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建:你這話我不同意,由利益而引發衝突,思維方式不同會引發衝突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但如果沒有利益衝突的背景,即使思維方式不同也不會引發衝突。

  喬良: 你反對我也會堅持,我堅持認為思維方式的不同,會導致你最後採取不同的方式介入衝突。也就是說,用什麼方式解決問題,是思維方式導致的。

  國與國衝突的動因當然首先而且主要是利益,但不能因此認為文明的衝突不存在,或者說文明衝突就是利益衝突,我們應該從更廣泛的意義上去看待文明衝突問題,從這個意義上看,我不認為它就不是亞層次問題,這次倒薩戰爭,不管是衝著石油去的,還是衝著歐元去的,它的背後還是有文明因素在起作用,西方不同於東方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它不同的獲取利益的方式,比如它可能更容易也更傾向於使它直截了當地選擇戰爭方式,但是你對像中國或者印度這樣的國家,這種從哲學到民族習性都比較溫和的民族,就可能與西方民族的選擇完全不同。總體上講,它是相對溫和的農耕民族,它的獲利的方式,也和有遊牧與海盜傳統的民族延續下來的獲利方式不一樣,儘管它們之間也打仗,包括與西方民族打仗,但它們的民族性和思維方式並不因此而改變。這是重要的文明因素。

  王建:中國漢代最多時有5000萬,但經過東漢末黃巾軍大起義,到三國時代只剩下300萬人。我們是在內部打仗,你看中國的地形,北邊是沙漠,西邊是高山,東邊、南邊是海,我們擴張什麼?漢武帝時出現人口過剩,“關東流民200萬”,就發動戰爭,就是“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漢武帝時對少數民族的戰爭,是占了甘涼十八州,就是把河西走廊全占了,實行移民和屯墾,再往西走是大戈壁了。中國在漢代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以擴張領土為目的的戰爭,是因為已經不可能通過領土擴張獲取更多的農耕資源,再發動戰爭就沒有意義了。政治和軍事一定是經濟,經濟可以不是政治和軍事,你要這麼講就離開你原來那個點了。我跟你講,中國在戰國時期的戰爭,百萬人以上規模的不知有多少次,秦攻趙國,一次可以坑殺趙卒40萬,多慘烈!在歐洲只有德國農民戰爭上過百萬,一般是幾萬人的規模,歐洲30年戰爭是什麼規模?都是幾萬人對幾萬人。中國封建社會綿延2000年,這其中出現的統一朝代大小共12個,我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大約是平均每過150年就會出現一次百萬人規模以上的戰爭,是改朝換代的戰爭,而這類戰爭大都發生在人口高峰,當人與土地的矛盾發展到極點,又不可能用擴張領土的方式來解決,就發生農民起義和大的內部戰爭,使人口大量減損,以恢復人口與農耕資源的平衡關係。你們的超限戰都是繼承戰國老祖宗的思想,那是打了幾百場戰爭凝結出來的軍事思想精華,我們的兵家、法家就是從戰爭中走出來的。

  喬良:但你所講的都是中華民族初始階段的狀態,自秦統一中國之後,中國人完成了在西高東低、北荒南蠻的自然地幅內的領土擴張,擴張的願望受到了自然的 抑制,從生存所依賴的資源上,也沒有了擴張的需求,再加上漢武帝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使中國人趨向自足和保守。

  李曉寧: 你的立論其實與我們是一致的,你說因為高山沒過去,哥倫布走過多遠,麥哲倫圍地球繞一圈,因為它窮,你太富足,所以老有內戰,沒有外戰。

  王建: 十字軍遠征是外戰,但是十字軍在東方搶不到財富幹了什麼事?把東正教庭的君士坦丁堡搶了,那是他自己的兄弟,這是異教徒嗎?是自己一樣的人。第二個例子,也是30年戰爭的事,當時法國的當政者是紅衣大主教黎世流,是跟羅馬教庭一樣的東正教,他卻派軍隊到德國,跟羅馬教庭的軍隊打仗,他就是要和教庭爭法國自己的王權,哪兒有宗教戰爭?都是借著宗教幌子在謀自己的利,還是馬克思講的最深刻,經濟是基礎,利益是動機,一定要從這個地方看問題才能看清楚,什麼文明衝突論,我看是帝國主義國家為了侵略別人和拉攏盟友的藉口,需要徹底否定,那是一個誤區,是讓我們看問題陷入誤區。

  王湘穗: 亨廷頓是想拿文明衝突,作為他研究國際衝突的最核心的解,但這個解並不正確。照我們看來,國際衝突的解還是經濟,是貨幣霸權。

  李曉寧: 在冷戰之後他寫了本書,能夠這麼解一下就不錯了。認識到他解錯了後,也就提供了一個新的解。

  王湘穗: 亨廷頓的話為什麼老被引用?因為它可以起到板塊動員的效果。如果我們認為未來的戰爭是一種板塊式的戰爭,就需要進行板塊動員。以前歐美基本上都在同一板塊,跟其他板塊進行衝突的時候,基督教文明有最廣泛也是最深遠的動員作用。現在為什麼“文明衝突”不靈了?因為歐美馬上就要掐起來了,西方內部的衝突證明你的“文明衝突論”失效。

  王建: 東西方衝突、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對峙的時代,亨廷頓的這種思潮沒有市場,影響很大是冷戰以後的事,冷戰時沒有這個政治氣候。他現在是試圖解釋意識形態衝突後,還有世界性衝突的原因。

  喬良: 這是福山的《歷史終結之後》那本書試圖做的事。福山的東西意識形態色彩太濃,宣判的成分也太多。但亨廷頓的東西不是這樣,他其實是試圖超越意識形態衝突的思想,看得更遠一些,更深一些,但他看來顯然沒有意識到,不從現代經濟角度,不從利益衝突的角度,光談文明的衝突,從理論上就會太蒼白,也缺乏廣泛的說服力,這也許是亨廷頓理論一出就引起廣泛爭論的原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