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頁
第十部分朱可夫 元帥(4)
1942年7月,德國B集團軍群在空軍支援下向史達林格勒突進,企圖攻占該市。8月27日,朱可夫在形勢極其危急的時刻被史達林召回莫斯科,出任蘇聯第一副國防人民委員和最高統帥部副統帥,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被派往史達林格勒加強領導。最高統帥部代表同史達林和最高統帥部其他成員有著密切聯繫,對戰場決策負有主要責任並協調整個戰區的作戰行動。朱可夫和蘇軍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在組織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反突擊的同時,首先建議以積極防禦來疲憊敵人,再發動反攻以改變該區的戰略形勢;繼而提出初步的反攻計劃:首先突破防禦,合圍德軍史達林格勒集團,然後殲滅被圍德軍,並制止德軍解圍企圖。建議和計劃得到史達林批准。負責攻城的德國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儘管在蘇軍不斷實施的反突擊中損失慘重,仍於9月下旬攻入史達林格勒郊區和市區。史達林格勒軍民與敵展開長期的激烈巷戰,朱可夫和最高統帥部則積極部署反攻。到11月中旬,德軍的進攻已成強弩之末。11月19日,在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的協調指揮下,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和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由空軍協同對B集團軍群發起反攻。反攻旨在以兩路部隊粉碎敵各突擊集團的掩護部隊,並沿喀拉蚩、蘇維埃茨基向心發展進攻,圍殲直接在史達林格勒附近作戰的敵軍主力。11月23日,西南方面軍和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的快速兵團在喀拉蚩、蘇維埃茨基和馬里諾夫卡地域會師,合圍了德國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一部共33萬人,建立起鞏固的對內對外正面攻勢,而在拉斯波平斯卡亞被圍的羅馬尼亞重兵集團即告投降。12月12日,蘇軍在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地域擊潰企圖解圍的數個德國裝甲師,而頓河中游的蘇軍展開的進攻則迫使德軍放棄解圍的企圖,為肅清被圍德軍創造了有利條件。1943年1月,頓河方面軍開始實施殲滅被圍德軍的戰役。2月2日,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被迫率部投降。法西斯集團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中損失約150萬人,占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標誌著蘇德戰場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法西斯集團已經喪失戰略主動權。 史達林格勒會戰大局既定,朱可夫於1942年12月下旬與伏羅希洛夫制定在列寧格勒地域實施相向突擊以打破德軍封鎖的計劃,協調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的作戰,在空軍航空兵和海軍波羅的海艦隊的支援下,於1943年1月18日打破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同日,朱可夫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
第十部分朱可夫 元帥(5)
二戰中的最大一次坦克遭遇戰
等待著朱可夫的是庫爾斯克戰役。希特勒為扭轉不利的戰爭進程,決定利用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有利態勢,從南北兩面向該突出部根部實施向心突擊,圍殲蘇聯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而後向西南方面軍後方突擊。德軍共50個師(內含16個裝甲師)參戰,分屬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由空軍負責空中支援。為擁有更多的重型坦克和強擊火炮,德軍的進攻從4月推遲到7月。3月中旬,朱可夫奉命來到庫爾斯克,判斷德軍將主要依靠裝甲師和航空兵進攻,遂向最高統帥部建議首先在庫爾斯克地域建立牢固的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以阻滯和消耗德軍,然後轉入反攻和總攻,殲其主力。史達林對此表示同意,命令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協調中央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西方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草原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的作戰行動。7月5日凌晨,朱可夫根據德軍即將發起進攻的情況,果斷命令正面蘇軍實施炮火反準備,打亂了德軍的進攻計劃。會戰期間得到蘇聯空軍的支援。在中央方面軍地帶內,德軍先後向奧利霍瓦特卡方向和波內里方向突擊,均遭失敗,到7月10日,德軍的進攻被完全阻止。在沃羅涅日方面軍地帶內,德軍向奧博揚方向和科羅恰方向的進攻則於7月9日趨於衰竭。有鑑於此,德軍將主力轉移到普霍羅夫卡方向,企圖從東南突擊以奪取庫爾斯克。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對敵楔入集團實施反突擊。7月12日,在普霍羅夫卡地域發生共有1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參加的坦克遭遇交戰,德軍損失約400輛坦克,基本兵力被迫轉入防禦。同日,西方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和中央方面軍右翼先後對奧廖爾地域的德軍實施反攻,8月5日解放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8月3日,沃羅涅日方面軍、草原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在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方向開始反攻,8月23日解放哈爾科夫,會戰結束。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損失50餘萬人、1500輛坦克,從此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朱可夫隨後於1943年9月奉命協調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10月分別改為第1烏克蘭方面軍和第2烏克蘭方面軍)的作戰行動,奪占大布克林地域的第聶伯河登陸場,攻克波爾塔瓦和克列緬楚格,11月解放基輔並向西追擊。12月下旬,朱可夫在最高統帥部參與制定1944年戰略反攻計劃之後,於1943年12月至1944年2月組織2個烏克蘭方面軍實施日托米爾—別爾迪切夫戰役、基洛夫格勒戰役和科爾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戰役獲得成功。3月至5月,朱可夫接替受傷的瓦杜丁任第1烏克蘭方面軍司令,率部向西突進。 1944年5月,史達林、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安東諾夫制定出代號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羅斯戰役計劃。作戰企圖為先在6個地段同時突破敵軍防禦,在維捷布斯克地域和博布魯伊斯克地域圍殲敵翼側集團,粉碎奧爾沙集團和莫吉廖夫集團;繼而向明斯克方向實施向心突擊,而後前出至蘇聯西部邊界。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參戰的3個白俄羅斯方面軍和3個波羅的海方面軍的行動,蘇聯空軍、海軍和敵後游擊隊負責海空支援和配合作戰。6月23日,盟軍登陸諾曼第後,蘇軍發起白俄羅斯戰役。6月23日至7月4日,蘇軍實施維捷布斯克—奧爾沙戰役、莫吉廖夫戰役、博布魯伊斯克戰役、波洛茨克戰役,完成對明斯克德軍集團的合圍,解放白俄羅斯大片領土。7月5日至8月29日,蘇軍根據最高統帥部的訓令,實施希奧利艾戰役、維爾紐斯戰役、考納斯戰役、比亞韋斯托克戰役、盧布林—布列斯特戰役,殲滅明斯克被圍集團,擊潰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及其援軍,解放白俄斯全境和立陶宛、拉脫維亞一部,並進入波蘭境內,逼近東普魯士。經此一役,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被擊潰,其中17個師又3個旅被殲滅,50個師損失過半,還有2000架飛機被擊毀。
1942年7月,德國B集團軍群在空軍支援下向史達林格勒突進,企圖攻占該市。8月27日,朱可夫在形勢極其危急的時刻被史達林召回莫斯科,出任蘇聯第一副國防人民委員和最高統帥部副統帥,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被派往史達林格勒加強領導。最高統帥部代表同史達林和最高統帥部其他成員有著密切聯繫,對戰場決策負有主要責任並協調整個戰區的作戰行動。朱可夫和蘇軍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在組織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反突擊的同時,首先建議以積極防禦來疲憊敵人,再發動反攻以改變該區的戰略形勢;繼而提出初步的反攻計劃:首先突破防禦,合圍德軍史達林格勒集團,然後殲滅被圍德軍,並制止德軍解圍企圖。建議和計劃得到史達林批准。負責攻城的德國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儘管在蘇軍不斷實施的反突擊中損失慘重,仍於9月下旬攻入史達林格勒郊區和市區。史達林格勒軍民與敵展開長期的激烈巷戰,朱可夫和最高統帥部則積極部署反攻。到11月中旬,德軍的進攻已成強弩之末。11月19日,在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的協調指揮下,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和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由空軍協同對B集團軍群發起反攻。反攻旨在以兩路部隊粉碎敵各突擊集團的掩護部隊,並沿喀拉蚩、蘇維埃茨基向心發展進攻,圍殲直接在史達林格勒附近作戰的敵軍主力。11月23日,西南方面軍和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的快速兵團在喀拉蚩、蘇維埃茨基和馬里諾夫卡地域會師,合圍了德國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一部共33萬人,建立起鞏固的對內對外正面攻勢,而在拉斯波平斯卡亞被圍的羅馬尼亞重兵集團即告投降。12月12日,蘇軍在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地域擊潰企圖解圍的數個德國裝甲師,而頓河中游的蘇軍展開的進攻則迫使德軍放棄解圍的企圖,為肅清被圍德軍創造了有利條件。1943年1月,頓河方面軍開始實施殲滅被圍德軍的戰役。2月2日,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被迫率部投降。法西斯集團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中損失約150萬人,占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標誌著蘇德戰場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法西斯集團已經喪失戰略主動權。 史達林格勒會戰大局既定,朱可夫於1942年12月下旬與伏羅希洛夫制定在列寧格勒地域實施相向突擊以打破德軍封鎖的計劃,協調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的作戰,在空軍航空兵和海軍波羅的海艦隊的支援下,於1943年1月18日打破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同日,朱可夫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
第十部分朱可夫 元帥(5)
二戰中的最大一次坦克遭遇戰
等待著朱可夫的是庫爾斯克戰役。希特勒為扭轉不利的戰爭進程,決定利用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有利態勢,從南北兩面向該突出部根部實施向心突擊,圍殲蘇聯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而後向西南方面軍後方突擊。德軍共50個師(內含16個裝甲師)參戰,分屬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由空軍負責空中支援。為擁有更多的重型坦克和強擊火炮,德軍的進攻從4月推遲到7月。3月中旬,朱可夫奉命來到庫爾斯克,判斷德軍將主要依靠裝甲師和航空兵進攻,遂向最高統帥部建議首先在庫爾斯克地域建立牢固的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以阻滯和消耗德軍,然後轉入反攻和總攻,殲其主力。史達林對此表示同意,命令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協調中央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西方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草原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的作戰行動。7月5日凌晨,朱可夫根據德軍即將發起進攻的情況,果斷命令正面蘇軍實施炮火反準備,打亂了德軍的進攻計劃。會戰期間得到蘇聯空軍的支援。在中央方面軍地帶內,德軍先後向奧利霍瓦特卡方向和波內里方向突擊,均遭失敗,到7月10日,德軍的進攻被完全阻止。在沃羅涅日方面軍地帶內,德軍向奧博揚方向和科羅恰方向的進攻則於7月9日趨於衰竭。有鑑於此,德軍將主力轉移到普霍羅夫卡方向,企圖從東南突擊以奪取庫爾斯克。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對敵楔入集團實施反突擊。7月12日,在普霍羅夫卡地域發生共有1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參加的坦克遭遇交戰,德軍損失約400輛坦克,基本兵力被迫轉入防禦。同日,西方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和中央方面軍右翼先後對奧廖爾地域的德軍實施反攻,8月5日解放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8月3日,沃羅涅日方面軍、草原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在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方向開始反攻,8月23日解放哈爾科夫,會戰結束。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損失50餘萬人、1500輛坦克,從此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朱可夫隨後於1943年9月奉命協調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10月分別改為第1烏克蘭方面軍和第2烏克蘭方面軍)的作戰行動,奪占大布克林地域的第聶伯河登陸場,攻克波爾塔瓦和克列緬楚格,11月解放基輔並向西追擊。12月下旬,朱可夫在最高統帥部參與制定1944年戰略反攻計劃之後,於1943年12月至1944年2月組織2個烏克蘭方面軍實施日托米爾—別爾迪切夫戰役、基洛夫格勒戰役和科爾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戰役獲得成功。3月至5月,朱可夫接替受傷的瓦杜丁任第1烏克蘭方面軍司令,率部向西突進。 1944年5月,史達林、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安東諾夫制定出代號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羅斯戰役計劃。作戰企圖為先在6個地段同時突破敵軍防禦,在維捷布斯克地域和博布魯伊斯克地域圍殲敵翼側集團,粉碎奧爾沙集團和莫吉廖夫集團;繼而向明斯克方向實施向心突擊,而後前出至蘇聯西部邊界。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參戰的3個白俄羅斯方面軍和3個波羅的海方面軍的行動,蘇聯空軍、海軍和敵後游擊隊負責海空支援和配合作戰。6月23日,盟軍登陸諾曼第後,蘇軍發起白俄羅斯戰役。6月23日至7月4日,蘇軍實施維捷布斯克—奧爾沙戰役、莫吉廖夫戰役、博布魯伊斯克戰役、波洛茨克戰役,完成對明斯克德軍集團的合圍,解放白俄羅斯大片領土。7月5日至8月29日,蘇軍根據最高統帥部的訓令,實施希奧利艾戰役、維爾紐斯戰役、考納斯戰役、比亞韋斯托克戰役、盧布林—布列斯特戰役,殲滅明斯克被圍集團,擊潰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及其援軍,解放白俄斯全境和立陶宛、拉脫維亞一部,並進入波蘭境內,逼近東普魯士。經此一役,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被擊潰,其中17個師又3個旅被殲滅,50個師損失過半,還有2000架飛機被擊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