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十部分朱德 元帥(2)

  抗日戰爭時期,朱德與彭德懷合影

  朱德還十分重視創建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已經積累了創建革命根據地的豐富經驗,在抗日戰爭時期,朱德認為有依託的根據地作戰仍然很重要。太原失守後,八路軍總部決定:第115師少數部隊留五台山一帶,開闢晉察冀根據地,主力轉移到汾河流域與晉西南地區;第120師仍留太原附近,並擔負開闢晉西北根據地的任務;總司令部和第129師則挺進晉東南,進行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工作。1938年,粉碎日軍九路圍攻後,為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在平原地區發展游擊戰爭的指示,朱德命令第129師主力及第344旅一部迅速從太行山向冀南、豫北平原及鐵路沿線展開,把游擊戰爭和根據地的範圍推向平原地區。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奮戰,在華北平原上終於建立起了一大塊的抗日民主根據地。自1937年8月朱德率八路軍深入華北敵後,到1940年春朱德返回延安,在放手發動群眾、大力發展抗日力量和根據地的方針指導下,八路軍和整個華北地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八路軍由3萬餘人發展到40萬人;游擊戰爭從山地發展到平原;開闢了晉察冀、冀中、冀南、平西、晉冀豫、冀魯豫、晉西北、晉東南、山東等廣大的抗日根據地。  朱德十分重視進行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既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打退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高潮,但同時,又盡力爭取一切抗戰力量共同抗日,爭取抗戰勝利。1940年初,為了爭取國民黨政府積極抗戰,朱德決定親自前往洛陽同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進行談判。1940年4月下旬,他離開八路軍總部,於5月到達洛陽。在談判中既堅持原則,又做細緻的思想工作,耐心說服對方。經過多次談判,使國共兩方軍隊得以遵循統一戰線原則,維持國共兩方軍隊現狀,也使國民黨軍隊中的一些人在後來為抗戰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1940年5月下旬,朱德從華北前線返回延安,直接參與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工作。這時,國民黨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對陝甘寧邊區和抗日根據地不斷加緊經濟封鎖,不僅停發八路軍的薪餉、彈藥、被裝等物資,還封鎖通商渠道,使陝甘寧邊區的土特產品銷售不出去,所需的物資購運不進來。當時,邊區軍民面臨著物資方面的極大困難。中共中央堅決果斷地採取自力更生的政策,號召邊區軍民自己動手,生產自給。朱德創造性地堅持這一方針,主張大力發展工農業生產,以保證邊區的軍需民用,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他深入基層,了解實際情況,先後到安塞等地視察工廠,參觀展覽會,出席討論生產問題的專業會議。經過實地考察,朱德提出如下建議:第一,堅持自力更生的方針,積極開發陝甘寧邊區的經濟資源,大力發展工農業生產,努力做到豐衣足食,把落後的邊區變成富裕的邊區。第二,建立公私兼顧,大公家和小公家都能得到發展的新民主主義生產關係。第三,號召邊區工人階級發揚自我犧牲精神,勤勞奮進,鑽研業務,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和技術水平,培養出自己的工程師、專家、領導者。第四,財貿工作要做到統一領導,統一購銷,保證軍需民用。在中共中央及毛澤東、朱德等中央同志的倡導下,陝甘寧邊區的軍民掀起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經過軍民共同努力,真正做到了豐衣足食,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在倡導大生產運動的時候,朱德及時地提出了著名的“南泥灣政策”。第359旅開進南泥灣屯墾,邊生產邊訓練,既生產部隊急需,又訓練了部隊。  在延安期間,朱德還集中精力總結革命戰爭的經驗。他在《中國共產黨和軍隊》、《中國共產黨與革命戰爭》等文中,全面地闡述建立一支革命軍隊所必需的若干要素:有黨的正確領導;忠實於人民;建立各種優良的制度和官兵一致、軍民一致以及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進行階級的、民族的教育,提高全軍的政治覺悟;有無比的英勇氣概;鍛鍊和保存一批出色的領導者及大批優秀幹部;黨內進行兩條戰線的鬥爭,反對右傾機會主義和盲動主義、軍事冒險主義;建立和鞏固革命根據地;有國際無產階級的援助和民族解放運動的同情,而不是孤軍奮鬥。他認為中國共產黨在最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創造出來的戰術就是:在敵人顯然強大於革命勢力的時候,我們採取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而當革命勢力日益發展、革命軍隊日益強大的時候,就逐漸轉到正規戰略戰術。

  第十部分朱德 元帥(3)

  1945年,朱德和毛澤東在延安研究對日作戰計劃

  朱德十分重視軍事幹部的培養和教育。1941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發布《關於成立軍事教育委員會和軍事學院的通知》。朱德負責軍事教育委員會的工作併兼軍事學院院長。為了把軍隊管理好訓練好,朱德在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高級幹部會議上做了題為《論軍隊的管理問題》的報告,號召每個指揮員必須學會練兵、帶兵和用兵,把軍隊管理好。練兵要達到既勇敢又有技術的目的,方法主要是幹部以身作則,親自動手。報告還講了帶兵的幾條具體辦法,號召用這些辦法把部隊帶好。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朱德在這次會議上做了《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報告系統地論述了解放區戰場的創造、發展、壯大的問題;總結了全國特別是解放區對日作戰八年的成績和經驗。報告指出,在抗日戰爭中,存在著國民黨的反人民的、失敗主義的、單純防禦的軍事路線和共產黨的人民戰爭的軍事路線。報告還論述了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所具備的民族的、人民的、民主的三大特點,也就是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報告就兵役、養兵、帶兵、用兵、政治工作、軍隊指揮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見解。報告指出:“毛澤東同志的軍事路線,總括地說,就是人民軍隊的路線,就是人民戰爭的路線。”“人民的軍隊,人民的戰爭,人民的戰略戰術,三者是一致的。”報告最後強調八路軍和新四軍必須“準備在抗戰後期實行從抗日游擊戰爭到抗日正規戰爭的戰略轉變”。  朱德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1945年5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10日、11日,朱德以延安第18集團軍總司令名義連續發布七道命令,命令各解放區抗日武裝依照波茨坦宣言的規定,迫使敵偽無條件投降。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朱德即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名義,命令日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率部投降。  抗日戰爭勝利後,朱德協助毛澤東同國民黨的內戰陰謀進行堅決鬥爭,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潰蔣介石800萬軍隊,推翻蔣家王朝,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後,朱德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1976年7月6日,朱德病逝於北京,終年90歲。  (劉志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