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過,真正在東北地面戰場上耀武揚威的“明星”是美軍的輕裝和中裝空軍陸戰隊,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東北問題,小巴頓幾乎把整個朝鮮半島變成了一個大飛機場,一萬多架各種類型的飛行器晝夜不停的起降,全力支援穿插到東北防區縱深的空軍陸戰隊,除了要24小時提供空中火力支援,還要承擔繁忙的彈藥、能源、食品的補給和運送傷員任務,在強大的空中平台支援下,兩百多個空戰突擊隊如狂風暴雪般在東北大地上肆虐橫行,他們不停地在被聲波彈“清理”一空的城市和戰略要點降落,然後一邊快速構建防禦圈,一邊指揮空中火力打擊反撲的中國軍隊,當真正的陸軍被空運到位後,他們又乘上飛機奔赴下一個戰鬥地點。不過,更多時候他們就像飄忽不定的古代蒙古騎士,在整個戰區內四處游弋尋找敵人的薄弱環節,他們總是在最讓人意想不到的地點出現,永遠在遠處冷箭傷人,當你看見他們的時候,呼嘯的飛彈也隨之而至;當你準備戰鬥時,他們已經飆飛遠遁,去尋找新的獵物了。任何移動中的軍事目標都逃脫不了他們的追蹤打擊,一批一批的機械化坦克、裝甲部隊和運輸車隊,就在他們的圍獵中被一點一點殘殺殆盡。

  趙慶明剛剛敗出瀋陽時身邊還有兩個坦克裝甲旅護衛左右,然而部隊一上公路就被美軍無人偵察機發現,美軍似乎認定這是一條“大魚”目標,接下來的幾天有數個精悍的空軍陸戰隊一路盤旋環繞左右,死盯不放。美國人以其特有的科學嚴謹精神在潰敗的軍隊前後左右設置了四個動態跟蹤點,雖然每個點都距離目標數十公里外,不過靠操縱飛臨現場的無人駕駛飛機,他們可以隨時把握車隊的行進方向、速度,以及人流的動態分布,一批又一批轟炸機在他們的指揮下反覆追殺這批逃亡者。在撤退途中趙慶明曾組織部隊實施了幾次反擊,不過由於美軍採取“脫離接觸,間接打擊”的非接觸作戰方式,反擊的效果並不理想,只是擊落了幾架無人偵察機,而美軍則依靠自己武器裝備遠射程、高精度的優勢,使用機載遠程布撒器在中國軍隊發揮火力之前,輪番攻擊地面目標。遠程布撒器究竟是什麼呢?它是一種具有自身動力的彈殼,本身不具有殺傷力,靠“肚子”里裝的主動制導型子母彈藥來殺傷敵人,通常由轟炸機載至作戰區域後遠距離投放,然後靠自身動力飛行至目標上空實施攻擊。世界上遠程布撒器的先行者當屬法國。1983年,法國馬特拉公司率先研製出世界第一種遠程布撒器——“阿帕奇”,不過它直到1999年才裝備部隊使用。行家們評價說,在當年北約空襲南聯盟的行動中,它的表現在“戰斧”巡航飛彈之上。2000年,法國以“阿帕奇”為基礎推出了簡化型“黑珍珠”遠程布撒器,其射程超過400千米,命中精度誤差不超過10米。儘管沒有掛“飛彈”的字眼,但遠程布撒器有望成為各大軍事強國謀求21世紀技術優勢的主要武器。著名飛彈問題專家切尼?夏普曾預言:“如果說20世紀後 20年的主要防空話題是巡航飛彈的話,那麼21世紀前20年的防空話題應該轉向遠程布撒器了。”

  這次美國空軍為了避免在中國內陸作戰遭受飛彈的攻擊,主要使用了兩種遠程布撒器,一種是由美德聯合開發的防區外動力型自主式自由飛行布撒器,這種遠程布撒器重達65公斤、可產生4千牛頓推力的P8300渦輪發動機,巡航時速達833公里,有效射程大於230公里。一般美軍轟炸機載彈飛行至距戰區約200公里處就投放下的機載布撒器,然後靠布撒器自身動力飛抵戰區上空,實施對目標的遠程攻擊。另一種是WCMD無動力型戰術彈藥布撒器,它依靠尾翼調整來控制彈藥的飛行軌跡,主要裝載CBU-105集束炸彈的。BU-105集束炸彈內裝填10枚BLU-108/B傳感器引爆彈藥,特別適用於對付敵方群集主戰坦克和裝甲人員運輸車等目標。採用WCMD之後,集束炸彈的性能顯著提高,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1)炸彈投放精度顯著提高,CBU-105集束炸彈從13000米高空投放後,其命中精度(圓概率誤差)將達到26米,屬於近精確制導炸彈。(2)炸彈的投放高度增加,如CBU-97的最高投放高度為6000米(20000英尺),而CBU-105增加到了12000米(40000英尺)。(3)炸彈投放距離增加,如CBU-105的投放距離增加到了19.3千米(12英里),使得美軍戰機可從敵方防空火力的有效射程之外對目標進行攻擊。

  面對美軍十幾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以外的遠程打擊,就算是素有軍中儒將之稱趙慶明也一籌莫展,無計可施,幾天來一直遊走於生與死邊緣的激烈戰鬥,他不僅受傷了,而且精神高度緊張,體力嚴重透支,頭髮一夜之間也斑白了許多。那些忙忙碌碌從他身邊經過的救護人員和戰士望著他憔悴的面容,都露出不忍的神色。雖然打了敗仗,但沒有人責怪他,在這種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趙司令本來可以拋棄隊伍率小分隊穿插突圍的,那樣目標會小得多,突圍的可能性也大,可是趙慶明態度堅決地拒絕了手下的這個建議,他堅持帶大部隊吸引敵人的注意力,卻命令政委率參謀部的主要工作人員混跡在遺留在沿途的傷員隊伍中,分小股慢慢滲透突圍。在這種生死考驗面前,趙慶明以他的人格和勇敢贏得了部屬們的一直擁戴,雖然大家知道集中在一起向前突圍來吸引敵人,就意味著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把死的危險扛在肩上,但是還是有許多人自告奮勇留下來與趙慶明一起承擔這一危險任務。不過儘管絕大多數機關工作人員在前期已經悄無聲息化整為零了,但是要在美軍嚴密的監視網絡中潛伏出去,還要留下足夠的人手駕駛剩餘的坦克和車輛繼續前行來拉大戰場空間距離和吸引敵人的火力打擊。每到這一時刻,都是一次戰友們的生離死別,軍區參謀劉志提著一支衝鋒鎗滿臉硝煙,一溜小跑衝上路邊的山崗,來到正在沉思的趙慶明面前,急促說道:“趙司令,咱們也撤吧,現在能動的車一輛也沒有了,按照原先和政委商量的方案,現在您必須聽從我的指揮儘快撤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