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此番夷州之行結局慘澹,但這片孤懸海外的神秘土地卻深深吸引了孫權。他原本計劃迅速派遣第二次登島,只是此後數年,東吳與魏,漢交兵,無暇出海,這個計劃才耽擱了下來。

  “江東已成了陛下的傷心地,也許遠出海外,前往夷州,能給陛下一片嶄新的天空。”陸遜嘆道,“再說出海的船隻基本都準備好了,備好水糧物資便能啟航。

  如果能在夷州安頓下來,那麼陛下可以繼續擁有屬於他的基業,對其身心亦有莫大好處。”

  清瑤聞言大驚----既然島上疫病橫行,讓孫權去那裡,豈不是往火坑裡跳?

  但不料,當清瑤向孫權提起此議時,真切地看到舅父眼中重新浮現光彩。她不禁一陣苦笑,但心中也為孫權感到高興----畢竟他又能遵從心聲,走自己選擇的道路了。

  既然計議已定,清瑤和陸遜便開始緊湊地為孫權打點出海。因為有前番衛溫的慘痛經歷,絕大部分東吳文武官員和士兵都選擇留在漢統。

  然而,也有數千東吳士兵,和韓當,蔣欽,全琮,朱桓等新老將領,願意追隨孫權前去夷州。

  毫不奇怪地,所有孫權的家人親戚全部都決定一齊跟去了.

  這也包括清瑤在內。

  當清瑤向孫權提出同去夷州時,孫權又驚又喜,卻堅決地反對。

  “天下剛定,你肩頭擔子不輕,不好生留下,跟你舅父出海作甚?

  萬一染上疫病如何是好?”

  清瑤感謝舅父的關心,但她心意已決。

  “漢朝天下,如今有哥哥,星姐,和千百萬協力同心的文武,軍民,即使沒有清瑤也一定能治理好。

  但舅父此去艱險,生死難料,清瑤如何放心得下?”

  孫權再三勸阻,終知勸不動清瑤,不禁感徹心脾。

  那天清瑤對自己說,一定能踏實地渡過每一天,守住每一份牽掛。孫權卻只覺得不可思議----當他同清瑤不得不作為敵人對陣沙場時,又如何能夠照顧兩全,守住每一份牽掛呢?

  但清瑤又一次做到了。她先迅速結束戰爭,驅散籠罩在他們心頭的陰雲,然後妥貼地救下了孫權的生命,如今,更全心全意地幫助孫權,開始一段嶄新的人生。

  此情此景,同當初清瑤決意領兵北上墉橋阻援時的執著一般無二----這仍是孫權記憶中的那個清瑤,永遠都敢去做別人不敢碰的事情,也永遠能實現別人無法想像的目標。

  孫權深知,清瑤早已告訴過自己,她每時每刻的成功之鑰,便是一切從心,誠實面對。但他每一次領略到誠實內心的力量時,仍然會為之動容。而有清瑤陪伴,他感覺此去夷州,

  全然無所畏懼----同清瑤一起誠實勇敢地去面對前方,有什麼未知困難無法克服的!

  說來也巧,劉禪和星彩在戰爭結束之後,遲遲未見清瑤返回洛陽,頓時擔心起來,竟雙雙趕到了建業。清瑤向哥哥和星彩懇請,請許自己伴舅父前去夷州,約以兩年為期,

  在最初的艱難歲月里幫舅父安頓下來。劉禪和星彩聞訊皆大驚----無論出海的風浪還是夷州的水土,都隨時會威脅清瑤的生命。他們不知經歷了多少生死搏殺才換來和平,剛準備開始一段寧靜祥和的歲月,如何忍見最親的人,竟再一次踏上生死未卜的路途?

  然而他們深知清瑤性格,認定的事情絕不可能放棄,只得放棄了於事無補的反對,轉而珍重地為清瑤和孫權的夷州之行打點起來。有了漢朝最重要的三個人的協力幫助,孫權的船隊組建得比預想要快很多,終於在清明節上揚帆起航。

  原本陸遜也打算同去夷州,但孫權內疚清瑤離去後,漢朝政務缺乏人才,便請陸遜留在漢朝為官效力,權當補償。

  送別的那一天,劉禪和星彩心如刀絞。自此茫茫大海遙隔,又如何知曉清瑤平安與否?但他們互相鼓勵,絕不會因牽掛磨蝕了鬥志,一定會在這兩年的每一個日子裡,

  同滿朝文武,天下萬民一同將新生的漢朝治理好。須知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和統一,傾注了清瑤多少心血,他們又何忍讓清瑤的心血白費,回來時看到一個爛攤子而傷心失望?!

  由此,才有了這兩年的勵精圖治,五穀豐登,才有了大運河奇蹟一般的通竣。

  如今,新生的漢朝已是一派蓬勃,只等清瑤歸來,便是花好月圓。

  當桅杆在視線的盡頭終於出現時,

  望著船桅上碧綠招展的旗幟,劉禪,星彩皆歡喜得淚流滿面,當年一別,兩年隔海遙望的思念,此刻盡如冰雪消融一般,難以遏制地奪眶而出。而更老成持重的大臣,如陸遜,李嚴等,也難以抑制心神的激盪.

  清瑤早早便佇立在船頭,向所有朋友們揮手.她久違的笑容令岸上淚飛如雨,歡聲如雷。而當清瑤跳下船頭時,早被劉禪,星彩緊緊擁住,

  他們撫摸著清瑤的臉頰,感覺到細膩真實的觸感,心中掛念才如大石一般放下。

  清瑤陶醉在哥哥和星姐的臂彎之中,

  感受著所有朋友山呼海嘯般的歡呼祝福,一種淡忘已久的感動重又湧上心頭。那是一種被愛包圍的幸福感覺,一如當年的趙雲,馬雲騄,諸葛亮,周泰,凌統,還有無數與她素不相識的人。

  這種感覺令父母雙亡的她,一生從未感到孤單,亦將陪伴著她,邁向未來無數個溫馨的日子。

章節目錄