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
張良聳聳肩,左右西門厭這樣冷漠慣了,他也不多問下去,有些話不必說明,心照不宣便好。
“子房。”
張良冷不丁被這樣一喚,回首望去,“怎麼?”
西門厭透過門帳的縫隙望著外面,頭顱微偏,“你要做的事儘管去做,不用顧及其他。”
譬如韓成意志不定隔兩日喚他回去,譬如劉營里有宵小不服張良前來滋事,譬如哪日又來個不懂事的毛頭小子,三兩句提起韓非,說到他的傷心事又使他一蹶不振。
張良看著他,眼神變得柔和,緩緩頷首,“好。”
沉悶的號角響徹雲霄,濃厚的硝煙穿盪山河。刀劍扼殺破曉的寧靜,哀鴻唱碎偽裝的祥和。
被暴秦壓迫了數年的民憤終於爆發,群雄揭竿而起,旌旗遍布田野。
伐秦大軍勢如破竹,其中當數項羽建功最甚,劉邦緊隨其後。項羽且不說,項氏後裔,自然能征善戰。
至於劉邦,倒頗應了人家口中的“野路子”,不是什麼名門望族出身,卻靠著一身本事和機遇,一步步爬到上頭來。人家打仗都是越打人越少,他一路順著張良的妙計,屢戰屢勝,兵馬還多了數幾萬。
巨鹿一戰,項羽破釜沉舟,帶領義軍擊敗秦軍主力,秦名存實亡。
在此期間,劉邦軍隊日益壯大,項羽開始顧及其勢力,採取范增的建議,與劉邦約定:誰先率軍攻進咸陽,誰便稱王。
這一招其實是個虛幌子,表面與劉邦稱兄道弟,實則是測試他的衷心。
張良認為,劉邦現在雖然實力不凡,但跟項羽對峙仍舊是以卵擊石,故而應該先表衷心,歃血為盟,口上稱兄道弟。
這一步應對得好,降低了范增的疑心,殺手的刀姑且沒有派遣出去。
但事情發展到秦三世子嬰投降,劉邦率先攻進咸陽,范增的殺心終於徹底被激起。
於是,有了流傳千年的那一場“鴻門宴”。
“沛公,咱們先一步攻進咸陽,項羽定然心生不滿,此時不但不怪罪,反而設宴款待,定然有詐。”
劉邦當然也有察覺,手心裡都是冷汗,“子房,若不赴宴,項羽必然拿此大做文章,兩軍交壘我定毫無勝算。若應邀赴宴,正中了他們的圈套,恐怕......九死一生。”
張良想了想,劉邦此時的兵力十萬,若要與四十萬的項羽一戰還不夠火候,起碼要養精蓄銳兩年年。
所以,宴,是一定得去的。
“沛公莫急。項羽此人生性豪爽,若要除掉一人,斷然就是大刀闊斧決戰,不會用這種迂迴的方式。我想,鴻門宴多半是范增的主意。”
劉邦仿佛抓到救命稻草,“說下去。”
“儘管范增是項羽的亞父,身份虛高。但如今項羽為將軍,范增為謀士。最終結果如何還是要看項羽,只要我們成功爭取到他,事情還是有轉機。”
劉邦隱隱擔憂,“若爭取不到呢?”
張良果決道:“良願追隨沛公,是生是死絕不苟且。”
劉邦的心瞬間寬慰不少,眉頭舒展,“甚好!”
次日,劉邦僅帶了幾個隨從就去了,臨近項羽軍帳,兵器盡卸,輕身赴宴。
范增白髮蒼蒼,眼睛卻一點沒老,閃著精光的眼神像刀子一樣劈到劉邦身上,凌厲道:“沛公還記得當初‘先入咸陽者為王’之約定否?”
劉邦謙卑含胸,道:“那不過是一句玩笑話,我即便先入咸陽,也沒有半點稱王的意思,只等著項兄前來。”
范增進一步問:“既如此,為何沛公拒絕各路諸侯進城?”
這是劉邦之前做的糊塗事,瞞著張良,緊閉城門,心想著把諸侯拒之門外,便可在關中稱王。張良知曉後氣得兩夜沒合眼,但氣歸氣,人家問起來,還是得找個幌子圓過去。
於是見劉邦詞窮,他便接過話頭,繼而道:“沛公是怕中途生變,或是秦國餘孽偽裝成義軍奪城,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後又朝項羽拱手,誠然道,“請項王見諒,沛公如此作為皆是為了固守咸陽,迎接項王。”
項羽本來憤怒的神情緩了緩。
范增冷冷一哼,又道:“我聽聞,咸陽寶藏無數,美女如雲,沛公卻分毫不動。可見,是志不在此,想往高處去罷?”
劉邦的臉色白了白,“這是哪裡話?范先生錯怪劉邦了。”
至於“錯怪”的理由,他一時想不出來,於是拋了個求助的眼神給張良。
張良接到之後,淡淡笑道:“沛公只是覺得這些物件當屬項王,所以分毫不敢動。不過話說回來,若是沛公真動了,恐怕又要惹人生疑,說他覬覦寶物,乃至王位了。”
項羽聽後,覺著十分有理,遂疑心大降,反而對范增的小家子氣頗為不滿。
范增緊接著又問了些刁鑽的話,卻都能被張良圓回去,不由怒火漸盛,眼眸一虛,道:“都說張子房伶牙俐齒,今日一見,果然不同凡響。”
張良頷首道:“范先生謬讚了,良只是實話實說,算不得什麼本事。”
於是,在項羽的示意下,張良得了一個不錯的席位,劉邦也膽戰心驚地飲酒吃肉。
范增數次給項羽遞暗號,示意他下令擊殺劉邦,皆被無視。無奈之下只得私派出項莊,命他在席間舞劍,伺機刺殺劉邦。
“子房。”
張良冷不丁被這樣一喚,回首望去,“怎麼?”
西門厭透過門帳的縫隙望著外面,頭顱微偏,“你要做的事儘管去做,不用顧及其他。”
譬如韓成意志不定隔兩日喚他回去,譬如劉營里有宵小不服張良前來滋事,譬如哪日又來個不懂事的毛頭小子,三兩句提起韓非,說到他的傷心事又使他一蹶不振。
張良看著他,眼神變得柔和,緩緩頷首,“好。”
沉悶的號角響徹雲霄,濃厚的硝煙穿盪山河。刀劍扼殺破曉的寧靜,哀鴻唱碎偽裝的祥和。
被暴秦壓迫了數年的民憤終於爆發,群雄揭竿而起,旌旗遍布田野。
伐秦大軍勢如破竹,其中當數項羽建功最甚,劉邦緊隨其後。項羽且不說,項氏後裔,自然能征善戰。
至於劉邦,倒頗應了人家口中的“野路子”,不是什麼名門望族出身,卻靠著一身本事和機遇,一步步爬到上頭來。人家打仗都是越打人越少,他一路順著張良的妙計,屢戰屢勝,兵馬還多了數幾萬。
巨鹿一戰,項羽破釜沉舟,帶領義軍擊敗秦軍主力,秦名存實亡。
在此期間,劉邦軍隊日益壯大,項羽開始顧及其勢力,採取范增的建議,與劉邦約定:誰先率軍攻進咸陽,誰便稱王。
這一招其實是個虛幌子,表面與劉邦稱兄道弟,實則是測試他的衷心。
張良認為,劉邦現在雖然實力不凡,但跟項羽對峙仍舊是以卵擊石,故而應該先表衷心,歃血為盟,口上稱兄道弟。
這一步應對得好,降低了范增的疑心,殺手的刀姑且沒有派遣出去。
但事情發展到秦三世子嬰投降,劉邦率先攻進咸陽,范增的殺心終於徹底被激起。
於是,有了流傳千年的那一場“鴻門宴”。
“沛公,咱們先一步攻進咸陽,項羽定然心生不滿,此時不但不怪罪,反而設宴款待,定然有詐。”
劉邦當然也有察覺,手心裡都是冷汗,“子房,若不赴宴,項羽必然拿此大做文章,兩軍交壘我定毫無勝算。若應邀赴宴,正中了他們的圈套,恐怕......九死一生。”
張良想了想,劉邦此時的兵力十萬,若要與四十萬的項羽一戰還不夠火候,起碼要養精蓄銳兩年年。
所以,宴,是一定得去的。
“沛公莫急。項羽此人生性豪爽,若要除掉一人,斷然就是大刀闊斧決戰,不會用這種迂迴的方式。我想,鴻門宴多半是范增的主意。”
劉邦仿佛抓到救命稻草,“說下去。”
“儘管范增是項羽的亞父,身份虛高。但如今項羽為將軍,范增為謀士。最終結果如何還是要看項羽,只要我們成功爭取到他,事情還是有轉機。”
劉邦隱隱擔憂,“若爭取不到呢?”
張良果決道:“良願追隨沛公,是生是死絕不苟且。”
劉邦的心瞬間寬慰不少,眉頭舒展,“甚好!”
次日,劉邦僅帶了幾個隨從就去了,臨近項羽軍帳,兵器盡卸,輕身赴宴。
范增白髮蒼蒼,眼睛卻一點沒老,閃著精光的眼神像刀子一樣劈到劉邦身上,凌厲道:“沛公還記得當初‘先入咸陽者為王’之約定否?”
劉邦謙卑含胸,道:“那不過是一句玩笑話,我即便先入咸陽,也沒有半點稱王的意思,只等著項兄前來。”
范增進一步問:“既如此,為何沛公拒絕各路諸侯進城?”
這是劉邦之前做的糊塗事,瞞著張良,緊閉城門,心想著把諸侯拒之門外,便可在關中稱王。張良知曉後氣得兩夜沒合眼,但氣歸氣,人家問起來,還是得找個幌子圓過去。
於是見劉邦詞窮,他便接過話頭,繼而道:“沛公是怕中途生變,或是秦國餘孽偽裝成義軍奪城,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後又朝項羽拱手,誠然道,“請項王見諒,沛公如此作為皆是為了固守咸陽,迎接項王。”
項羽本來憤怒的神情緩了緩。
范增冷冷一哼,又道:“我聽聞,咸陽寶藏無數,美女如雲,沛公卻分毫不動。可見,是志不在此,想往高處去罷?”
劉邦的臉色白了白,“這是哪裡話?范先生錯怪劉邦了。”
至於“錯怪”的理由,他一時想不出來,於是拋了個求助的眼神給張良。
張良接到之後,淡淡笑道:“沛公只是覺得這些物件當屬項王,所以分毫不敢動。不過話說回來,若是沛公真動了,恐怕又要惹人生疑,說他覬覦寶物,乃至王位了。”
項羽聽後,覺著十分有理,遂疑心大降,反而對范增的小家子氣頗為不滿。
范增緊接著又問了些刁鑽的話,卻都能被張良圓回去,不由怒火漸盛,眼眸一虛,道:“都說張子房伶牙俐齒,今日一見,果然不同凡響。”
張良頷首道:“范先生謬讚了,良只是實話實說,算不得什麼本事。”
於是,在項羽的示意下,張良得了一個不錯的席位,劉邦也膽戰心驚地飲酒吃肉。
范增數次給項羽遞暗號,示意他下令擊殺劉邦,皆被無視。無奈之下只得私派出項莊,命他在席間舞劍,伺機刺殺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