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4月9日,蔣的靈柩移入國父紀念館,供民眾瞻謁遺容。數日內約有二百五十萬人排隊等候。16日8時5分,舉行追悼和安厝儀式。蔣身著長袍馬琳,覆蓋青天白日旗。隨其遺體入殮者,有蔣得之三枚最高勳章:采玉勳章、青天白日勳章、國光勳章和四本他經常閱讀的書《三民主義》、《唐詩三百首》、《聖經》、《荒漠甘泉》。儀式已罷,將其靈柩由國父紀念館移至台北之南六十公里的桃園縣慈湖。12時50分安厝於行館正廳。

  慈湖,很像蔣的故鄉溪口,蔣為紀念其母,便名之為慈湖,並於此設一行館。

  蔣遺體經防腐處理後,安放於黑色大理石石棺之內。所以安厝慈湖,是等待有朝一日“光復”大陸後,安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墓旁。

  前來參加蔣介石葬禮的外國賓客有三百餘人。其中有美國副總統洛克菲勒。日本來了五十餘人,有前首相佐藤、岸信介山及其各方人士等。參加葬禮的南朝蘚代表團,由總理金鐘泌率領。

  蔣自1972年退出聯合國後,思想發生了急劇變化。他於1972年至1975年去世前,一直寫著《病中隨筆》。其中第七、八條中特別指出治國之策,決不能依賴外人與外力,而堅決依靠自身力量。他痛切地說:

  “切勿存有依賴心理和失敗主義,不顧本身之力量專靠看外人之顏色,以免重蹈大陸淪陷之復轍。

  “昔在大陸以依賴外援而淪陷。今日在台以不需經援而圖強,於是經濟反得自立自足。今日基地自保自強之道,及樂觀奮鬥之心理,亦由是建立。”

  其在第十一、二條中強調,無論國家前途安危成敗如何,只要依照主義與公理,不屈不撓,獨立自主去做,最後未有不成者也。

  “國際間變化不測,萬事未可逆料。但吾人已作最惡劣之打算與充分之準備,必能獨立生存於世界。”

  這些經驗之談,對於政治家或後代,都是值得研究和深思的,對於炎黃子孫們尤其有參考價值。

  綜觀蔣氏一生,他的堅強、剛毅、固執,以至於勁氣內斂和獨斷專行、自我中心的個性與毫不動搖地追求是不同於凡人的。他精力充沛,總是充滿自信心地奮鬥。但他奮鬥中的悲壯氣度遠重於樂觀的情緒。這當與其孤奮的身世有著密切的關係。

  他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貢獻,是最終堅持了抗日戰爭直至勝利。這不僅對中國是救亡圖存的壯舉,而且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戰場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已為舉世所公認。

  另外,他對台灣的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但他畢竟是一個專制君主,他的一生是一幕歷史悲劇,這一悲劇的導演是封建社會的愚昧、落後、貧窮和君權至上。為避免這一歷史悲劇的重演,就必須公正、客觀地評價社會、民眾、個人,決不可把民眾當做自己的奴僕,任意擺布。蔣在大陸慘敗,原因很多,而最根本之原因,則是其人心失盡軍心丟光。而民心之失,則是由於其反動的專制獨裁政治和愚民政策。總之是反民主反科學,要個人地位不要國家與人民。

  歷史無情,人民有智,凡殘民以逞的霸道,無不以失敗而告終。蔣終於嘗到了這個失敗的滋味。

  由於他吸取了大陸失敗的教訓,實行清官政治,才有了台灣的發展和繁榮;如果實行民主政治,台灣之富強自當效果更加顯著。

  歷史是公正的,每個時代的歷史人物都將在它的風浪中得到檢驗。蔣的一生功過如何?天下評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