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固執成性的男人,頭一回像個孩子。
張良下意識抗拒,又怕牽扯到他的傷口,動作不敢很大,“厭師兄莫要這樣,我不習慣。”
西門厭仍是沒有放手,道:“我沒娶過妻子。”
張良垂眸,“我知道。”
“我一直騙你。”
“我知道。”
“我比任何人都在乎你。”
“我......知道。”
西門厭喉頭滾動,閉眸,痛苦地呢喃:“陪在你身旁的人,不能是我麼?”
張良的眸子動了動,許久許久,才開口道:
“普天之下,只有一個韓非。”
過後好些年,有人問張良,韓非與西門厭在他心裡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他道:“韓兄是我今生最愛的人,厭師兄......是我最愧疚的人。”
第83章 大結局(上)
公元前206年,局勢動盪,項羽南征北戰,一面平亂一面擴充領土。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再拜張良為軍師,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為期四年的楚漢之爭拉開帷幕。
軍師並非一朝一夕練成,千古謀聖也並非是彈指揮間所成就。張良歷經幾十年的戰亂,見證了秦末漢初的興衰榮敗,也熬出一身的病痛。
軍師營帳的燈火時常亮到半夜,偶爾還穿出撕心裂肺的咳嗽。有一回,西門厭怒極了,將他的兵書燈油都扔下山。
“這些兵書你都背得滾瓜爛熟,再看下去有什麼用!你多睡一個時辰,外面的領地不會少一寸!”
氣得張良一個人提著燈去山腳下找,三個月沒跟他講話。
西門厭拗不過他,最後還是妥協,晚上熬夜再不阻攔,只是學了人家的小廝,盯著他吃東西。
在遇到張良之前,西門厭是一個很沒有耐性的人。
楚漢相爭了四年之久,待到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如山倒,節節退到垓下,漢軍已成合圍之勢。
項羽退到烏江邊上,恨恨道:
“劉邦小兒,若不是當日我在鴻門宴上放你一馬,你豈能有今日!若張子房效忠在我麾下,你豈能有今天!”
劉邦身披盔甲,跨在良駒之上,高聲道:“我憑‘謙卑’二字,便配得上今 天。我先知蕭何,後識子房,再拜韓信。此三人我皆視為親友恩師,從不生疑埋怨。反觀你,韓信先至你麾下你卻不用。范增智謀過人,你卻因為小小計謀將其遣送還鄉。自負自傲,從來看不上他人之力。如此肚量,你活該今日!”
項羽是打心眼裡看不起劉邦,也正是因為被看不起之人打敗,他才更加氣憤,“我力可拔山,氣可蓋世。汝爾小人,不過投機取巧!”
劉邦眼睛一虛,“你之英勇,的確千古無二。不過,一人英勇,可贏十人百人,千萬人英勇,方可贏天下。我劉邦要做的,是後者。”
項羽愣了愣,抬手望向茫茫烏江,灰沉沉的煙霧籠罩在灰沉沉的江面上,看不到遠處,視野萬分陰暗。
勝負分明之時,勝者說的廢話都是真理,敗者說的真理都是廢話。
漢軍如洪水涌去,項羽氣結,將手中兵器在半空一掄,鮮血迸濺,無人能夠近身。
少頃,他將湧上來的漢軍殺成了一堆屍體山,仰天長嘯:
“即便今日我死,也是西楚霸王——”
一聲氣壯山河的吶喊,在烏江穿盪了好幾個來回。
咴————
劉邦的坐騎受驚,前蹄揚起八尺高度,六個士兵前去拉扯,才堪堪制止。
項羽心底里有股勇士的氣節,即便身首異處,也要自己做主。於是他面朝烏江,逆著苦澀江風,在遍地殘骸屍首的岸上,拔劍自刎。
他終年三十歲,在馬背上征戰了一生,也在戰爭中結束自己的生命。
想想也對,除了沙場,又有哪裡能置他於死地?
次日,漢軍清理戰場,在項羽的將軍帳不遠處,發現了一具女屍,安詳地躺在盛開的彼岸花中,美得不可方物。
她的名字,叫虞姬。
張良得了士兵的稟報,請示劉邦:項羽的屍身雖已有安排,但能否將其常穿的鎧甲,與虞姬同葬一處。
劉邦想了想,准了。
隨著項羽戰死,楚漢之爭這本書也翻到最後一頁。千古是非心,一夕漁樵話。經歷這些戰事的人們雖然驚心動魄,但百年後為人提起,不過是說書人口中的幾個人物,尋常百姓聽了去,多了個茶前飯後的談資。
天下歸元,張良這麼些年的忙碌也終於有了成果。
遙想當年,他五歲時說“想當種樹的人”,當時只道是童言無忌,卻不想一語成讖。
在少年時分影響他最甚的人,在最好的年華逝去。之後的他,艱苦,忙碌,一半是為了實現他們的夢,一半是為了跟老天爺賭氣。看看,他張良原來可以做到這地步,看看,韓非生前顧惜之人可以做到這地步。
那些瞧不起韓非的人乃至瞧不起韓國的人,活該去後悔一輩子!
只是現在年紀大了,這些想法也就淡了。情感不再那麼濃烈,小孩子賭氣的思想也漸漸褪去。
他心裡那處溫熱的港灣,自己知道便成,沒必要讓旁人知曉。
韓非在他腦海里生活了幾十年,模樣甚至有些模糊,卻有兩句話讓他印象最深:
張良下意識抗拒,又怕牽扯到他的傷口,動作不敢很大,“厭師兄莫要這樣,我不習慣。”
西門厭仍是沒有放手,道:“我沒娶過妻子。”
張良垂眸,“我知道。”
“我一直騙你。”
“我知道。”
“我比任何人都在乎你。”
“我......知道。”
西門厭喉頭滾動,閉眸,痛苦地呢喃:“陪在你身旁的人,不能是我麼?”
張良的眸子動了動,許久許久,才開口道:
“普天之下,只有一個韓非。”
過後好些年,有人問張良,韓非與西門厭在他心裡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他道:“韓兄是我今生最愛的人,厭師兄......是我最愧疚的人。”
第83章 大結局(上)
公元前206年,局勢動盪,項羽南征北戰,一面平亂一面擴充領土。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再拜張良為軍師,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為期四年的楚漢之爭拉開帷幕。
軍師並非一朝一夕練成,千古謀聖也並非是彈指揮間所成就。張良歷經幾十年的戰亂,見證了秦末漢初的興衰榮敗,也熬出一身的病痛。
軍師營帳的燈火時常亮到半夜,偶爾還穿出撕心裂肺的咳嗽。有一回,西門厭怒極了,將他的兵書燈油都扔下山。
“這些兵書你都背得滾瓜爛熟,再看下去有什麼用!你多睡一個時辰,外面的領地不會少一寸!”
氣得張良一個人提著燈去山腳下找,三個月沒跟他講話。
西門厭拗不過他,最後還是妥協,晚上熬夜再不阻攔,只是學了人家的小廝,盯著他吃東西。
在遇到張良之前,西門厭是一個很沒有耐性的人。
楚漢相爭了四年之久,待到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如山倒,節節退到垓下,漢軍已成合圍之勢。
項羽退到烏江邊上,恨恨道:
“劉邦小兒,若不是當日我在鴻門宴上放你一馬,你豈能有今日!若張子房效忠在我麾下,你豈能有今天!”
劉邦身披盔甲,跨在良駒之上,高聲道:“我憑‘謙卑’二字,便配得上今 天。我先知蕭何,後識子房,再拜韓信。此三人我皆視為親友恩師,從不生疑埋怨。反觀你,韓信先至你麾下你卻不用。范增智謀過人,你卻因為小小計謀將其遣送還鄉。自負自傲,從來看不上他人之力。如此肚量,你活該今日!”
項羽是打心眼裡看不起劉邦,也正是因為被看不起之人打敗,他才更加氣憤,“我力可拔山,氣可蓋世。汝爾小人,不過投機取巧!”
劉邦眼睛一虛,“你之英勇,的確千古無二。不過,一人英勇,可贏十人百人,千萬人英勇,方可贏天下。我劉邦要做的,是後者。”
項羽愣了愣,抬手望向茫茫烏江,灰沉沉的煙霧籠罩在灰沉沉的江面上,看不到遠處,視野萬分陰暗。
勝負分明之時,勝者說的廢話都是真理,敗者說的真理都是廢話。
漢軍如洪水涌去,項羽氣結,將手中兵器在半空一掄,鮮血迸濺,無人能夠近身。
少頃,他將湧上來的漢軍殺成了一堆屍體山,仰天長嘯:
“即便今日我死,也是西楚霸王——”
一聲氣壯山河的吶喊,在烏江穿盪了好幾個來回。
咴————
劉邦的坐騎受驚,前蹄揚起八尺高度,六個士兵前去拉扯,才堪堪制止。
項羽心底里有股勇士的氣節,即便身首異處,也要自己做主。於是他面朝烏江,逆著苦澀江風,在遍地殘骸屍首的岸上,拔劍自刎。
他終年三十歲,在馬背上征戰了一生,也在戰爭中結束自己的生命。
想想也對,除了沙場,又有哪裡能置他於死地?
次日,漢軍清理戰場,在項羽的將軍帳不遠處,發現了一具女屍,安詳地躺在盛開的彼岸花中,美得不可方物。
她的名字,叫虞姬。
張良得了士兵的稟報,請示劉邦:項羽的屍身雖已有安排,但能否將其常穿的鎧甲,與虞姬同葬一處。
劉邦想了想,准了。
隨著項羽戰死,楚漢之爭這本書也翻到最後一頁。千古是非心,一夕漁樵話。經歷這些戰事的人們雖然驚心動魄,但百年後為人提起,不過是說書人口中的幾個人物,尋常百姓聽了去,多了個茶前飯後的談資。
天下歸元,張良這麼些年的忙碌也終於有了成果。
遙想當年,他五歲時說“想當種樹的人”,當時只道是童言無忌,卻不想一語成讖。
在少年時分影響他最甚的人,在最好的年華逝去。之後的他,艱苦,忙碌,一半是為了實現他們的夢,一半是為了跟老天爺賭氣。看看,他張良原來可以做到這地步,看看,韓非生前顧惜之人可以做到這地步。
那些瞧不起韓非的人乃至瞧不起韓國的人,活該去後悔一輩子!
只是現在年紀大了,這些想法也就淡了。情感不再那麼濃烈,小孩子賭氣的思想也漸漸褪去。
他心裡那處溫熱的港灣,自己知道便成,沒必要讓旁人知曉。
韓非在他腦海里生活了幾十年,模樣甚至有些模糊,卻有兩句話讓他印象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