鼻息。
這一探,頓見掌事嬤嬤突然撲通跪地,大哭一聲:“娘娘!——”
滿屋婦人這才察覺,跟著接二連三地跪到地上,慟哭起來。
直至陛下駕到。
阿慈隨陛下來的這一路,一直握著高羨的手。她坐在小車上,借那大袖的遮擋,將他的手緊緊握著。分明片刻以前,他們還在御書房裡聽陛下說什麼沖喜的事情,轉眼竟得知太后駕崩了。
她在十歲那年失了父親,知曉高羨此時此刻該有如何悲痛難當,可話語多麼蒼白,她也唯有這樣握著他的手,仿佛能予他以自己所有的力量。
高羨一直強抑著,雙唇緊抿,一言未發。
連同這一日之後,阿慈有好一陣子,每每見到他也仿佛是丟了魂兒似的。
太后發喪,阿慈一連在宮中住了好幾日,直至欽天監擇了日子,將太后與先帝合葬於陵寢後,阿慈才回了白雀庵。
白雀庵仍是她走以前的平靜,仿佛她離開的這段時日,外頭雖然舉國哀悼,這裡卻是與世隔絕一般。
她每日裡仍是晨起灑掃做早課,聽眾位師太釋經論道,入夜便居於房中抄書念佛。日子過得寧靜而平凡,與此前毫無二致。
只是唯一一點與過去有所不同,阿慈閒暇之時,不知怎的總要想起太后來。
那一日太后走時,她雖然跪在角落裡,與宮中眾嬪妃們一道哭喪,卻也無意間見到太后搭在床沿上的那隻手,正握著那串念珠。後來聽身旁的那些嬪妃們說起,阿慈才知那是太后短短的迴光返照之際,唯一指了讓取來的東西。
取過那串念珠之後,太后便撒手人寰了。
仿佛了卻了一樁念想一般,不帶一絲的留戀,一絲的猶疑。
阿慈此前曾也見過那串珠子,就在太后壽誕以後,她與高羨的曖昧關係被太后親眼瞧見那一回,太后折回來問她有關壽禮的問題時,手裡拿的便正是那串念珠。
阿慈也不知那串念珠是什麼來頭,以至於太后在瀕死之際,只怕神識都早已渙散了,唯獨卻還記得它。
她每每想到此處,總是自心底里發出一聲沉沉的嘆息。
想來太后心中也是有執念的,只是不知為何而已。
所謂睹物相思,事物並非讓人留戀,教人留戀的只是寄托在那物件上的情思罷了。
阿慈倒不好奇太后的情思何寄,只是她自己時常想起,便也總要生出一些物是人非的感嘆來。是以常常念念,常常嘆息。
這樣的日子,寒來暑往的,轉眼又是一年嚴冬至。
阿慈住在白雀庵中,見那門前的夏蟬漸稀,秋葉漸黃,回過神來時,倒發覺似乎有一段時日沒見到高羨了。
她還在想,是否也該差人捎一封信給睿王府時,卻又在這一日,無意間得知四王爺來了白雀庵中。
過去高羨往白雀庵,無論如何都是要見阿慈的,但這一回卻十分奇怪,他非但沒有來找阿慈,甚至入了白雀庵後也沒教她知曉。阿慈還是在往佛堂的路上,無意聽到兩位尼姑談論起給四王爺備齋飯的事情才曉得的。
她當下攔住那兩名尼姑問了,這才知四王爺過了晌午便來了,來後就一直待在明塵師太的屋子裡,似是在商談些什麼。
阿慈匆匆忙忙往明塵的禪房去,一眼果見楊霖正守在門外。
他看見阿慈,神色顯然一怔,但也很快喊了聲:“王妃娘娘——”
仿佛是在給屋子裡的人提醒一般。
阿慈這才放慢了腳步,行到楊霖近前,開口問:“楊侍衛怎會在此,可是四爺在裡頭?”
楊霖還未回答,卻見房門又被拉開了,正是高羨站在門裡。
他像是遇到了什麼事,滿面皆是凝重之色,與那時太后發喪後的好一陣子,阿慈見到他的失魂落魄截然不同。
他望著阿慈,似乎欲言又止。
阿慈甚少見他如此,驀然一怔,登時也不知該如何開口了。
“咣當”一聲,陛下還未起身,高羨已先站起了身來。
他面容難掩急色,就要上前去問那宮人,不慎才碰落了几上茶盞。
“你說什麼?再說一遍?!”
“太后娘娘她,不好了……”
……
阿慈再回仁壽宮時,那一眾嬪妃早已退到了門邊去,個個皆是哭哭啼啼的,往裡頭太醫等等見到陛下入內,也是齊刷刷跪了一地。
聽聞太后是在陛下走後不久,漸漸才睜的眼。
幾個老嬤嬤高興壞了,又是喊太醫,又是打發人去請陛下,可太后卻仿佛只是迴光返照一般,不說話,唯獨側過頭環視屋子一周,微微抬起一根手指,指了指衣架。
那衣架上掛著一串念珠,正是太后時常握在手裡的那串。
掌事嬤嬤會意,將那念珠取來給她。
可誰知太后拿到念珠之後,還不等那些去請陛下請太醫的宮人們走出仁壽宮的門,竟又微微嘆了一聲,閉上了眼。
而這一回再閉上眼,就見她握著念珠的手,斜斜地滑落到了床榻一旁。
掌事嬤嬤喊了兩聲,不見人應。於是她又幾乎是顫抖著,伸手去探了一探她的鼻息。
這一探,頓見掌事嬤嬤突然撲通跪地,大哭一聲:“娘娘!——”
滿屋婦人這才察覺,跟著接二連三地跪到地上,慟哭起來。
直至陛下駕到。
阿慈隨陛下來的這一路,一直握著高羨的手。她坐在小車上,借那大袖的遮擋,將他的手緊緊握著。分明片刻以前,他們還在御書房裡聽陛下說什麼沖喜的事情,轉眼竟得知太后駕崩了。
她在十歲那年失了父親,知曉高羨此時此刻該有如何悲痛難當,可話語多麼蒼白,她也唯有這樣握著他的手,仿佛能予他以自己所有的力量。
高羨一直強抑著,雙唇緊抿,一言未發。
連同這一日之後,阿慈有好一陣子,每每見到他也仿佛是丟了魂兒似的。
太后發喪,阿慈一連在宮中住了好幾日,直至欽天監擇了日子,將太后與先帝合葬於陵寢後,阿慈才回了白雀庵。
白雀庵仍是她走以前的平靜,仿佛她離開的這段時日,外頭雖然舉國哀悼,這裡卻是與世隔絕一般。
她每日裡仍是晨起灑掃做早課,聽眾位師太釋經論道,入夜便居於房中抄書念佛。日子過得寧靜而平凡,與此前毫無二致。
只是唯一一點與過去有所不同,阿慈閒暇之時,不知怎的總要想起太后來。
那一日太后走時,她雖然跪在角落裡,與宮中眾嬪妃們一道哭喪,卻也無意間見到太后搭在床沿上的那隻手,正握著那串念珠。後來聽身旁的那些嬪妃們說起,阿慈才知那是太后短短的迴光返照之際,唯一指了讓取來的東西。
取過那串念珠之後,太后便撒手人寰了。
仿佛了卻了一樁念想一般,不帶一絲的留戀,一絲的猶疑。
阿慈此前曾也見過那串珠子,就在太后壽誕以後,她與高羨的曖昧關係被太后親眼瞧見那一回,太后折回來問她有關壽禮的問題時,手裡拿的便正是那串念珠。
阿慈也不知那串念珠是什麼來頭,以至於太后在瀕死之際,只怕神識都早已渙散了,唯獨卻還記得它。
她每每想到此處,總是自心底里發出一聲沉沉的嘆息。
想來太后心中也是有執念的,只是不知為何而已。
所謂睹物相思,事物並非讓人留戀,教人留戀的只是寄托在那物件上的情思罷了。
阿慈倒不好奇太后的情思何寄,只是她自己時常想起,便也總要生出一些物是人非的感嘆來。是以常常念念,常常嘆息。
這樣的日子,寒來暑往的,轉眼又是一年嚴冬至。
阿慈住在白雀庵中,見那門前的夏蟬漸稀,秋葉漸黃,回過神來時,倒發覺似乎有一段時日沒見到高羨了。
她還在想,是否也該差人捎一封信給睿王府時,卻又在這一日,無意間得知四王爺來了白雀庵中。
過去高羨往白雀庵,無論如何都是要見阿慈的,但這一回卻十分奇怪,他非但沒有來找阿慈,甚至入了白雀庵後也沒教她知曉。阿慈還是在往佛堂的路上,無意聽到兩位尼姑談論起給四王爺備齋飯的事情才曉得的。
她當下攔住那兩名尼姑問了,這才知四王爺過了晌午便來了,來後就一直待在明塵師太的屋子裡,似是在商談些什麼。
阿慈匆匆忙忙往明塵的禪房去,一眼果見楊霖正守在門外。
他看見阿慈,神色顯然一怔,但也很快喊了聲:“王妃娘娘——”
仿佛是在給屋子裡的人提醒一般。
阿慈這才放慢了腳步,行到楊霖近前,開口問:“楊侍衛怎會在此,可是四爺在裡頭?”
楊霖還未回答,卻見房門又被拉開了,正是高羨站在門裡。
他像是遇到了什麼事,滿面皆是凝重之色,與那時太后發喪後的好一陣子,阿慈見到他的失魂落魄截然不同。
他望著阿慈,似乎欲言又止。
阿慈甚少見他如此,驀然一怔,登時也不知該如何開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