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頁
潘安和張氏還有潘永民見到孩子那是笑得合不攏嘴,張氏更是恨不得紮根在這天天看著孫子,可惜條件不太允許,宮中派了人特意照看著孩子,滿月之後更是得抱去宮裡給皇帝看看,照著長公主殿下進宮的頻率,這孩子以後進宮的次數也少不了。
看著懷中軟軟糯糯的小孩子,這眉眼和他是真像,潘安此時不得不感慨血脈這種東西真是十分神奇。
自打他來異世以後,雖說這麼多年來已經把張氏和潘永民當成親生父母來看待,但是他畢竟來的晚,那時這個身體已經十四歲,他又常年在外面求學,在家中的日子其實不多,他對現在的父母更多的是感激,但是卻沒有前世對父母那種天然的親近和依賴。
這個孩子是他在這個世界真真的血脈羈絆,這種感受很神奇,有了這個孩子在他甚至會想主動改變一下目前和長公主這樣的相處模式。
他和長公主目前這種相處模式最大的是受新婚第二天她的態度的影響,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長公主矜持著自己高貴的身份,沒有把自己身為妻子和兒媳的身份意識到,她仍然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公主,這與她是否成親無關。
而潘安他覺得自己和長公主之間更多的是利益交換,各取所需,長公主這個年紀需要成親了,她想要一個相貌出挑,進退有度的丈夫,所以潘安就這麼做了,他從未在這段婚姻關係里做出什麼努力。
而想要一個高高在上的女人改變自己,讓她意識到她是你的女人,會為你付出關心的時候,最簡單的是讓她愛上你,沒有愛情的婚姻比墳墓還可怕。
不過和諧的兩性關係也是一種促進感情的方式,最起碼這點還是有的,現在他們還有了血肉相連的結晶,這個孩子或許也是一個契機。
潘安看著孩子默了,他想著長公主殿下一直以來的態度和作風,這個孩子是要放在公主府養的,在長公主的影響之下,他也一樣會學著長公主目前的態度,那個時候他會怎麼對他這個爹呢。
他會自以自己是皇帝外孫的身份,身上流淌著皇家的血脈因此對他這個爹不甚尊重,嫌棄他父親的出身以及他父親低微的家庭背景嗎。
如果以後他和長公主殿下仍是現在這種狀態,孩子在這種環境之下成長,他會的。
想到這裡,潘安的身上發冷,眼神也冷了下來。
第133章 賑災
自打有了兒子以後,潘安的心態改變了不少,他這官位還是得想辦法往上升一升,雖然說著書確實是個安穩升官的路子,但是這著書卻是個水磨工夫的活兒,不是短時間可以的,就算金手指在身,書這種流芳後世的東西還是得慎重再慎重。
潘安這時候倒是有些羨慕王鈺和方永,在六部呆著還是可以干點實事的,他在翰林院除了修書著書就沒其他的法子了。
這想動一動地方對於別人來說可能比較難,但是對潘安來說倒不是太難,現在他因為沾了兒子的光時常可以進宮,皇帝陛下雖然春秋鼎盛但是子息並不是很旺,因此對長公主的長子,他的外甥很是有幾分疼愛。
還親自給這孩子賜了名字,雖然潘安對於這點有點不爽,自己的兒子卻沒能自己來起名,這點很讓人遺憾啊,只能自己起個小名叫著。
潘安的長子陛下賜名潘舞陽,潘安就給兒子起了小名叫洋洋,洋洋灑灑的多洋氣,潘安這個起名廢起的小名也就這樣了,每天看著洋洋潘安只覺得渾身都是使不完的力氣,他的得奮鬥啊。
再一次進宮的時候潘安直接和皇帝陛下提了提自己想干點實事,當然他不是說著書不是實事,就是想弄點項目干一干,不管是治水還是築壩,不管是修橋還是剿匪,他覺得這種事情他還是有能力乾的,腦子和武力他都有,現在腦子一熱他覺得自己就是去打仗都可以。
畢竟打仗這種事情最好立功,升得快啊,只是現在是太平盛世,沒有仗可以打。
但是在這當頭還真出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北方大旱,今年的莊稼收成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但是到現在仍然沒有下雨的趨勢,北方已經是餓殍遍野,朝廷撥下去了不少糧食但是卻很難解決吃水的問題。
多少河流已經斷流了,別說莊稼旱死了,人都旱死了。
這種天災**是最不好解決的,可以說是一塊燙手山芋,潘安卻覺得自己可以出一下力,不然一身所學無用武之地豈不是白白讓他來這一回。
潘安主動請纓算是解了皇帝陛下的燃眉之急,這一趟可以說挺不好乾的,潘安不敢托大,他可是立下了軍令狀的,要是身邊沒有可用的靠譜的人幫他的話他這一趟別說出成績估計就得出大問題了。
要是沒有功反而是過,就算皇帝陛下看在長公主和他剛出生的外甥的份上饒潘安一命,但是潘安後半輩子的政治生涯就得葬送。
這時候潘安就想起了在南方遊學時認識的好友查宣,潘安當時不少水利工程方面的知識都是查宣提供的,查宣在水利方面真是頗有見解,而且他從事水利工程方面的建造有些年頭了,這方面的一些彎彎繞繞他十分懂得。
為了怕自己在建造水利工程方面被人忽悠,潘安像皇帝陛下要了不少能工巧匠以及在這方面比較有經驗的人,其中就包括查禮。
他這邊剛剛主動請纓,就有人來湊了湊熱鬧,這人也不是別人,正是他科考那一年的傳臚范進,范進當年和潘安一樣作為四個駙馬預備役之一,後來潘安尚了永安長公主,范進尚了仁和公主。
看著懷中軟軟糯糯的小孩子,這眉眼和他是真像,潘安此時不得不感慨血脈這種東西真是十分神奇。
自打他來異世以後,雖說這麼多年來已經把張氏和潘永民當成親生父母來看待,但是他畢竟來的晚,那時這個身體已經十四歲,他又常年在外面求學,在家中的日子其實不多,他對現在的父母更多的是感激,但是卻沒有前世對父母那種天然的親近和依賴。
這個孩子是他在這個世界真真的血脈羈絆,這種感受很神奇,有了這個孩子在他甚至會想主動改變一下目前和長公主這樣的相處模式。
他和長公主目前這種相處模式最大的是受新婚第二天她的態度的影響,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長公主矜持著自己高貴的身份,沒有把自己身為妻子和兒媳的身份意識到,她仍然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公主,這與她是否成親無關。
而潘安他覺得自己和長公主之間更多的是利益交換,各取所需,長公主這個年紀需要成親了,她想要一個相貌出挑,進退有度的丈夫,所以潘安就這麼做了,他從未在這段婚姻關係里做出什麼努力。
而想要一個高高在上的女人改變自己,讓她意識到她是你的女人,會為你付出關心的時候,最簡單的是讓她愛上你,沒有愛情的婚姻比墳墓還可怕。
不過和諧的兩性關係也是一種促進感情的方式,最起碼這點還是有的,現在他們還有了血肉相連的結晶,這個孩子或許也是一個契機。
潘安看著孩子默了,他想著長公主殿下一直以來的態度和作風,這個孩子是要放在公主府養的,在長公主的影響之下,他也一樣會學著長公主目前的態度,那個時候他會怎麼對他這個爹呢。
他會自以自己是皇帝外孫的身份,身上流淌著皇家的血脈因此對他這個爹不甚尊重,嫌棄他父親的出身以及他父親低微的家庭背景嗎。
如果以後他和長公主殿下仍是現在這種狀態,孩子在這種環境之下成長,他會的。
想到這裡,潘安的身上發冷,眼神也冷了下來。
第133章 賑災
自打有了兒子以後,潘安的心態改變了不少,他這官位還是得想辦法往上升一升,雖然說著書確實是個安穩升官的路子,但是這著書卻是個水磨工夫的活兒,不是短時間可以的,就算金手指在身,書這種流芳後世的東西還是得慎重再慎重。
潘安這時候倒是有些羨慕王鈺和方永,在六部呆著還是可以干點實事的,他在翰林院除了修書著書就沒其他的法子了。
這想動一動地方對於別人來說可能比較難,但是對潘安來說倒不是太難,現在他因為沾了兒子的光時常可以進宮,皇帝陛下雖然春秋鼎盛但是子息並不是很旺,因此對長公主的長子,他的外甥很是有幾分疼愛。
還親自給這孩子賜了名字,雖然潘安對於這點有點不爽,自己的兒子卻沒能自己來起名,這點很讓人遺憾啊,只能自己起個小名叫著。
潘安的長子陛下賜名潘舞陽,潘安就給兒子起了小名叫洋洋,洋洋灑灑的多洋氣,潘安這個起名廢起的小名也就這樣了,每天看著洋洋潘安只覺得渾身都是使不完的力氣,他的得奮鬥啊。
再一次進宮的時候潘安直接和皇帝陛下提了提自己想干點實事,當然他不是說著書不是實事,就是想弄點項目干一干,不管是治水還是築壩,不管是修橋還是剿匪,他覺得這種事情他還是有能力乾的,腦子和武力他都有,現在腦子一熱他覺得自己就是去打仗都可以。
畢竟打仗這種事情最好立功,升得快啊,只是現在是太平盛世,沒有仗可以打。
但是在這當頭還真出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北方大旱,今年的莊稼收成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但是到現在仍然沒有下雨的趨勢,北方已經是餓殍遍野,朝廷撥下去了不少糧食但是卻很難解決吃水的問題。
多少河流已經斷流了,別說莊稼旱死了,人都旱死了。
這種天災**是最不好解決的,可以說是一塊燙手山芋,潘安卻覺得自己可以出一下力,不然一身所學無用武之地豈不是白白讓他來這一回。
潘安主動請纓算是解了皇帝陛下的燃眉之急,這一趟可以說挺不好乾的,潘安不敢托大,他可是立下了軍令狀的,要是身邊沒有可用的靠譜的人幫他的話他這一趟別說出成績估計就得出大問題了。
要是沒有功反而是過,就算皇帝陛下看在長公主和他剛出生的外甥的份上饒潘安一命,但是潘安後半輩子的政治生涯就得葬送。
這時候潘安就想起了在南方遊學時認識的好友查宣,潘安當時不少水利工程方面的知識都是查宣提供的,查宣在水利方面真是頗有見解,而且他從事水利工程方面的建造有些年頭了,這方面的一些彎彎繞繞他十分懂得。
為了怕自己在建造水利工程方面被人忽悠,潘安像皇帝陛下要了不少能工巧匠以及在這方面比較有經驗的人,其中就包括查禮。
他這邊剛剛主動請纓,就有人來湊了湊熱鬧,這人也不是別人,正是他科考那一年的傳臚范進,范進當年和潘安一樣作為四個駙馬預備役之一,後來潘安尚了永安長公主,范進尚了仁和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