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對,是某些。複數。幾十個——不,成千。不——比那個還要多。更大的數量級。幾十億。幾十億,都聚集在那裡,都作為一體在起作用。

  靈魂知道它現在是什麼了,終於明白了,它所有的問題都得到了回答。是個微小的東西,是個薄片,是一點點,是最小的部分,是基本上看不見的信息組。

  是上帝的一個原子。

  最後,靈魂重返母體,重返無限,與它混合到了一起,觸摸到了所有曾經是人類的東西,所有將永遠是人類的東西。

  它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

  它是家。

  書評:靈魂與上帝

  靈魂與上帝——用科學的方法分析靈魂與上帝的羅伯特·索耶

  艾波濤

  在人們心目里,不管你是宗教信徒,還是其他眾多的不可知論者,甚至是無神論者,都會以為:靈魂與上帝是不能用或不須用科學的手段去分析或論證去加以驗證的。

  宗教信仰者們說:因為靈魂與上帝是屬靈的概念,用物質的或曰科學的方法是無法描述的,很多時侯是信則靈、不信則不靈——因為他們的主是不願救贖那些對其持懷疑態度(或根本就不信),時時刻刻都想去搞什麼分析或驗證把戲的不誠信者的。

  而無神論者卻認為:靈魂與上帝,是人為構架出來的宗教體系里,旨在用來控制人們意念或思維的東西,科學根本就不用或不須去分析或論證其存在與否。

  但不可知論者們卻希望用各種方法去描述或驗證靈魂與上帝是否存在,在眾多的方式中——科學的分析或論證自然又成了他們的利器,順著現代的科學脈絡和未來的發展態勢,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種種行之有效的手段,演繹出未來以及靈魂與上帝的種種形態,就成了這類分析論證或曰探索者們每每著力的切入點——他們的作品從另一個角度揭開了很多神秘的面紗,使得人們對現實世界的了解更加深入或超前,也使得很多的疑難雜症或不解之迷,有了另外的一種渠道或認知的可能,這就是科幻類作品的新奇和可貴之處。

  《終極實驗》和《計算中的上帝》是加拿大著名科幻作家羅伯特·索耶推出的力作。前者所敘述和描寫的是一名從醫生到醫學器材研究並獲得巨大成功的工程師彼得·霍布森——他通過自己研究的儀器所測得的死亡時大腦活動的終結電波,這種腦電波(被其命名為)——靈魂波,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爾後,在朋友的協助下,他又用人工智慧模擬自己的不同形態,以及由這些不同形態的虛擬模擬者的思維與行為所生發出來的一系列事件和矛盾衝突……。故事情節環環相扣,構思新穎,主題鮮明。讀來,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角和寓涵科學真實的感覺。

  《終極實驗》是寫靈魂的,是嘗試用科學的手段分析靈魂,她雖也是科幻類的文學作品,但她寫的是人物心靈的矛盾和衝突。通過主要人物直面自己人工智慧形式下的靈魂——不同狀態下的([F1]精靈:死亡之後的生命、[F2]安布羅托斯(希臘神話中的不朽者):永生者、[F3]參照者:沒有修改的模擬者)思維與行為方式、感悟出了人性、情感、永生以及死亡的各種情懷。

  人性——雖然從現在的情形看,人性中值得誇耀的東西並不是很多(是人的本性被污染了的緣故),但是人性中潛藏著使人類變得崇高和偉大的潛在力量。而對這種力量的禮讚卻正是文學作品及其主題能夠具有普遍性,並脫穎而出最終獲得成功或不朽的淵源。

  情感——作者仍然是將其作為衍生一切禍患的根源,通過生活現實與虛擬網和絡多條線索的刻劃和描慕,從而把人物間的情感和矛盾衝突展開來……。

  永生——從達爾文的進化論看上去,基因的進化和遺傳使得人們一致認為:子女就是生命的延續。基因傳不下去的話,或者說基於這種因素,人們就會產生一些對長生不老的渴望。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是人之常情,任何人如果有條件的話,都是會樂意去嘗試的。當然刻意去追求的話,就有可能會步入歧途。

  死亡——作者將死亡定義在了一種“幽默”的連結上,使得人們對其並不恐懼,雖然在一定的意義上也是一種化恐怖為平淡(但就其深度而言,也是最令人不能信服的一種模擬或挖掘)。書中,在死亡精靈看來,活著才是很滑稽、甚至是荒謬——荒謬透頂。死亡精靈所能“想像得到的地獄”只有一種,那就是進入永恆卻找不到新的連結,不能用新的途徑看待事物,不能用經濟、宗教、科學、藝術的荒謬而感到可笑——只要好好想想,這些東西是非常非常可笑。

  當被問及死亡之後的生活就只有這個——幽默?死亡精靈的回答乾脆利落:“沒錯,沒有疼痛、苦難和欲望,只是大量迷人的新連結,笑個夠”。“死亡之後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尋找新連結,就是幽默”。

  至於上帝——死亡精靈更是不承認有什麼上帝存在——“沒有上帝”,瞧其說的多麼肯定,並且還告訴人們:這個問題並不是非要死了以後才能發現……對於我們一個個體的人而言,並不存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上帝時時關心我們的福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