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第十部分朱安 元帥(3)
朱安與自由法國部隊官兵在一起
1942年11月7日至8日夜間,英美盟軍執行“火炬”行動計劃,在北非登陸。正式登陸前,盟軍司令部就在直布羅陀與吉羅將軍商妥,希望通過這位從德國柯尼希施泰因監獄逃出來(美國從中做了一些努力)的法國將軍對北非法軍施加影響,確保不發生抗擊“一切來犯之敵”的戰鬥。對此,朱安一無所知,這樣就出現了北非法軍與盟軍登陸部隊交戰的場面。後來經過疏通關係,朱安很快就明白過來,遂命令自己的部隊停火。1942年11月至1943年5月,朱安率法國特遣部隊與盟軍一起參加突尼西亞戰役,並贏得了勝利。1942年12月25日,朱安晉升為上將。 1943年6月,盟軍司令部決定在地中海開闢新的戰場,登陸西西里島,把戰火燒到義大利。8月,朱安奉戴高樂將軍之命負責組建法國登陸部隊(1944年1月正式稱為法國遠征軍),準備與盟軍一道登陸義大利。9月29日,朱安作為法國登陸部隊總司令率部到了索倫托,被編入美國第5集團軍。11月25日,朱安率部攻到那不勒斯(今那波利),並於1944年1月至5月參加了進攻“古斯塔夫防線”的著名戰役。其間,盟軍曾多次試圖突破德軍防線,前出到波河河谷,把德軍趕到羅馬以北,但均未成功,整個義大利戰場在“古斯塔夫防線”前一度出現僵持局面。而作為法國遠征軍總司令的朱安,曾數次向盟軍司令部提出自己的作戰方案,均未被採納。但朱安並不因此氣餒而放棄自己的正確主張。朱安抱著洗刷法軍在1940年6月被打敗的恥辱,為法國爭光的信念,再次進言盟軍司令部,聲稱:“我再也不能隨便受領一項既有缺陷而又要做得出色的計劃。”後來,他終於成功地說服美國第5集團軍司令克拉克接受他的山地機動作戰的主張。自5月13日起,朱安率部按照自己的計劃實施山地穿插迂迴,從而達成了戰術上的突然性,為盟軍最終打破“古斯塔夫防線”的對峙僵局,為掃清通往羅馬的道路,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這一仗也可以說是自法軍被戰敗後首次挽回面子、扭轉盟軍對法國的看法的關鍵性一役。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開闢第二戰場以後,法國國內面臨的軍事問題更加複雜。所以在7月底,戴高樂將軍免去朱安的法國遠征軍總司令職務,並於8月12日任命他為法國國防部總參謀長,全盤負責法軍的工作。在這個重要崗位上,朱安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指揮才能,成績斐然,這可以理解為朱安於1944年至1945年間多次榮獲軍功章的重要原因。 從此以後,朱安與戴高樂將軍接觸甚多。無論是在戴高樂任法國臨時政府首腦時期,還是在戴高樂下野以後,朱安一直是戴高樂最難得的合作者。 1947年至1951年,朱安任法屬摩洛哥總督。1950年12月,根據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的提議朱安出任中歐戰區盟軍司令,任期為5年。1952年5月7日,朱安晉升為法國元帥。 1967年1月27日,朱安不幸病故,享年79歲。2月1日,法國為這位“一生獻給祖國”的偉大戰士舉行了隆重的國葬。 (吳東風)
第十部分朱德 元帥(1)
朱德(zhu de,1886—1976),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抗日戰爭時期擔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後為第18集團軍總司令)、第二戰區東路軍總指揮、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軍委前方軍事委員會分會(後改稱華北軍分會)書記等職。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於四川省儀隴縣琳琅山西麓李家灣的佃農家庭。在貧寒的家境中,朱德讀完高小,並於1907年考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體育學堂,一年後畢業當了小學教員。1909年考入雲南講武堂步兵科,不久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8月,朱德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到蔡鍔的新軍中任少尉排長。同年參加辛亥革命。繼而參加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由於他作戰有勇有謀,屢立戰功,1917年職至少將旅長。 1922年10月,朱德到達柏林,以求救國之道。在柏林,他接觸到共產主義思想並於同年成為中國共產黨員,開始了他一生的重要轉折。1925年轉赴蘇聯學習軍事。 1926年,朱德從蘇聯回國投入中國大革命運動。在此期間,他參與領導反抗英國軍艇炮轟萬縣的鬥爭和瀘(州)順(慶)起義,試圖建立由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武裝力量。1927年1月,朱德奉黨的指示來到南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團長,後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朱德參加領導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9軍副軍長。起義失敗後,率領起義軍餘部繼續鬥爭並於1928年1月,與陳毅一起發動湘南起義。不久,起義部隊轉戰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1930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成立,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朱德參與指揮中央蘇區的歷次反“圍剿”作戰,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長征途中,朱德堅決執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軍事政治路線,高度靈活地指揮部隊打擊敵人,同張國燾的分裂主義作鬥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德代表工農紅軍通電請纓開赴華北抗日。1937年7月14日,朱德親筆寫下“保我民族,保全國家,是我天職”的誓詞,表達了他的抗日救國的堅強意志。7月26日,朱德在《解放》雜誌第12期發表《實行對日抗戰》一文,號召全國人民必須對日本強盜實行抗戰。8月上旬,朱德和周恩來、葉劍英一起飛赴南京參加蔣介石召開的國防會議。他在會上發言指出,“抗日戰爭必然是持久戰”,“只要開放民主,動員民眾,最後勝利是我們的!”他在會議上還著重說明了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地位。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8月29日,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前方軍委分會(後改稱華北軍分會),由朱德任書記。9月上旬,他率領八路軍總部從雲陽出發,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9月中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朱德為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由八路軍改稱)總司令。1938年至1939年期間,朱德曾先後出任第二戰區東路軍(由八路軍和部分國民黨軍組成)總指揮和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 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朱德一直在抗日前線。在此期間,朱德的工作有如下特點: 十分重視部隊政治工作。由於國民黨的非難,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初期取消了政治委員等制度,朱德向中共中央建議恢復黨代表和政治機關制度,中共中央同意他的建議,在八路軍中恢復政治委員制,加強了部隊各級政治思想工作。 很重視理論學習,總結作戰經驗。1938年2月,朱德發表《論抗日游擊戰爭》這部著作,詳細闡述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性質、必要性、重要性、戰略作用,抗日游擊戰爭中游擊隊的組織領導,游擊戰爭的戰術上的具體運用,以及政治、經濟、人員、武器、交通(包括地形)五個方面的要素。1939年7月7日,朱德在八路軍總部出版的《前線》雜誌上發表《八路軍抗戰二周年》,強調要採取靈活的戰略戰術戰勝日軍。他在這篇文章中說:抗日根據地機動戰的原則,“就是小股進退,分支襲擾,集中主力,乘弱伏擊,晝伏夜動,聲東擊西,有意暴露,及時隱蔽,利害變換,毫不猶豫,拿定火色,轉入外線等”。這是朱德在軍事學上關於機動作戰的高度概括和說明,是長期指揮作戰的實踐總結出來的重要作戰原則。由於朱德在抗戰前線的卓越指揮,八路軍英勇出擊,捷報頻傳,火燒陽明堡飛機場、大戰平型關,國人皆知。
朱安與自由法國部隊官兵在一起
1942年11月7日至8日夜間,英美盟軍執行“火炬”行動計劃,在北非登陸。正式登陸前,盟軍司令部就在直布羅陀與吉羅將軍商妥,希望通過這位從德國柯尼希施泰因監獄逃出來(美國從中做了一些努力)的法國將軍對北非法軍施加影響,確保不發生抗擊“一切來犯之敵”的戰鬥。對此,朱安一無所知,這樣就出現了北非法軍與盟軍登陸部隊交戰的場面。後來經過疏通關係,朱安很快就明白過來,遂命令自己的部隊停火。1942年11月至1943年5月,朱安率法國特遣部隊與盟軍一起參加突尼西亞戰役,並贏得了勝利。1942年12月25日,朱安晉升為上將。 1943年6月,盟軍司令部決定在地中海開闢新的戰場,登陸西西里島,把戰火燒到義大利。8月,朱安奉戴高樂將軍之命負責組建法國登陸部隊(1944年1月正式稱為法國遠征軍),準備與盟軍一道登陸義大利。9月29日,朱安作為法國登陸部隊總司令率部到了索倫托,被編入美國第5集團軍。11月25日,朱安率部攻到那不勒斯(今那波利),並於1944年1月至5月參加了進攻“古斯塔夫防線”的著名戰役。其間,盟軍曾多次試圖突破德軍防線,前出到波河河谷,把德軍趕到羅馬以北,但均未成功,整個義大利戰場在“古斯塔夫防線”前一度出現僵持局面。而作為法國遠征軍總司令的朱安,曾數次向盟軍司令部提出自己的作戰方案,均未被採納。但朱安並不因此氣餒而放棄自己的正確主張。朱安抱著洗刷法軍在1940年6月被打敗的恥辱,為法國爭光的信念,再次進言盟軍司令部,聲稱:“我再也不能隨便受領一項既有缺陷而又要做得出色的計劃。”後來,他終於成功地說服美國第5集團軍司令克拉克接受他的山地機動作戰的主張。自5月13日起,朱安率部按照自己的計劃實施山地穿插迂迴,從而達成了戰術上的突然性,為盟軍最終打破“古斯塔夫防線”的對峙僵局,為掃清通往羅馬的道路,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這一仗也可以說是自法軍被戰敗後首次挽回面子、扭轉盟軍對法國的看法的關鍵性一役。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開闢第二戰場以後,法國國內面臨的軍事問題更加複雜。所以在7月底,戴高樂將軍免去朱安的法國遠征軍總司令職務,並於8月12日任命他為法國國防部總參謀長,全盤負責法軍的工作。在這個重要崗位上,朱安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指揮才能,成績斐然,這可以理解為朱安於1944年至1945年間多次榮獲軍功章的重要原因。 從此以後,朱安與戴高樂將軍接觸甚多。無論是在戴高樂任法國臨時政府首腦時期,還是在戴高樂下野以後,朱安一直是戴高樂最難得的合作者。 1947年至1951年,朱安任法屬摩洛哥總督。1950年12月,根據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的提議朱安出任中歐戰區盟軍司令,任期為5年。1952年5月7日,朱安晉升為法國元帥。 1967年1月27日,朱安不幸病故,享年79歲。2月1日,法國為這位“一生獻給祖國”的偉大戰士舉行了隆重的國葬。 (吳東風)
第十部分朱德 元帥(1)
朱德(zhu de,1886—1976),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抗日戰爭時期擔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後為第18集團軍總司令)、第二戰區東路軍總指揮、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軍委前方軍事委員會分會(後改稱華北軍分會)書記等職。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於四川省儀隴縣琳琅山西麓李家灣的佃農家庭。在貧寒的家境中,朱德讀完高小,並於1907年考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體育學堂,一年後畢業當了小學教員。1909年考入雲南講武堂步兵科,不久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8月,朱德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到蔡鍔的新軍中任少尉排長。同年參加辛亥革命。繼而參加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由於他作戰有勇有謀,屢立戰功,1917年職至少將旅長。 1922年10月,朱德到達柏林,以求救國之道。在柏林,他接觸到共產主義思想並於同年成為中國共產黨員,開始了他一生的重要轉折。1925年轉赴蘇聯學習軍事。 1926年,朱德從蘇聯回國投入中國大革命運動。在此期間,他參與領導反抗英國軍艇炮轟萬縣的鬥爭和瀘(州)順(慶)起義,試圖建立由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武裝力量。1927年1月,朱德奉黨的指示來到南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團長,後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朱德參加領導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9軍副軍長。起義失敗後,率領起義軍餘部繼續鬥爭並於1928年1月,與陳毅一起發動湘南起義。不久,起義部隊轉戰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1930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成立,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朱德參與指揮中央蘇區的歷次反“圍剿”作戰,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長征途中,朱德堅決執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軍事政治路線,高度靈活地指揮部隊打擊敵人,同張國燾的分裂主義作鬥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德代表工農紅軍通電請纓開赴華北抗日。1937年7月14日,朱德親筆寫下“保我民族,保全國家,是我天職”的誓詞,表達了他的抗日救國的堅強意志。7月26日,朱德在《解放》雜誌第12期發表《實行對日抗戰》一文,號召全國人民必須對日本強盜實行抗戰。8月上旬,朱德和周恩來、葉劍英一起飛赴南京參加蔣介石召開的國防會議。他在會上發言指出,“抗日戰爭必然是持久戰”,“只要開放民主,動員民眾,最後勝利是我們的!”他在會議上還著重說明了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地位。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8月29日,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前方軍委分會(後改稱華北軍分會),由朱德任書記。9月上旬,他率領八路軍總部從雲陽出發,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9月中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朱德為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由八路軍改稱)總司令。1938年至1939年期間,朱德曾先後出任第二戰區東路軍(由八路軍和部分國民黨軍組成)總指揮和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 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朱德一直在抗日前線。在此期間,朱德的工作有如下特點: 十分重視部隊政治工作。由於國民黨的非難,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初期取消了政治委員等制度,朱德向中共中央建議恢復黨代表和政治機關制度,中共中央同意他的建議,在八路軍中恢復政治委員制,加強了部隊各級政治思想工作。 很重視理論學習,總結作戰經驗。1938年2月,朱德發表《論抗日游擊戰爭》這部著作,詳細闡述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性質、必要性、重要性、戰略作用,抗日游擊戰爭中游擊隊的組織領導,游擊戰爭的戰術上的具體運用,以及政治、經濟、人員、武器、交通(包括地形)五個方面的要素。1939年7月7日,朱德在八路軍總部出版的《前線》雜誌上發表《八路軍抗戰二周年》,強調要採取靈活的戰略戰術戰勝日軍。他在這篇文章中說:抗日根據地機動戰的原則,“就是小股進退,分支襲擾,集中主力,乘弱伏擊,晝伏夜動,聲東擊西,有意暴露,及時隱蔽,利害變換,毫不猶豫,拿定火色,轉入外線等”。這是朱德在軍事學上關於機動作戰的高度概括和說明,是長期指揮作戰的實踐總結出來的重要作戰原則。由於朱德在抗戰前線的卓越指揮,八路軍英勇出擊,捷報頻傳,火燒陽明堡飛機場、大戰平型關,國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